A. 中國都進口些什麼
1、礦產:鐵礦石,鎳礦,鉻礦以及各種有色金屬原礦,來自東南亞、澳洲等地,且嚴重依賴,沒有定價權。
2、木材:國家一年比一年支持。主要來自非洲、南北美。
3、精密儀器:我國總體技術水平不達標。例如城市化建設需要大量輸送石油氣和化學物質的無縫管,我國除了一兩家龍頭企業之外根本做不出來。
4、糧食:中國糧食嚴重依賴進口,比重我不敢亂說,但是非常高,也屬於政治手段中的制約因素。
(1)中國主動擴大進口的國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進口程序:
(1)進口貨物的收貨人或其代理人應自運輸工具申報進境之日起14日內,向進境地海關申報轉關運輸。
(2) 申報貨物轉關運輸時,進口貨物的收貨人或代理人應填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口轉關運輸貨物申報單(以下簡稱「申報單」),並交數據錄入中心錄入海關計算機報關自動化系統,列印成正式的申報單一式三份。
(3)進口貨物收貨人或其代理人應如實向海關申報,並遞交申報單、指運地海關簽發的進口轉關運輸貨物聯系單、隨附有關批准證件和貨運、商業單證(如貨物的提單或運單、發票、裝箱單等)。
(4)進口貨物收貨人或代理人申請辦理屬於申領進口許可證的轉關運輸貨物,應事先向指運地海關交驗進口許可證,經審核後由指運地海關核發進口轉關運輸貨物聯系單,並封交申請人帶交進境地海關。
B. 中國主要從哪幾個國家進口原油
第一位:俄羅斯
原來是沙特排名第一,由於沙特的背信棄義,今年的4月份,中國就從俄羅斯一共進口了將近500萬噸原油,比3月份的進口數量高了52.4%,同時對沙特的石油需求也開始減少。這使得俄羅斯再一次超越沙特,成了中國目前石油供應國的第一名。
C. 建設一帶一路擴大汽油進口的重點國家是哪幾個國家
•「一帶一路」戰略具體包括以下幾條線路:
新亞歐陸橋經濟帶(西北方向):通過新的亞歐大陸橋向西通過新疆連接哈薩克及其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國家,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中線:北京——西安——烏魯木齊——阿富汗——哈薩克——匈牙利——巴黎
中蒙俄經濟帶(東北方向):連接東三省,向東可以抵達綏芬河、海參崴出海口,向西到俄羅斯赤塔通過老亞歐大陸橋抵達歐洲。現已開通「津滿歐」、「蘇滿歐」、「粵滿歐」、「沈滿歐」等「中俄歐」鐵路國際貨物班列,並基本實現常態化運營。琿春——延吉——吉林——長春——蒙古國——俄羅斯——歐洲
中國-南亞-西亞經濟帶(西南方向):通過雲南、廣西連接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國家;通過亞歐陸橋的南線分支連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家。
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南路):福建為核心區,通過環渤海、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等地區的港口、濱海地帶和島嶼共同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國家或地區。南線:泉州——福州——廣州——海口——北海——河內——吉隆坡——雅加達——科倫坡——加爾各答——內羅畢——雅典——威尼斯
長江經濟帶,包括長江幹流2838公里,長江流域7.1萬公里的河流,它覆蓋我國11個沿江省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貫穿東中西。
中心線:連雲港——鄭州——西安——蘭州——新疆——中亞——歐洲
當然,21世紀新絲綢之路陸上經濟帶,還應包括渝新歐(重慶、新疆、歐洲)、蓉新歐(成都、新疆、歐洲)和義新歐(義烏、新疆、歐洲)等發展軸。
D. 中方願擴大自東歐國家進口商品,你覺得會實現共贏嗎
我覺得是會的,這樣中國人可以買到許多來自東歐物美價廉的商品,而東歐人也能通過貿易得到經濟增長,對於雙方來說無疑都是有益的
E. 中國和哪個國家的貿易比較多
1、目前中國已經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東盟、巴西、南非等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是歐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是美國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場。
2、中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持續穩定增長,實現了優勢互補和互惠互利。中國與歐盟貿易近年來穩步發展。歐盟對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工業製成品。
3、中國與美國貿易有著堅實的發展基礎。中國出口豐富多樣的消費品適應了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不斷擴大自美國的電子、航空、生物、醫葯、農產品以及服務貿易進口,也滿足了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與日本貿易具有地緣相近的有利條件。
4、中日貿易促進了兩國產業的持續合作和進步,也帶動了東亞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深入發展。中國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紐西蘭等發達國家的貿易及投資合作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5、中國與東盟各自有特色和競爭力的商品自由進入對方市場,適應了雙方多方面的需求。中國與韓國貿易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兩國相互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十分寬廣。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貿易近年來快速增長,帶動了各自優勢產業的強勁發展,顯示了新興經濟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6、近年來,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貿易也以較快速度增長,與阿拉伯國家源遠流長的貿易進一步發展,與拉美國家經濟貿易合作領域不斷拓寬,與非洲國家的貿易充分發揮雙方資源條件和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優勢,促進了各自發展。
7、中國十分重視雙邊和區域經貿合作的機制化建設。目前與中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150個。
中國與美、歐、日、英、俄等主要經濟體均建立和保持著經濟高層對話機制。中國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東亞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大圖們倡議」等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
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多種形式的邊境經濟貿易合作。
8、中國積極主動參與並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截至2010年底,中國已經與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15個自由貿易安排或緊密經貿關系安排談判,簽訂和實施了10個自由貿易協定或緊密經貿關系安排。正在進行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5個。
中國倡議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2010年,中國與10個自由貿易協定或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夥伴(東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紐西蘭、秘魯、哥斯大黎加、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的雙邊貨物貿易總額達到7826億美元,超過了中國進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
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還存在不均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出口增長主要依賴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和環境等要素投入及耗費,科技、管理、創新等要素投入不足,外貿發展與資源能源供給和環境承載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企業研發、設計、營銷和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力還不強,自有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出口產品所佔比重不大;外貿發展對三次產業的貢獻還不夠均衡;中西部地區對外貿易規模和水平還相對落後;外貿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中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採取積極措施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實現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努力培育外貿發展的綜合競爭優勢。面對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源和能源等生產要素價格大幅上漲、出口產業傳統的低成本優勢大大弱化的新情況,中國政府提出了外貿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的戰略目標。
「十一五」規劃期間(2006—2010年),中國政府調整進出口稅收政策,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市場多元化戰略和以質取勝戰略,開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改進對進出口企業的融資保險服務,推動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優化,增強了外貿的綜合競爭優勢。
大部分進出口企業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進出口貿易在危機後實現了較快復甦。
「十二五」規劃期間(2011—2015年),中國將努力保持現有出口競爭優勢,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延長加工貿易增值鏈,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促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
繼續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推動服務外包發展,努力擴大新興服務出口。財政稅收、金融保險、外匯管理、海關通關、檢驗檢疫、物流和運輸等領域都將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加快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努力推動對外貿易的穩定健康發展。
F. 中國天然氣主要進口國
中國天然氣主要進口國是俄羅斯。
據《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中俄管道東線於2020年建成,輸氣量達到100億方/年的輸氣量,隨後幾年逐漸增大供氣量。目前俄羅斯已經取代烏茲別克成為中國第一大管道天然氣供氣國。
中國將擴大自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進口量將翻一倍,達到100億立方米。而俄羅斯也在抓住地緣政治和經貿契機,強化與中國天然氣市場的合作。
天然氣的優勢
以天然氣代替煤,用於工廠採暖,生產用鍋爐以及熱電廠燃氣輪機鍋爐。天然氣發電是緩解能源緊缺、降低燃煤發電比例,減少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且從經濟效益看,天然氣發電的單位裝機容量所需投資少,建設工期短,上網電價較低,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G. 2015年中國進出口目的地前十名,十大貿易夥伴
前十名分別是:歐盟,美國 ,東盟,香港,日本,韓國,台灣,澳大利亞,印度,俄羅斯。
H. 我國主動擴大進口的支撐因素
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趨勢下,中國主動擴大進口,舉辦進博會,既是主動拉動世界經濟的增長,反過來,世界經濟的增長也會拉動中國經濟的外需,也就能帶來中國經濟外貿進出口的發展,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風范。
I. 中方願擴大自中東歐國家進口商品,這樣的舉動有多重要
我認為對中東歐國家非常重要。因為擴大進口商品類目,目的是加強他們國家的經濟,所以是很重要的。
J. 我國已是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了嗎
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來中國主動擴大進口。2017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額、進口額和出口額呈「三增」態勢,均創歷史新高。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目前農產品進口額70%左右來自美國、巴西、東盟、歐盟和澳大利亞,但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進口增長較快,下一步將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貿易合作,完善貿易政策、拓展進口渠道。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