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皮影戲、侗族大歌、古琴、木活字印刷術、越劇等。
1、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被老北京人稱為「驢皮影戲」。原名「皮影戲」或「燈籠戲」,是用動物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蠟燭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種民間戲劇。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❷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崑曲。
一、緙絲簡介: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傳統說唱藝術。 評話通常一人登台開講,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
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
❸ 中國有哪些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16年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含「急需保護名錄」)的項目已達39個,也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1年通過的:崑曲;
2003年通過的:古琴藝術;
2005年通過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9年通過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2010年通過的:京劇、中醫針灸;
2011年通過的:皮影戲;
2013年通過的:珠算;
2016年通過的:二十四節氣;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麥西熱甫、福建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以及中國活字印刷術;
2011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
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
2012年列入的: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
❹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崑曲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中國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❺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有哪些
1、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9年,雕版印刷技藝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6年5月20日,西安鼓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61。2009年,該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皮影、網路-西安鼓樂、網路-南京雲錦、網路-雕版印刷、網路-中國剪紙
❻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1、緙絲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❼ 我國有哪些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崑曲
崑曲(Kun Opera),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8、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作為中國古老的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於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8月《地理標志產品雲錦》國家標准在南京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同年9月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❽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寶慶(現在為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灘頭年畫的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存二十餘種。灘頭年畫多以祝福新年的喜慶的豐登,免除災禍的古老民間習俗為題材,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和精神寄託。
二、江永女書。
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風俗。女書記錄的語言是女書流行與眾不同的永明土話。
三、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四、西安古樂。
西安古樂又稱西安鼓樂、長安古樂、長安鼓樂等,是我國境內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被譽為「古代的交響樂」、「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宮廷音樂的風貌,莊重、肅穆、高雅。樂譜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譜(工尺譜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❾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等等。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是沒有具體實物,比如兵馬俑、長城、洞庭湖這些都是實物,由實物產生的歷史事件,所反映出的文化,就是物質文化。這個物件官方稱呼,就是文物。而非物質文化,並沒有一件聞名海外或者國內的文物。
有以下分類:
民間文學 民間音樂 民間舞蹈 傳統戲劇 曲藝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葯 民俗。同樣是只有中國有,或者具備獨特的中國風格,但是歷史上又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或者物件,都叫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