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佛像上有個像風車的標志是什麼它是不是類似於中國的陰陽魚(八卦)
是中國的萬字,代表享和的意思
㈡ 中國的標志物有哪些比如熊貓、龍鳳。
1.麒麟,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作仁獸﹑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現實中常認為長頸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來比喻傑出的人。麒麟是吉祥神獸,主太平、長壽。民間有麒麟送子之說,麒麟是以鹿類為主,融合了牛羊、馬的特點。它的綜合面不及龍、鳳那麼廣泛,不過名氣也不算小。麒麟與龍的不同,以及四靈的區別。麒麟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靈出現,是神的座騎,屬火系屬天仙。一般不會飛,不過成年的麒麟是會飛的。成年的麒麟能大能小,平時較慈祥,發怒時異常兇猛。主聰慧,祥瑞。成年的麒麟法術全面,同龍一樣,能飛能入水,並生有雙翼但並不靠雙翼而靠駕雲飛翔。麒麟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河圖洛書。傳說中記載的神馬,便是成年的麒麟。相傳在伏羲氏時,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養蓄家畜,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條件。因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有一種龍頭馬身的神獸,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負圖點,由黃河進入圖河(今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送庄鄉境內),游弋於圖河之中。人們稱之為龍馬。(龍馬即成年的麒麟,龍頭,馬身,有麟,有翼。成年的麒麟才有翼)這就是後人常說的「龍馬負圖」。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伏羲,舜,孔子等都伴有麒麟出現,並帶來神的指示,最終指引勝利。明 趙震元《為袁石■(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靖兩河以安天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麒麟照片集錦(19張)麕,也可以寫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馬;圓的頭頂,有一對角。但據說麒的開頭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毛之蟲的意思是有毛的動物)。麒麟是中國古人創造出的虛幻動物,這種造型是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清朝時,一品官的補子徽飾為麒麟,可見其地位僅次於龍,清朝只有皇親國戚才有資格佩掛龍的標識,皇帝為黃龍、紫龍,親王、阿哥、貝勒、貝子為龍子圖案 1.麒麟乃是傳說中的神話動物,現實生活中或許不存在 2.麒麟在百獸中地位僅次於龍。中國古代傳說中麒麟與龍、鳳、龜合為四靈,乃毛類動物之王 3.麒麟對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獸。民間有「麒麟送子」的說法,據傳孔子即為麒麟所送4.麒麟是歲星散開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著名的瑞獸之一。麒麟含仁懷義,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帝王興衰與麒麟的傳說很多5.麒麟與鳳凰一樣,乃有雌雄,麒乃雄,麟為雌,麋身、牛尾、魚鱗、足為偶蹄(但亦有麒麟有五趾之說)頭上有一角,角端有肉6.麒麟作為吉祥物,中國古代各朝朝政也常採用。史載漢武帝在未央宮建有麒麟閣,圖繪功臣圖像,以表嘉獎和向天下昭示其愛才之心。麒麟分類有送子麒麟、賜福麒麟、鎮宅麒麟,其名字代表其寓意,現今很多普通老百姓家有擺放。麒麟因被文化賦予了高貴,仁慈、祥瑞之意,所以現今麒麟多由玉石、黃金、紅漆雕、銅、黑曜石或琉璃等優質材料製成。7.麒麟在官員朝服上也多被採用。清朝時,一品官的補子徽飾為麒麟,可見其地位僅次於龍,清朝只有皇親國戚才有資格佩掛龍的標識,皇帝為黃龍、紫龍,親王、阿哥、貝勒、貝子為龍子圖案 8.麒麟或許就是長頸鹿?明朝時,鄭和下西洋回國後,帶回非洲地區的長頸鹿,當時明朝人沒有見過這種只有在熱帶草原才出產的大型動物,以為其是麒麟!所以才有上面朋友說的麒麟是長頸鹿一說!「麒麟」這個詞在日本就是長頸鹿的意思。9.麒麟的形象現在仍然可以看得到。中國現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鎮守瑞獸有多種神獸,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來,在南京中山門外,有一雕塑,名辟邪,此形象亦是南京的象徵,取材於南京城外南朝蕭梁帝陵。此雕塑紋飾華麗,身軀趨向於獅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該雕塑挺胸曲腰,目瞋口張,頸短而闊,昂首作仰天長嘯狀,獸身紋飾極富裝飾味,其體感強,且厚實,在重視整體感的基礎上,更注意誇張和變形,顯得壯美而有生氣。10.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送給未成年的兒童佩戴。
2.朱雀,
《夢溪筆談》卷七:「四方取象,蒼龍、白虎、朱雀、龜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鳥謂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謂之長離……或雲,鳥即鳳也。」《楚辭·惜誓》:「飛朱鳥使先驅兮。」王逸註:「朱雀神鳥,為我先導。」一說為鳳凰,在中國來說,是一種代表幸福的靈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傳說中共有五類,分別是赤色的朱雀、青色的青鸞、黃色的鵷鶵、白色的鴻鵠和紫色的鸑鷟。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它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里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在中國古代最令妖邪膽戰心驚並且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了。青龍為東方之神;白虎為西方之神;朱雀為南方之神;玄武為北方之神,龜蛇合體。故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朱雀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上古四大神獸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紅色,代表的季節是夏季。在二十八宿中,朱雀是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的總稱。朱雀為古代神話中的南方之神。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亦稱「朱鳥」。很多人認為朱雀等同於鳳凰,但兩者並不完全一樣的。朱雀是特指代表南方的神獸,嚴格上朱雀只限於「南方屬火的鳳鳥」,也就是鳳凰的亞種。近代由於受到西方不死鳥(Phoenix)浴火重生的神話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華人在翻譯與認知上也有把不死鳥當成朱雀或鳳凰的情況。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雀之象。」自古就有鳳鳥屬火的說法,古書《春秋演孔圖》說:「鳳,火精。」《春秋元命苞》說:「火離為鳳。」《鶡冠子·度萬第八》也提到:「鳳凰者,鶉火之禽,陽之精也。」昔蔡衡雲:「鳳之類有五,其色赤文章鳳也,青者鸞也,黃者鵷雛也,白者鴻鵠也,紫者鸑鷟也。」可見鳳凰並不是指單一一種鳥種,而是泛指一種鳥類,有許多不同的亞種,各種不同的鳳凰顏色也不同。因此又有說法認為朱雀是鳳凰的一種,俗稱為火鳳凰。《夢溪筆談》卷七:「唯朱雀莫知何物……或雲,鳥即鳳也。」古人將不同的方位賦予不同的靈獸作為代表,其中南方被分配到的靈獸即為鳳鳥,在五行學說中南方屬火,色屬紅,故南方神獸稱朱雀。只是鳳鳥被分配到南方後,由於南方屬火才賦予鳳鳥其火的象徵,還是由鳳鳥屬火才將其分配至南方的就無從考據了。關於鳳凰的原形有很多。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衍變而成的。古人雲:「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由於它是「羽蟲」之長,所以和「鱗蟲」之長的龍在傳說中就漸漸成了一對,一個變化多端,一個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輔相成的一對。鳳凰由於五行屬火,因此一度被視為陽,代表雄性;而龍五行屬水,被視為陰,代表雌性。後因為龍的形象更為帝王所喜歡,所以改為以龍象徵至陽,而原來也有陰陽之分的鳳(鳳為雄,凰為雌)在跟龍相對之後就漸漸的成為純陰的代表。玄鳥的說法可見《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即殷商的後代說自己的先祖-契是由玄鳥生下來的,建立強大的商朝。因此玄鳥就成了商人的始祖。《史記·殷本記》也記載了這段歷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除了殷商之外,戰國時的秦,滿清的始祖和朝鮮新羅的始祖也有仙女吞食玄鳥卵相關的傳說故事。當然,不論玄鳥或是鳳凰的傳說,都是隨著宗教神話的不斷發展衍變而成的。道教興起後,朱雀為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貴、柳、星、張、翼、軫),其形象烏,位於南方,屬火,色赤,總稱朱雀,亦名「朱鳥」。《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南方朱雀星君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匱星君,柳宿天廚星君,星宿天庫星君,張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軫宿天街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南方朱雀,眾禽之長,丹穴化生,碧雷流響,奇彩五色,神儀六象,來導吾前。」同時,道教也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朱雀者,南方丙丁火硃砂也,刨液成龍,結氣成鳥,其氣騰而為天,其質陣而為地,所以為大丹之本也,見火即飛,故得朱雀之稱也。
3.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來源一,中國夏王朝的建立者禹的父親叫做「鯀」,字玄冥,也可以叫做玄武,在著名的大禹治水之前幫助舜治水。因其只採用塞堵而非疏導,雖然有神物息壤的幫助,但仍沒有成功。通常鯀會被當作靈龜的化身,而夏族的一支——塗山氏認為蛇是自己的祖先。後玄武被道教奉為神明,有了龜蛇合體的說法。來源二,玄武屬黑色,圖象是一條蛇纏繞著一隻龜,在西遊記中提到後來演變成北方玄武大帝座下的龜蛇二將,玄武大帝的道場在湖北武當山,所以武漢隔江相持有龜山、蛇山(也是依照其形狀起名的)。龜和蛇在中國古代認為是靈獸,象徵長壽,漢朝以前貴族長配以玉制龜佩,現在在日本受古代中國影響,取名和製作圖徽常用龜圖案。
4.青龍
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既是名字也是種族,青龍的方位是東,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上,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下,代表冬季。在中國二十八星宿中,青龍是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東方七宿亦名蒼龍,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裡,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抱朴子·雜應》引《仙經》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氣派,著實威風。後來,四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其封號,據《北極七元紫延秘訣》記載,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脫穎而出,躍居「大帝」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門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宋朝范致能《岳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舒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樣,這里就不再詳述了。「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在古時候的中國,頭有角的為公龍;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仍稱母子螭;龍的地位遠高於印度。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像成為龍的形象,因位於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
5.白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為白的老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其他:青龍 東方 春季、朱雀 南方 夏季、玄武北方 冬季。 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斗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風俗通義》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在漢代五行觀念中,白虎被視作西方神獸。
6.龍神九子:
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
二兒子是睚眥: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
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於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
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鍾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鍾格外響亮
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
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贔屭,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第八兒是負屭: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
第九兒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7.辟邪
即避凶,「辟」即「避」,「邪」即「凶」、「不好」。辟邪是一類銘記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的信物。廣義而言,民間使用的辟火、辟水、辟兵、辟車等都可稱為辟邪,比如很多商賈去關帝閣請一尊飛馬關公來辟邪。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似鹿而長尾,有兩角,也叫做貔貅。有鎮宅辟邪的靈性,相傳此靈物物嘴大無肛,能夠招財納福,極具靈力。 《急就篇》卷三:「射鬾辟邪除羣凶。」 顏師古 註:「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漢書·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有桃拔、師子、犀牛」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孟康 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 唐 秦韜玉 《豪家》詩:「地衣鎮角香獅子,簾額侵鉤綉辟邪。」 聞一多 《紅燭·劍匣》:「我又將他製成層迭的花邊:有盤龍、對鳳、天馬、辟邪底花邊。」 這類辟邪神獸總稱為符拔,一角為「天祿」(鹿);二角為「辟邪」;無角叫「符拔」。其實符拔就是桃拔,應該總稱為「辟邪」,細分有三種:辟邪:有翼的獅虎(有的翼獅徑稱「辟邪」)天祿:天鹿(麒麟一類吉祥動物)桃拔:符拔或扶拔(由羚羊尊化而來的神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而帶翼。《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顏師古註:「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小爾雅·廣言》:「辟,除也。」可見辟邪之義,是驅走邪穢,被除不祥。古代織物、軍旗、帶鉤、印紐、鍾紐等物,常用辟邪為飾,《博古圖》有辟邪車。南朝陵墓前常有辟邪石雕。據考古界研究「辟邪」即「符拔」。現都統稱「辟邪」。
8.蒼龍
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裡,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三輔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抱朴子·雜應》引《仙經》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氣派,著實威風。後來,四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其封號,據《北極七元紫延秘訣》記載,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脫穎而出,躍居「大帝」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門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宋朝范致能《岳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舒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斗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郁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此外,道教還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9.夔
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四目頡,一足夔"「夔」是舜的臣子,據說只有一隻腳。《孔子叢》魯哀公問孔子曰∶『吾聞夔一足,有異於人,信乎?』子曰∶『昔重黎舉夔而進,欲求人佐焉。』舜曰∶『一夔足矣非言止一足也。』魯哀公曰∶『善』。夔,並非只有一足。夔是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夔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譯文: 夔牛是古時代神獸,古時生於東海流波山,形狀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沒有長角,只長了一隻腳,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它身上還閃耀著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欲聾。後來黃帝得到這種獸,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做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里之外,威懾天下。)青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10.四不像
在中國,麋鹿又叫做四不像,被認為是一種靈獸。最為著名的形象是古典小說《封神演義》里姜子牙的坐騎四不象。1)群居性與社群結構。《三國志·魏書·張魯傳》的注釋中寫道:「張魯弟衛拒王師,夜有野麋數千沖壞衛營,軍大驚。」《後漢書·郡國志三》的「廣陵郡……東陽」條注中說:「縣多麋。《博物記》曰:「『千百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這些說明麋鹿是群居的。《緯略》是一本講解名詞出處和意義的書,其中關於麈尾一節寫道:「麋之大者曰麈,群麋隨之,皆以麈尾而傳。」麈是領頭的麋,該文形象的寫出了頭麋與麋鹿群的關系。2)麋鹿是濕地動物。麋鹿在濕地生活,善游泳,遇敵害可以逃到沼澤或湖泊、河流中躲避。《曲海拾遺》寫道:「麋鹿善居澤,鹿因與居,亦善濟水。」《北齊書·李繪傳》:「河間崔謀恃其弟暹勢,從繪乞麋角鴿羽。繪答朽曰:『鴿有六翮,氣則沖大;麋有四足,走便入海(海子、湖泊之意)』。」3)自衛方法。群居對麋鹿的自衛有一定意義,西漢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年)的《說苑·雜言》中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的說法,說明即使是兇猛的虎豹面對眾多的麋鹿也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4)生活能力強。唐朝僧人皎然所著《姑蘇台歌》中有「山中精靈安可睹,轍跡人蹤麋鹿居。」說明麋鹿在有人在車輛行使的山中還可生活,可見它們的生活能力是很強的,只是人類的干擾不要太甚。
還有很多,像《山海經》等等多有記載,還有精衛啊,青鳥啊等等~
親還可以找到更多~
㈢ 中國的干支、陰陽、五行、節氣有關聯嗎
天乾地支與陰陽五行及二十四節氣的關系
一、天乾地支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中國古代用來計算歷法的一套符號,其中天干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與地支結合起來組成六十位干支,也稱六十花甲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二、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概念,是古人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觀點。
《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謂「兩儀」就是陰陽,所以《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指事物的矛盾,如晝夜、寒暑、長短、雌雄、男女、動靜、剛柔等等。
五行則是對世界萬物更為細致的分析,古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的,並且更進一步地認為,這五種元素是互相轉化、互相制約的,由此轉化和制約,從而構成了天地萬物千姿百態的架構和趣向。對於五行轉化的規律,可分為相生和相剋兩種:
1.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2.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三、干支分配五行
既然世界萬物皆屬陰陽五行,那麼天乾地支也不例外,古人將干支分配五行如下:
金 木 水 火 土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辛 庚 乙 甲 癸 壬 丁 丙 己 戊
酉 申 卯 寅 亥 子 巳 午 丑未 辰戌
四、二十四節氣與干支之關系
古今的歷法不外太陽歷與太陰歷兩種,太陽歷如今日世界通用的公歷(前身為儒略歷,十六世紀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稍作修改形成了今天的公歷),太陰歷如穆斯林國家通用的穆斯林教歷。這兩種歷法的主要區別在於:太陽歷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相對於地球來說,則為太陽繞黃道運行一周)為一回歸年,並將其平均成十二個月份,再分立大小平閏月以概其餘。太陽歷的優點是四季分明,准確無差;太陰歷則嚴格以月亮朔望周期紀月,因沒有顧及到地球公轉周期,所以不能准確地劃分四季界限。中國傳統的農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歷,一方面以月亮朔望周期紀月,一方面又巧妙地設立閏月做到與回歸年同步。
所謂二十四節氣是將地球繞太陽一周即一回歸年的360度角劃作24分,即太陽在黃經在向東每移動15度角為一「氣」,移動一周360度共24氣,農歷將這二十四節氣名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個稱為「節氣」,其餘的稱為「中氣」。節氣通常被看作是陰歷,實際上卻是嚴格按回歸年計算的,屬於陰歷的范籌。四柱排列中所用的年月劃分也是嚴格以節氣為標準的,而不是通常農歷或公歷的年月劃分,這是起四柱的基本原則,使得四柱排列不受歷法變更的影響而保持其准確性,更重要的是以回歸年為紀年標志,符合四季寒暑變化的節律,遵循天道輪回的因果關系,而這些都是命理學的理論基礎。現將四柱年月支與節氣之關系列表如下。
節氣 黃經 月令 節氣 黃經 月令 節氣 黃經 月令 節氣 黃經 月令
立春 315度 寅 立夏 45度 巳 立秋 135度 申 立冬 225度 亥
雨水 330度 寅 小滿 60度 巳 處暑 150度 申 小雪 240度 亥
驚墊 345度 卯 芒種 75度 午 白露 165度 酉 大雪 255度 子
春分 0度 卯 夏至 90度 午 秋分 180度 酉 冬至 270度 子
清明 15度 辰 小暑 105度 未 寒露 195度 戌 小寒 285度 丑
穀雨 30度 辰 大暑 120度 未 霜降 210度 戌 大寒 300度 丑
註:1.一年的開始嚴格以立春時為准,如1994年2月4日9時31分立春,則甲戌年從1994年2月4日9時31分算起到1995年立春時止。2.每月的開始嚴格以交節時刻為准,如1994年2月4日9時31分立春,則甲戌年寅月(一月)從立春時算起,到3月6日3時38分驚蟄為止,從3月6日3時38分起算作卯月(二月),余此類推。
五、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
所謂天干五合,是指五組天乾的互相作用而產生的變化,如丙辛合化水,指天干丙遇到天干辛,丙本是火,辛本是金,但這兩者在一起相互起反應,紐合在一起,卻變化成了水,如化學反應一般,兩者的性質已變,生成新的性質。當然在實踐應用中,合化是有著嚴格的條件的,並非一見丙辛就認為是化成了水。丙辛如此,余可類推。
六、地支六沖
子午沖
丑未沖
寅申沖
卯酉沖
辰戌沖
巳亥沖
地支六沖是指地支之間的生克變化,如地支子遇見地支午,兩者相沖,互相都受到損失。至於此沖是好是壞,需要全盤推論。
七、地支三合
亥卯未合化木
巳酉丑合化金
申子辰合化水
寅午戌合化火
地支三合理同天干五合,即地支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變化性質,如亥卯未三個地支聚在一起,那麼就變化成了木。在實踐中地支三合也有嚴格的條件。
八、地支半三合
亥卯合木,卯未合木
巳酉合金,酉丑合金
申子合水,子辰合水
寅午合火,午戌合火
地支半三合理同地支三合,不過因為三者沒有匯全,所以其力量較三合要小一些。
九、地支六合
子丑合土
寅亥合木
卯戌合火
辰酉合金
巳申合水
午未合土
地支六合亦是地支之間的相互變化,如子丑聚在一起,就變化成了土,地支六合的力量小於三合和半三合。
㈣ 中國帶陰陽的地名有哪些.來源是什麼
江陰,來源是因為它位於長江的南岸,而古代有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的說法,所以起名江陰。
襄陽,但是襄陽貌似與上面的原理有點背離,現在還不好解釋。
淮陰,是位於淮河的南岸而得名。
大約就有這幾個吧。
㈤ 在中國古代,「陰」「陽」的代表事物有哪些
陽代表那些與天空、男性、父親、正面、強壯、堅硬、明亮、建設有關的事物;陰則代表與大地、女性、母親、反面、虛弱、柔軟、黑暗、破壞有關的事物。
㈥ 中國古代所指的"陰陽"理論,具體是什麼理論
中華養生理論·陰陽協調的辯證論 陰陽,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對重要范疇。它是古人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的對立雙方,以及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種因素的抽象概括。戰國末至西漢初出現的《易傳》中,陰陽學說才在哲學領域首次得到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發揮。《易傳》一書中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充分肯定世界具有永恆運動屬性的同時,《易傳》還著重探討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認為一切運動都源於陰陽兩種對立勢力的相互作用。《易傳·系辭》稱:「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歲成焉」。這就是說,無論春夏秋冬的循環推移,或是晝夜明暗的交替,卻無一例外地產生於陰(柔、月、寒)陽(剛、日、暑)的相互作用,正所謂「天地絪膃、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系辭》)可見,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不處在陰陽的相互作用中生長、變化;若陰陽一旦毀滅,則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也就不復存在。在此基礎上,《易傳》作者明確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陰陽的對立統一乃是世界運動變化的總規律。 後世的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大多因循《易傳》的思路,用陰陽學說作為自己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明代著名醫家兼養生家張介賓在《類經·陰陽類》中就指出:「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之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所造化萬物;人物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類經圖翼·醫易義》)正因為如此,所以陰陽法則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人把握和分析人體物質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辯證論治和養生防病的基本綱領。事實上,中國傳統養生理論正是在陰陽學說的直接指導下解釋生命活動現象,建構卻病延年的理論與實踐方法的。 首先,中國傳統養生理論認為陰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屬性。《素問·生氣通天論》稱:「生之本,本於陰陽。」所謂「本於陰陽」,這一方面是指人體生命活動從本質上可以歸結為「陰精」和「陽氣」的矛盾運動。另一方面則是指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它的一切組織結構均可劃分為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 其次,祖國養生理論認為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基本標志。《黃帝內經》提出了相應的人體健康標志:「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又說:「平人者不病,不病者,寸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靈樞·終始》)既然機體陰陽平衡標志著健康,那麼平衡的破壞自然也就意味著疾病的發生。 明代張景岳所著《類經》就認為,「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為寒,或為熱,或感到五運六氣,或傷於臟腑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失去相對平衡所致。 再次,祖國養生理論以協調陰陽為最基本的指導原則。《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談到:「陰陽不和,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所謂「聖度」,實質上就是把協調陰陽當作養生長壽的最高准則。正是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祖國養生實踐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協調陰陽的具體方法,現略述數例如下: 陰陽勻平,調養精神。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 謹和五味,平衡陰陽。在古代養生家看來,各種食物與中葯一樣,具有寒、熱、溫、涼四性之異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如果食物的性味配合得當,則有助於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從而對健康有益;反之,若性味配合失宜,則會打破機體的平衡態,從而損害健康。 順應自然,護養陰陽。《黃帝內經》中提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這就肯定了從逆陰陽將對人體強弱壽夭產生直接影響。 尤為可貴的是,中國養生理論所理解的平衡並非一種絕對靜止,而是一種充滿矛盾的特殊運動形式。《素問·六微旨》中就提出了「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的觀點,意思是說,世間萬物,包括健康的「平人」在內,它的平衡都是運動過程中的一種相對靜止狀態。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志有國旗,國微,還有什麼樣的標志代表中國呢
中國書法, 篆刻印章, 中國結, 秦磚漢瓦, 兵馬俑, 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桃花扇, 景泰藍, 玉雕, 中國漆器, 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鍾鼎文、漢代竹簡、甲骨文 、鍾鼎文、漢代竹簡、漢代竹簡上的隸書, 茶、中葯, 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 、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彩陶、紫砂壺、臘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 、寫意畫 、太極圖, 石獅, 飛天 、太級, 對聯、門神、年畫、 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 芭蕉扇, 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 、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泥人麵塑、鋤頭, 清朝大辮子、銅鏡 、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 華表、牌坊、長城, 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 、井 、黃土 、民宅,筷子, 數字8,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漢字,金元寶 、如意, 燭台、羅盤、八卦 、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 、鼻煙壺 、鳥籠 、長命鎖 、糖葫蘆, 玉佩 、鷲 、千層底 、刺綉 、絲綢 、檐, 餅、油條、豆漿、小籠、茶 、中葯,毛澤東、人民幣、古錢等等
這些中華傳統元素都代表著偉大的中國
㈧ 中國帶陰陽的地名有哪些來源是什麼
江陰,來源是因為它位於長江的南岸,而古代有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的說法,所以起名江陰。
襄陽,但是襄陽貌似與上面的原理有點背離,現在還不好解釋。
淮陰,是位於淮河的南岸而得名。
㈨ 根據陰陽命名的中國地名有哪些
洛陽,遼陽,沈陽,陽泉,丹陽,衡陽,萊陽,南陽,阜陽,貴陽, 耒陽,榮陽,咸陽,錦陽,棗陽,邵陽,成陽,威陽,德陽。
淮陰,湯陰,江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