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跟印度什麼時候打過仗
中國和印度在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的時候打過仗。
中國稱之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稱之為「瓦弄之戰」。
B. 中國和印度的邊界領土之爭是什麼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約3000多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根據最新的矢量測量法,爭議面積為670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6.3萬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手裡。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沖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
C. 中國干什麼惹到印度了
邊境分界糾紛。
印度的民間思想對中國不友好。把中國當成競爭對手。
西方國家在印度經營很久,培養了一部分印度人「仇華」的想法。
印度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來自中國崛起的海軍的挑戰。
民族主義
D. 中國為什麼列印度
因為中印雙方就邊境問題達不成一致,印軍不斷侵入我方傳統控制線,試圖佔領其主張國境線,所以中方對印軍的挑釁行為進行了反擊。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在zang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在雙方會談破裂後,中印兩國開始交惡,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
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中國歷屆政府(包括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從來沒承認「麥克馬洪線」,或「約翰遜線」。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印度當局在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後,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變業已形成的邊界狀況,並不斷製造流血事件。中印雙方就邊境問題進行了大量談判,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談判破裂之後,按照中央指示,中國西藏、新疆邊防部隊進行了備戰,於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對入侵的印軍進行了反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繳獲大批武器,完成了既定目標。
E. 中國和印度是什麼關系
一山難容二虎。中國和印度有相似之處:領土大,人口多,歷史悠久,有文化傳統。都具備稱為大國強國的基本條件。不管你是不是承認,領土和人口都是稱為一個大國所需要的,我們看看英國和日本這兩個島國,他們是很強大的,但是英國為什麼不復當年之勇?日本為什麼這么強了,還要做美國的小弟?單從國土上來講,國土面積小單從軍事上來講就缺少了戰略縱深,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日本本土遭受了大面積打擊,日本馬上就扛不住了,而英國在二戰中得以維持是得益於其作戰素質非常高的空軍和技術力量強大的海軍,使得英國建立起海陸空立體防禦,但是這樣的防禦系統得以奏效的前提是德國的空軍和海軍技術兵器和空軍海軍戰斗人員素質落後於英國。而在陸海空軍技術水平相當,戰斗人員素質相接近的情況下,必要的大縱深防禦是必要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初國軍反攻大陸那麼困難,無異於天方夜譚,而解放軍在當時海空軍技術兵器落後的情況下,想一口吃掉台灣也是很困難的,但是現在來看,解放軍的軍力不亞於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台軍的情況下,台軍的立體防禦系統顯得危如累卵,因為台灣缺少大縱深防禦。如此看來,在中國如此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中日之間的技術差距將會越來越小,那麼可以假想,不久的將來,中日的力量對比就好像當年的美英關系對比一樣,英國殖民美國的時候,英國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是美國獨立之後,很快就趕超了英國,不得不說,與人口數量和領土面積是有一些關系的。日本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在科技上被中國趕超,到時候日本對中國的威脅是有限的,而中國對日本這種沒有戰略縱深的國家而言,威脅是巨大的,因此日本也是當今宣揚中國威脅論的忠實粉絲。而再看中印力量對比,中國非常自豪自己的經濟和科技發展迅速,但是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印度的經濟和科技發展也非常迅猛,而在軍事上更是動作頻頻,從諸多相似的成為世界大國,世界強國的條件來看,似乎都是一山難容二虎的。從古至今,大國強國對周邊的國家自始至終都沒有斷絕的就是文化輸出,當今的美國,肯德基,麥當勞,NBA等一系列文化都延伸至世界的各個角落,爬上了全世界大部分計算機用戶的桌面,這都是一種文化影響,而中國和印度都有各自的傳統文化,很難互融,而且誰也不承認對方比自己強多少,這在各方面都形成了一種均勢。在這種均勢的情況下,中印關系是制衡的,既合作又防範,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
F.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戰爭,什麼原因造成的
中國和印度發生過中印邊境戰,這是在1959-1963年發生的,期間一直都有沖突,是因為印度不斷的在中國的邊境挑起事端,在中國的領土上設立軍營和界碑,派出部隊駐扎,印度說要按照印度被英國殖民時期單方面劃定的邊界為主!但是此英立邊界嚴重危害了中國領土主權!印度軍方也不斷的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藏與印度邊界的駐軍發動侵擾!在1962年,毛澤東下達自衛反擊戰決定,調集數百輛解放牌卡車和數萬官兵對印度進行反擊,印軍屢戰屢敗,最後部分軍隊投降,邊境戰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在從此以後的20年間,中印還是有部分沖突!這都是因為英國單方面決定的中印邊境條約有關!但是相關條約中國並沒有簽署和承認,所以此邊境條約應為無效!此條約是英國與印度簽署的,豈能奏效?
G.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是什麼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是合作關系。鄰國關系,中國和印度是鄰國,歷史上有友好時機,也發生過戰爭,總體來說是合作關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中國與印度關系的由來
中印關系,指中國與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系,二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系伴隨著沖突與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由由於之後關系冷淡;1976年兩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
H. 中國對於印度來說,一種什麼稱謂從古代沿用到現在
中國和印度作為古代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彼此之間又相互為鄰居,因此兩個文明在古代也進行過非常多的交流和溝通,早在公元1世紀起,漢王朝就和印度的政權有了溝通。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足足有十幾個,西漢漢元帝時期,張騫受命出使西域,在公元128年的時候他們到達了帕米爾高原的國家大夏國,得知了南邊還有這一個龐大政權所統治的地區,於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張騫就就將其稱呼作為“身毒”。
而比起中國對於印度復雜多變的稱謂,印度又叫中國什麼呢?印度人倒是“很懶惰”,對中國一個稱呼一直持續了數千年,沿用到了至今。那就是梵語“Cina”,這個稱謂也從印度傳向了世界,成為拉丁語系國家對於中國最為常見的叫法,如今的“China”正是從此而來。“cina”翻譯過來,是佛語“震旦”的意思,印度佛經中有這樣記載:“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這也就是他們將中國稱呼作“震旦”的理由。
I.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
印度一直視中國為潛在的威脅,中印也遺留了不少歷史問題,比如邊界問題等等,在1962年,中印還為邊界問題大打了一仗,印度為此恨中國,又加上巴基斯坦與中國關系親密,更增加了印度和中國較勁。印度想從美國那裡獲得了不少的先進武器裝備,而美國也希望通過印度來從南亞來牽制中國, 對中國形成包圍圈。這既符合了美國的利益,也符合了印度的利益。國家之間的關系取決於共同的利益,中印沒有什麼利益關系,只有利益被「相互」侵犯的關系,所以說印度會和中國較勁。
J. 印度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什麼
印度在中國古代主要被稱身毒和天竺。也有音譯為申毒﹑辛頭﹑信度﹑身度﹑賢豆的說法。
一、身毒
身毒是華夏文明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稱呼的音譯詞。其范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國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夏文明古代對印度地區的稱呼之一。
《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意思是從東南的神度國,走數千里,才能到四川的商人集市。
二、天竺
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
(10)中國什麼印度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最早與古代印度的聯系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張騫及時地報道了與西北諸國往來的可能性;他暗示了與那些地區通商的潛在價值。他還指出了與像中國那樣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結盟的好處。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
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
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拚死抵抗。
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印度作中介與大夏商人間接貿易。
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