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

中國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

發布時間:2022-07-01 10:12:32

『壹』 中國歷史上反帝反封建的運動都有哪些

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中國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並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

其次,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思想。早在興中會成立前後,孫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仁人就重視學習和傳播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學,特別是進化論、天賦人權學說、共和政體和自然科學。

他們通過宣傳天賦人權的學說,使人民能理直氣壯地爭取民權;通過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使人們了解「自由、平等」的涵義;通過介紹西方政黨制度,倡導發揮新型政黨的作用。這些有關民主和科學的學說,成了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對傳統封建文化和進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武器,提高了人們的民主主義覺悟,為建立民主共和國做了思想准備 。

『貳』 中國反帝反封建是什麼時候完成的

中國的反帝、反封建任務都是在新中國成立這一事件完成的。

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級制和庄園制。農民(或農奴)耕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交納給封建主。

上層建築主要是以等級制為特點的封建制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以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宣揚傳統道德為主要內容。在封建制度下,社會基本的階層是封建主和農民(或農奴)階層。

中國的封建制正式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正式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於公元1912年。

封建主對於農民或奴隸的基本形式是地租,農民(或農奴)耕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作為地租被封建地主剝奪。上層建築主要是以等級制為特點的封建制國家,屬於眾星捧月的社會結構。

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以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宣揚封建道德為主要內容。在封建制度下,社會基本的階層是封建主和農民(或農奴)的矛盾,並且社會等級森嚴,封建主世代皆為封建主,農奴世代皆為農奴,在宗法制度的影響下維護了這個脆弱的社會關系,相對於中央集權時代的社會階層可以互相轉換有本質的區別。

『叄』 我國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過程

我國近代反帝反封建,第一個事,我說是從三元里反英開始的.還有洪秀權起義,太平天國起義
第二件是戊戌變法.
以上都失敗
第三件是辛亥革命;
當然也是成果被竊取.
第四件事是五四運動
第五件事就是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當然就過程當然大家都更熟悉了.

『肆』 中國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是什麼

中國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是: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它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這次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在運動後期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

(4)中國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擴展閱讀: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表面的感性認識階段,這典型地表現為義和團等籠統的排外主義的斗爭上。

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的認識階段,即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並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這種認識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才開始的。

在這場運動中,提出了「改造強盜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和「另起爐灶,組織新政府」這樣的口號。這表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了。

『伍』 中國人民怎樣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的

遊行示威,私下罷工掛,通過組成一些團進行
(不過日本與中國簽訂的條約中聲明中國人是不可以進行反帝反封建活動。)

『陸』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進行了哪些反帝反封建斗爭其結果如何說明了什麼

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被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次革命高潮,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特點。前兩次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革命性質,說明了資產主義的歷史先進性。

從1840年鴉片戰爭6月開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是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其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79年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後30年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包含了農民階級的反抗革命,以及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些都是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革命。


(6)中國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擴展閱讀

意義

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的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帶來了新知識,打開了人們的眼界;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風氣的改變。

太平天國運動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撼動了清政府統治根基;是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沖擊了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沖擊了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戊戌運動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

辛亥革命是一場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社會風俗的變化,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推動了歷史潮流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准備了思想和文化條件。

『柒』 我黨如何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的內容。毛澤東在1948年的《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毛澤東認為,只有認清中國革命的動力問題,才能正確解決中國革命的基本策略問題。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四部分。

(1)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

(2)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和工人的同盟軍。

(3)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在中國,小資產階級是勞動者,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動力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同盟軍。

(4)民族資產階級是由地主、商人、小官僚、手工作坊主轉化而來的,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但無法充當革命的主要力量。

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將中國資產階級基本區分為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二部分,並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從理論上對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作了科學系統的分析。他認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具有」一身而二任焉」的階級,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一方面,他們受到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天生的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勇氣,在革命中很容易發生動搖和妥協。

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兩面性,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民主革命中對他們政策的兩面性,即實行又團結又斗爭的政策。一方面,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應該認識到民族資產階級在不同革命階段的不同革命要求,對他們實行團結和聯合的政策,和他們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統一戰線。另一方面,對於他們的動搖性、妥協性,必須採取適當批評和斗爭,以便盡可能地堅定其革命性,克服其動搖性,以共同對付強大的敵人。同時,在經濟上採取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總之,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保護對象而不是革命的對象。

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所做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進一步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與黨的基本綱領聯系起來,進行了具體闡述。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具體展開和體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具體奮斗目標。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關於新民主義的政治綱領,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系統闡述,在《論聯合政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論人民民主專政》等文中完善的。其中,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是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

(1)毛澤東指出,」國體——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2)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設

加強政權建設,是抗日根據地建設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務。中國共產黨提出,根據地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於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邊區(省)、縣參議會既是民意機關,也是立法機關;邊區、縣、鄉抗日民主政府是行政機關;邊區高等法院和縣法院是司法機關。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佔1/3。這樣做,可以容納各方面的代表,團結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1947年,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即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

(1)土地革命時期

開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滅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廣大農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

1928年12月,毛澤東在井岡山主持制定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廣大農民以革命的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由於缺乏經驗,這個土地法關於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買賣等方面的規定,並不適合中國農村的實際。

1929年4月,毛澤東在興國主持制定第二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是一個原則性的改正,保護了中農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澤東還和鄧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方法:堅定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至此,中國共產黨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制定了可以付諸實施的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和路線。

(2)抗日戰爭時期

各地抗日民主政權十分重視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根據地內停止實行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實行減租減息政策,以便使廣大農民減輕負擔,得到實惠,提高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又照顧地主的利益,有利於保障根據地的社會穩定。為了克服根據地面臨的嚴重困難局面,毛澤東提出了」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為堅持抗戰、爭取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3)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5月4日,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史稱《五四指示》),決定將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此之後,通過開展清算斗爭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區即有2/3的地區基本上實際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在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之後,為了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進一步激發他們支援解放戰爭的積極性,1947年7月至9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和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個大綱指引著在封建制度壓迫下的億萬農民群眾,將自己的力量匯人民主革命的洪流。

土地制度改革,是從根本上摧毀中國封建制度根基的社會大變革。土改運動的發展表明,解放戰爭在勝利推進的同時,中國的社會變革也在深入發展。經過這個運動,中國最主要的人民群眾——農民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自身利益的堅決維護者,因而自覺地在黨的周圍團結起來。這就為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包含著兩重性:一方面,反官僚資本就是反買辦資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質。另一方面,反官僚資本就是反對大資產階級,又帶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

保護民族工商業

在新民主主義條件下保護民族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是由中國落後的生產力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決定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同官僚資產階級相比,民族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聯系較少,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與新生產力相聯系的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成分,它對發展現代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保護政策。

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允許私人資本主義在不操縱國計民生的前提下得到發展的便利,有益於社會向前發展。因此,這種保護也不是無條件的。需要保護和發展的資本主義是有利於而不是有害於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民族資本主義的政策,是基於對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的正確認識,並不取決於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態度及其變化。也就是說,無論民族資產階級擁護革命還是脫離革命陣營,中國共產黨都不應改變對民族資本主義的保護政策。

三、三大法寶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鍛造出了有效的克敵制勝的武器。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1.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1)關於中國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農村包圍城市的現實的可能性)

客觀條件:①中國的政治經濟不平衡(中國紅色政權存在的最根本原因);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影響;③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主觀條件:④有良好的群眾基礎;⑤有相當正式的紅軍;⑥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確(是保證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最緊要的主觀條件)。

(2)中國革命的勝利,主要是依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與廣大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完全新型的人民軍隊,通過長期人民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

1927年9月下旬,毛澤東領導的三灣改編,提出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這就開始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奠定了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黨指揮槍的原則,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和保持人民軍隊的無產階級性質和建軍宗旨的根本前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人民軍隊一切行動的准則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歸宿和宗旨,也是人民軍隊的生存基礎和力量源泉;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建設的生命線。政治建軍是無產階級治軍的根本原則。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是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敵軍和優待俘虜。

(3)胡錦濤新時期建軍思想

胡錦濤對人民軍隊的歷史使命作出了「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科學定位。「三個提供」是指,我軍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一個發揮」是指我軍要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人民軍隊要完成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軍隊戰鬥力建設,把提高戰鬥力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在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實踐中開拓戰鬥力建設的新局面。

2.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1)中國革命必須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原因(未考點)

第一,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這是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在階級構成上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主要指工人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佔少數,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其他中間階級。作為領導階級的中國工人階級雖然是中國革命中最先進的力量,但是人數少,不能單靠自身的力量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在各種不同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革命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統一戰線。

第二,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現實可能性

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世界矛盾的焦點,中國是多個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國家,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是可以被利用的。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以及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帶來了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②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可以結成同盟,中等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可能倒向革命,可以爭取。

③在一定的條件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參加統一戰線。

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是堅持和發展革命的政治基礎。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的關鍵,是堅持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權。為此,必須率領同盟者向共同的敵人作堅決的斗爭並取得勝利;必須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必須對同工人階級爭奪領導權的資產階級採取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及其措施

1935年12月,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批判黨內的關門主義和對於革命的急性病,系統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上的問題。

①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中國共產黨強調,必須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既統一,又獨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質上就是力爭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使自己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這是把抗日戰爭引向勝利的中心一環。

②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到來以後,由於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開始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團結抗戰的局面逐步發生嚴重危機,出現了中途妥協和內部分裂兩大危險。針對這種情況,1939年7月,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後倒退」三大口號,堅決揭露打擊汪精衛集團的叛國投降活動,繼續爭取同蔣介石集團合作抗日。

③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

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持、擴大和鞏固,中國共產黨總結反「磨擦」斗爭的經驗,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進步勢力主要是指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統一戰線的基礎,抗日戰爭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間勢力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爭取中間勢力需要一定的條件:一是共產黨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們的利益;三是要同頑固派作堅決的斗爭,並能一步一步地取得勝利。

頑固勢力是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抗日派,即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他們採取兩面政策,既主張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並摧殘進步勢力。為此,共產黨必須以革命的兩面政策來對付他們,即貫徹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斗爭不忘統一,統一不忘斗爭,二者不可偏廢,而以統一為主。同頑固派作斗爭時,應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中國共產黨上述原則和方針的提出和貫徹實施,對於堅持全民族抗戰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3、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為了勝利地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密切地聯系著黨的政治路線,在斗爭實踐中不斷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

中國共產黨首先著重黨的思想建設,要求黨員用工人階級思想克服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解決思想上入黨的問題;培育和發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密切聯系群眾和自我批評的作風;在黨內斗爭中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並創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等。

(1)毛澤東在1939年10月《<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把黨的建設稱之為一項「偉大的工程」。

第一,黨的建設的特殊困難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小資產階級眾多,共產黨的建設處在小資產階級包圍當中,農民、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員把他們思想帶到黨內來,這就造成了黨的建設的艱巨性。

②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主要注重工農運動,後來又從事國民革命戰爭,在理論上准備不足,對中國革命的規律和特點還認識不清。

③中國是一個封建歷史較長的國家,封建思想的餘毒對我黨的影響比較嚴重。

④共產國際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教條主義傾向和對中國共產黨的不適當的干預。

第二,黨的建設的有利條件:①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根據馬列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黨,有一個好的思想基礎。②中國工人階級有堅決的革命性,黨的建設有一個良好的階級基礎。③共產黨重視黨的建設,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建黨理論,黨有銳利的思想武器。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完成了這項」偉大工程」,創造了在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而戰鬥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的許多新經驗。

『捌』 中國歷史上反帝反封建的運動都有哪些

反帝反封建運動可分為兩個階段:
1、從1840年到1919年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2、從1919年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革命任務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質也相同,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但領導階級不同,前者是資產階級,後者是無產階級。

『玖』 在半殖民半封建時期,中國進行反帝反封建反資本主義的具體過程是什麼

一、中國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兩大任務是緊密聯系的:
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帝國主義是中國封建勢力的靠山,而中國封建勢力又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二者緊密勾結,相互依存。任何把反帝反封雙重任務割裂開來的革命都必然以失敗告終,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已反復證明了這點,義和團運動「扶清滅洋」,孫中山以缺乏徹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義指導辛亥革命,最終都失敗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把反帝反封結合起來,終於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二、抗爭概況
按照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和領導階級的變化,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大體上可分為兩個時期、三個階段:
(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
從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為第一階段,主要是農民階級領導的自發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就是這樣的斗爭。農民階級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奴役壓迫下,不得不奮起反抗。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他們勇敢地擔負起新的斗爭任務——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
19世紀末到五四運動前夕的20年為第二階段。在此期間,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農民階級而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從要求改革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初步嘗試——戊戌變法運動,到提出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的辛亥革命,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了高峰。

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0年為第三階段。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期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革命史的中心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及其偉大勝利。
第一個重點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後發動的國民大革命,又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北伐戰爭時期,勝利和失敗都要著重了解。
第二個重點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或十年內戰時期,國內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吸取大革命失敗教訓,領導和發動了三次武裝起義,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加強,國內階級矛盾逐漸被中日民族矛盾所代替,民族矛盾日益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從中華民族利益出發,由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
第三個重點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中華民族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同仇敵愾,英勇抗戰。八年抗日取得了勝利,扭轉了近百年來反帝屢敗局面。
第四個重點是解放戰爭,又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堅持賣國獨裁政策,國內階級矛盾重新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意志,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殊死斗爭,反蔣第二條戰線蓬勃展開。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主力,渡江戰役摧毀了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反動統治(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爆發的愛國運動是革命史的又一個重點內容。
第一個重點是學生運動,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五??二?運動等。
第二個重點是工人運動,如六三運動,1922~1923年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上海總工會領導的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上海工人總同盟罷工、80萬工人的抗日救國運動、「愛用國貨,抵制美貨」運動等。
第三個重點是農民運動,如農村大革命、土地革命、保衛根據地的斗爭、「抗丁!抗糧!抗稅!」斗爭。
第四個重點是知識分子的革命斗爭,如七君子事件。
第五個重點是愛國將領的斗爭,如十九路軍上海保衛戰、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福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西安事變等。
第六個重點是民主同盟等民主黨派同蔣介石集團的決裂,民主黨派積極參加新政協,宋慶齡、李濟深、張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
綜上所述,正是中國人民前仆後繼的英勇斗爭,才一次又一次粉碎了資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企圖,使中華民族歷史綿延不斷。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奮斗不息、流血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日月爭輝,警醒、鞭策著後人。

三、近代中國人民抗爭的階段性特點及成因:
1、前期:
從鴉片戰爭到《辛丑條約》的簽定前,反封建與反侵略基本上是分開進行的,以反侵略為主,而且是直接與外國侵略者進行斗爭。原因在於,這一時期,中外反動勢力時戰時和,以戰為主,外國對華侵略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的、公開的武裝侵略。《辛丑條約》簽定後,反帝反封建斗爭是結合在一起的,突出表現為中國人民同本國封建統治的斗爭。因為《辛丑條約》簽定後,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侵華的工具,帝國主義採用以華治華的政策,中國社會的兩大矛盾趨於匯流。

2、後期:
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人民把反帝反封建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但開始是以反封建統治為主,主要表現為反清、反北洋軍閥統治。中共建立後,明確了民主革命的任務,制訂了民主革命綱領。原因是此時近代的兩大矛盾趨於匯流,而最初的革命領導者民族資產階級認識不到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兩大敵人,對帝國主義妥協,抱有幻想。中共成立後,正確分析了國情,把反帝反封建兩大任務結合起來,孫中山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國共兩黨實現合作。中共一直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閱讀全文

與中國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有多少人打新冠疫苗 瀏覽:857
為什麼印度人叫印度三哥 瀏覽:94
人民幣五千可以換多少越南幣 瀏覽:873
中國有哪些疾病和災難 瀏覽:453
中國代工的耐克如何 瀏覽:854
義大利的餐館在哪裡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0
肯塔里在印尼什麼省 瀏覽:118
印尼買房子需要多少錢 瀏覽:519
在越南出國工作如何 瀏覽:801
越南網站看延喜攻略網址是什麼 瀏覽:307
越南紅雞一斤多少錢 瀏覽:429
義大利進口電腦裁床有什麼牌子 瀏覽:849
20歲以下的中國人有多少人 瀏覽:284
在哪裡有批發便宜的越南泡沫拖鞋 瀏覽:414
佩奇義大利面視頻怎麼做 瀏覽:952
伊朗藏紅花什麼人不能吃 瀏覽:730
藝術鑒賞常識中國畫如何欣賞 瀏覽:206
印度和主要流經哪個平原 瀏覽:207
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哪個簡單 瀏覽:996
韓國伊朗和義大利哪個發達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