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外是怎麼看中國的
一樣米養百種人,不同的老外也有不同的看法的,這跟老外接觸的人群有關,也跟他接觸過的環境有關,比如他接觸的都是上流人士,那麼他對人文的價值觀肯定不會差到哪去,而如果他到的地方都是凈些農村、縣城的話,那麼對城市繁榮度的印象也不會好到哪去。比如你問一個在華外資企業的老外高層,因為他在一線大城市(比如北上廣)接觸的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甚至同樣都是上流圈子的,他肯定會覺得中國是個比較發達的城市,人們還是有文化有修養的(勞動力廉不廉價這個問題就不說了,因為最近國內勞動力的成本也在上升 越來越不廉價了)、合作潛力大。而比如你問來華在一線城市做小買賣(比如廣州倒賣服裝和電器的黑人)的老外,他肯定會覺得中國是個掘金的好地方,有錢還有貨,賺錢撈一筆神馬的就靠中國了(不然他來幹嘛?),至於素質,可能還不如我們(你去親眼看一下那些黑人就知道了)。還有如果是個外國遊客,正好到了天朝一個治安最亂的地方(具體哪裡就不說了),那他肯定會覺得中國治安很亂、人口素質低,回去也一定會在各種推各種臉上發表自己的主觀看法。而如果他是到了北上廣而且是這些城市最繁榮的市中心 ,則會產生相反的觀點。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沒出過國的,但聽他們本國人污衊天朝是個極度貧窮落後的荒野農村,就會產生一種認為天朝960萬全境都是農村的錯覺(參考某部把天朝大城市拍成一片金黃麥浪一望無際的農村的韓國電影《黃海》),其中有不少對天朝持蔑視、敵意態度的就是這么來的。
㈡ 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
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興盛,許多國人都紛紛出國游。而我們中國這一個大群體,自然是帶動了不少國家的旅遊業發展。與此同時,國外的許多質疑聲也在這時候出現。部分中國人去到外國,不文明的現象也遭到外國人的排斥,以至於許多外國人一提及中國人,便紛紛表示不喜歡。
對此,你是怎麼看待這些外國網友對中國的評價呢?
㈢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人
國內的人老說外國人或外國的媒體對中國不友好,這是片面的。人家外國人就說了,「我們連總統都敢批評,敢罵,這其實沒什麼」人家老外就是直來直去。我們也不要太敏感了。
老外對中國對中國文化都有很大的興趣,他們大多數人心裡是喜歡中國的,他們認為中國很神秘,對中國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當他們接觸到中國中國人時,又有點失望,吐痰-闖紅燈-不排隊-不守公共秩序-大聲喧嘩,成了中國人的招牌,能在國外的繁華大街邊拖下鞋子晾腳丫的也只有中國人,應該說能出國的在國內的生活水平是不錯的,但他們的素質真是丟臉……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素質問題。
相反老外的階級觀念很淡,不會看不起窮人,在中國的一高檔小區里,流浪漢被人當成過街老鼠趕,國人把他當瘟疫,惟有一家老外把他妥善安置好。
在紐西蘭中國的學生的地位也不高。主要是我們自己不團結,看到有中國人被欺負,中國人看見了也不會幫忙,有些旁觀者為避免惹麻煩,竟然謊稱自己是韓國人日本人……就這樣老外不欺負你才怪。而韓國日本人做得就很團結。
在大學里中國學生作弊成風,有些老師還在考試前漏題,老外蹬大眼睛說這簡直難以置信,用他們的話說,一個充滿騙子的社會能值得信任嗎,能在國際立足嗎?
老外看不慣中國的就是中國有些人的素質,還有就是不團結沒骨氣,不講誠信。
㈣ 外國人特別是美國怎麼看中國
1.你最驚訝的事情是什麼?
到了西方,剛結識的外國同事、朋友或老師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到了我們國家,最令你震驚和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要以誠實的態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答案應該是: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像差不多。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中國人通過報刊、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等媒介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實的了解,來到國外,除了一時語言還有所不適應以外,真的怎麼也體會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個答案自然很不過癮。以他們對中國的了解,覺得你們來自"黃土地"上那個至今還"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窮鄉僻壤,乍一到我們這燈紅酒綠的發達世界一定覺得頭暈目眩,有很多感觸吧!
2.北京什麼時候"改名"的?
出國在外,總是有外國人問"Peking"("北京"過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麼時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漢語拼音,現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拼法)的。對這個問題,我總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從來就沒改過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國漢語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漢語的法國人接著問:那為什麼"中國"不用漢語拼成zhongguo"在國外通用呢?我一時語塞。是啊,"中國"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發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語中是"思因",在泰語中是"今",還真就是沒有叫"Zhongguo"(中國)或是"Zhonghua"(中華)的。不過不要著急,將來台灣回歸祖國,統一以後的中國的外文名稱說不定就叫Zhongguo。
㈤ 來華32年的老外,是如何看待中國速度和大國擔當的
來華32年的廈門教授潘維康在視頻中先後舉例了中國交通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並且在疫情的抗擊戰中,中國在醫療救助方面做出的努力,從各個方面舉例了中國近幾年的變化,來體現中國速度和大國擔當。
最後,我國政府在這次抗擊新冠疫情做出來的成績尤為耀眼,尤其是與其他病例激增的國家形成鮮明的對比。目前我國疫情已經得到了穩定的控制,可以驕傲的說,中國在控制疫情速度方面決定領先於全球其餘國家,並且中國是最早走出困境的第一個國家,中國速度真的是名不虛傳。主要是誇中國速度和大國擔當的是外國人,所以這個誇贊基本上是很客觀、公平的。而且作為一個中國人,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中國境內,真的是見證了中國從一開始的落後到現在的領先,充分詮釋了大國風范是怎樣含義。
㈥ 老外如何看中國
老外傳統上一直以文明人自居,自視高人一等,所以很看不起中國。後來中國牛了,來過的人一般印象有很大改觀。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看不起中國,這幾乎成為一種文化(以看不起為習慣)。所以,做好自己,管別人幹嘛
㈦ 外國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
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 人家雖然不追著我們中國人看熱鬧,但是卻經常好奇地向中國人提一些問題,在此歸納為10條,以饗國內讀者。 1.你最驚訝的事情是什麼? 到了西方,剛結識的外國同事、朋友或老師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到了我們國家,最令你震驚和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要以誠實的態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答案應該是: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像差不多。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中國人通過報刊、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等媒介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實的了解,來到國外,除了一時語言還有所不適應以外,真的怎麼也體會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個答案自然很不過癮。以他們對中國的了解,覺得你們來自"黃土地"上那個至今還"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窮鄉僻壤,乍一到我們這燈紅酒綠的發達世界一定覺得頭暈目眩,有很多感觸吧! 2.北京什麼時候"改名"的? 出國在外,總是有外國人問"Peking"("北京"過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麼時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漢語拼音,現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拼法)的。對這個問題,我總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從來就沒改過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國漢語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漢語的法國人接著問:那為什麼"中國"不用漢語拼成zhongguo"在國外通用呢?我一時語塞。是啊,"中國"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發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語中是"思因",在泰語中是"今",還真就是沒有叫"Zhongguo"(中國)或是"Zhonghua"(中華)的。不過不要著急,將來台灣回歸祖國,統一以後的中國的外文名稱說不定就叫Zhongguo。 3.狗肉好吃嗎? 剛到巴黎時,有法國人問:你喜歡吃狗肉嗎?我那時初出神州,不知道這是一個陷阱:不論我怎麼回答,我都承認了吃狗肉這個事實,而這正是他想達到的目的。在這些外國人看來,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你們怎忍食而啖之!?不過,我很難告訴外國人,狗兒在中國雖然一樣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卻不高,名聲也不大好。比如我們中國人在貶低他人時常說"狗仗人勢"、"走狗"、"臭狗屎"等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吃點這"狗東西"的肉也算不上什麼吧。當然在老外面前千萬不要誇耀魚翅熊掌燕窩,免得擔上虐待動物的罪名。 4.用筷子怎麼喝湯? 許多老外下功夫練習使用筷子,到了中國餐館就拒絕用刀叉,說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許多外國人始終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麼喝湯?我聽見有老外自作聰明地說一定是有一種像吸管那樣的筷子,平時夾菜吃飯,喝湯的時候就放在嘴裡吸。我告訴他們,中國人喝湯的時候把筷子放在一邊,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國人聽了似信非信:就這么簡單? 5.哪個是姓,哪個是名? 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後,很符合邏輯。而西方人則不然,要先說名字,然後再說姓。所以外國人見了中國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問:那個是姓,那個是名?回答當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後面的名字是名字。別看這么簡單,用英語說就羅嗦了,老外總是弄混。所以現在好多中國人出國後自報家名時乾脆把姓名顛倒。 6.你不高興嗎? 記得那次去法國,在戴高樂機場有法國朋友來接,張牙舞爪,連親帶吻,誇張的動作好像幾輩子沒見面。同時來接機的還有在巴黎的中國同學,老鄉遇老鄉,雖然是兩眼淚汪汪,但僅僅是握握手而已,臉上卻平靜如水。這令老外大為不解:難道你們不高興嗎?怎麼跟外國人解釋呢?中國人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悅,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現。當然,凡事總有個例外。我的一位中國朋友愛說愛笑,表情發達,雖然也是黑眼睛、黑頭發和黃皮膚,但是總是有洋人打聽她是美國還是拉美哪個國家的人? 7.你有沒有"關系"? 中文"關系"(guanxi)一詞已經成為打入西方語匯的少數中文詞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請職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問我:"在中國有沒有'關系'?"實際上,西方人與中國人一樣講究關系。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人從小學起就知道"KISSING-UP",類似於中文的"溜須拍馬",專門用來取悅老師拉關系,以"提高"課程分數。有一次,一位美籍華人試圖說服我中國人所說的"關系"和美國人心目中的"關系"還是不一樣。他舉了個例子:假設比爾·蓋茨介紹一個年輕人到另一家電腦公司去工作,如果這是家美國公司,那麼那美國老闆會想蓋茨介紹來的人,素質一定不錯,留下;如果這是家中國公司,中國老闆會想這可是蓋茨介紹來的人,我不僱用他豈不是太不給人家面子了嗎? 8.為什麼中文這么難? 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想學中文。但是往往練了一會兒"媽、麻、馬、罵"以後就有點泄氣:"為什麼中文這么難?"中文對西方人來說有點難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學中文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在他們的語匯中,往往用"中文"這個詞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著新鮮但又沒有多少實用價值的東西。英語里有"中國迷宮"(CHINESE PUZZLE)的說法,任何晦澀難懂的事都可以用這個詞形容。另外,"中國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國小玩藝兒,現引喻復雜之事;"中國拷貝"(CHINESECOPY)這個詞指一個把原件缺點和疵點都完滿地復制的拷貝方式。記得我在法國讀書時一次考試,卷子發下來後,只聽旁邊的法國同學嘟囔"C'EST DUCHINOIS"("這簡直是中文!")。 9.你會功夫嗎? 走在國外的街頭,時不時一些外國人會莫名其妙地突然沖你劃拳踢腿,嘴裡含混不清地說:kongfu(功夫)或者JackieChang(成龍的外文名)。原來這是些功夫愛好者,想與中國人交流一下體會。一旦聊起來,他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會功夫嗎?"在許多外國人眼裡,中國人從小就練功夫,雖然不一定能像成龍那樣飛檐走壁,但是對付個把地痞流氓還是綽綽有餘。有一次我到非洲的坦尚尼亞出差,晚飯後想在達累斯薩拉姆的街頭遛彎。出去之前問旅館服務人員外面治安如何,有沒有危險。那黑人看看我,說:有你在就不危險。因為當地人認為中國人個個功夫了得,惹不起。 10.有清涼油嗎? 出國准備行裝帶點什麼東西是很費思量的事。除了個人日常用品,總還是想帶點有特色的紀念品,與外國朋友交往的時候用得上。比如雙面綉、折疊扇、郵票、手絹之類都不失為良好的選擇。以我個人的經驗,最好再帶上幾大盒清涼油。不知為什麼,清涼油這東西國外沒有廠家生產,似乎也沒有店家從中國進口銷售。外國人一般比較喜歡薄荷的味道,再加上清涼油有祛癢提神的奇效,尤其受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朋友的寵愛。許多外國人見了中國人都問:"有清涼油嗎?"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去拉美的一個小國,進海關的時候,邊防警察仔細看了看護照,確認是中國人以後,突然伸出手來,嘴裡念念叨叨,似乎要什麼補充證件:"清涼油……"。這位朋友順手從口袋裡掏出一盒清涼油遞過去,順利進關,皆大歡喜。
㈧ 外國人的角度看中國是怎樣的
特別真誠,特別特別,看到的經常是我們看不到的。
㈨ 去過中國後,老外們怎麼看中國
我在外企,認識很多老外。
老外對中國印象普遍較好。
吐槽的地方:
1.空氣污染
2.吃狗肉
3.隨地吐痰或者大小便
4.交通規則
5.紀律差
贊賞的地方:
1.安全(你沒看錯)
2.城市建設
3.便利性
4.人友好
5.好吃的
6.多元化
7.便利性
8.政府效率(你沒看錯)
9.科技
10.效率
11.特色文化
㈩ 看外國人怎麼看中國
有如下的幾種看法,尤其是我們國家的遊客在國外的表現為我們國家的國民減分不少,具體奉上:
1:思維另類,行為偏激,
缺乏求知慾不喜歡探索未知的事情,
缺乏經濟頭腦,
喜歡大手花錢,典型爆發戶心理,
不懂科學常識,
喜歡在內部勾心鬥角,
不務實卻喜歡誇誇其談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事情,
尤其善於欺騙自己的同胞,
沒有公共素質,不講衛生,食品安全很成問題,
表面上自大且容易沖動,實際上心理自卑猥瑣愛虛榮,
喜歡依賴別人,善於推卸責任,從不反思。
2:具體闡釋:
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
中國人不了解他們作為社會個體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普通中國人通常只關心他們的家庭和親屬,中國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緣關繫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個理性的社會基礎之上。中國人只在乎他們直系親屬的福址,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則視而不見。
毫無疑問,這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道德觀勢必導致自私,冷酷,這種自私和冷酷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中國從來就沒有成為一個法制社會,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守法行為格格不入。中國人老想走捷徑。他們不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即成就來自於與努力工作和犧牲。
中國人傾向於索取而不給予。他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於你你索取多少而在於你能給予社會和你的人類同胞多少。
大多數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學到過什麼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
中國人普遍不懂得如何為了個人和社會的福址去進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潛意識里,中國人視他們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從而獲得別人的認知。這樣一來,一個人就會對「保有面子」 這樣微不足道慾望感到滿足。「面子」是中國人心理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難以克服的障礙,阻礙中國人接受真理並嘗試富有意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