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慈善行業目前的現狀是怎樣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107期特別策劃「面向21世紀的中國慈善事業」文章之一。
眾所周知,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十分關鍵的發展階段,中國的財富量急劇增長,2009年的GDP已經達到33.5萬億元,人均GDP達到了25188元。如果沒有意外,中國即將超過人均GDP4000美元大關,提前40年實現鄧小平同志所確定的2050年發展目標。
根據國際發展的一般經驗,未來十年,中國的人均GDP完全有可能達到1萬美元,初步邁上發達國家的門檻。經濟發展的速度完全能夠大大提前實現「三步走」戰略。
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帶來整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迅速地疊加發展,對於社會管理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另一方面,財富總量的大規模快速增長,要求社會大眾對於財富的管理,作出新的較為艱難的社會選擇。從而使貧富之間,能夠建立兄弟情誼,並和睦相處。
應該看到,經濟的快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傳統的安全管理對象發生了變化,政治性的管理正在大踏步地轉向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基礎,就是一定要有一個十分有活力的公民社會,而公民對於公益事業的全面投入,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標志。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的平穩轉型,需要公益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
現狀與差距
對於中國公益事業現狀,特別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現狀的基本認識,最為重要的基本問題就是,當代中國,究竟有多少的慈善公益空間?我們看三組數據。
年度慈善捐贈總額。2009年中國慈善捐贈已經達到509億元,占當年30多萬億元GDP的0.17%,佔中國財政收入6800億元的比例,不到5%。比較一下,美國2008年的捐款3000億美元,占當年14萬億美元GDP的2%左右,佔美國財政收入3萬億美元的10%。要達到美國的水平,中國年度捐贈額應該是6000億元。
慈善組織的數量。2009年,中國的基金會為1843個,美國的慈善組織超過100萬個,英國比較活躍的慈善組織超過16萬個,加拿大慈善組織也有8萬個以上,跟發達國家比較,中國慈善組織的數量還很不夠。
慈善組織的從業人員。2009年,中國慈善組織的從業人員不到兩萬,而美國慈善組織的從業人員則超過900萬,英國亦有60萬從業人員。中國慈善公益發展的空間究竟有多大,未來五年中國的捐款數額年度能否達到5000億元,慈善組織能否達到50萬個,從業人員能否達到500萬人,借鑒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我國社會也應該建立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的明確目標。這樣的具體目標的確定,在經濟具備了初步的條件以後,已經不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幻想了,關鍵是要達成基本的社會共識,然後才會落實為重大的社會行動。
作為慈善家的中國蓋茨何時出現
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必須形成較強的公益慈善的社會壓力,這是一種社會道德的壓力,必須發自於社會,才能形成社會影響力。當然這種壓力不能只作為負面的譴責,更為重要的是正面的弘揚。
在香港,公益日就是要買旗做公益,當滿城都買旗做公益標志的時候,那些未買的少數人就會覺得很尷尬。
目前中國已經有87.5萬個千萬富翁。當前時期,一定要廣泛地宣傳一個道理,那就是在存在貧富差距的社會發展格局裡,富人與窮人之間必須和睦相處。
100多年前,福特汽車公司為使汽車能夠有銷售市場,從而主動為工人大幅度地漲工資,而卡耐基則是在致富之路想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從而開始了社會慈善的壯舉。最近社會在熱議蓋茨和巴菲特倡導的富人在生前將財富的一半捐獻給社會公益的活動。現在是中國社會作出響應的時候了,是中國的比爾·蓋茨、中國的巴菲特站出來的時候了。
盡管中國社會有億萬捐贈的慈善家,但發展的格局還很不平衡。為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我們倡議5.5萬個億萬富豪,應該把每年的捐款定為一百萬,這應該成為一種基本的公益慈善道德體系,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責任底線,也應該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活動。如果億萬富翁年度捐款達到百萬,千萬富翁年度捐款達到十萬,整個國家的公益事業,將會很快達到年度捐款越過千億,甚至向兩千億元邁進,這樣中國公益事業就會真正有實力邁向更加廣闊的發展遠景。
❷ 一席李一諾談比爾蓋茨怎麼花錢觀後感
李一諾在「比爾蓋茨是如何花錢的」中講到「催化式慈善」,即人類社會慈善分三類:政府+企業+其他。個人能力再強大和國家相比就是浩瀚宇宙中的星辰,只是社會領域的一部分。「在影響數億人的問題上,存在著巨大的真空」,政府有錢,做慈善或者搞搞研發再正常不過,但拿著納稅人的錢撥款流程審批不容易。企業有錢,但是每個企業都是走長存,穩定,蒸蒸日上路線,拿多少去做慈善,不是企業強制必須做的事情。我們都是社會領域中的個體,做的事情是看不到容易被遺忘的,大家看似各司其職。所以,問題來了,誰該去做慈善?誰有錢誰做嗎?比爾蓋茨還在到處籌集善款呢。慈善就是回報率為零得投資。不管是捐款捐物給貧困山區的兒童,還是敬老院看孤寡老人,甚至投喂流浪的貓貓狗狗都是一種慈善。慈善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社會的問題,一起努力吧。
❸ 當代中國的慈善發展狀況是什麼郭美美事件後有何影響
樓下仁兄所言極是啊,改革固然是當前國內慈善機構所面臨的共同命題,問題在於往哪裡改革,該如何改革?慈善機構積弊堅冰非一日之寒,如何才能以一種全新的姿態挽回日漸失去的民心?對此,大家確實疑竇重重。
❹ 中國政府慈善事業如何發展
美國卡耐基基金會前主席盧塞爾說,「慈善事業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對於如何發展,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我們國家的慈善事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為什麼發展不起來的原因,只有病源找到了,我們才能有針對性的採取有效措施。
我們國家的慈善事業現狀可以用步履維艱這個詞來形容,為什麼會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歸結於我們的國情決定的。因此它起步晚,發展比較落後。 而且慈善事業都是以國家的名義辦的,對人私人辦慈善法律上一直都是空白。所以很多是在政府的扶持下興辦,採用的是官辦或半官辦的管理模式。其實在國外,真正意義上的慈善機構屬於社會團體。社團也被稱為非政府組織(NGO),或叫非營利組織。但是,在中國的制度語境下,它們卻成了「半政府組織」(SGO)或者「准政府組織」。 這樣的話其活動范圍與活動能力不是由法律規范,而是由行政部門(即民政部)決定。
說難聽一點,只要與政府掛鉤的,難免都會產生腐敗。因為政府是權利說了算,不是法律,但是權利又是人掌控的。而我們國家政府出現的腐敗,大家心裡都是有數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會說的不知道內情,知道內情的不會說。盡管國家法律規定大家言論自由。
對於尚屬於「政府核准與管制型」的SGO組織,除了辦事運作效率低下(缺乏像企業那樣的科學管理運作機制,資金的登記和利用缺乏一個精準的管理和嚴格的監督。),廉潔度不夠高(很多規定的透明度不是很高)之外,還因為無法全面釋放社會的行善願望。人們的行善成本太高了,法律制度沒有給人們提供足夠的行善條件。因此像這樣的情況,出現「揭露希望工程內幕」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以上原因外,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國家這個缺乏誠信的環境和風氣。對於一下行騙行為,這里就不多說了,所以很多老百姓都想捐而又怕被騙。
其實原因很多, 暫時只說這兩點。
對於措施,我也想不出很多,只是想談幾點
第一,首先要在法律上完善對於慈善事業和機構的規定,這要像國外學習,允許私人開辦慈善事業,因為行善 的群體應該是大眾。這樣還可以將公司運營的管理機制用在慈善上。提供了管理效率。
第二, 對於以國家主導的慈善機構,應該增加監督。尤其是資金的登記與運用。要透明公開,減少腐敗的滋生。
其他的您可以看看《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用的,對於措施我最近也在找,可是多說寫的都是一些問題 弊端之類的,方法和措施很少
。。。。。
❺ 什麼是催化式慈善作為一名大學生,你能為慈善事業做些什麼
催化式慈善是為了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利用慈善事業的作用作為牽頭開展活動,大學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在慈善組織做義工,捐獻等等。
❻ 為什麼在中國做慈善這么難
慈善的內容比較廣,比如關心生態環境,關心環保事業,孝敬長輩,關心身邊和周圍的人,熱愛工作,團結同事,多說鼓勵和贊美的話,不搬弄是非,不說會傷害別人的話等等都是善的行為。這些事情與外部環境沒有什麼關系。
❼ 催化式慈善與傳統慈善有什麼不同
一、性質不同
1、催化式慈善性質:為了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利用慈善事業的作用作為牽頭開展活動。
2、傳統慈善性質:對人類的熱愛,為增加人類的福利所做的努力。通過救濟、援助或者捐贈等等這些手段來增加人類之間的愛並擴大人類的福利。
二、特點不同
1、催化式慈善特點:
(1)不求利益的催化式慈善;
(2)催化式慈善擁有私營市場那種高度警覺的風險意識;
(3)但又能超越主要的市場局限。
2、傳統慈善特點:通過市場實現收入的第一次分配;第二次通過政府監管分配收入;在習慣和倫理道德的影響下,個人自願向社會捐贈部分或大部分可支配收入的第三次分配不可忽視。有利於縮小兩極分化,弱化仇富心理,有利於社會和諧。
(7)催化式慈善在中國如何擴展閱讀:
催化式慈善的投資者不需要獲得利益和好處——那都流向了窮人、病人或全體社會成員,都從這樣的創新中獲得巨大回報。除非慈善事業佔主導地位,否則企業和政府不太可能參與其中。
慈善事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調節貧富差距的平衡器。在催化慈善時期,它呼籲和推動政府投入資金為市場提供激勵機制,然後在政府的引導下,企業將解決社會問題、提供社會價值納入自己的經營模式,形成了一套慈善與商業相結合的系統模式。
❽ 中國慈善 的現狀如何
我國慈善事業是一個非常年輕的事業。我在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成立時就開始關注慈善,見證了慈善事業十幾年來由產生到逐漸發展的過程。
時代背景利於中國慈善事業大發展,中國已經明確將慈善事業列入社會保障體系並鼓勵其發展。我國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現實構成了有利於慈善事業發展的社會環境。同時,國民經濟近些年來的飛速發展又為慈善事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從目前的現狀來說,社會條件、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都有利於慈善事業的發展。
但慈善事業畢竟年輕,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是失范,我國的慈善法制還不夠完善,慈善機構的發育還不夠成熟;第二是我國目前沒有出台慈善事業法,慈善組織的定性和定位不明確;第三是公民的慈善意識不是十分理性,大家有樂善好施的慈善意識,但是現代慈善意識較淡薄;第四是慈善事業的資源動員能力有限,慈善事業在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❾ 中國式慈善比西方差在哪
本報記者/鞠芳
在美國等國,每年慈善捐款佔GDP3%以上,而中國不到萬分之五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某當紅明星的「詐捐門」成了網路上一個引爆點,引起人們對演藝明星等富豪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熱議。這再次印證了中國慈善文化的缺位。而在西方社會,慈善文化植根較深,許多富豪,甚至普通人都熱衷於做慈善。是西方人比中國人更高尚?還是中華文化缺乏慈善的土壤?答案顯然並不那麼簡單。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西方現代慈善事業一般認為始於美國。白手起家的美國「鋼鐵大王」、大慈善家卡耐基被公認為現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他一手創立的卡耐基基金會是最早的一批現代慈善組織。
除了卡耐基,美國還有許多著名的大慈善家,如約翰·洛克菲勒、享利·福特、比爾·蓋茨和股神沃倫·巴菲特等等,他們將所有或很大一部分財富饋贈社會。例如,蓋茨2008年6月在宣布退出微軟公司時,同時宣布將580億美元財產盡數捐給自己與妻子名下的基金會;巴菲特2006年也向5個慈善基金會捐出375億美元,占其當時個人財產的85%。
卡耐基有句名言,「一個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句話不知影響了西方多少富豪的財富觀。在許多大富豪看來,擁有不勞而獲的財富,對於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來說並不是好事。正因此,美國許多財產過億美元的家庭,決定讓後代繼承的遺產比例不超過10%,且主要用於子女的購房和教育,算做人生的「啟動」資金。
今年2月初,身家超過20億美元的俄羅斯著名企業家弗拉基米爾·波塔寧宣布,他死後將捐出全部財產,因為「100萬美元遺產能幫助一個人接受良好教育,慢慢找到工作,發現自我價值;獲贈10億美元則能害死他並剝奪他生命的意義」。波塔寧的財富理念與美國多數富豪並無二致。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的富豪在慈善事業上鮮有建樹,很多基金會的捐助者中竟然連一個國內的知名富豪都沒有。據中華慈善總會2006年統計,我國每年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15%來自中國的富人,10%來自平民百姓,企業參與捐贈慈善事業的只佔1%。難怪有人說,中國不缺富翁,缺的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富翁。
西方普通人也熱衷慈善
不僅富豪們熱衷慈善,西方普通民眾更是慈善事業的主體。在西方文化中,參與慈善實際上是一種義務,同時也是一種權利。在美國等國,每年的慈善捐款通常在3000億美元以上,最高時曾達到6000億美元,佔GDP的3%以上。有資料顯示,美國慈善捐贈的85%左右來自全國民眾,70%以上家庭都積極參加慈善事業,每個家庭平均每年捐贈900美元。
雖然普通民眾能捐出的財富是有限的,但很多西方人都會去做志願者,或稱義工。有統計顯示,美國志願服務的參與率高達44%。實際上,做義工幾乎是西方學生的必需經歷。在美國,申請大學時,學生要提供中學階段做義工的記錄;在加拿大,高中生取得高中畢業證,必須有打工和做義工的經歷。
相形之下,中國從富豪到普通大眾的慈善理念都比較薄弱。以2006年為例,中國慈善捐款總額為100億元人民幣,同年我國GDP為21萬億元,慈善捐款還不到GDP的萬分之五。正因如此,中國人對慈善比較陌生,做好事者常被視為「英雄」或模範。而在西方,由於做慈善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常見,人們對捐出巨額的富豪,像比爾·蓋茨也會非常崇敬,但對其義舉絕不會像中國媒體那樣大驚小怪。
中國式慈善重在「仁義」
中國缺乏慈善文化的症結到底在哪,是中國文化的土壤沒有慈善基因嗎?只要翻翻中國的典籍,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而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達則兼濟天下」的主張,都包含著明顯的慈善理念。
不過,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中,雖然有慈善的文化基因,但這種慈善文化的形態是原始的、樸素的,是建立在個體「仁義之心」、「惻隱之心」基礎上的,難以成為全民族的共識。西方的慈善文化則不同,它建立在基督教宗教文化基礎上,救助貧困的思想源自基督教《聖經》的教義。更重要的是,西方有很強的公民社會基礎,強調公民對社會的責任。
而中國恰恰尚未形成公民社會。中國人在汶川大地震後踴躍捐款、爭當奧運會志願者,曾被外界解讀為中國公民意識的覺醒。但這種覺醒,離公民社會的形成還有很大的距離。
實際上,同屬中華文化圈的中國香港地區,雖然也深受仁義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但卻是「慈善之都」,出了不少像邵逸夫、李嘉誠等大慈善家。這與香港公民社會的建立不無關系。在香港,許多普通民眾都熱衷於參與慈善活動。比如,每年年初,香港都會組織「公益金百萬行」的活動,上至特別行政區首腦,下至平民百姓,都會參加到步行募捐的隊伍中來。該活動自1971年首次舉辦以來,已有近300萬人參與其中。
❿ 你怎樣看待中國慈善事業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中國慈善事業正處於穩步發展的階段,希望廣大企業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