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在緬甸的局勢怎麼樣了,現在怎麼很少報道了。
是這樣的, 8月中旬緬甸能源部門大幅提高能源產品的供應價格,導致物價普遍上漲。此舉引發緬甸部分市民和僧侶上街示威遊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緬甸有關當局於25日宣布在仰光和曼德勒實行為期60天的宵禁。
由於緬甸政府對民族問題、民主問題沒有處理得當,引發遊行中的沖突。美國總統布希於當地時間9月27日向中國外交部長明確表示希望中國運用自己的影響力盡快協助平復緬甸矛盾。
緬甸國內事件理當緬甸政府自己搞定,美國如此緊張不知為何。
關注緬甸問題的人士都會對今年一月份的一個事件記憶猶新,那就是聯合國當地時間1月12日下午,英美拋出「緬甸問題決議草案」,中國動用否決權否決了該草案。緬甸問題決議草案」聲稱「緬甸局勢已經對地區及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需要對緬甸採取強硬態度。中國、俄羅斯、南非等國均投下了反對票。泰國、寮國均明確表示反對英、美的這些態度。東盟大部分國家也不贊成美國對緬甸所持觀點。1月13日晚類似「新聞聯播」的緬甸電視8點檔新聞中斷正常播出節目,專門感謝中國等國家對緬甸的支持。「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凡事必有因果。美國聯合英國之所以長期關注緬甸定然有其原因。布希一上台就把緬甸列為6個「暴政前哨國」之一。要弄清美國的想法就要先觀察其對象的處境。緬甸地處南亞,連接中國、印度,是東南亞內陸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唯一連接東南亞和南亞的陸路通道。佔有緬甸便可扼守南亞洲陸路咽喉,北可制衡中國,西可遏制印度,南可控制南太平洋。遏制中國能源海上通道,削弱中國南海影響力的目的可輕松達到。加上美國在中國東海外圍的軍事勢力,在北亞——韓國、日本的軍事勢力,在西部中亞的軍事勢力,美國便完成了對中國的全麵包圍,一旦冷戰或熱戰,美國均先行佔領了有利地形。
所以,美國對緬甸的關注與對朝鮮的關注如出一轍。面對海洋日益重要的當代,緬甸對中國的戰略影響比朝鮮更為重要。中國把不輕易使用的否決權投出決非意氣用事,更是非投不可。
中國的人均水平還很低,但是中國綜合國力在世界已經不容小覷,正是這種情況引發了美國在體制與利益方面的憂慮,從而對中國一再布局防範。
中國有句古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美國在別國周圍布防的時候應當首先考慮自己是否喜歡被其他國家布防。美國在干涉其他國家內政的時候應當首先考慮自己國家的事情是否喜歡別國插手。
Ⅱ 中使館是如何回應緬甸商人賬戶被凍結的
據報道,近日緬甸當地媒體報道稱,100多名緬甸商人在中國的1000多個銀行賬戶6月15日被凍結,造成400億緬幣(合2942萬美元)的資金無法流轉,對此中國使館稱,將同緬方有關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和友好協商,盡快妥善解決相關問題。
據了解,為維護兩國邊民共同利益,打擊邊境地區非法活動,近期中方有關部門在調查涉嫌跨境案件過程中,依法要求兩國從事邊貿人員配合調查並臨時凍結了一些人員賬戶,其中包括部分緬方邊貿人員賬戶。中方上述臨時措施,也是為了維護兩國合法邊貿人員的正當權益和中緬邊貿正常秩序。
中國使館回應稱,中方高度關注緬方關切,將同緬方有關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和友好協商,本著促進兩國邊貿正常發展,維護兩國人民切身利益的原則,盡快妥善解決相關問題。
Ⅲ 各媒對果敢難民事件的評論
中國青年網
2009年8月,緬甸果敢地區發生武裝沖突,並不斷演化升級,到8月27日,緬甸政府軍和果敢軍開始發生戰事。8月28日以來,又有3枚炮彈從緬甸落入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境內,造成我國邊民1死數傷。同時,另有14名中國邊民在緬甸的戰火中傷亡。緬甸果敢戰事導致3萬多名緬甸邊民從緬甸東北部地區湧入我國雲南境內,其中絕大部分邊民湧入了雲南省臨滄市,另有小部分邊民到雲南省德宏州避難,眾多難民的湧入已構成我國最高級別的「I級突發事件」。
邊境的戰火以及難民的湧入也給邊境的臨滄市和德宏州的群眾心理帶來了恐慌,並對邊境地區的社會秩序帶來了一定影響。
而此時,2009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中就有數名志願者正在雲南邊陲的臨滄市和德宏州開展志願服務。經過近一個月的時間,隨著緬甸果敢地區局勢的逐漸平穩、入境邊民的陸續返回以及雲南邊境社會秩序的恢復,西部計劃志願者已經在雲南邊陲安全度過了緬甸果敢戰事。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里,西部計劃志願者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應對果敢戰事,在戰事發生後不久便立即取得聯絡,相互關心,相互安慰,相互鼓勵,保持穩定的情緒,表示不會因戰事的影響而放棄西部計劃的志願服務,願意堅守在各自崗位上將一年的志願服務堅持下去。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吳波在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服務,這里緊挨緬甸果敢,受戰事的影響最大。當果敢戰事開始影響到雲南邊境時,吳波就參與到鎮康縣的邊境維穩工作中去,積極應對各種可能的突發事件。隨著戰事的升級有數萬名難民湧入到鎮康,吳波又積極參與到難民接待與安置工作中進去,在8月28號一天一人就接待安置了1000多名緬甸難民,並在後續階段做好食品、葯品等物質的發放工作,以保證了難民的正常生活。在9月初,果敢地區的局勢逐漸平穩,吳波又投入到對難民的勸返工作中去,使得滯留在雲南邊境地區的緬甸難民早日返回到家園。到9月中下旬,鎮康縣已基本恢復到正常的社會秩序狀態,吳波的志願者工作也逐漸歸為常態。
在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僑愛中學開展服務的張旭平螢表示,由於難民到耿馬的較少,受到影響不大。不過,她積極與其他志願者保持聯系,從而了解戰事情況以便應急。另外,由於她開展的是支教服務,她在課堂積極引導學生們對戰事的看法,使學生克服心理的恐慌,以穩定學生的情緒,進而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
在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開展服務的朱達俊表示,由於梁河離果敢有一百多公里的距離,基本沒有受到影響。但是由於自己是到德宏州的隊長,而有隊員在德宏州的邊境城市瑞麗市服務,所以在戰事發生後,就立即與隊員聯系,詢問當地情況,穩定大家情緒並提醒要注意人身安全。對於部分志願者提出的到中緬邊境的出行計劃,也建議大家認真考慮,以確保人身安全。(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人民檢察院公訴科 朱達俊)
————————————————————————————————————
廣西電視網
(南傘綜合電)美國呼籲緬甸政府軍停止攻擊果敢族難民,並同他們舉行對話。
隨著逃到中國雲南省的果敢族難民陸續返回家園,中國當局也拆除了為他們而設的臨時避難所。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凱利周一說:「我們呼籲緬甸當局停止他們的軍事行動,同少數民族和緬甸民主派反對黨進行誠懇的對話。」
他指出:「殘忍的斗爭已迫使數以千計的平民離家逃往泰國和中國避難,這將對緬甸的穩定和達致全民和解的進程造成影響。」
緬甸政府軍同果敢軍的軍事沖突已經平息,三分之二逃到中緬邊境南傘市的難民也陸續回返家園。
中國當局昨天開始拆除為這些難民搭建的藍色營帳,並出動巴士將他們送到附近的邊境。
中國雖然沒有正式稱這批為數3萬7000多人的果敢族為難民,卻為他們提供食物、水和臨時住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昨天重申希望緬甸維持和平、穩定與發展。她說:「維護中緬邊境穩定符合兩國人民切身利益,是兩國政府的共同責任。」
不過,對於緬甸軍人政府聲稱果敢已恢復平靜,法新社在南傘市訪問的難民卻表示質疑。
24歲的農民李俊(譯音)說:「我親眼見到他們對平民開槍。我們不相信他們所說的,我們害怕回去。」
——————————————————————————————————
Ⅳ 中國如何處理緬甸戰機事件
2015年3月13日下午,緬甸軍機炸彈落入中方境內,造成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大水桑樹村正在甘蔗地作業的無辜平民4死9傷。2015年3月13日晚,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緊急召見緬甸駐華大使,就緬軍機炸彈造成中方人員死傷提出嚴正交涉。
Ⅳ 中國媒體能否到緬甸開辦廣播電台有那些困難和不利因素
緬甸開放程度較低,媒體管制較為嚴格,如需開通廣播電視業務,必須向當地相關廣電宣傳部門咨詢清楚,一面觸犯外國法律,得不償失。困難就是,要入鄉隨俗,一定要遵守法律,尊重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融入當地文化中的廣電事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要牢記媒體都是為政治服務的,按照最高領導階級(統治階級)的思想走一般不會出錯。
Ⅵ 最近的緬甸內戰是怎麼回事又為何升溫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除了緬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國博弈。(引用國際問題專家的分析—)
1:解釋緬甸內戰:
最近愈演愈烈的緬北戰事就在中國雲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臨滄市等地境外發生,有些戰場距離中國邊境僅幾十公里,鄰國的和平與穩定同樣會影響到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寧,因此,緬北戰事也引起了國內及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的戰事已全面升級,戰火已蔓延至接近緬甸古都也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緬甸政府軍陸軍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經投入到緬北戰場上,其精銳部隊33師、66師等已全部投入戰斗。
僅剛剛在抹谷、孟密、瑙丘、皎邁、莫湄等地區與德昂民族解放軍爆發的大規模武裝沖突中,緬甸政府軍參戰部隊就有:明布駐軍重裝88營、曼德勒駐軍重裝95營、莫湄駐軍機動223營。
到目前為止,雙方交火仍在繼續中。
其它在克欽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撣邦還有如棒賽、蠻崗、大勐穩、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裝沖突也仍在繼續中。
現在緬北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之間的激烈武裝對抗交火仍持續不斷,且有擴大蔓延的趨勢,武裝沖突尚未看到有趨緩和停止的跡象。
中緬兩國接壤並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國境線,中緬邊境國境線南段全部在雲南境內,北段在西藏。
緬甸自獨立以來,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從未曾得到過真正的和解。
所謂的緬北戰事其實由來已久,如果對緬甸的國情沒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聞是弄不明白緬北戰事究竟是怎麼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緬甸的民族問題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體上看到了關於緬北戰事的報道,近日來已經不止一次被問到緬北戰事的情況,但多數朋友可能並不清楚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來龍去脈,因此現特將祝湘輝先生關於介紹緬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這篇文章或許就能對緬北戰事的由來和成因略知一二。
《緬甸政府軍與克欽60年的恩怨纏斗》
——作者:祝湘輝
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作為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民族矛盾和較深的隔閡。
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戰火綿延半個多世紀,少數民族武裝(國內習慣稱之為民地武)數量之多也屬罕見,民地武與緬甸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不僅在東南亞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屬獨一份。
緬甸各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沖突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等背景,想要弄明白這一切就要追朔到緬甸獨立之前甚至更久遠的歷史。
2:升溫原因:
簡單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殖民地時期:埋下禍根
緬甸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緬族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在十一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建立了蒲甘、東吁、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也曾分別建立起過自己的政權或曾一度統治過緬族。
由於地理原因,加之緬甸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並因此演變成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只是形式上處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但在中央政權出現危機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就會反抗緬族統治,積極謀求擺脫緬族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十九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建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者為維護殖民統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緬族集聚居住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取代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禍根。
二戰初期,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將軍選擇了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外部力量謀求緬甸獨立,而克欽、克倫和印度選擇效忠英國。
在隨後發生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同時克倫族在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沖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
雖然昂山此後努力加強民族關系和解,但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不信任這時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二戰結束後,昂山將軍來到緬北,說服了撣族、欽族和克倫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經過較量並利益均衡後,共同制定了緬甸聯邦憲法。
憲法規定給予各民族上層很大權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襲特權,還規定了撣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後通過投票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但1947年的憲法並未能最終解決克倫族問題。
二、吳努時期:打開潘多拉盒子
緬甸獨立後,以吳努為首的自由同盟開始執政。
緬甸中央政府開始嘗試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實現全國統一,對緬甸獨立前許諾給予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特權採取了限制、削弱和剝奪的措施。
中央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利,同時在各民族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著緬服等各方面對各少數民族進行其統一緬甸的措施。
接著在1961年緬甸聯邦議會通過憲法第三修正案,這一舉措激發了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
1949年1月,克倫族為謀求民族獨立,正式與緬甸中央政府決裂,開始了克倫族與緬甸政府間曠日持久的武裝沖突。
戰火迅速蔓延開來,點燃了其它少數民族要求獨立或謀求更大自治的熱情,一時間緬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硝煙彌漫。
在克倫族聯盟的支持下,以蘇貌雷為首的克倫族民族武裝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實現民族獨立,成立克倫國。
在撣邦,由於上層失去了傳統特權,而緬甸政府軍以追剿國民黨殘軍為由進入撣邦,引發當地撣族的不滿,最終形成武裝對抗。
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紛紛揭竿而起,雖然各少數民族的訴求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自治權,有的是要求獨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對緬甸政府幹預少數民族內部事務,盡管各少數民族政治訴求五花八門,但都是以反對聯邦政府為目的。
這一時期,緬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裝對抗持續不斷,延續至今。
三、奈溫時期:壓制與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緬甸民族問題日趨嚴峻的形勢下形勢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奈溫將軍領導的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組成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軍事政變之後,奈溫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憲法,並解散了聯邦議會和地方議會。
在民族政策上,奈溫監禁了多名撣邦和克耶邦的領袖及其它少數民族上層首領,還加大對少數民族武裝的軍事打擊力度,企圖減少或消滅民族自治權。
奈溫政府還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許販賣毒品為條件,要求各地的自衛隊效忠緬甸政府,並協助緬甸政府打擊其它少數民族武裝。
奈溫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軍人數不斷增多的同時,少數民族武裝也像滾雪球一樣日益壯大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上個世紀80年代末,緬甸共有29支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這些少數民族武裝主要有:克倫、撣、克欽、克耶、孟、若開、勃歐、崩龍、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裝,總人數超過4萬人。
奈溫政府統治時期,其中實力最強的一股反政府武裝是緬共人民軍,緬共人民軍鼎盛時期總兵力曾經達到1.5萬人,緬共人民軍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來自於少數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溫政府越採取高壓政策,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地方政府間的矛盾就愈發尖銳。
在奈溫執政的20多年間,民族武裝沖突一直是緬甸國內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因為緬甸中央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連年戰亂,使得緬甸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軍人政府時期:國中有國
在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凋敝,緬甸的生活物資嚴重匱乏,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開始,緬甸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政府遊行,迫於反政府運動的壓力,奈溫辭職,但隨後上台的領導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國內局勢。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高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權,對緬甸實行軍事管制。
新軍人政府對少數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和改革,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軍事鎮壓和政治強權的做法,轉而採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軟硬兼施的策略。
從1989年以來,新軍人政府先後與脫離緬共的4支少數民族武裝進行和談並達成停火簽署了停火協議。
對於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裝的少數民族地區,軍政府繼承了奈溫時期的堅壁清野的戰略,將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驅趕到政府劃定的居住區,換句話說,也就是把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遷移至政府控制區內居住,想以此切斷少數民族武裝與當地群眾的聯系。
軍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經過新軍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動,直至上個世紀末,共有17支少數民族武裝與新軍人政府簽訂了和平或停火協議,由此,與新軍人政府簽訂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在形式上成為了「特別行政區」,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長達50多年的對抗關系開始得到逐步緩解。
停火協議和特區自治模式雖然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緬甸經濟在此期間也得以復甦,但卻因此形成了「國中有國」的尷尬割據局面,實際上緬甸並未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也沒有真正解決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
為了在2010大選前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執政鋪平道路,2008年4月開始,新軍人政府分別與克欽獨立軍、撣邦軍和佤邦聯合軍等少數民族武裝進行了談判,要求他們將自己的軍隊改編為邊防警衛部隊,並安插政府軍官實行雙重領導,但槍桿子是緬北民地武(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的簡稱)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軍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數民族武裝的斷然拒絕。
2009年8月,新軍人政府對果敢特區發動了軍事攻勢,驅逐了彭家聲政權,扶植了聽命於中央政府的白所成,並持續向佤族特區和克欽特區增兵。
在新軍人政府的高壓下,部分民地武如克欽新民主軍(丁英部,原緬共101軍區)和克倫尼各少數民族人民解放陣線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編,但新軍人政府與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撣東同盟軍的談判卻陷入了僵局。
五、吳登盛時期:推動和平進程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了20年來的首次大選,但第二天在泰緬邊境妙瓦底地區就爆發了民主克倫佛教徒軍第五旅與政府軍的軍事沖突。
2011年上半年,撣邦、若開邦、克倫邦、克耶邦、克欽邦等幾個地方武裝較多的邦基本開始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一觸即發。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民主同盟軍等武裝則與政府軍沒有爆發大規模正面沖突,但雙方也斷絕了政治關系與對話,自此與政府軍形成對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數民族武裝在泰國清邁成立了聯合民族聯邦委員會,開始共同對抗中央政府。
時間進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發出與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吳登盛於2011年8月18日發表了與緬甸各少數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並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戰談判的邀請。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同盟軍與緬甸政府在撣邦東部的景棟進行了談判,會後簽署了初步和平協議。
直至2012年底,先後有欽民族陣線、南撣邦軍、克倫民族聯盟等10支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或和平協議。
但非常吊詭的是,緬甸政府一方面與主要民地武進行和談或達成停火、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又與克欽獨立軍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來,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雙方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武裝沖突,使得整個緬北局勢嚴重動盪。
Ⅶ 為什麼內地的媒體對緬甸軍機入侵一事如此冷漠
一。不是不管,是在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二。背景很復雜。果敢武裝背後有美國暗中支持。目的是破壞中緬油氣管道建設。緬甸政府軍鎮壓果敢武裝,符合中緬兩國根本利益。
三。果敢人就是漢人。中國政府必須把果敢一般老百姓與少數被美國收買的領導人嚴格區分開來。不宜採取武力干涉。
四。這是一場表面上是緬甸內戰,實際上是中美暗鬥的政治事件。要慎重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