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中國處於什麼社會階段
1、中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簡介
社會主義(socialism)一詞源於拉丁文。是一種經濟社會學思想,主張或提倡整個社會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其管理和分配基於公眾利益。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歐廣為流傳。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並作了科學解釋,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過渡。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
㈡ 中國是什麼主義社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其科學涵義是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路。
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總結長期探索所積累的經驗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規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對這一論斷形成了一系列科學觀點,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主要內容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軌道上來;建設社會主義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國,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要互相結合,缺一不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用「一國兩制」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執政黨的黨風問題關繫到黨的生死存亡;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㈢ 我國現階段的社會性質是什麼呢
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地區發展不平衡,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社會的具體制度還不夠完善,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
初級階段的含義:所謂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起止時間:從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至少需要100年時間(1956——2050左右)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國家根本任務:立足基本國情,面對主要矛盾,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
基本國情是黨和國家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根本依據。
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判斷所有問題的根本標準是「三個有利於」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的標志:十一屆三中全會
成就的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㈣ 目前的中國是什麼社會制度
以工人階級為基礎的工農聯盟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