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與世隔絕100多年的「陝西村」,為何還停留在清朝時間里
這個"陝西村"位於中亞的哈薩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從最初的幾千人,發展到了近年的十多萬人。現在再稱之為"村"好像不太合適,因為這里已經是三個鄉鎮規模達曉得地方了。剛開始發現這個位於國外的"中國村莊"的,是歷史學家王國傑,他在俄羅斯留學期間,想到了從前在書上看到的一段歷史,記載的正是遷居到中亞地區的陝西人民的事。但是那個時候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很少,王國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這些人。一來是由於這屬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二來身為陝西人的他對這個地方的人民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
還有一些新型的詞彙他們也不會使用,比如在記者采訪回陝西學習的一位東幹人時,記者問"你這次的行程怎麼安排?",這位老鄉竟然沒明白是什麼意思,直到記者轉變問題為"你這次回來都要做哪些事情",老鄉恍然大悟,接著才熱情地回答問題。現在東幹人每年都會派一部分年輕人回中國學習,主要是回陝西的學校里學習漢字還有一些其他的文化知識。他們還從中國帶回了很多種植和養殖技術。
他們帶回去蘑菇菌種並培育出蘑菇,在當地大受歡迎,哈薩克人喜歡吃蘑菇。可是他們本來覺得這只是上天賜予的美味,只有在特殊的季節才會出現,東幹人讓他們知道了原來蘑菇也是可以自己培育的。東幹人民很感激陝西政府對他們的幫助,他們靠著引進來的新技術甚至得到了總統的接待,總統看到陝西村村長拿的蘑菇贊不絕口,問是從哪來的,村長驕傲地說:"從中國,我的老家。"
⑵ 中國村莊通常只有幾百年歷史,那之前這些村莊是什麼樣子的
我所在的村莊成立之前,各戶住在不同的山頭上,旁邊就是自家的地,正好能看護自家的地不被黑瞎子等禍害,之後政府組織大家遷到一起,就成了現在的村莊。
⑶ 建國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中國解放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大部分人吃不飽,有的人連糠(將穀子去掉米,剩下的殼)都沒有吃。災荒年,有的人吃白色土。
2、大部分人穿不暖。有的人一家幾代人只有一套衣服,出門輪流穿。一件衣服五個以上補丁屬正常。
3、有少量的工業,但工人勞動條件很差,一般要干12-16小時。
建國後成就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了建國前的最高年產量。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提高70%左右,各地農民的收入一般增長30%以上。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為開展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三年中,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被沒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滅。
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收入生產中的比重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19.1%,集體所有制經濟佔1.5%,公私合營經濟佔0.7%,資本主義經濟佔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佔71.8%,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
⑷ 舊中國是個什麼樣子
舊中國的工業雖然從遭受帝國主義殖民侵略開始,經過了100多年畸形發展,但規模非常之小、產量非常之低。
舊中國雖然有史以來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農業大國,但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十分落後,生產效率十分低下。一直到建國前,封建生產關系占據主導地位。
舊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千百年前沒有多少不同。農村中絕大多數人家是用「黑油燈」甚至火把照明,一般的中小地主也要穿粗布、也要吃些粗糧。
舊中國雖然是號稱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但是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極為落後。總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
由於三座大山的壓迫,由於教育與科學的落後,整個舊中國的文化是被殖民文化、封建文化、官僚資本主義文化統治著。
(4)中國100年前村莊是什麼樣子的擴展閱讀:
由於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的落後,醫療衛生事業也極為落後。千百年來,各種瘟疫瘋狂肆虐流行,整個社會沒有任何有效的系統控制機構、規劃、措施,勞動人民沒有任何醫療保健條件。
像結核病、血吸蟲病、瘧疾、天花、鼠疫、霍亂、黑熱病、克山病、傷寒等各種急慢性傳染病、地方病根本無法控制,任其瘋狂屠戮戧害廣大人民。因此,中國人民被殖民者羞辱地稱為「東亞病夫」。再加上自然災害和戰亂連年不斷,營養不良,人們特別是勞動人民生命保障能力極為低下。
「弱國無外交」。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倍受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在國際上沒有任何地位。
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同胞們,倍受欺凌,嘗盡辛酸。一百多年裡,一次又一次的列強侵略,連篇累牘的的或明或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協定,記錄了舊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羞辱史。
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血淚斑斑的歷史,至今才剛剛掀過去62年。它銘記在還活著的老一輩的記憶中,它鐫鑄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祖國大陸地區。
曾經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的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國家落後到了盡頭!民族禍患到了盡頭!人民苦難到了盡頭!四萬萬人民在水深火熱的黑暗泥潭中,煎熬著,掙扎著。這就是舊中國的真實寫照。
⑸ 100年前的永平府樂亭縣大柳樹村現在是在哪裡 謝謝!
在樂亭城東南25公里左右吧
⑹ 新中國成立之前是什麼樣子
全國人口的80%多都住在農村。農村的財主(地主、富農),也就是農村的「大款兒」,佔全國人口不到10%,但是卻佔有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而佔全國人口70%以上的農民(中農、貧農)卻沒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這種土地制度稱作「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農民為了生活,只好租種財主的土地,或給財主打工(當長工或臨時工)。遇到天災病禍,還要承受高利向財主借錢借糧。
租地必須交地租,地租一般都是糧食,而這些糧食都是佃戶(租地的農民)勞動生產出來的,地東(出租土地的財主)不勞而獲,按照一些人的說法,收取地租就是地東剝削了佃戶;財主僱工種地,生產的糧食除去用於長短工們的工資和吃飯外,剩餘部分全歸僱工的財主。糧食都是打工的農民生產的,僱工的財主剝削了打工農民的「剩餘勞動」。同理,借債的農民付利息,也是債權人剝削了借債的農民。這些人引經據典把這種財主剝削農民的觀點論證得無懈可擊。
農村的權力分兩類:政權和族權。
政權最基層是村,有村長(或保長)和委員,若干村為一鄉,有鄉長和委員。鄉長、村長和多數委員們都是由大小財主們擔任,因為他們有錢,和上面(區、縣官員)有交往,親朋、親信多,有勢力。另外,他們有文化,能寫會算,見多識廣。農村的大事小情都是他們說了算,農民沒有任何權利,只能服從。
一個村莊的財主和農民,大都是同姓,即同一宗族,是同一個祖宗的後代。宗族有一個族長,來管理族中的事物。這族長都是由族裡輩分高的財主來擔任。族長辦公地點就是「宗祠」。比如,主席的家鄉湖南韶山就有「毛氏宗祠」。族有族規,族裡人犯了族規,族長就在宗祠召開會議,對犯規者進行處罰,或罰或打,甚至處死。族長的這種權力,就是「族權」。這「族權」和江湖幫派的幫主的權力很相似。
財主們掌握著農村的政權和族權,這就是某些人說的地主對農民的「壓迫」。
那時的農村,沒有什麼這個「主義」、那個「理想」的灌輸。統治農村的主流思想有兩股:儒家思想和神佛迷信。
儒家思想尊崇「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農民們雖然沒讀過什麼「聖賢書」,甚至不知道啥叫「儒家」,但是儒家思想卻代代相傳,融化於農民的血液中,成為農民們公認的道德標准。修好行善,孝敬老人,誠實守信,朴實厚道,忠於職責,忠君報國,和睦鄰里,講究義氣、崇尚氣節、禮貌待人,勤勞簡朴等等,都是我國農民的傳統美德。他們把這些美德概括成一句話:「做人要勤儉,有人性,講良心」。他們把有悖於這些美德的行為斥之為「缺德」、「沒人性」、「沒良心」。曾有一個時期,不分精華糟粕,把這些思想統統叫做「封建思想」。
農村的財主和農民,幾乎普遍迷信神佛。他們相信神仙佛道、閻王小鬼、陰間陽世、天堂地獄、因果報應、轉世輪回等等理論和傳說。他們相信人做壞事死後要下地獄,上刀山,被油鍋炸,來世變作牛馬受人役使;人行善積德,死後就受閻王優待,來世投生到富貴人家,享受榮華富貴,等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這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格言。每個村莊都有敬奉神佛的廟宇,不少人家都供奉著財神、福神、狐(狸)仙、蛇仙。有人說,這些迷信都是財主們為了麻醉農民而編造的,這是統治農民的「神權」。
處境最悲慘的要數農村婦女,她們不僅要受政權、族權、神權的壓迫,還要受「夫權」的壓迫。「娶來的媳婦買來的驢,任人打來任人騎(欺)」,丈夫可以隨便處置妻子:打罵、虐待、離婚甚至賣掉或用妻子還債。寡婦沒有兒子,公婆或族長就有權剝奪她的財產,或把她賣掉。你讀過魯迅的小說《祝福》么?小說里的祥林嫂就是舊中國農家婦女悲慘處境的典型。
那時的農業耕作技術差、糧食產量低,廣大窮苦農民(貧農、下中農)向財主交完地租後所剩無幾,大都缺吃少穿,過著糠菜半年糧的生活。戰亂和災荒,對他們更是雪上加霜。和現在的農民比,如果說還有優勢的話,那就是吃的都是「綠色食物」,絕對沒有農葯化肥的污染,新收獲的粗糧糠薯、新鮮的蔬菜和野菜,不用擔心膽固醇高或者脂肪肝;穿的是地道的「純棉」衣服:自己紡線、自己織布、自己縫制的衣服。當然,這些「綠色食品」和「純棉衣服」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62 43
下一條回答
QQ瀏覽器-官方下載
關注瀏覽器的人也在看
要游戲,要熱文,要小說,要購物,騰訊軟體,裝機必備,年輕選擇時刻掌握,QQ瀏覽器
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廣告
怎樣美白祛斑__美麗祛斑就這么簡單,只要這三個步驟
怎樣美白祛斑_臉上的斑沒了,記住以下三點:1,不要用冷水洗臉;2,不要經常用手摸臉;3..
萬事通商務信息咨詢..廣告
為您推薦
新中國成立的資料 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是個爛攤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從1840年到1949年,經歷了100多年的戰
89 瀏覽2921 2017-09-05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變化
變化: 1、企業數量、從業人數、產品產量極大增長,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2、服裝店數量、購買方式和產品
2 瀏覽3592
新中國成立前的樣子
新中國成立不久,抗美援朝就打響了!隨後進行土地改革,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宣告破滅.肅清了GMD殘
80 瀏覽2103
新中國成立之前經歷了什麼
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後奪取了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13 瀏覽491
新中國沒成立之前的時候是什麼樣
建國之前嗎?工業啥都沒有,農業基本上遇到點天災(基本上三年又一次)赤地千里,十室九空。
15 瀏覽453
中華力量:壯我大國氣派
新聞說中國將在南極建設我國第一個永久機場了,請問這個機場的建成對我國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⑺ 百年前山西老照片:城市鄉村為何保留清朝面貌,有老陳醋味道嗎
1914年2月,山西蒲州一座庭院的華麗大門。蒲州即今永濟市,古稱蒲坂,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的核心區域,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這里為“天下之中”。唐朝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大家耳熟能詳,這鸛雀樓即位於蒲州境內。
1914年2月,山西蒲州西門外的城牆和護城河。拍照時距離清朝滅亡剛剛兩年,各項社會變革尚未深入開展,城市鄉村的面貌和百姓的生活方式基本沒什麼變化。也就是說朝代實現了更替,當地人民生活水平並沒有實質性進步。
1914年2月,山西蒲州一座村莊的入口處。這條道路泥濘不堪,留下長年累月形成的深深的車轍,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古人雲:“前面有車,後面有轍。”車走多了,路上留下兩條平行的車轍。
1914年7月,山西某地的小村莊。這是100多年前山西農村的典型景象,看上去有點荒涼破敗。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世世代代生活於此。
1914年8月,山西聞喜縣道路上的馬車。每輛車有三匹騾馬來拉,看來並非普通人家。不過,馬車是傳統的木製車輪,沒有減震裝置,人坐在上面會感到顛簸不堪,非常難受。在那個時代里,這種車型顯得很落後。
1914年8月,山西某地客棧院子里的馬車。我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馬車的形制,跟明清時代相比沒什麼實質性的改進。
1914年8月,山西黃河岸邊的渡口。山西境內黃河岸邊有諸多渡口,都是歷代漕運的重要碼頭,風陵渡、蒲津渡、大禹渡等,在歷史上曾經熱鬧非凡。
1914年9月,山西陽平縣一個小鎮的集市。那時候山西各縣仍以自然經濟為主,各家各戶自給自足,集市上的商品交易也比較簡單,一般就是張家把自己田裡生產的糧食賣出去,從李家買來做衣服的棉布。
⑻ 老照片:清朝末年的農村,每一張都扎心嗎
1909年4月,Ta Shen Teng的農民。從1909年2月2日到6月10日,張伯林先後考察了江蘇、湖北、四川、河南、直隸、山西等13個省。他對農村農業特別關注,用自己攜帶的攝影器材,拍攝了清末的村莊和農民生活。目前,這些照片保存在美國比洛特學院檔案館。遺憾的是,這些照片拍攝的具體地點往往語焉不詳。
1909年5月,居住在山洞裡的男子。我們今天看了這些照片,感覺每一張都扎心。那時候的農村貧窮落後,農民很苦。朝廷只從農民身上收取賦稅,而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則少得可憐,甚至沒有。1909年拍照時的農村面貌,與其100年前相比,未必有多少進步。我們從中不難發現清朝滅亡的原因。
1909年4月,某地的一個農家院落。院內兩個婦女正在勞作(可能是婆媳關系),而不見男人的身影。清末仍處於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女性生兒育女、做家務,男性則到外面賺取一家人的口糧。
1909年5月,湖北Chiao Kan Sien,當地村莊一景。我們眼前的這座院落按當時的標准不算寒酸,很可能是地主家。
1909年5月,一個村莊的景觀。
1909年4月,Chu Kia Deh這個地方,農民們好奇地圍觀張伯林。內地農村往往比較閉塞,與外界交流很少,更與外國人沒有往來。張伯林的出現,很可能是這個地方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外國人。
⑼ 關於100年後農村是什麼樣子的畫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一百年後的農村都已經住上樓房了
農田都是機械種田,農民只需要在旁邊看著機器就好了。
⑽ 40年前,號稱中國第一農村改革的第一村「小崗村」,如今變怎麼樣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國家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困難。那時候國家人民的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眼看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動力,在那時國家命運的轉折出現在一個小村莊,那就是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1978年11月24日,這個村莊的18位農民簽下生死契約,要求分田到戶,如果沒有達到原定的產量,便自願接受國家的任何懲罰。也就是在這一次偉大的壯舉中,中國開辟了一條新的農業發展道路。
四十多年過去了,那個號稱中國第一農村改革的第一村"小崗村",現在變得怎麼樣了呢?
在現代農業上,小崗村發展了葡萄種植產業,還發展了種豬養殖產業。在旅遊方面,從2004年開始,他們每年都會舉行葡萄文化節,同時利用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名號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在招商引資方面,他們更是引進了很多收益很好的工廠產業等。現如今小剛村也已經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帶領全村人民走向了富裕的道路。小崗村也獲得了中國幸福村等榮譽稱號。
小崗村的發展歷程是我們中國廣大農村的一個縮影,它的成功也是我們國家繁榮發展的一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