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技的古代,人們是怎樣繪制地圖的
1 早期地圖及測量技術(漢代之前)
在沒有測量技術的情況下,人們對地理位置的感覺和表達只能出於直覺,但並不是說任何工具都不使用。
相傳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其中「准」、「繩」是測定物體平、直的工具,「規」是矯正圓的工具,「矩」是畫方形的曲尺。《山海經》中也說大禹曾派他的兩名助手大章和豎亥去不算世界的大小,「豎亥右手把筭「算」,左手青邱北」,盡管這些工具並不一定發明於大禹時代,但至少說明在上古時代人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量算工具。
而《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證明,最遲到西漢,人們已經能使用多種方法測量山高、谷深、距離,這是地圖測繪的理論基礎。指南車和記里鼓車最遲在漢代已經出現,這為大規模、長距離測量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古代發達的天文學還為人們提供了利用天象來定位的條件。這些理論、技術和工具為地圖的出現和進步提供了條件。
附幾張早起的地圖
比較出名的是甘肅天水放馬灘的戰國地圖
最後只能提一下中國歷史地圖集大成之作——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共線裝 34 冊,上啟春秋,下迄明代,全部採用古今對照,朱墨套印,凡見於《左傳》、《戰國策》和各部正史《地理志》中的地名,基本上都編繪入圖,比以往任何一種歷史地圖集都要詳細豐富,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還沒有哪一種歷史地圖集足以取代它。
以上內容改編自葛劍雄的《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
❷ 中國古代沒有衛星,他們是怎麼畫地圖呢
事實上,古代人繪制地圖,有些方法現在依然採用。古代地圖也被稱作「輿圖」,所謂的「輿」就是指車子的車廂,也可以簡潔明了地表述為在車廂上繪制地圖。這類機器設備被稱作「記鼓車」。
要做的是畫出圖紙上相同地區的方塊。每個方塊都設置為一個大小。比如說,一英尺等於幾百公里。以這類方式,畫出作為比例的准確性依然十分大的。用「記住鼓」的方法,加上「畫在畫中」的方法,古代人能夠畫出的地形圖與現在的地形圖高度相似,但也有一個缺陷。
那時候的人們不清楚地理坐標,但是,雖然存有某些不正確,但對幾千年前的人而言,要是沒有通訊衛星、飛機的協助,用人工畫出簡單地形圖是十分不簡單的。這也說明,中國古代世界事實上不一定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落後。
❸ 中國古人究竟是如何繪制地圖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地圖是什麼。無論古代地圖還是近現代地圖都不是對地球面貌的客觀再現,而是人類對自己所觀察到的客觀地理面貌的主觀認識和再表達。我們要在這個層次上去理解中國古人繪制地圖的目的。
中國古代並沒有嚴格的「地圖」概念,而是「圖」、「志」並稱,用來作為古代知識體系中史部地理類的重要載體。圖是形象、直觀的信息傳遞方式,可以展示方誌中 用文字表達出來的自然地理面貌、人文地理的區劃位置,常常附錄在方誌之中。後來逐漸發展出發達的「輿地圖」體系,並在近代與西方現代地理學、地圖學對接。
就中國輿地圖本身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大系統:一是由魏晉時裴秀奠定的「制圖六體」原則和以此為基礎所做的《禹貢地域圖》體系,這一體系是專注做大幅的「天下 輿地圖」,一直傳承到清末光緒年間的《大清帝國全圖》;二是方誌所附的區域地圖、專業地圖,此類地圖分支繁多,沒有明確的版本傳承,但涌現出諸如《鄭和航 海圖》、海防圖、水道圖等頗為重要的中國古代地圖。
天下輿地圖與現代地圖學的對應關系最為明顯,這里主要討論這類地圖。這類地圖首先要確定繪制原則,其次需要實地測量,然後要計算換算成為可以繪制的數據,最後根據規則繪製成圖。
中國古代天下輿地圖類地圖的繪制原則的基礎是西晉裴秀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的「制圖六體」,即分率(帶有比例尺含義的縮尺),准望(水平方向),道里 (道路里程),高下(道路高下曲折取水平距離得道里數),方邪(道路遇到方形阻礙取其斜向得道里數),迂直(道路水平彎曲取兩點直線得道里數)。
上述六種原則實際上綜合包含了地形測量、計算和繪制三個層次。後人據此不斷發展,如唐代賈耽計里畫方、朱墨對書,宋代沈括二十四方至和制圖七法,元代朱思本制圖實踐等。
❹ 我國古代是怎樣繪制地圖的,有地圖學嗎
《周禮》是記述中國官僚制理想狀態的儒教經典,《周禮》中記載了這樣的話: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
歷來的注釋家都把這里的“土地之圖”解釋為地圖之類的東西。地圖不僅為軍事、旅行所必需,而且對於國內政治也是不可缺少的。
西方也曾出現過方格圖。希臘化時期,公元100年。馬里努斯繪制了方格圖,但是這個傳統很快就消亡了。當方格圖在歐洲再度出現,已經是十世紀了。這比賈耽的時代要晚。至於馬里努斯繪制的方格圖是否對裴秀的地圖有所影響,這個問題尚未可知。
❺ 古人的地圖是如何繪制出來的
第一種方法:以山川為基準
以自然地理情況為區別做圖,這也是古時候繪制地圖最常見,也最便捷的一種方式。繪圖方法是:最先把所需繪制的縣里畫在中心,隨後再把縣里旁邊的山川河流,相對性於縣里在什麼位置,尺寸怎樣用特殊標記表明出去;最終再把縣里與山川中間的路面繪制出去就可以。
說白了的佔比為基準便是大家常說的比例尺精度,大家如今機械制圖和cad制圖用的十分普遍。便是在地圖里繪制上滿滿的格子,一個小格子意味著一個穩定的長短,例如1:1000,就表明圖上1小格子表明1千米。隨後依據具體精確測量實體尺寸,方向用比例尺精度的方法變小在地圖上。那樣就變得很精準了。
前二種方法盡管精密度不高,可是應用性還能夠的。耗費的精力也很大,必須大家參觀考察,憑直覺去分辨方向,尺寸。第三種方法也是消耗精力,繪制一個地圖乃至要花很多年的時間
❻ 歷史上的地圖是怎樣繪制的
第一種方法:以山川為基準
以地理狀況為區分作圖,這是古代繪制地圖最常用,也最方便的一種形式。
制圖方法是:
首先把所要繪制的縣城畫在中心,然後再把縣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對於縣城在什麼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號表示出來;
最後再把縣城與山川之間的道路繪制出來即可。
雖然說這種方法不夠准確,但是既討巧又實用,十分適合科技落後的古代。
但是地圖不是你信手畫畫就完事的,山川河流具體的方位,以及山勢高低走向,以及河流大小長度都需要人們去確定的。
而確定的方法只能靠人自己去走,去看去親自量。
不過古代沒有定位技術,測量工具也比較落後,因此出現誤差是很正常的,而且隨著距離越遠,范圍更大誤差就更大。
第二種方法:以航線為基準
航線是指水運的航線,後期也發展到海運。這種繪圖方法比第一種還要簡單,拿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來分析:
首先就在這張白紙的中心把京杭大運河畫出來,首起北京,然後畫圖的人坐著船從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一路向南出發,把河流兩岸的山川地貌都繪制下來,畫在運河兩側,最後繪制圖紙的人到達了杭州,也就完成了繪制。
這種方法的優缺點都非常明顯,優點就是方向定位的很准,繪制過程也比較快。
缺點是畫圖的區域太窄,僅限於河流兩側附近的地區。
第三種方法:以比例為基準
在古代,戰爭經常發生,精準的地圖在戰爭中至關重要。
前兩種方法主觀因素太多,誤差較大,已經不能滿足需要。
事實上,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漢朝,智慧的先民就發明了計算里程的計量工具。
❼ 古代人是如何繪制地圖的
現在由於科技迅速的發展,繪制地圖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了。有衛星,有飛機。而古時候,繪制一張地圖,可能要耗費一個人半生的心血。
古時候,人們只能靠駕車,騎馬去慢慢一步步的探索未知的地方。所以古時候的地圖不叫地圖,叫輿圖,為什麼叫輿圖呢。因為輿代表車廂和車輛的意思。古人繪制題圖只能靠自己人一步步探索,一次次對未知領域的進進出出,憑借著幾種簡單的定位裝置,和自己的印象來繪制地圖。
❽ 中國古代是如何繪制地圖的
中國古代的制圖技術非常發達。有一個叫做裴秀的人,西晉,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 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