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啟蒙教育的書有哪些
古代啟蒙教育的書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朱子家訓》,《增廣賢文》等。
1、《三字經》,是知名度極高的蒙學讀物,數百年來,流傳廣泛,家喻戶曉。《三字經》有著豐富的內容。近代學大師章太炎說:「其書先舉方名事類,次及經史諸子,所以啟導蒙稚者略備。」也就是說《三字經》是一種內容全在同的啟蒙讀物。它的內容排列也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訓兒童重在禮儀孝梯,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梯,次見聞。」
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2、《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採用四言體斧正,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便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它所輯錄的幾個姓氏,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與血緣的強烈認同感。姓氏文化,或譜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是世界上「尋根意識」最重的族群。
《百家姓》在歷史的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血親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它是中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藍本。在傳本《百家姓》中,我們看到的既有古「姓」,也有今「氏」。中國人的姓氏流變,就在這一部小小的《百家姓》中了。
3、《千字文》,全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梁周興嗣編撰。《千字文》相傳為梁武帝蕭衍命周興嗣取王羲之碑拓一千個不重復的字,編為韻語而成。《千字文》知識豐瞻,音韻諧美,非常適宜蒙童記誦、學習,成為千百年來傳統的經典蒙學教科書。
即使在今天,閱讀並學習《千字文》,對於青少年感知傳統文化與文明,了解中國歷史,體會漢字傳情達意的准確與精美,認識古人的智慧,一窺國學堂奧,都是入門的捷徑。《千字文》為孩子們提供了最為濃縮的國學精神。閱讀並理解《千字文》的孩子,與沒有閱讀過《千字文》的孩子,在文化構成與精神養成方面的不一樣的。
4、《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5、《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後改名為《弟子規》。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tì,同「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㈡ 中國經典古籍有哪些
1、《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中庸》:儒家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3、《孟子》:《四書》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4、《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5、《三字經》: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㈢ 我國古代的蒙學教材有哪些
1、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
《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並譯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義大利文版,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
2、《百家姓》是一部關於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3、《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3)中國傳統教材有哪些擴展閱讀:
三字經的歷史背景: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㈣ 小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書有哪些
1、「少年讀國學」系列
本叢書精選「三百千弟」和「四書」等國學啟蒙教育經典,原文採用大字注音,並附有準確釋義,配以精彩故事或典故,每則故事還有原汁原味的古代插畫,以反映當時的生活情境,匯集豐富多彩的中華元素,打造與眾不同的國學盛宴。
2、《有故事的漢字》(第三輯)
遵循由易到難,從簡到繁的原則,《有故事的漢字》系列(全3輯)精選了小學生應該掌握的600多個基礎漢字,講解每個漢字的造字本義和演變過程,用簡單明了的語言,為小讀者講述漢字背後的故事,讓你了解漢字的前世與今生,並由此了解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
3、《給孩子的唯美唐詩》(彩繪版 全3卷)
詩歌之美,就在於它能給孩子靈性,讓孩子在詩意的空間里自由馳騁,並最終去往想去的任何地方。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水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本書甄選了文辭優美、感發人心的110首唐詩經典篇目,用詩詞最質朴的語言,帶孩子感受自然、感受美,通過詩詞營造的意境,體味中國傳統文化最深邃的魅力。
4、《國學新童謠》
《弟子規》是清朝中期李毓秀撰寫的一部蒙學讀物,告訴兒童為人處世應當遵循的道德和行為規范,被譽為「開蒙養正最上乘」的讀物。《國學新童謠》系列緊緊圍繞《弟子規》原典,對原文先進行注釋,然後以兒歌的形式來表現適合孩子誦讀的故事,旨在讓當代兒童更好地理解《弟子規》的思想內涵,指導孩子從小培養規矩意識,並為孩子們架起一道溝通古今的藝術橋梁,培養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5、「國學啟蒙經典」系列
國學是中華文明的魂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值得我們世代傳承。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兒童啟蒙教育,流傳下來諸多蒙學讀物,即使在今天,它們仍然具有其他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㈤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有:古詩,書法,畫畫等等傳統文化課程。
㈥ 民間文學教材有哪些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黃濤,中國民間文學概論,鍾敬文,民俗學概論,烏丙安,中國民俗學,民族學通論林耀華,人類學通論庄孔韶。
是指民眾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裡傳承,傳播,共享的口頭傳統和語辭藝術,從文類上來說,包括神話,史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民間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曲藝等。
中國民間文學是作為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自設二級學科,以及社會學一級學科下屬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二級學科而並存,世界上民間文學研究較為發達的有美國、中國、日本、芬蘭、德國、韓國、俄羅斯等。
像那恆河沙數的民間諺語是農民,漁民,工匠等片斷的而往往精當的生活經驗總結和工作指南。這是他們生活和勞作的教科書,不少勞動歌,是他們在各種勞動進行中調整呼吸,動作和鼓舞情緒的不可缺少的東西。
許多世代相傳的古老神話和傳說,不但傳述了一定的歷史知識,還培養著國家民族團結的感情,許多保衛鄉土,保衛祖國的英雄傳說,永遠給予廣大人民以鼓舞力量,許多描寫卑賤者,受壓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謠和小戲,都長時期地廣泛地教育著人民,培養著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㈦ 中國古代的兒童讀物大致有哪幾種
各個時代是不同的,總體來說叫蒙學。
最著名的就是「三百千」了,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一般私塾「開蒙」則必先學這三種。
另外再學就是《弟子規》、《幼學瓊林》、《朱子家訓》、《千家詩》《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聲律啟蒙》《文字蒙求》《增廣賢文》等等初級讀物。
這些都算是兒童啟蒙讀物。每個私塾所教授的各不相同,但「三百千」卻是幾乎所有的私塾開蒙的必讀書。
(7)中國傳統教材有哪些擴展閱讀
蒙學,是對我國傳統的幼兒啟蒙教育的一個統稱。與小學、大學並列,是我國傳統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目前,學術界所稱的蒙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上講,泛指古代啟蒙教育,包括其教育體制、教學方法、教材等內容;狹義上講,專指啟蒙教材,即童蒙讀本。
古代,兒童「開蒙」,接受教育的年齡一般在四歲左右,現在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四歲恰好是兒童學習漢字的最佳年齡段。
蒙學教育的基本的目標培養兒童認字和書寫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能夠具備基本的道德倫理規范;並且掌握一些中國基本文化的常識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識。
另外蒙學也指蒙館,啟蒙的學塾,相當於現在的幼兒園或小學。吳沃堯《歷史小說總序》:「吾曾受而讀之,蒙學、中學之書都嫌過簡,至於高等大學或且仍用舊冊矣。」
㈧ 古代的啟蒙教科書都有哪些
古代的啟蒙教科書有很多,《三字經》、《論語》、《弟子規》……還有很多,就列舉些咱們比較熟悉的。
1、《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說到他中國人都知道,即便長大後忘記了大部分內容,但是隨隨便便還是能夠脫口而出。為什麼從古至今家長都喜歡給孩子的讀物選上三字經呢?因為它本身的句子結構就很琅琅上口,加之裡面的知識超級豐富,能夠讓孩子明白基本的禮儀、了解許多歷史,再從中get到傳統國學的身影,明白許多的道理。這樣的讀物方便孩子們理解,又方便記憶,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家長都喜歡的緣故了。
還有很多的古代啟蒙教科書,例如《千字文》、《百家姓》等等,大家都可以去探索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