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圍城是如何展現中國社會的

圍城是如何展現中國社會的

發布時間:2022-07-03 20:06:54

⑴ 簡述《圍城》的社會意義

《圍城》的直接時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後的若干年,正是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時期。但要理解《圍城》,必須追溯到近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大炮軍艦之下,被迫地、卻歷史性地開始了與世界的接觸,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與西方文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鋒、碰撞、沖突以至交匯、融合。這種文化現象在一大批留學生——錢鍾書正是他們中的一員——的身上具體地、活生生地體現出來,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義。

作為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幾乎必然地要從文化上來認識「圍城」的精神困境,從而產生深刻的孤獨感和荒誕感,在全書的結束部分,方鴻漸在經歷了教育、愛情、事業和家庭(婚姻)的失敗後,這樣感嘆:在小鄉鎮時,他怕人家傾軋,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軋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條微生蟲,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擱它在顯微鏡下放大了看的。擁擠里的孤寂,熱鬧里的凄涼,使他像許多住在這孤島上的人,心靈也彷彿一個無湊畔的孤島。(第324頁)

這里已經明顯地引入了存在主義哲學的人生感嘆。但這種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卻是發生在衰微積弱的老大中國與近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劇烈沖突中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幅令人深省的畫面:

經過一家外國麵包店,廚窗里電燈雪亮,照耀各式糕點。窗外站一個短衣襤褸的老頭子,目不轉睛地看窗里的東西,臂上挽個籃,盛著粗拙的泥娃娃和蠟紙粘的風轉。(第353頁)
還有全書結尾處那隻著名的祖傳老鍾,方鴻漸的爸爸作為結婚禮物送給兒子兒媳的寶貝鍾,每小時「只慢7分鍾」的「很准」的鍾,這會兒已經慢了5個鍾頭的鍾:
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第359頁)

有些西方批評家說《圍城》寫了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也有中國批評家說表現了西方現代文明在中國的失敗,從而證明了資本主義文明不救中國的主題。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錢鍾書似乎並不是採取非此即彼的立場,他更著力於嘲諷偽文化人的可笑、可憐和可恥,更多地是要寫出中西文化沖突中的尷尬、窘迫和困境。而從更廣闊的文化意義上來體認,《圍城》更主要的是寫「圍城」困境,其藝術概括和思想意蘊超出了狹隘的個人經驗、民族的界限和時代的分野,體現了作者對整個現代文明、現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結著作者對整個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況和人類的基本根性的歷史反思。

《圍城》被很多人譽為現代的《儒林外史》,是因為錢鍾書在這部小說中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知識分子。這種諷刺基於時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於錢鍾書個體的原因。

先說個體的原因。錢鍾書是個不世出的天才,同時,他也是最純粹的學者,對學問懷著最深摯的虔誠,在學術上他不能容忍一丁點兒的虛偽和取巧。在這種目光注視下,一般的所謂「學者」,要不可笑也就很難了。比如他經常諷刺學者抄卡片,《圍城》中的頭號小丑李梅亭就有一個鐵皮卡片箱。其實一個教書匠肯花力氣抄卡片已經是頗為值得表揚的了,但在錢鍾書看來,讀書而沒裝在腦子里融會貫通,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圍城》中的文化諷刺更多的是基於中西文化沖突、碰撞的歷史平台,而這正是錢鍾書的著力點之一。一是以現代文化觀照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鴻漸的父親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薦的線裝書中「中國人品性方正所以說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圓滑,所以主張地是圓的」之類。二是嘲諷對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製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丁,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愛利惡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盤姘伴》詩,又如買辦張先生式的洋涇濱。三是探討對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誕,如方鴻漸在家鄉中學演講時所說的,「海通幾百年來,只有兩件西洋東西在整個中國社會里長存不滅。一件是鴉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閭大學中的「導師制」。

但《圍城》中的諷刺更多的是基於對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鴻漸著名的克萊登大學假博士,集中體現了人性中的欺詐、虛榮、軟弱、對環境的無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陸子瀟以國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贈書給自己等等,舉不勝舉。讀者捫心自問,做過這些事的似乎不止這些人,有時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們在阿Q的臉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徵一樣。

《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但如果僅僅局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
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

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但錢鍾書並不是要簡單地演繹這個比喻,他還要下一轉語,不時地消除「圍城」的象徵。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經說,如果讓方鴻漸與理想中的愛人唐曉芙結婚,然後兩人再積愛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圍城」的字面原義;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批評王國維對《紅樓夢》的誤讀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曾經以為已經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那種生活在錢鍾書看來是絕對應該逃離的,她卻安之若素;她曾經似乎已經進入了文化的圍城,但她只有在成為發國難財的官倒時,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處,你用槍逼著她也不願意出來的。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塗地就進去了;結婚後,他也有想沖出來的沖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從表面上看,方鴻漸去三閭大學的經歷與「圍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實際上,方鴻漸之無法在三閭大學如魚得水,是因為他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說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裡捨得出來么?

⑵ 圍城簡介 200字

《圍城》簡介: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圍城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

方鴻漸在歐洲游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

到達上海後,在已故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期間並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方最終與蘇、唐二人感情終結,蘇嫁與詩人曹元朗,而趙也明白方並非其情敵,從此與方惺惺相惜。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

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復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

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2)圍城是如何展現中國社會的擴展閱讀:

《圍城》人物介紹:

一、方鴻漸

方鴻漸是個被動的、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為他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也因為他還不算是個卑鄙的人,還有點自知之明,有時候還想保持一點做人的尊嚴。

二、孫柔嘉

《圍城》人物譜里更有獨特意義的是孫柔嘉。這個怯生生的小女生,這個似乎沒有什麼主見的小女生,這個小鳥依人地交付方鴻漸照顧的小女生,卻是個最工於心計的人。這種既柔又嘉、卻暗自陰柔而且柔能克剛的人,就像一個甜蜜的圈套,卻掌控著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運,也掌控著方鴻漸的婚姻、生活和命運。

三、蘇文紈

蘇文紈之名可引謝惠連的《雪賦》:「憑雲升降,從風飄零,素因孤立,污隨染成,縱心皓然,何慮何營。」此詩正注釋蘇文紈在小說中的際遇,空有蘇小妹才名及法國博士帽,卻淪落到先與方鴻漸諸人玩愛情與智力的雙重遊戲,待理想破碎,容顏漸老時草草下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圍城》

⑶ 圍城 意義所在

錢鍾書在他的《圍城》里有一句經典的話:婚姻就像一座城堡,裡面的人想沖出去,而外面的人想沖進來。比如,圍城的內與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真假難分,內外斷隔,人為的已經過了時的圍城。圍城從一開始就不是錯,圍城內外的人卻總是挑圍城的毛病,挑來挑去最終會把圍城拆了,而奇怪的是新的圍城又將建成,結果還是圍城。僅供參考,圍城確實是很難讀懂啊?

⑷ 錢鍾書《圍城》的大概內容以及《圍城》所反映的社會現象

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才情橫溢,妙喻連篇,可謂家喻戶曉。
方鴻漸海外"游學"數年,回國前花了幾十塊美金到一個愛爾蘭人處弄得一紙假文憑騙過父親與"岳父"。真才實學的蘇文紈喜歡他,而他喜歡美麗純真的唐曉芙,最後由於他與這對表姐妹之間的種種誤會,暫且離開了上海,稀里糊塗地與同在三閭大學教書的孫柔嘉結了婚。婚後,方鴻漸對一直喜歡蘇文紈的摯友趙辛楣說:"若是你真娶了蘇小姐,會覺得也不過爾爾。"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吧。

「西洋趕驢子的人,每逢驢子不肯走,鞭子沒有用,就把一串胡蘿卜掛在驢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這笨驢子以為走前一步,蘿卜就能到嘴,於是一步再一步繼續向前,嘴愈要咬,腳愈會趕,不知不覺中又走了一站。那時候它是否吃得到這串蘿卜,得看驢夫的高興。」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錢鍾書的小說《圍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態圖。錢鍾書先生將自己的語言天才並入極其淵博的知識,再添加上一些諷刺主義的幽默調料,以一書而定江山。

《圍城》是中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作者錢鍾書1910—,江蘇無錫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兩年裡憂世傷生」《圍城·序》,同時又堅韌地「錙銖積累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先後完成了小說《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

作者在《圍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創作意圖說:「我想寫現代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參照小說內容,可以看到,作者著意表現的是現代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的眾生相。通過主人公方鴻漸與幾位知識女性的情感、婚戀糾葛,通過方鴻漸由上海到內地的一路遭遇,《圍城》以喜劇性的諷刺筆調,刻畫了抗戰環境下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和空虛。作者借小說人物之口解釋「圍城」的題義說:這是從法國的一句成語中引申而來的,即「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小說的整個情節,是知識界青年男女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則是表現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而這,正是《圍城》主題的深刻之處。

《圍城》里,作者寫的是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這類人,只是「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的人類。

《圍城》的主角——方鴻漸,買了假文憑的他由乘船回國,到與蘇文紈、唐曉芙、沒見過未婚妻面的岳家一一疏遠,再到一行人同去三閭大學,再到方鴻漸與孫柔嘉這間為家庭和事業而發生種種爭吵最後分開,不經意的使人對方鴻漸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關切。他與蘇小姐、唐小姐這間的糾葛,是他身陷愛情的圍城的時候所經歷的,最終他與孫柔嘉結婚可又鬧得不歡而散,方鴻漸面對的愛情的圍城是不成功的。在三閭大學的經歷可謂是方鴻漸事業上的圍城了。在這一「城」里,充滿了勾心鬥角,方鴻漸也受到了不少的傾軋,最後還是離開了三閭大學,可見,方鴻漸面對的事業上的圍城也是失敗的。在整個故事中,方鴻漸先是在周經理銀行工作,而後在三閭大學任教,接著在報館資料室上班,每次都沒有混得出人頭地,也與他帶著點玩世的態度處世有關吧。

確實,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惡、虛榮。如:「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著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塗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乾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鍾,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作者把人性的虛榮諷刺得淋漓盡致。對於大學教授,他們借著兵災來吹噓:汪處厚得意地宣揚他南京的房子;陸子瀟流露出戰前有兩三個女人搶著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補築洋房;方鴻漸也把故鄉老宅放大了好幾倍…… 「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對於方鴻漸的兩個弟媳,則是開了自己嫁裝的虛賬,調查孫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麼鮮明。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鑒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⑸ 《圍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是江南某縣一個鄉紳的兒子,性格善良懦弱。讀大學時,他聽從父命,與一位銀行家的女兒訂了婚。未婚妻早逝,岳父資助他在歐洲讀了四年書。留學期間,生活散漫,學無所成,臨回國之前,只得買了一個假的博士頭銜來搪塞家人。在歸國的法國游輪上,方鴻漸結識了女博士蘇文紈。還與性感的鮑小姐有過一夜風流。淞滬會戰後,他來到上海,在岳父的銀行中做事。在與蘇文紈的交往中,方鴻漸認識了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並且愛上了她。小報編輯趙辛楣是蘇文紈忠實的追求者,他把方鴻漸看做情敵,對他處處為難。蘇文紈鍾情於方鴻漸,但卻發現方鴻漸無意於她,於是惱羞成怒之下,設法拆散了方鴻漸和唐曉芙之間的愛情。經過這次事件,愛情在方鴻漸的心裡已經死去。最終,蘇文紈嫁給了「新派詩人」曹元郎,兩個愛情的失敗者——方鴻漸與趙辛楣倒成了好朋友。後來,因為惹怒了岳母,方鴻漸辭去銀行職務,和趙辛楣同赴三閭大學教書。同時一起前往的還有孫柔嘉、李梅亭、顧而謙等人。

三閭大學是又一個明爭暗鬥的是非之地,方鴻漸與趙辛楣在感情和事業上再次受到打擊。趙辛楣辭職去了香港,方鴻漸卻陷入了孫柔嘉的愛情圈套,並最終與她結了婚。不久以後,方鴻漸與孫柔嘉一起離開了學校,回到上海。二人的感情本來就不牢固,婚後不斷因瑣事而爭吵,又由於雙方家長的介入,感情進一步惡化。孫柔嘉憤然離家出走,方鴻漸心中一片茫然。

《圍城》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傳世佳作。它以抗日戰爭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為背景,以留學歸國的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要線索,再現了舊中國知識分子的群像,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社會的黑暗和腐敗,被稱為「新《儒林外史》」。其中的知識分子雖然多數都受過西方的文化教育,但是在病態的社會土壤下,成長為一群庸俗、自私、麻木的特殊人群。作品的主題隱喻著人類生存的困境: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

作者以嚴肅的態度思考人生,洞察生命的哲理,《圍城》頗似國外流行的智性小說,內涵豐富、奧妙無窮。

《圍城》作為一部學者小說,在藝術上,有著卓然不群的風格。小說運用近手喜劇的手法表達了一種悲劇性的藝術效果,體現了作者對於現實感受到的或多或少的虛無感和比較強烈的不滿情緒:方鴻漸灰暗的心靈,在生活和事業上一事無成的空談之中,都蘊涵了作者的這種思想情緒。作品視角獨特、語言犀利,以諷刺和比喻手法貫穿始終,讓人在忍俊不禁的笑聲之中默默體味到某種沉重感和無奈感。小說的獨特手法開辟了現代小說的新領域。

《圍城》一經發表,立刻風靡一時,引起多方爭議。對這種爭議和猜測,無奈的錢鍾書戲說道:「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雞呢?」

⑹ 《圍城》表達的主旨是什麼

小說的線索上來看,全書以方鴻漸留學歸國後在上海和內地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為線索,並以圍繞鮑、蘇、唐、孫四個女人的戀愛婚姻貫穿全書。客觀地說,戀愛婚姻的探討,確實是《圍城》的主題之一。作者其實在書中就已清楚地說明了: 慎明道:「關於Bertie結婚離婚的事,我也和他談過。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蘇小姐道:「法國也有這么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ses,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鴻漸,是不是?」鴻漸搖頭表示不知道。 有些評論者認為這兩段話就是《圍城》這本書的「題眼」,就是對「圍城」這一意旨的最好解釋。我卻不這么認為。應當承認的是《圍城》這部小說的題目就是原取於這兩個國家的典故,願意也確實是比喻婚姻的。但這兩段話在全書中的作用僅僅是說明「圍城」這個名詞的來歷,而絕對不是對全書意旨的最終解釋。其實,作者在序言中就開明宗義地說:「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社會是抗戰時的社會;人物是指那些新老留學生與一些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群體;最後強調的「人類」就是提醒我們往深里去探索,不要停留在表面。也就是說,作為一部經典的長篇小說,它的主題往往不是單一的,作者闡釋「圍城」的含義顯然不僅包含婚姻戀愛。 在書中,我們看到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到上海,因戀愛的失敗及與名義上的親家不和邊輾轉至內地,進入三閭大學這座「圍城」。在三閭大學這個齷齪的「大染缸」里,方鴻漸深感這里同樣不是他理想的歸處,只好又回到上海。然而上海此時已被日軍佔領,時局險惡,方鴻漸因不肯為日偽服務而丟掉飯碗後又與妻子鬧翻。最終結果又是再次籌劃離開上海。這就把「圍城」這一種人的心理狀態比喻擴大到「人生萬事」。這是對婚姻如圍城的一個引申、深化。我們在書中也不難找到,主人公方鴻漸在文中曾多次感慨: 事實上,方鴻漸在三閭大學、在上海這兩座圍城來來去去最後終究沒能找到答案。戀愛、婚姻、職業的失敗,猶如潛藏在他身上的魔障。這種對於生活、對於人生追求的苦悶與彷徨,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當時抗戰時期中國這座大圍城下,中國人民對於未來生活追求的苦悶與彷徨;或是二十世紀西方軍事、文化、經濟侵略中國社會的迷茫。 如果再細心深入地研究,我們還會發現,「圍城」這一名詞概念也可以上升為一種人生的哲理,超越了小說所反映的時代。它向人們探討了人生的具體挫折,具體的失敗,進而到人類精神困境的宏觀展示。在《圍城》的序里,錢鍾書提醒讀者:「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即《圍城》的最終指向的對象是整個人類,是一種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小說的後半部,關於這一哲理的討論就有很多。如在書中的第八章里,方鴻漸回上海的船上與孫柔嘉談起人和人聚散是個緣分,同船相遇的人也偶然也必然,方鴻漸發揮道: 「這好像開無線電。你把針在面上轉一圈,聽見東一個電台半句京戲,西一個電台半句報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國歌啦,半句崑曲啦,雞零狗碎,湊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個破碎的片段,在它本電台廣播的節目里,有上文有下文,並非胡鬧。你只要認定一個電台聽下去,就了解它的意義。」 而孫柔嘉則埋怨道: 在小說的最後一章,是全書哲理闡述最多的一章,也是《圍城》這部書主題意旨的中心,對全書具有籠罩性。最典型的哲理是方老先生送給兒子的老式自鳴鍾,每個鍾頭要慢上七分鍾。在小說的結尾,當方鴻漸睡死過去的時候,它突然打了六下: 六點鍾是五個鍾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的夫婦不歡;那時侯,柔嘉在家裡等鴻漸回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這則哲理寓言對現代人生的不確定性的表達,尤其深刻。那個每小時慢七分鍾的老鍾就是方鴻漸的象徵,是中國歷史的象徵,也是人的某種象徵。他是時間的自我迷失,也是人在時間中的迷失、停滯和無出路。 綜上所述分析,我們就不難得出了《圍城》這部小說的主題意旨:既表面上是敘寫了關於婚姻、戀愛、職業等人生追求的彷徨與失落,進而暗示了人生如圍城,人類因本身認識的局限性,對欲求的嚮往終究是逃不掉失望的結果,從而最終引導人們對於人生感受的哲理意蘊的探索。

⑺ 《圍城》的藝術特點有哪些

《圍城》的藝術特點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描述:
一、獨特的語言風格:
1、《圍城》一書是錢鍾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小說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瑣碎的見識和經歷」拼湊」成的瑣碎的情節。就一般而言,情節瑣碎的書必然要有絕佳的言語表達才能成為一本成功的作品。錢鍾書的《圍城》果真是把語言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2、妙語和心理描寫:清詞趣筆連珠妙語在作品中隨處可見。作者還擅長刻畫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通過展現人物心裡活動,更突出了人物性格特點,拖動小說情節的發展,使整部小說更含蘊更有讀者遐想的空間。
二、深刻的批判主題:
1、對社會的批判。作品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進行了抨擊,包括對上海洋化商埠的腐敗墮落、對內地農村的落後閉塞,對教育界、知識界的腐敗現象的譏諷。
2、對文化的批判。這一點,主要是通過對「新儒林」的描寫和對一批歸國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實現的。
三、深厚的思想底蘊:
《圍城》不僅僅是指婚姻,更是指中西文化的交鋒。《圍城》的直接時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後的若干年,正是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時期。但要理解《圍城》,必須追溯到近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大炮軍艦之下,被迫地、卻歷史性地開始了與世界的接觸,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與西方文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鋒、碰撞、沖突以至交匯、融合。這種文化現象在一大批留學生的身上具體地、活生生地體現出來,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義。作為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幾乎必然地要從文化上來認識「圍城」的精神困境,從而產生深刻的孤獨感和荒誕感。
四、鮮明的諷刺藝術:
1、對文化的諷刺:《圍城》被很多人譽為現代的《儒林外史》,是因為錢鍾書在這部小說中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知識分子。這種諷刺基於時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於錢鍾書個體的原因。《圍城》中的文化諷刺更多的是基於中西文化沖突、碰撞的歷史平台,而這正是錢鍾書的著力點之一。一是以現代文化觀照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弊端;二是嘲諷對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三是探討對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誕。
2、對人性的諷刺:《圍城》中的諷刺更多的是基於對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鴻漸著名的克萊登大學假博士,集中體現了人性中的欺詐、虛榮、軟弱、對環境的無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陸子瀟以國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贈書給自己等等,舉不勝舉。

閱讀全文

與圍城是如何展現中國社會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傢具有哪些 瀏覽:285
中國播音學是屬於什麼樣的專業 瀏覽:620
5萬越南幣等於中國多少錢 瀏覽:902
印尼醫療和中國哪個好 瀏覽:661
印度白糖什麼時間種植 瀏覽:832
越南春卷里的豬肉如何做 瀏覽:132
去印尼怎麼打電話便宜 瀏覽:899
伊朗總理和總統哪個權力大 瀏覽:288
伊朗最高戰略是什麼 瀏覽:525
中國式離婚冷靜期多久 瀏覽:59
唱中國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瀏覽:669
義大利英語音標怎麼寫 瀏覽:836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個場地 瀏覽:377
怎麼評價印尼這個國家 瀏覽:1001
印尼市場適合賣什麼 瀏覽:925
印尼椰蒂盤了是什麼顏色 瀏覽:384
大連海中國房子怎麼樣 瀏覽:628
越南斗雞體型多少錢一隻 瀏覽:99
在義大利生活拍自媒體的有哪些人 瀏覽:862
印尼要用什麼轉換插頭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