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戰爭,什麼原因造成的
中國和印度發生過中印邊境戰,這是在1959-1963年發生的,期間一直都有沖突,是因為印度不斷的在中國的邊境挑起事端,在中國的領土上設立軍營和界碑,派出部隊駐扎,印度說要按照印度被英國殖民時期單方面劃定的邊界為主!但是此英立邊界嚴重危害了中國領土主權!印度軍方也不斷的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藏與印度邊界的駐軍發動侵擾!在1962年,毛澤東下達自衛反擊戰決定,調集數百輛解放牌卡車和數萬官兵對印度進行反擊,印軍屢戰屢敗,最後部分軍隊投降,邊境戰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在從此以後的20年間,中印還是有部分沖突!這都是因為英國單方面決定的中印邊境條約有關!但是相關條約中國並沒有簽署和承認,所以此邊境條約應為無效!此條約是英國與印度簽署的,豈能奏效?
2. 中國與印度邊界問題是怎麼回事
中印邊界問題,指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爭端問題。
中印有爭議的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由於錫金段不存在爭議,故不含錫金段) 。西段長600公里,中段長450公里,東段長650公里。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幾十年來,雖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尋找公平、合理解決邊界爭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是為推動中印邊界問題解決而專門成立的高級別會談機制,自2003年成立以來已先後舉行過十七輪。
正是在這一會談機制的作用下,中印雙方於2005年達成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邁出了解決邊界問題的第一步。2018年11月,應中印邊界問題中方代表、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邀請,印方特別代表、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將於來華舉行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二十一次會晤。
(2)印度與中國為什麼會有沖突擴展閱讀:
中印邊界問題的由來:
中印自古相鄰,習慣邊界是喜馬拉雅山南麓,基本沒有爭議。但自從英國佔領印度後,英印政府試圖將西藏從中國領土中分裂出去,為後來的中印爭端留下隱患。
1914年,由英國政府代表亨利·麥克馬洪與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制定了「線」,即著名的「麥克馬洪線」。1947年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後,尼赫魯便開始實施他的「大印度聯邦」狂想,並在西藏問題上做了不少手腳。
1947年3月,當時的印度臨時政府曾慫恿尼赫魯在會場上懸掛的巨幅亞洲地圖竟將西藏置於中國的版圖之外,後經國民政府代表鄭彥的強烈抗議,尼赫魯才給予更正。1947年5月,印度臨時政府還向西藏葛廈提出「繼承並保持英國在西藏的特權和利益」備忘錄。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施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外交戰略,於是,在「團結一切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的口號中暫時擱置問題。但印度總理尼赫魯卻對中國的這一外交策略不買帳,沉醉於「大印度聯邦」的戰略構想。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乘中國在朝鮮激戰無暇西顧,派兵佔領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達旺地區。此後,中國政府經過多方交涉表明態度,印方明目張膽的軍事活動才有所收斂。然而印度政府不僅不肯退出佔領的中國土地,反而加緊了蠶食的進程。
1954年10月,尼赫魯訪華回歸,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竟立即出現在印度官方地圖上,以此迫使中國接受這一事實。印度政府還支持西藏反動農奴主叛亂,公開否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尼赫魯甚至指責中國「沒有遵守西藏同中國關於自治區的協議和對印度提出的保證。」
西藏叛亂的失敗,使尼赫魯劃西藏為印度戰略緩沖區的妄想成為泡影,但「大印度聯邦」構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靜。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系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沖突的各項建議,繼續侵佔中國領土。
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3. 中國與印度為什麼對峙
題主可以查一下地圖,洞朗地區所處的位置,極其重要。 印度害怕中國一側修建交通設施,在危急時刻,前出切斷印度與其東部領土的要道。
4. 中國和印度的矛盾根本在那裡
歷史淵源很久了,在清末的時候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就要佔領中國的西藏山南地區,炮製出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想要從中國西藏劃出大約9萬平方公里的地方給印度,不過中國歷代政府都沒有承認這條線。
後來建國後,印度不老實,總是在邊境鬧事,毛主席和周總理決定給印度點顏色看看,1962年就打了場反擊戰,你上網查查就知道了,打的印度屁滾尿流,不過打完我們又退回來了。所以那塊地方還是印度占著。我們還想要回來,印度不肯。
在西藏西邊,還有塊地方,大約3萬平方公里吧(記得是這么多),中國控制的,印度說是他們的,想要回去,中國不肯。
其他印象差是因為建國時國情相似,但是印度人很狂妄自大,現在明明不如我們還喜歡叫囂,所以令人生厭。
其實網上有很多中印紛爭的帖子,多看看就知道了。
5. 印度為什麼跟中國作對
印度的這種心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中印戰爭的影響。盡管戰爭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但印度人一直對此耿耿於懷,至今還無法接受慘敗的結果,認為這是印度的奇恥大辱。印度一位將軍2008年曾說:「印度對中國的感情可能正如中國不能忘卻日本帝國主義20世紀在東亞的歷史一樣……印度決不可能忘記1962年的恥辱。」
其次是中印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印度1947年獨立時工業實力位居世界前十,領先於當時處在內戰中的中國。但中國現在的GDP總量是印度的3倍多,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流入的外資是印度的10倍。與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這讓印度心裡酸溜溜的。
再次是西方國家的挑撥離間。西方國家為了制衡崛起中的中國,大肆「唱盛印度,唱衰中國」,鼓吹印度是偉大的民主國家,在許多方面具備超過中國的潛力。盡管印度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西方國家的拉攏還是產生了作用,因為印度也希望利用西方國家的「友好 」來牽制中國。
最後是印度對中巴友好心存芥蒂。由於奉行「敵人的朋友也是敵人」的舊思維,印度對中國發展與巴基斯坦的關系頗有微詞。印度想當然地認為,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和幫助,巴是無法與印度進行持久對抗的,因為巴根本沒有能力研製核武器和先進的導彈。
6. 中國和印度為什麼要「打仗」
主要是領土爭端問題嚴重。
二戰以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西藏也受英國的控制。
英國人退出時在印度和中國西藏之間,設了個麥克馬洪線,這一來中國就沒有藏南了,中國不認,但當時中國沒有話語權。
新中國控制印度後,印度眼紅,把藏南視為戰略要地拚命爭奪,於是戰爭打響。
對印度藏南是戰略要沖,但對中國也是國家主權問題,也不能拱手相讓。
7. 中國和印度矛盾由來
就本質來說,中印矛盾源於地緣政治沖突,兩國領土交界存在諸多利益糾葛。同時,中印矛盾還涉及到大國之間的博弈,美國、俄羅斯等國也插手過印度事物以牽制中國在南亞印度洋地區的戰略布局。這個恐怕要寫一篇論文才能理清,甚至關系國家戰略層面的規劃,需要具體來說,有興趣可以大家相互交流!
8. 中國和印度的矛盾到底來源於哪裡
印度在經濟政治上作為南亞地圖板塊的霸主國家,不結盟運動的帶頭大哥,人口超過十億的唯一兩個國家之一,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西方國家稱道的),經濟生產總值世界前十國家之一,具有很高的國際地位,所以這樣一個國家,在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上,勢必不可能作為一個附庸存在,而觀察其接壤的國家,能夠對其構成威脅的只有巴基斯坦和中國而已,但巴基斯坦在東巴獨立以後已經近乎失去了挑戰南亞霸權的能力,故印度若要維護其在南亞的固有利益,唯一需要面對的就是中國這個北方鄰居的威脅。
而且中銀邊境沖突印度被揍的挺慘差點被攻入首都,也就決定了印度不得不時時刻刻以中國的發展為參照來不斷調整自身策略的戰略方針,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隨時和中國比較的心態了。
9. 中國和印度在1962年的戰爭起因是什麼
起因是印度自不量力,執意要求推進到1912年英帝國主義單方面提出,而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實則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是獨立了,但它貪得無厭,還要取得其他原英國殖民地的領土,推行地方霸權,比如吞並錫金和強占孟加拉國的大量領土,把尼泊爾和不丹納入保護國(所以不丹至今和中國沒有外交關系)。這樣的國家,跟中國邊境沖突時必然的。
當年中國勝利還被迫撤退的原因是交通條件和後勤實在太差,補給跟不上,無力擴大戰果,被迫後撤了。而且中國依然在經濟困難時期,自然災害依然厲害,國力也撐不起。不過同時解放軍在西北阿克塞欽地區出擊,取得了不少地盤。
那麼至今不能解決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美國。如果美國不存在,印度算哪根蔥?揮揮手就可以把印度東北部全部佔領。當然還要做更多的後勤准備,雖然青藏鐵路通了,還要把鐵路修到日喀則和亞東,直接到尼泊爾和不丹邊境,目前這些鐵路都已經納入了中長期規劃,拉日鐵路已經開工,邊境通鐵路指日可待。到時候,只要中國經濟難以再高速發展了,我們就會拿印度開刀刺激內需。
別看印度在美俄那裡受寵,在南亞沒有一個國家不討厭,忌憚印度。我們不僅要取得藏南,還要永除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