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建立原因、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建立原因、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答: 一、中國革命道路建立的原因 不同的國家,由於國情和條件不同,所走的革命道路是不同的.在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革命群眾大都是首先舉行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摧毀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然後由城市向農村發展,取得全國革命的勝利.法國的巴黎公社起義和俄國十月革命就是走這條道路取得勝利的.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武裝奪取政權,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這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1、認清國民革命失敗後國民黨政權的本質,懂得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斗爭是必要的、正義的、進步的. 2、認識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了解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歷程,懂得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開辟,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一次偉大創造. 3、了解這一時期錯誤路線給中國革命造成的嚴重危害,認識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端正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極端重要性. 二、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主要內容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這一理論是在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一理論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三個方面: 1、開創這條道路的基本依據——以鄉村為中心的思想 2、實行這條道路的基本條件——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3、實現這條道路的基本途徑——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三、中國革命新道路建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1、這一理論是中國長期革命戰爭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客觀規律,指明了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正確道路,為奪取革命在全國的最後勝利提供了理論依據 . 2、這一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的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
⑵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為什麼必須尋找新的道路
首先,從客觀上來講,第一次大革命是在敵強我弱的階級力量對比下進行的。帝國主義列強和中國的封建軍閥、買辦豪紳階級互相勾結起來,他們無論在政治經驗還是在經濟實力上無疑都暫時遠遠大於革命力量。同時,在革命陣營內部掌握了相當一部分領導權(特別是軍權)的民族資產階級右翼,在革命的深入發展中一步步背叛革命而投入帝國主義的懷抱,使革命力量頓時遭到極大損失,敵強我弱的局面更為嚴重。其次,從主觀上來講,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工農群眾雖然有比較廣泛的發動,但是動員和組織的程度還極不充分,力量發展也很不平衡。更為嚴重的是,作為革命中堅的中國共產黨此時尚處於幼年時期,對中國革命的規律懂得不多,還不善於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起來,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之路。特別是在北伐戰爭後期,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逐漸在中央領導機關佔了統治地位,放棄了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在反革命向革命勢力發動突然襲擊的時候,無法及時組織有效的抵抗。導致革命遭受了重大的損失。還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中國共產黨當時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直接受共產國際指導。這個組織對中國革命的興起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事實證明,共產國際對中國的情況的了解並不是很充分的,他們出一些錯誤主意對中國右傾投降主義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這些主客觀原因綜合在一起,最終導致了最初具有很好發展勢頭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嚴重的失敗。
國民革命的興起與失敗給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留下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教訓。首先,國民革命是在國共兩黨的合作下發動的,在短短的兩三年中,中國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以廣東一隅之地,一舉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並給予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以重大打擊。這表明,國共兩黨的合作有利於中國革命的進行,也有利於兩黨自身的發展。反之,由於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反動勢力的背叛,兩黨合作破裂,中國革命遭到了重大的挫折,中國也重新回到了黑暗與分裂的局面中去。其次,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失敗也表明了發動和武裝工農大眾的必要性。歷史證明,要想讓革命蓬勃興起,並能持續發展,必須使革命獲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大革命初期,工農群眾運動轟轟烈烈,革命就能勝利前行,反之,在大革命後期,由於國民黨右派背叛了革命,鎮壓工農運動,而中國共產黨內又因為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佔了統治地位而壓制了工農運動,致使革命很快走向了低潮。再次,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失敗也昭示了在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內共產黨人堅持自己獨立性的必要性。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時時刻刻在統一戰線中注意保持革命大方向,實現對農民、小資產階級尤其是革命武裝的領導權,團結左派,爭取中間派,打擊右派,並時刻警惕和反擊右派勢力的突然襲擊,保衛革命的勝利果實。最後,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失敗也充分說明了大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正確的。歷史證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始終堅持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這個革命大方向。國共兩黨之所以能夠合作,正在於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在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是孫中山畢生革命活動的重要內容,更是共產黨的追求目標,是歷史發展和人民意向的主流。倘若有人背棄這個大目標,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到人民的唾棄
⑶ 為什麼中共必須探索革命新道路
舊的道路走過 都失敗了
⑷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意義
1、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中國長期革命戰爭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客觀規律,指明了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正確道路,為奪取革命在全國的最後勝利提供了理論依據,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2、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的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中國國情出發,開辟出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正確的革命道路。它的正確之處,就在於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這一結合的實現,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體系的形成。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發展。
3、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得來的,帶有強烈的求實、實踐精神和敢於沖破理論禁區、勇於創新的精神,正如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闡明的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即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的極端重要性。這對於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成功探索具有明顯的示範作用以及啟迪意義。
(4)中國革命為什麼探尋新的革命道路擴展閱讀:
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的基本國情,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與發展的最根本原因。 國民革命的政治影響的存在,為紅色政權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全國革命形式的繼續發展,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與發展的又一客觀條件。 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主觀條件。
⑸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什麼為什麼走這條路有什麼意義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由中國革命所處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在大革命由於國民黨右派叛變而失敗之後,中國革命陷入了低谷,中國共產黨在反動分子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在強大的反動勢力面前,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才能夠與反動勢力繼續斗爭,才有可能繼續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在八一南昌起義後,中國共產黨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革命軍隊,八七會議確定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斗爭路線,並決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裝反抗反動勢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義(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革命軍隊在攻打大城市中損失慘重,中國共產黨意識到想在敵人力量強大的大城市中斗爭取得革命勝利是無法成功的,而農村地區敵人力量相對薄弱,並且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中在農村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有利與革命力量的發展.加之反動軍閥的分割統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夠在敵人統治邊緣地帶生存下來.由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轉入了井岡山地區,與當地的農民武裝共同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1)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是毛澤東思想中最具獨創性的理論。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實踐的開始。毛澤東從理論上分析認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紅色政權產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眾基礎、向前發展的革命形勢、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產生和存在的主客觀條件。
(3)革命根據地是革命武裝斗爭的戰略基地;武裝斗爭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
(4)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在於:第一,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在內部沒有民主,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沒有和平斗爭的條件,只能走武裝斗爭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而中國革命的敵人又占據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農村發動集聚力量,最後奪取政權。
(5)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有重要意義:第一,在實踐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被證明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第二,在理論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第三,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問題的典範。
⑹ 如何認識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及意義
必要性:中國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由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根據中國革命新的道路意義,主要是:
1、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2、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指出了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確道路。
3、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解放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
4、也是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問題的典範。
(6)中國革命為什麼探尋新的革命道路擴展閱讀: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他們之間相互勾結,力量強大,占據著我國發達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權和財富以及龐大的反動軍隊。
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由舊中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具體表現為:
①社會主義建設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②個人發展要走自己的道路,根據自身條件作出科學的人生設計。
⑺ 中共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一)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斗爭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方針。
八七會議以後,舉行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二)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農村為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以後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城市武裝起義失敗的嚴峻事實所要求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而毛澤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三)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進攻的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社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明確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徵;還科學闡明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於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議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是對1927年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它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做堅決斗爭基礎上形成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隨著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紅軍游擊戰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
⑻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方法:
一、探索出一條正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並形成了一條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
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是領導中國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並注重從思想、作風、政治、組織等方面加強黨的建設,保證了革命主體的先進性。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黨逐步意識到要把黨建設成為一個能夠領導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戰爭的黨。
三、能夠爭取革命的大多數,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而建立起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擁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形成了革命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反蔣統一戰線,以盡可能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孤立少數,達到分化瓦解的目的,這些統戰工作成為黨奪取全國政權的關鍵因素。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持續保持強大自主性,不受任何利益集團羈絆、左右。對部分正面臨政黨治理難題的國家而言,如何與時俱進地發展並完善適合本國國情的政黨體制,是政黨治理成功的關鍵。
在這方面,中國的政黨治理經驗提供了一種有益參考。在西方選舉政治落入「民粹主義」泥潭、政黨政治陷入「否決政治」怪圈、西式民主面臨「治理無力」的困境時,中國實現了有效治理和良政善治,形成「風景這邊獨好」的政治局面。
⑼ 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1、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斗爭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八七會議以後,舉行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2、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農村為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要求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而毛澤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3、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
首先把革命進攻的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了。
⑽ 我國新民主義革命道路是什麼為什麼選擇這一道路
我國新民主主義道路是由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不斷探索,根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於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的中國國情而形成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原因:1.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在大城市中,敵人力量強大,我方力量弱小,革命在城市進展困難。
2.由南昌八一起義等得出的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革命在大城市中的行不通的。
3.毛澤東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1926年)一文中指出農民問題乃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而農民作為無產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軍,集中在農村地區,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有利於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開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