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四大名序有哪些
古代四大名序分別是滕王閣序,蘭亭集序,伶官傳序,金石錄後序。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贛江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公元653年)始建,後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於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五代史伶官傳序》選自歐陽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傳》,是一篇史論。此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後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結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於「人事」,藉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欲。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決定於人事。然後便從「人事」下筆,敘述庄宗由盛轉衰、驟興驟亡的過程,以史實具體論證主旨。具體寫法上,採用先抑後揚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先極贊庄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興與亡、盛與衰前後對照,強烈感人,最後再輔以《尚書》古訓,更增強了文章說服力。全文緊扣「盛衰」二字,夾敘夾議,史論結合,筆帶感慨,語調頓挫多姿,感染力很強,成為歷來傳誦的佳作。
《金石錄後序》是一篇帶有作者自傳性的散文,介紹了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和《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婉轉曲折,細密詳實,語言簡潔流暢。這是一篇風格清新、詞采俊逸的佳作,它的特點主要在一個「真」字,李清照把她對丈夫趙明誠的真摯而深婉的感情,傾注於行雲流水般的文筆中,娓娓動人地敘述著自己的經歷和衷曲,使讀者隨著她的歡欣而歡欣,隨著她的悲切而悲切,心馳神往,掩卷凄然。
㈡ 古代著名宴會的流程及主要分類
古代皇宮舉辦宴會流程繁縟、華貴、典制化,講求嚴格的封建等級性與權威,請看以下實例,選自《清史稿》卷八十八記載,清朝春節筵宴儀式。
大年初一,巳時,內外王、公、台吉等著朝服集太和門,文武各官集午門。設御宴寶座前,內大臣、內務府大臣、禮部、理藩院長官視人數多少設席。丹陛(台階之上的月台)上張黃幔,陳金器其下,鹵薄(皇帝儀仗)後張青幔,設諸席。鴻臚寺官引百官入,理藩院官引外藩王公入。
(2)中國古代宴序有哪些擴展閱讀:
孔府宴:
曲阜孔府是孔子誕生和其後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國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國古文化發祥地,經歷2000多年長盛不衰,兼具家族和官府職能。孔府既舉辦過各種民間家宴,又宴迎過皇帝、欽差大臣,各種宴席無所不包,集中國宴席之大成。
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的最高規范,宴飲是「禮」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孔府宴禮節周全,程式嚴謹,是古代宴席的典範。
該宴分為三六九等,第一等為招待皇帝和欽差大人的「滿漢宴」,第二等是平時壽日、節日、婚喪和接待貴賓用的「魚翅四大件」和「海參三大件」宴席。孔府宴烹調手法多樣,以炸、燒、炒、蒸為主,其名菜主要有:神仙鴨子、霸王別姬、雪裡悶炭、八仙過海鬧羅漢、孔門干肉等。
㈢ 幾種中國古代名宴
1、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興起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乾隆甲申年間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2、孔府宴。
孔府宴是中國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用於接待貴賓、上任、生辰家日、婚喪喜壽時特備。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級,有不同的規格。是當年孔府接待貴賓、襲爵上任、祭日、生辰、婚喪時特備的高級宴席,是經過數百年不斷發展充實逐漸形成的一套獨具風味的家宴。
3、全鴨宴。
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特點是宴席全部一北京填鴨為主料烹制各類鴨菜餚組成,共有100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
4、文會宴。
文會宴把飲宴與吟詩作賦結合起來,以文會友,重在文會而席間之食品菜點則次之,其飲宴只是手段,起調節氣氛的作用,正如六一居士歐陽修設在山亭上的筵席,不過是一些「山餚野味」而已。
5、燒尾宴。
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所謂「燒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員升遷,招待前來恭賀的親朋同僚的宴會。
㈣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宴席
鴻門宴:范增覺得劉邦將來必成大器,想在此次宴會上將劉邦擊殺以除後患。但是被樊噲和項伯給解了圍。
最霸氣的飯局:曹操宴請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問劉備天下英雄有幾人。劉備推脫不知道。曹操說:唯有你我二人。劉備這時候才對曹操起了防備之心。
最豪華的飯局:乾隆千叟宴,
㈤ 古代後宮宴會座序
一般太後坐在皇帝的右邊,因為古代是左卑右尊,太後是長輩,應該坐的比皇後更尊貴一些。而皇後挨著皇帝坐,在左面。如果沒有太後,則皇帝皇後坐中間,設兩個座位,皇後在左,皇帝在右。而如果有大臣出席,則宴會上通常沒有皇後,家宴才有皇後,若宴請群臣,皇後會先在交泰殿接受妃嬪的祝賀。
按照清朝的嬪妃制度,皇貴妃、貴妃、妃、嬪從上座到下座以此排,一個左一個右。而貴人,常在,答應什麼的就沒有什麼座位可言了,一般都是不上桌的。
㈥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你知道多少
飲食禮儀,源遠流長,是社會文明的具體體現之一。
每個民族在長期的飲食生活實踐中,都會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規范化飲食禮儀。中國飲食禮儀,數千年來由上到下成規成矩,以一貫之,成為中國一種文化現象的特徵,據文獻記載可知,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曾經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和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而當代世界的飲食禮儀甚為規范,尤其在正式宴會中更顯得井井有條,發揮著重要的用作。餐飲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活動,中國餐飲文化很豐富,中國人熱情好客,很講究餐飲禮儀。
目錄:
一、 中國古代餐飲禮儀 二、 現代中餐禮儀
(一)中國餐飲(宴會)類別
(二)中餐宴請禮儀
1用餐地點的選擇 2 點菜禮儀 3 中國酒知識 4 餐桌擺放禮儀
(三)餐具使用禮儀
(四)用餐禮儀 1.座次安排 2.上菜程序 3.夾菜、敬酒、喝湯特別注意 4.賓主禮儀 5.餐桌上如何說話 6.餐桌禮儀
中餐禮儀正文:一、中國古代餐飲禮儀
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有這樣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台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同時,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餚二十餘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瓮。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餚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i]這套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ii]
二、現代中餐禮儀
(一)中國餐飲(宴會)類別
餐飲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活動,中餐宴會是指具有中國傳統民族風格的宴會,遵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禮儀規范。
宴請活動就其目的性質而言,大約分為三種:一種是禮儀性質的,如為迎接重要的來賓或政界要員的公務性來訪;為慶祝重大的節日或舉行一項重要的儀式等舉行的宴會,都屬於禮儀上的需要,這種宴會要有一定的禮賓規格和程序。另一種是交誼性的,主要是為了溝通感情、表示友好、發展友誼,如:接風、送行、告別、聚會等。再一種是工作性質的,主人或參加宴會的人為解決某項工作而舉行的宴請,以便在餐桌上商談工作。
這三種情況又常交相為用兼而有之。宴會的目的形式性質不同,但賓主所遵循的基本禮儀是一致的。
以用餐為形式的社交聚會,宴會可以分為正式宴會和非正式宴會兩種類型。正式宴會,是一種隆重而正規的宴請。它往往是為宴請專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較高檔的飯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點舉行的,講究排場、氣氛的大型聚餐活動。對於到場人數、穿著打扮、席位排列、菜餚數目、音樂演奏、賓主致詞等,往往都有十分嚴謹的要求和講究。非正式宴會,也稱為便宴,也適用於正式的人際交往,但多見於日常交往。它的形式從簡,偏重於人際交往,而不注重規模、檔次。一般來說,它只安排相關人員參加,不邀請配偶,對穿著打扮、席位排列、菜餚數目往往不作過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樂演奏和賓主致詞。
(二)中餐宴請禮儀
1.用餐地點的選擇
吃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最好的辦法,因此餐廳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用餐空間,用餐地點的選擇直接影響著餐宴的效果。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地大物博的疆域和歷代的風流人物,都成了各類餐廳取之不盡的素材,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以特定的歷史朝代為主題
帶有濃厚的歷史韻味,在菜餚、裝飾和服務等方面,都盡顯歷史風貌,如大唐酒樓、清宮御膳房等。
(2)以特定的地方菜色為主題
很多餐廳都是選擇眾多菜系中的一種,作為制定菜單、裝飾布置和服務的基礎,形成了以地方菜系為主題的餐廳。如黔湘閣、蘇浙匯。
(3)以風景名勝為餐廳布置的主題
通過壁畫、雕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裝飾等,突出餐廳的主題。對於既想享受美味佳餚,又想領略名勝風光的人,這是絕好的選擇。如長城廳、敦煌宮、西湖軒、梅龍鎮等。
(4)以花草植物為主題
以盆栽、木刻、壁畫等為客人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氛圍。如桃園、梅苑、芙蓉樓等。
(5)以歷史文學為主題
根據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素材,進行改編或取其諧音,如川國演義等吃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最好的辦法。
商務宴請,選擇用餐地點時主要考慮,是否能降低彼此的戒備心,創造無壓力的就餐氛圍。燈光要暗淡些,並演奏朦朧的音樂。客戶的視線應當被一個屏風或一個巨大的綠色植物擋住,這樣才能使客人聚精會神,容易獲得有利的決定。
2.點菜禮儀
根據我們的飲食習慣,與其說是「請吃飯」,還不如說成「請吃菜」。所以對菜單的安排馬虎不得.很多人請客吃飯,對各個菜系尚不熟悉,就經常會出現「亂點鴛鴦譜」的情況。目前,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八大菜系是魯、川、粵、閩、蘇、浙、湘、徽。有人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它們的特色描繪得淋漓盡致: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壯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不同的菜餚,也有不同的烹調方法,比如:燜就是將煎、炸、炒或水煮的原料,加入醬油、糖等調味汁,用旺火燒開,再用小火長時間加熱。製品形態完整,不碎不裂。燴就是將加工成片、絲、條、丁的多種原料一起用旺火製成半湯半菜的菜餚。此外,還有烘、煮、炸、烤、滾、爆、蒸、燉、煨等方法。了解基本的烹調技巧,也有助於點出主賓雙滿意的菜單。
一般情況下,一頓標準的中餐菜單結構包括:
·前菜(開胃菜)
·湯(羹湯)
·主菜(大菜)
·面類或米飯
·點心(甜點)
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盤組成的大拼盤。有時種類可多達十種。最具代表性的是涼拌海蟄皮、皮蛋等。有時冷盤之後,接著出四種熱盤。常見的是炒蝦、炒雞肉等。不過,熱盤多半被省略。主菜緊接在開胃菜之後,又稱為大件、大菜,多於適當實際上桌。如菜單上註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主菜的道數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數,因為,中國人認為偶數是吉數。在豪華的餐宴上,主菜有時多達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這些菜餚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種烹調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順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濃膩交互搭配,或干燒、湯類交配列為原則。最後通常以湯作為結束。點心指主菜結束後所供應的甜點,如餡餅、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後則是水果。
做東招待時,可請客人點菜,或請女士先點。
·在安排菜單時,必須考慮來賓的飲食禁忌,特別是要對主賓的飲食禁忌高度重視。 如宗教的飲食禁忌,「三高」患者出於健康原因的禁忌,喜歡吃辛辣食物等地域偏好。
·先決定主菜再搭配其他,主菜代表著品位,也代表了主人的「立場」,也就是「預算價位」,因此主菜點什麼,作東者應有主見。
·當天的特色菜可以附加在菜譜上,也可以用立式菜單放在檯面上,有時還在餐廳的門口用廣告形式陳列。特色菜可能是原料過剩的品種,也可能是是時令菜或廚師的拿手菜。如果它是剩餘菜或時令菜時,通常是比較便宜的,可以適當選擇。
3.中國酒知識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古人飲酒的豪放胸襟,難以言喻的情感一覽無余,中國也是古老的釀酒國家。我們的祖先最早是在偶然的機會中發現含糖的野果也會自然發酵成酒的。自古就有「猿猴造酒」的傳說,說的是生活在山林中的猿猴造酒,將吃剩的果子集中堆放起來,由於附在果皮上的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成熟的果子自然發酵, 便釀成了原始的酒,稱之為「猿酒」。
酒是常用的飲品,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常見的可分為白酒、黃酒、啤酒、保健葯酒幾大類:
·白酒是餐宴場合的情感催化劑。中國傳統的八大名酒包括貴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五糧液、四川劍南春、安徽古井貢酒、江蘇洋河大麴、貴州董酒、瀘州老窖特曲
·黃酒:紹興加飯酒、龍岩沉缸酒等
·啤酒:有生啤酒、干啤酒、黑啤酒等若干種
·保健葯酒:山西竹葉青等
斟啤酒時應先慢倒,接著猛沖,最後輕輕抬起瓶口,其泡沫自然高涌,汽泡保持了啤酒的新鮮美味,一旦泡沫消失,香氣減少,則苦味必加重,有礙口感。
·中餐常以開杯酒作為宴請開始的標志,宴席開始時,主人舉杯敬所有來賓,這個時侯,無論會不會喝酒,都要舉杯淺酌,不宜推拒,它代表了主人的謝意與祝福。
·當主人起立敬酒時,所有來賓也應起立回敬,這是基本禮節。
·向長輩或上級敬酒時,宜雙手捧杯,起立敬酒。
·許多酒國英雄,喝酒時仰起脖子,將整杯酒滴酒不剩的倒進喉嚨里,雖然豪氣萬千,卻很不雅觀。
4.餐桌擺放禮儀
每個人座位面前都擺有筷子、湯匙、取菜盤子、調味盤、湯碗、茶杯、酒杯等。有時也會備有放置骨頭的器皿或餐巾。筷子,多使用柱形長筷。以往會以象牙、珊瑚製作的筷子作為地位的象徵,不過,今日仿鑲牙的塑膠筷子已相當普遍了。使用長筷子的原因是便於夾菜。湯匙,多為陶瓷製。有時會備置擱置湯匙的湯匙架。取菜盤,是盤緣稍高的中型盤子。有時准備兩只。深碗,開口較深的湯碗。
(二)餐具使用禮儀
和西餐相比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平時經常出現問題的餐具的使用。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須成雙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時候,要注意下面幾個「小」問題:一是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著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過的筷子去夾菜,是不是有點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能一邊說話,一邊像指揮棒似地舞著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豎插放在食物上面。因為這種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時候才用。四是嚴格筷子的職能。筷子只是用來夾取食物的。用來剔牙、撓癢或是用來夾取食物之外的東西都是失禮的。
2.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餚、食物。有時,用筷子取食時,也可以用勺子來輔助。盡量不要單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臟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後,可以在原處「暫停」片刻,湯汁不會再往下流時,再移回來享用。
暫時不用勺子時,應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讓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後,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處。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不可用勺子舀來舀去,也不要用嘴對著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涼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裡,或者反復吮吸、舔食。
3.盤子
稍小點的盤子就是碟子,主要用來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盤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著重介紹的,是一種用途比較特殊的被稱為食碟的盤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暫放從公用的菜盤里取來享用的菜餚的。用食碟時,一次不要取放過多的菜餚,看起來既繁亂不堪,又像是餓鬼投胎。不要把多種菜餚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們會相互「竄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殘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應輕輕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時候不能直接從嘴裡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夾放到碟子旁邊。如果食碟放滿了,可以讓服務員換。
4.水杯主要用來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軟飲料時使用。不要用它來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進嘴裡的東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中餐用餐前,比較講究的話,會為每位用餐者上一塊濕毛巾。它只能用來擦手。擦手後,應該放回盤子里,由服務員拿走。有時候,在正式宴會結束前,會再上一塊濕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來擦嘴,卻不能擦臉、抹汗。
6.牙簽 盡量不要當眾剔牙。非剔不行時,用另一隻手掩住口部,剔出來的東西,不要當眾觀賞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隨手亂彈,隨口亂吐。剔牙後,不要長時間叼著牙簽,更不要用來扎取食物。
㈦ 中國古代餐桌禮儀(分朝代)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並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中餐擺放禮儀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隻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於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幹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後,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後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漫畫餐桌禮儀
用餐對於家居生活是頭等大事,體現個人素質和品味
眼睛看準食物才能動筷子
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後幼,先女後男
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後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灶君
中國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藝術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他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事件之發生,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備一頓美味佳餚祀奉「灶君」,包括一隻完整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他們通常會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餚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數個小時後才拿走食物。
吃的禮儀與迷信有何關系?
客人與傳統的中國家庭同桌用飯,須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及習俗,用飯時注意不要觸犯多樣的禁忌,因為中國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禁忌,便會惹來衰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於香港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隻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餚用飯,因為葬禮後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餚;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飯的中央,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後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餘在飯碗,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
用餐俗例
在飯食方式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國人則有一定的用飯規例,他們喜歡叫數碟佳餚,放在飯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配�這數碟菜餚,飯吃完可再添;夾起的菜餚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餚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的晚餐,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餚,以免令主人家誤以為菜餚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
餐桌擺設
日常飯食的擺設是在各座席擺上一個飯碗、一雙筷子、一隻湯匙、一碟調味醬,用飯後通常會給客人一條熱毛巾,代替紙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餚同時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從各碟共享的菜餚夾取食物;湯水一大鍋的端上,各人同飲一鍋湯。客人用飯時絕對可以來一招「飛象過河」,夾取放在遠處的菜餚。由於中國人喜歡全體共享菜餚,他們的餐桌大多數是圓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長形餐桌。
怎樣叫一頓中式飯
先叫一個冷盤以刺激食慾,接著叫一鍋清湯,熱湯有助增加體溫,喝過熱湯後便開始品嘗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餚,才算得上為一頓合宜的中式飯,以辣味菜餚配�清淡的白飯,使菜餚辣而溫和,白飯淡而香濃;一頓飯的壓軸食品是甜點,通常是甜湯,如紅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種類,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樣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熱湯變涼一點而入口時又不失湯味,應用湯匙一小口抿出聲的飲;至於吃飯,要提起飯碗貼著唇邊,用筷子把飯粒推入口裡,這是一個最容易的吃飯方法,亦表示喜歡吃那頓飯;若吃飯時不提起飯碗,即表示不滿意飯桌上的菜餚。
宴會
中國人很少在日常用飯時喝酒,但酒在他們的盛宴上則擔當重要的角色。在宴會開始時,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這時客人的飲酒興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來祝酒,要先為別人添酒或汽水,後為自己添加,才合乎禮儀,且要添至近乎滿瀉為止,以表示尊重對方及彼此友誼,而主人家要盡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禮儀。若你不想飲酒,應在宴會開始時便表明,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
宴席結束
客人享用完最後一款菜餚時,宴席便正式結束,於是主人家的主角會站立起來,表示宴會到此結束,並會站立門口向每位客人說聲「晚安」,之後跟酒樓經理結賬,主人家的其他成員則送客人乘車,揮手道別並目送車子駛離開去。
菜餚
中式菜餚大多數不會只有一種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襯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例如烹煮豬肉,會以爽脆的綠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襯托粉紅色、柔?的豬肉。一頓飯不會只有一款菜餚,通常同時端上兩款、甚至四款菜餚,且每款菜餚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則以菜餚的搭配為大前題,通常同類的菜餚會同時端上,不會前後分別端上,總之整頓飯都要講求協調的搭配。
飲料
茶是中國人的日常飲料,湯是他們飯食時的最佳飲料,在特別的日子或場合上,中國人會飲葡萄酒或烈性酒,卻不會飲水,這與西方人不同。中國茶是茶樓的主要飲料,雖然有其他飲料供應,但他們認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飲料,尤其是吃了油膩的點心,茶有助洗去油膩。每桌都供應一個或兩個茶壺,且可不斷添飲,客人只需揭開茶壺蓋並放在壺頂上,便有侍應前來添滾水;無論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為別人斟茶,但記著要先為別人斟,最後為自己斟,這才合乎禮儀。茶樓備有不同種類的茶葉,客人可隨個人喜好選擇。
0人 | 分享到: 閱讀(8)| 評論(0)| 引用(0) |舉報 .
美國人用餐的戒條六條.歷史上的今天.
相關文章.
最近讀者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評論
點擊登錄|昵稱:
取消
驗證碼:換一張
㈧ 中國的四大名宴是哪四大
中國四大名宴:滿漢全席、全鴨宴、文會宴、燒尾宴。
宴會,古時也稱為「燕會」,是以酒肉款待賓客的一種聚餐活動。隋唐以前,古人不使用桌椅,屋內先鋪在地上的粗料編織物叫「筵」,加鋪在筵上規格較小的叫「席」(細料編成)。宴飲時,座位設在席子上,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人們席地坐飲。
後來使用桌椅,宴飲由地面升高到桌上進行,明清時有了「八仙桌」、「大圓桌」,宴會形式已經改變,宴席卻仍被沿稱為「筵席」,座位仍沿稱「席位」,筵席與酒席成了同義詞。
(8)中國古代宴序有哪些擴展閱讀:
滿漢全席興起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乾隆甲申年間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滿漢全席以東北·、山東、北京、江浙菜為主。世俗所謂「滿漢全席」中的珍品,其大部分是黑龍江地區特產(或出產):如犴鼻、魚骨、鰉魚子、猴頭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後來閩粵等地的菜餚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
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清入關以前,宮廷宴席非常簡單。一般宴會,露天鋪上獸皮,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滿文老檔》記:「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
菜餚,一般是火鍋配以燉肉,豬肉、牛羊肉加以獸肉。皇帝出席的國宴,也不過設十幾桌、幾十桌,也是牛、羊、豬、獸肉,用解食刀割肉為食。清入關後,情景有了很大的變化。六部九卿中,專設光祿寺卿,專司大內筵席和國家大典時宴會事宜。
滿清剛入關時,飲食還不太講究,但很快就在原來滿族傳統飲食方式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原南菜(主要是蘇浙菜)和北菜(魯菜)的特色,建立了較為豐富的宮廷飲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滿漢全席
㈨ 古今歷史上五大名宴
滿漢全席」是滿漢兩族風味餚饌兼用的盛大筵席,一向被視為中國古典筵席之冠。其規模盛大高貴,程式復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兼有,菜餚達300多種。到底正宗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子,菜品如何分類。被沿用最多的是乾隆甲申年間李斗所著《揚州書舫錄》中記有的一份滿漢全席食單。不過,由於滿漢全席的來源猜測頗多,所以這份食單是否就是最原始和正宗的就不得而知了。現在的滿漢全席選用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名貴材料,採用滿人燒烤與漢人燉燜煮炸等技法,多為108道。
本以為這個宴顧名思義,應該很好理解,沒想到解釋也是五花八門。不過概其說可以肯定的是該宴席規格頗高。是用於接待貴賓、襲爵上任、生辰祭日、婚喪喜壽時特備的高級宴席。宴分幾大類,既有家常類,也有宴請皇帝、欽差大臣的,各種宴席無所不包,集中國宴席之大成,完全是遵循了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原則。
全鴨席
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特點是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鴨為主料烹制各類鴨餚組成,共有一百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用同一種主要原料,烹制各種菜餚組成筵席匠特點之一。全國著名全席有:天津的全羊席、上海的全雞席、無錫錢鱔席、廣州全蛇席、蘇杭全魚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餃子宴、佛教全素席等等。
燒尾宴
古代名宴。
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燒尾」一詞源於唐代,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人,但尾巴不能變沒,只有燒掉;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這兩種說法雖不同, 但都認為"燒尾"是表示從原來的身份發生突然變化的一種儀式。三說是鯉魚躍上龍門,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龍。這個說法源自唐中宗時期,說一叫楊再思的官員為了拍皇帝馬屁,隆重其事的烹制了一桌佳餚,可等菜做好了還沒想到該給宴席起什麼名。這時候他聽有人報:「龍門守楊俊人到!」這一聽,他就由龍門想到鯉魚跳龍門需要天火燒掉尾巴的故事。於是,「燒尾」二字便有了百折不撓的寓意和前程遠大、官遠亨通、皇祚無量的象徵。
文會宴
文會宴是中國古代文人進行文學創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追求雅緻的環境和情趣。一般多選在氣候宜人的地方。席間珍餚美酒,賦詩唱和,鶯歌燕舞。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在文會宴上創做出來的。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蘭亭文會上寫的。
㈩ 淺談中國古代餐飲禮儀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點的飲食禮俗,發達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達的,也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中國,根據文獻記載可以得知,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些食禮在以後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范。
一、宴飲之禮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范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准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凈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後,客人才可離席。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聖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現代的標准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認真的,有時顯得相當嚴肅,有的朝代皇帝還曾下詔整肅,不容許隨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詔批評朝中筵宴儀容下端的現象,事見《宋史·禮志十六》的記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詔曰:朝會陳儀,衣冠就列,將以訓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紀律。況屢頒於條令,宜自顧於典刑。稍歷歲時,漸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會,宜令御史台預定位次,各令端肅,不得喧嘩。違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雜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視彈奏;同職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禮者,委閤門彈奏;其軍員,令殿前侍衛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轄,但虧失禮容,即送所屬勘斷訖奏。
朝中筵宴,預宴者動輒成百上千,免不了會生出一些混亂,所以組織和管理顯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關這方面的記載並不太多,我們可以由《明會典》上讀到相關的文字,可以想像古代的一般情形。「諸宴通例」說:
(筵宴)先期,禮部行各衙門,開與宴官員職名,畫位次進呈,仍懸長安門示眾。宴之日,糾儀御史四人,二人立於殿東西,二人立於丹墀左右。錦衣衛、鴻臚寺、禮科亦各委官糾舉。
凡午門外飲賜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題准光祿寺,將與宴官員各照衙門官品,開寫職銜姓名,貼注席上。務於候朝外所整齊班行,俟叩頭畢,候大臣就坐,方許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預先入坐及越次失儀。……又題准光祿寺掌貼注與宴職名,鴻臚寺專掌序列貼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祿寺行鴻臚寺,查取與宴官班次貼注。若貼注不明,品物不備,責在光祿寺;若班次或混,禮度有乖,責在鴻臚寺。
二、待客之禮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禮》、《儀禮》與《禮記》中已有明細的禮儀條文,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禮儀的具體內容。
首先,安排筵席時,餚饌的擺放位置要按規定進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則。帶骨肉要放在凈肉左邊,飯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則放在右方;膾炙等肉食放在稍外處,醯醬調味品則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漿也要放在近旁,蔥末之類可放遠一點;如有肉鋪之類,還要注意擺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顛倒。這些規定都是從用餐實際出發的,並不是虛禮,主要還是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飲器的擺放,仆從端菜的姿式,重點菜餚的位置,也都有陳文規定。仆從擺放酒壺酒樽,要將壺嘴面向貴客;端菜上席時,不能面向客人和菜餚大口喘氣,如果此時客人正巧有問話,必須將臉側向一邊,避免呼氣和唾沫濺到盤中或客人臉上。上整尾魚餚時,一定要使魚尾指向客人,因為鮮魚肉由尾部易與骨刺剝離;上干魚則正好相反,要將魚頭對著客人,干魚由頭端更易於剝離;冬天的魚腹部肥美,擺放時魚腹向右,便於取食;夏天則背鰭部較肥,所以將魚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這細微之處體現出來,僕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會鬧出不愉快來。
再次,待客宴飲,並不是等仆從將酒餚擺滿就完事了,主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導,要作陪伴,主客必須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煩就多了。陪伴長者飲酒時,酌酒時須起立,離開座席面向長者拜而受之。長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還入座而飲。如果長者舉杯一飲未盡,少者不得先干。長者如有酒食賜與少者和僮僕等低賤者,他們不必辭謝,地位差別太大,連道謝的資格都不給。
侍食年長位尊的人,少者還得記住要先吃幾口飯,謂之「嘗飯」。雖先嘗食,卻又不得自己先吃飽完事,必得等尊長者吃飽後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飯時還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隨時要准備回復長者的問話,謹防發生噴飯的事。
凡是熟食製品,侍食者都得先嘗一嘗。如果是水果之類,則必讓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搶先。古時重生食,尊者若賜你水果,如桃、棗、李子等,吃完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須懷而歸之,否則便是極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將沒吃完的食物賜給你,若盛器不易洗滌干凈,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則於飲食衛生有礙。
尊卑之禮,歷來是食禮的一個重要內容,子女於父母,下屬對上司,少小對尊長,要表現出尊重和恭敬。對此,不僅經典立為文,朝庭著為令,家庭亦以為訓。《明史·禮志十》有「庶人相見禮」,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兩度下令,都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禮儀。
洪武五年(1372年),凡鄉黨序齒,民間士農工商人等平居相見及歲時宴會謁拜之禮,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長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內外官致仕居鄉,惟於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禮。若筵宴,則設別席,不許坐於無官者之下。與同致仕官會,則序爵,爵同序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