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路軍的總部在什麼地方
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在武鄉縣東部胚縣城35公里的王家峪村,村周圍崇山峻嶺,溝壑深幽。王家峪村邊,聳立著一棵剛勁挺拔的白楊樹,是朱德總司令於1940年春天親手栽植的。
至今50餘年了這棵樹巳長成參天大樹,因樹枝的橫斷面呈五星狀,還微微發紅,人們親切地稱它為「紅星楊」、「將軍樹」。它是八路軍建設根據地的歷史見證,是朱總司令留給太行人民的一顆紅心。
王家峪,這座漳河之釁的「小延安」,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瞻仰,1961中3月,國務院將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7年11月,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率領八路軍進駐遼縣(今左權縣)西河頭村,麻田鎮就成為根據地的前沿。
1940年11月7日,八路軍前方總部、野戰政治部、後勤部、衛生部、軍工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局黨校、新華社華北分社、魯迅藝術學校以及129師司令部等機關,移住麻田鎮周圍,使這里成為前方抗戰的活動中心,被譽為太行山的「小延安」。
麻田鎮南端現有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有總部機關舊址、鄧小平舊居、左權舊居和楊尚昆舊居。在前方總部舊址紀念館內,有彭德懷、左權將軍紀念陳列室,陳列著有關圖片、實物、專題資料千餘件。
革命老前輩朱德、彭德懷、左權、滕代遠、羅瑞卿、劉少奇、陸定一、楊尚昆、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楊秀峰、薄一波等都在這里領導人民進行過抗日斗爭和革命活動。
2. 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發源地在哪裡
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發源地:
1,紅軍:1927年秋收起義中毛澤東首次打出「工農革命軍」旗幟,1928年井岡山紅色革命根據地創建後一般稱中共軍隊為紅軍。
2,八路軍: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後由陝甘寧根據地紅軍改編而來。
3,新四軍: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後由中共長征後留下的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而來。
3. 抗日戰爭時八路軍有多少部隊,主要部署在哪幾個地區
前期有1.8萬多人,主要是到達陝北的紅一、二、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川陝長征紅軍、鄂豫皖長征紅軍改編而成.中期有一線部隊80萬人,二線部隊60萬人;後期大約有180萬人。不包括南方八省的新四軍和其他的部隊。
主要集中在華北、東北、西北、華中、華東和中原、山東、陝西等地
集中部署在: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晉綏抗日根據地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山東抗日根據地
華中抗日根據地
華南抗日根據地
東北抗日聯軍
蘇北抗日根據地
蘇中抗日根據地
蘇浙皖抗日根據地
淮北抗日根據地
淮南抗日根據地
皖江抗日根據地
浙東抗日根據地
河南抗日根據地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
湘鄂抗日根據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
瓊崖抗日根據地
4. "八路軍在哪兒
八路軍主要活動於北方地區,還有兩廣和海南的一些根據地,共21塊根據地。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人。在聶榮臻率領下,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抗戰八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與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晉綏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下轄46個縣,320萬人。由賀龍、關向應領導創建,後又與當地武裝相結合,開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據地軍民和日偽軍作戰10100多次,斃傷日偽軍10萬餘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託,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山東抗日根據地: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五區,還有河北、江蘇各一部分,下轄96個縣,1350萬人。1937年冬至1938年,共產黨先後建立魯南、膠東、清河根據地。1939年3月,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主力進入魯西,與之會合。從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和日偽軍作戰1.9萬余次,斃傷日偽軍15萬餘人。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5月和7月,陳毅和張鼎丞分別率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挺進江南,創建蘇南根據地。8月,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進入皖南,開辟豫皖蘇根據地;6月,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五支隊挺進皖東,建立皖東根據地;年底,新四軍一部在八路軍配合下,開辟皖東北和淮海區。自1938年至1944年春,和日偽作戰17500餘次,斃傷日偽軍24萬餘人。華南抗日根據地:包括東江、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後,原在東江一帶的紅軍游擊隊,在曾生等領導下,組成抗日游擊隊,建立東江根據地。1939年2月,日軍侵入海南島,原在當地的紅軍游擊隊和海南島人民,在馮白駒等領導下,建立瓊崖根據地。兩地都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粉碎敵人多次「掃盪」,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各抗日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由楊靖宇領導。「盧溝橋事變」後,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斗爭。他們以打擊敵人後方和援助關內抗日為中心任務,破壞交通,使日本侵略軍疲於奔命。後來,日軍主力回師敵後,東北抗戰轉入極端困難時期。東北抗日聯軍被迫出沒在大森林中。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和裝備優勢的日軍堅持斗爭,直到獲得最後勝利。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淮(陰)海(州)、鹽(城)阜(寧)兩個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它是聯結華北八路軍和南方新四軍的重要樞紐,是華中敵後抗戰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蘇中抗日根據地:位於江蘇省中部,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地區,東臨黃海,南至長江,與蘇北、淮北、淮南、皖江等華中抗日根據地相連。皖南事變前統稱蘇北。1941年3月,蘇中區黨政領導機構成立,蘇中抗日根據地開始形成。蘇浙皖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新四軍發展華中敵後游擊戰爭作了具體部署,要求新四軍「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發動民眾的抗日斗爭,組織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後,還應准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分渡江進入江北地區。」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3塊根據地組成。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系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以津浦路為界,分路西、路東2個地區。皖江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11月,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派李世農到皖中無為地區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恢復和重建各地黨組織,組織群眾參加抗日團體,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爭,推動了皖中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浙東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根據地是皖南事變後由浦東南進的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以及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來的一大批幹部,經過艱苦奮斗,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包括四明、會稽、三北(指餘姚、慈溪、鎮海3縣姚江以北地區)和浦東4個地區,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河南抗日根據地:開辟河南新區,是抗日戰爭後期中共中央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經過八路軍、新四軍的共同努力,開辟了豫西,發展了豫南,擴大了豫東,恢復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打通了華北、華中與陝甘寧邊區的聯系,對於堅持全國抗戰,控制中原戰略要地,有著重要的意義。鄂豫皖抗日根據地: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武漢陷落後逐步開辟的,習慣上稱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豫皖邊區、湘鄂豫皖邊區。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鄂豫皖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陽,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廣大地區,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人。湘鄂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武漢後,中共鄂南特委成立,組織、發動群眾,建立地方黨組織,開展游擊戰爭,開辟了鄂南抗日游擊區。1942年,新四軍第五師第十四旅主力南渡長江,建立了以大幕山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後因國民黨頑固派大舉進攻鄂南根據地,部隊除留一部堅持當地游擊戰爭外,主力部隊撤退鄂中,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在極端困難中堅持了抗日陣地。東江抗日根據地:地處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這裡面向大海,背靠廣州,是日軍進攻廣州、侵犯華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12月初,長期戰斗在海南島的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馮白駒、馬白山分任正副大隊長,下轄三個中隊,隊員300多人。1939年2月10日,日軍數千人在海口一線登陸,國民黨軍撤退,海口、榆林淪陷。是日,獨立隊派一中隊在敵東進必經之地潭口設伏,戰斗從早晨持續到黃昏。潭口阻擊戰,揭開了瓊崖抗戰的序幕。八路軍總部舊址,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總部所在地。位於山西省,由王家峪舊址、磚壁舊址、北村舊址、八路軍兵工廠、黃崖洞、麻田八路軍總部舊址組成。南京保衛戰始於1937年12月1日,終於12月13日(大屠殺開始日)南京保衛戰期間,八路軍活動范圍為陝甘寧與晉北地區,並剛剛完成夜襲陽明堡機場,使忻口戰役正面戰場免遭日軍飛機轟炸。忻口戰役後,八路軍新四軍開始進軍敵後,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游擊戰。南京保衛戰期間,八路軍正挺進敵後!八路軍當時參加的是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發源地:1,紅軍:1927年秋收起義中毛澤東首次打出「工農革命軍」旗幟,1928年井岡山紅色革命根據地創建後一般稱中共軍隊為紅軍。2,八路軍: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後由陝甘寧根據地紅軍改編而來。3,新四軍: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後由中共長征後留下的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而來。
5. 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哪
抗戰時期的八路軍主要活動於廣大北方地區,中心活動區位於陝甘寧邊區的延安,主要活動於華北的敵方根據地。
至1945年3月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解放區共有19個,即:
陝甘寧邊區、晉察冀邊區、冀熱遼邊區、晉綏邊區、晉冀豫邊區、冀魯豫邊區、山東解放區、蘇北解放區、蘇中解放區、蘇浙皖解放區、淮北解放區、淮南解放區、皖中解放區、浙東解放區、鄂豫皖解放區、廣東解放區、瓊崖解放區、河南解放區、湘贛解放區。
新四軍活動范圍是南方八省,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北、河南、安徽、湖南這幾個省。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華北、華中抗日前線,發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並在抗戰期間逐步擴大,發展成華北、華中解放區。華南廣東省人民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1938年和1939年先後開闢建立了東江和瓊崖抗日根據地。
(5)八路軍在中國的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新四軍的成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任政委兼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
全軍共一萬餘人,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杜平任副司令員。
1938年2月上旬,江南各游擊隊奉命到皖南歙縣岩寺(今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岩寺鎮)集結整編;江北各游擊隊分別在湖北黃安(今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七里坪和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集結整編。全軍轄4個支隊及軍部特務營,共10300人。
八路軍的成立:
抗日戰爭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原為廣東地方軍閥部隊(李濟深的舊部),陳濟棠曾任第八路軍總指揮,下轄三個子師:第五十九師長余漢謀,第六十二師長香翰屏,第六十三師長李楊敬,該部番號後被蔣介石撤消。
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就中國工農紅軍改編和開赴抗日前線的問題開始談判,抗日戰爭爆發後達成協議。
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紅軍,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
6. 八路軍、新四軍的主要戰場在哪
八路軍主要戰場是華北一帶,范圍包括山西、河北、內蒙古一部、河南、山東一部、湖北一部。
新四軍戰場比較廣泛了,南方十三個省包括沿海幾個省全部都是戰場。
八路軍是黨中央的核心部隊,主要的目的是破壞日軍的資源搶占戰略要地,消滅日軍的主力。
新四軍的軍隊幹部和士兵比較雜,戰鬥力比八路軍要弱很多,主要目的是搶佔南方的雄厚資源為日後戰爭作儲備。
整個抗日戰爭,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破壞了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在百團大戰結束之後,日軍把共產黨放在了重點,國民黨也勾結日軍同時進攻共產黨的部隊,導致後來三年的慘烈之戰。
要知道百團之戰沒有暴發之前,共產黨部隊基本保持平均我方傷亡一兩個士兵,卻能殲滅日軍十多個。自從彭德懷這樣一搞暴露實力之後的幾年,我方與日方就變成1:1的傷亡。
彭德懷在紅軍時期就犯過這種錯誤,為了一時痛快發動大批主力去搞陣地戰,殺死不少的國民黨軍,但我方的精英部隊賠掉了一大半,而且還把我方的主力暴露了,致使國民黨軍集中進攻打擊。但那時是王明、博古等人當權,他們還支持說彭德懷打得好,毛澤東當時就極力說中央這是錯誤的,結果就被整下台。
毛澤東當權後,彭德懷又一次犯了這個錯誤,雖然消滅了兩萬多的日軍,但自身的精英主力也賠了不少,毛澤東的戰略目的就是要讓日軍不重視共產黨部隊,而我方可以在日軍後方多發展上百萬軍隊,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時機成熟就可以發動總攻,而彭德懷偏偏要和毛澤東對著干,非要大張旗鼓地玩沖鋒戰,結果就把中國戰場百分之七十的兵力全吸引來對付共產黨部隊,而且國民黨從中也佔了不少便宜了,時不時在共產黨屁股後面趁機打打黑槍,另外,在1940年之後的三年,由於日軍與我方的大規模廝殺,互有勝負,而每當八路軍面臨危機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叛徒與漢奸,這些損失就更加大了,被殘殺的軍民不計其數。
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是沒有經過黨中央毛澤東的同意私自發動,致使打亂毛澤東的全盤計劃。毛澤東在後來的抗日總結中也提到過,按照抗日初期的估算,我方如果消滅100萬日軍,我方最多陣亡二十萬就夠了。之後的統計結果,我共產黨部隊抗日戰爭消滅日軍70多萬,我方所有部隊共陣亡62萬。毛澤東後來說,按照消滅70萬日軍來算,我方就算是陣亡30萬是極不劃算的。毛澤東的滿意數字是1:5.也就是說消滅日軍70軍,我方陣亡14萬剛剛好。
7. 八路軍的三個師的分布地區
八路軍的三個師( 115師,120師,129師)的分布地區:
第115師(炮兵、輜重營留屬延安八路軍總留守處)奉命分兩批由陝西三原縣出發,經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後,在晉東北創建抗日根據地。
第120師師部率第358旅挺進到以管涔山脈為依託的晉西北地區,第359旅挺進到五台、平山地區,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
第129師在1937年9月,由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訓處主任張浩,下轄三八五、三八六兩個旅,10月到太行開辟抗日根據地。
8. 八路軍是哪八路
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全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37年8月22日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25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出改編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任弼時為政治部主任,鄧小平為政治部副主任。全軍共四萬六千人,下轄三個師:第一一五師,林彪任師長,聶榮臻任副師長;第一二○師,賀龍任師長,蕭克任副師長;第一二九師,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8月29日成立中共中央軍委前方分會(後稱華北軍分會),以朱德為書記,彭德懷為副書記。9月11日,國民政府按全國統一的戰斗序列將八路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朱德、彭德懷改稱正副總司令)。10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恢復政治委員制度,撤銷各級政訓處,恢復師、旅政治部和團政治處。
■1937年8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召開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動員大會
八路軍遵照中共中央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主力部隊開赴華北前線,深入敵後,與共產黨領導的地方組織配合,發動和武裝廣大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在戰爭中八路軍不斷地得到發展與壯大,到1940年已有約四十萬人,並創建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冀魯豫、山東等敵後抗日根據地。1941~1942年,日軍集中兵力對華北敵後根據地多次進行殘酷的「掃盪」和「蠶食」,給八路軍造成嚴重困難。八路軍遵照中共中央的對敵斗爭方針,深入發動群眾,實行精兵簡政,開展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廣泛進行游擊戰爭,終於粉碎了日偽軍的「掃盪」。從1942年冬起,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局面開始好轉。1944年,八路軍轉入局部反攻。1945年8月,配合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舉行大反攻。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一百二十五萬餘人,解放了大片國土,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偉大貢獻。八路軍發展到一百餘萬人。解放戰爭時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13827.htm
9. 八路軍總部在哪
八路軍總部舊址,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總部所在地。位於山西省,由王家峪舊址、磚壁舊址、北村舊址、八路軍兵工廠、黃崖洞、麻田八路軍總部舊址組成。
10. 八路軍指的是哪八路
八路軍的歷史由來
八路軍--原全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抗戰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原是廣東地方軍閥部隊(李濟深的舊部),陳濟棠曾任第八路軍總指揮,下轄三個子師:第五十九師長余漢謀,第六十二師長香翰屏,第六十三師長李楊敬,該部番號後被蔣介石撤消。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委任了正副總指揮,下轄三個師,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每師定員為15000人。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把各「路軍」改編為「集團軍」),並下達命令:將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但此後仍習慣地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
紅軍改編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西安行營代主任蔣鼎文、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等國民黨高級將領紛紛電賀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朱、彭正副總司令。李宗仁、白崇禧賀電「望東指之旌旗,賦同仇而禦侮,殲朔方之倭寇,復失地以奏功」。蔣鼎文賀電「率部抗敵,壁壘新增。行見馬肥苜蓿,壯秋塞之軍容;酒熟葡萄,勵沙場之鬥志。揚我國威,挫彼寇焰,河山還我,指顧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