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交泰殿體現出中國古代哪些思想

交泰殿體現出中國古代哪些思想

發布時間:2022-07-05 01:50:35

㈠ 古代宮殿建築中蘊含著哪些傳統思想觀念

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主要特點

門闕森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中規制最高、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建築,是當時社會文化和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和最高體現。
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宮殿名稱的內涵有一個演變過程。上古時期,穴居是原始初民常見的居住方式。古語道:「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 在先秦以前,人們經常將「宮」、「室」連起來使用,而且,「宮」、「室」可以通用,均指人們居住的場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秦漢以後,「宮」和「殿」開始連在一起使用,並且具有了等級的差別,專指皇帝行使權力和日常生活的場所。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就出現了宮殿建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大修宮殿,建造了氣勢磅礴的朝宮,它與漢三宮(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共同形成了中國宮殿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此後,伴隨著江山易主與王朝更替,華夏大地上掀起了建造宮殿的熱潮。隋朝有仁壽宮、大興宮,唐朝有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以及隨後遼宋金元明清的宮殿,無不氣勢雄偉,規模龐大。然而,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這些人類建築史上的傑作大多在王朝殺戮的戰爭中灰飛煙滅,成為斷壁殘垣,能夠傳世的僅僅是北京明清故宮和沈陽清故宮。其中北京故宮是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也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的頂峰。而沈陽故宮從它的規劃布局、建築形式以及建築裝飾幾方面又充分展現了清朝早期建築的特點,尤其是清朝建立者滿族的政治文化與民風民俗,使其成為中國現存皇室建築群中地位僅次於北京故宮的重要建築。
在我國古代社會,朝代名稱雖然不同,宮殿布局卻大同小異。《周禮·考工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技術書籍,書中記載都城的規劃時寫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可以看出,都城布局以王宮為中心,象徵著紫微帝宮,作為四方之極,統治天下。以王宮為中心的這種布局思想一直持續了3000多年,唐朝時期的長安城、元朝的大都和明清時期的北京城都按照這種布局思想而建。
(一)宮殿布局原則
1.前朝後寢
這項原則在周朝時已基本形成,一直延續下來。前朝在古代稱為「朝政用房」,後寢稱為「寢居用房」。從歷代皇宮建築群的規劃可以看到,帝王處理朝政的殿堂總是建在宮殿的前面,生活起居以及娛樂部分總是建在後面,明清紫禁城的規劃就是一個典範。明清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東西兩側對稱布置的文華殿和武英殿,這里是帝王政治的中心。太和殿是宮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壽誕、命將出征,每逢重大節日接受百官朝賀和賜宴都要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禮儀。其後的中和殿是帝王上朝前做准備與休息的場所,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舉行殿試和宴請王公的殿堂。後寢部分主要包括皇帝、皇後以及宮妃生活起居的場所,如乾清、交泰、坤寧三宮、東西六宮,以及御花園等娛樂服務性建築。這種合乎實際功能需要的前朝後寢的布局原則成了歷代皇宮營造的基本格局。
2. 三朝五門
古語稱宮殿為「九重宮闕帝王家」,這種門闕森森、宮殿重重的宮殿制度形成於周朝初期。《左傳》和《禮記》記載周朝的宮室制度時寫道,在宮室的大門前面有闕。闕是一種高台建築,用於登高遠望,又稱為宮闕,它是觀察防禦、揭示政令、納取臣子建議的地方;其後有五重宮門,叫做皋門、英門、路門、庫門、雉門,起到壯大威懾力的作用;後有大朝、內朝和外朝三朝。北京故宮的「五門」是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三朝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朝五門的宮殿布局在禮制上一直被後代皇帝所延續,但是在建築形式上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又有所改變和發展。總之,這種宮殿建制不僅威嚴壯觀,具有強大的震懾力,而且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等級和秩序精神的象徵和體現。
3. 左祖右社
根據《周禮·春官·小宗伯》記載,「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帝王宮室建立時,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則。宗廟的空間位置應當在整個王城的東或東南部,社稷壇的空間位置則在西或西南部,這種做法一直沿襲下來。現存的北京中山公園名為「五色土」的方形大平壇,就是明朝永樂年間營造北京時建的社稷壇。
4. 中軸對稱
作為古典建築的重要代表,宮殿規劃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中軸對稱。古人尚中觀念在宮殿營造上得到嚴格執行,重要建築從南至北依次排開,布局嚴謹,秩序井然。明清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後三宮以及重要宮門、廣場均分布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位於兩側,這種布局充分體現了古代社會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
(二)宮殿的文化內涵
1. 宮殿建築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是否進入文明階段的衡量標准之一
根據目前文明史學界形成的共識,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是否進入文明階段有三項衡量標准,即文字、青銅器和宮殿。據此,我國早在4000年前就已經邁入文明國家行列,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文明古國。
2.宮殿是皇權的象徵
作為建築,宮殿除了具有最基本的居住、辦公、游樂功能之外,還具有重要的象徵功能,它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是最高政治權威的表徵。這種思想最早來源於漢代未央宮和長樂宮的建造。這兩宮建於劉邦和項羽楚漢相爭的年代,氣宇軒昂、雄偉壯觀。劉邦從前線歸來,勃然大怒,斥責負責督建的丞相蕭何:「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不慌不忙答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可見古人早就知道宮殿建築需壯麗宏大以顯示皇天之重威,歷朝歷代的宮殿尤其是明清的紫禁城所要表現的正是這種一代王朝的無上權威與宏偉的氣勢。
3.宮殿反映了鮮明的等級觀念
從建築裝飾上看,這種等級制十分明顯。細心的遊客會觀察到,故宮屋脊上有數量不等的琉璃小獸。這種走獸裝飾的最高等級規定是用9個,各有其名,即龍、鳳、獅、天馬、海馬、獬豸、鬥牛、狻猊、押魚。紫禁城前三殿中的太和殿和保和殿屋頂上用的是9個,後三宮中的乾清宮、坤寧宮用的也是9個;交泰殿、中和殿地位稍低,用的是7個,太和門地位重要,用的也是7個,地位稍低的乾清門用的是5個;御花園的亭閣上只用3個。宮殿建築的重要大門用的是一種木板門,上面有一排排的門釘,這些門釘最初是用來固定木板的釘子頭,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並成為區分建築等級的一種標志。明代規定,皇宮建築的大門用紅門金釘,以下官吏根據級別大小分別用綠門、黑門,用銅釘、鐵釘。門釘數量上也有等級的規定。皇宮大門的釘最多,9路9排共81枚釘;往下依次是7路7排49枚;5路5排25枚。一副簡單的板門記載著專制社會的等級制度,社會思想如此明顯地反映在建築裝飾中,實在令人為之一嘆。
4.宮殿受陰陽五行觀念影響較大陰陽五行說影響著宮殿的布局和規劃。陰陽五行說是陰陽說和五行說的合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觀念,反映了古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看法。陰陽說最早在《易經》中有所體現,後來逐漸成為一種哲學思想,泛指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事物,如天地、日月、男女,數字的正負等等,陰與陽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元代在各地還設有陰陽學官,專門負責觀察天文、星卜,測定宅地方位以及趨吉避凶等事物。「五行」是指構成物質的五種元素,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戰國時期齊國人鄒衍將金木水火土構成世界萬物的五行說,改造為天人感應和天道循環論。作為中國古代一種基本的世界觀和宇宙觀,陰陽五行說對宮殿的規劃布局和建造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根據外朝為陽、內寢為陰的原則,形成了前朝後寢的布局;根據數字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原則,在外朝修建了三大殿,後寢建造了乾清宮和坤寧宮,交泰殿是清中葉1798年補建的。陽宅風水理論的影響也很大。這種理論認為,住所建造在背山面水的地方最吉利,山擋風,水源好,日照充足。而紫禁城不具備這樣的自然條件,於是人工營造了一個背山面水的陽宅格局。在紫禁城的北面,利用挖護城河的泥土堆積了一座高達42米的景山,營造了背山的吉祥格局。又從護城河中引出水流,自宮城的西北角流入宮中,經過武英殿、太和門、文淵閣、南三所、東華門等重要建築和宮門前,到東南角又流入護城河,形成建築前面臨水的佳境。河道彎曲如帶,也稱為「玉帶河」。玉帶河不僅具有風水作用,也有排泄雨水、供水滅火的功能,它橫貫太和門前,無疑也增添了環境的意趣,加強了廣場的藝術表現力。
中國古代陵墓建築的主要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實物,目前保存下來的很少。曾經顯赫一時的宮殿建築如今大都盪然無存。相比之下,古代的陵墓建築因為多為磚石結構,且埋藏於地下,反倒基本保留下來。據統計,至今地面有跡可循,年代可以確認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數量之多,技藝之高,享譽中外。在這類建築中,除了陵寢本身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雕刻、繪畫和碑帖文字,它們與建築融合在一起,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一份豐富的遺產,也形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資源。
(一)陵墓形制的發展階段
1.方上——秦漢
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早在夏商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君王陵墓區。這時帝王陵寢的陵區規劃、陵園建築、陵墓形制以及隨葬制度已經初具雛形,經過2000餘年的發展,到秦漢時期基本定型。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動用70多萬苦力,前後耗時38年,斥巨資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採用方上形制,頂部平坦,原高約115米,現存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陵體四周築有兩層城垣,內城四周共長2525米,外城周長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封建社會規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國古代陵寢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這座陵墓「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目前,秦始皇陵尚未開掘,文獻記載始終是一個謎。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發掘了始皇陵兵馬俑坑。這些威武雄壯的「御林軍」氣魄宏大,陣勢宏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不僅是震驚中外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同時也是馳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遺產。
漢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為方錐形去其上部,作為陵體,形狀酷似覆斗。陵園前開始出現神道,兩側建有石雕刻和石建築。漢代帝王陵墓以武帝茂陵規模最大,冢高46.5米,周長240米。漢代陵墓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種漢代建築類型,出土的畫像磚、畫像石以及明器,為今人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大量形象資料。
2.以山為陵——隋唐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時期,在陵墓建造上比前代更加追求陵冢的高大。為了顯示雄偉壯觀,防止盜墓和水土流失,唐太宗開創了以山為陵的先河,選擇有氣勢的山脈為陵體,開鑿墓室。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建築方形陵牆圍繞,四面建門,門外立石獅,四角建角樓,神道順地勢向南延伸,兩側的石人石獅比前代增多。這種利用天然山勢環境,加以人工規劃而建成的龐大陵區,確實更能體現出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的心理取向和一統華夏的強大意志。
3.寶城寶頂——明清
明十三陵是一個龐大的皇陵區,位於北京昌平縣以北的天壽山南麓。除朱元璋的孝陵和代宗景泰陵以外(葬於北京西的金山口諸王墓地),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都在這里。
朱元璋開啟了有明一代的統治,其孝陵的封土形式及布局也成了明清兩朝皇陵的標准格式。孝陵沒有模仿唐代的以山為陵,而是採取「寶城寶頂」的建制,既威嚴肅穆,又防止雨水沖刷,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陵墓前有長長的神道,神道上依次排列著大金門、石碑、石柱、文臣及武臣,直到欞星門。進門過金水橋到達陵墓中心區,在由南至北的中軸線上分布著大紅門、祾恩門、祾恩殿、方城明樓、寶城。十三陵延續這種建制,集中建造在一起,各陵既各自獨立,又有共同的入口和共同的神道,組成一個統一的既完整又有氣勢的皇陵區。目前,除萬曆皇帝的定陵於1956年發掘以外,明朝皇陵都沒有發掘。
清朝皇陵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入關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沈陽建造了福陵和昭陵。入關後,在河北遵化縣建造了清東陵,葬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帝及其後妃,在河北易縣建造了清西陵,葬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帝及其後妃。這兩座陵區承襲明制,各陵既獨立又相互聯系,陵區擁有共同的神道,有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等一系列地面建築,地宮深埋寶頂之下。清代陵墓與前代不同之處是開始為皇後另建陵墓,慈禧太後的普陀裕定東陵,無論在建築材料的選用上,裝飾的精美程度上,還是裝飾主題的寓意上,既超過了作為皇後應該享用的標准,也超過了一般的皇帝陵墓,確實是她生前窮奢極欲和權傾朝野的真實人生寫照。
(二)陵墓建築的文化內涵
1.事死如生
走入帝王陵墓的地宮,彷彿就置身於帝王的宮殿。地宮雖然深埋地下,是帝王以及後妃百年之後的居住場所,然而受「事死如生」文化傳統的影響,生者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居住情形為死者安排冥間的一切。地宮的建制模仿宮殿,大部分墓室明顯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邊相當於堂,後邊相當於室,用來放置棺木。如明神宗定陵地宮的墓室由5個高大的拱券石室組成,分為前殿、中殿、後殿和東西配殿。後殿相當於室,中殿相當於堂,前殿相當於庭,兩個配殿相當於房和廂。帝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象徵著朝中位列兩側的文武大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寶座上的古代帝王憧憬著自己的政權統治與日月同輝,希望在冥間繼續生前豪華的生活,威嚴浩大的地宮及其內部種類繁多的明器和價值連城的隨葬品都是這種思想的見證。
2.厚葬之風盛行
古代中國是一個禮制盛行的國家。守孝、祭祖是中國儒家禮俗中的頭等大事。「何謂孝」?「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厚葬是表示生者對死者忠孝的一種重要方式。厚葬以明孝,通過埋葬死者來規范生者的行為舉止,強化忠孝等級和倫理觀念。歷史上很多明君如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等都提倡薄葬,但在整個古代社會厚葬的風氣始終都很濃厚。這種傳統甚至延續到當今社會,這與中國幾千年的禮制傳統不無關系。這種風氣為我國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建築遺產與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同時也引來了持續不斷的盜墓之風。眾多陵墓在不同時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壞,有的甚至遭到致命的洗劫,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為後人了解消逝的歷史建築文化與工藝藝術設置了障礙。
3.深受堪輿學說影響
中國古代社會,帝王非常重視自己的陵墓選址。堪輿學說民間稱為風水學說,對陵墓地址的選擇影響重大。這種學說認為,選擇好地,則子孫蔭福,選擇壞地,則禍患無窮。《葬書》中提出:「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選擇陰宅最理想的環境是背靠祖山,前景開壙,有流水自山間流來,呈曲折繞前方而去,朝向是坐北向南,形成一個四周有山環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良好環境。目前已知的陵墓建築除北宋位於河南鞏縣的陵墓以外,大多建在這樣的環境中。
4.具有鮮明的等級性
同宮殿一樣,古代陵墓建築也是重要的政治性建築,具有鮮明的等級性。陵墓的方方面面都印上了等級制的痕跡。社會等級不同,死後使用葬具的規格差別很大。根據《禮記》記載,「天子之棺四重,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不得僭越。陵丘形狀也有具體規定,比如秦漢時期,只有帝王才能用方形墳丘,一般貴族官員只能用圓錐形墳丘。石像生的數量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可制石人、石羊、石虎各兩件,四五品官員只能制石人、石羊各兩件,六品以下則不得制。相比之下,皇帝陵墓的石像生一般都在10對以上。唐朝帝王陵園中的石像生初具規模,如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中,神道長3公里,兩側整齊排列的石像生有朱翟1對,石馬及牽馬人5對,石人10對,石獅1對,充分顯示了帝王的威嚴與權勢。

中國古代壇廟建築的主要特點
壇廟建築顯然是一種禮制建築,是因古代中國社會嚴格的宗法禮制而生的建築。遠古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經常遭受災害和野獸的侵襲。受到認識水平的限制,人們對此難以做出科學的解釋,將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護。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了供奉祭祀這些神靈,建立了大量壇、廟、祠堂等形式的建築。
1. 祭祀天地
祭祀天地等自然神靈是古人生活中一項至關重大的活動。
人類早期生存的威脅大多來自狂風暴雨、閃電雷擊等自然災害。人們相信「天」是至高無上、操縱一切、無所不能的主宰,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各有其神,支配著作物的生長和人間的禍福。因此,祭祀天地山川等自然神靈很早就成為早期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國家形成之後,君王或帝王宣揚君權神授思想,將自己比作天地之子,受命於天統治百姓,增強政權的合理性,強化自己的政權統治。祭祀天地因而成了中國歷史上所有王朝重要的政治活動。而且發展到後來,成為統治階級的專門權利。《禮記》中規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諸侯只能「祭山川,祭五祀」,平民百姓祭祀天地的活動則是越軌的非禮行為。
為了表達對天地諸神的崇敬與膜拜,歷朝統治者在都城中都建造了相應的建築,定期舉行祭祀活動。根據禮制關於郊祭的原則,以及古代中國的陰陽哲學,形成了祭天於南、祭地於北、祭日於東、祭月於西的格局。郊外遠離城市的喧囂吵鬧,增加了祭者的肅穆崇敬之情。流傳至今的祭祀天地山川的建築有北京的天壇、社稷壇、山東泰山的岱廟、湖南衡山的南嶽廟、陝西華陰的西嶽廟、河南登封的中嶽廟以及山西渾源的北嶽廟等。
北京天壇是典型的代表作。北京天壇在各種祭壇中規模最大,建築規制也最高。祭祀性建築主要包括齋宮、圜丘、祈年殿、神樂署、犧牲所等。古代的能工巧匠使用形象、數字以及色彩等手段確保天壇不僅在物質上滿足祭祀的要求,還在精神上實現帝王的祭祀需求。古代中國人相信天圓地方之說,因此,在天壇建築中,圓與方的形象被大量運用。圜丘壇中的「九」文化體現了陰陽學說,反復使用九和九的倍數,與《周易》中「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說法相合,暗示皇帝乃「九五之尊」。天壇的多數建築都使用了黃色和藍色,象徵土地和蒼天。這些象徵元素的使用,再加上壇廟中栽種的大量青松翠柏,共同營造了一種肅穆、崇高和神聖的意境,表達了後人崇敬和懷念的情懷。古代匠師高超的建築藝術,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留下了一顆璀璨的明珠。
2.祭祀祖宗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宗法制度始終是國家統治的基礎。自上至下重視血統、尊敬祖先。這種依靠血緣維系人際關系、家族利益乃至國家一統的宗法觀念滲透到古人的思想意識中,從帝王的祖廟到庶民的祠堂無一不是宗法制度的物質象徵與必然產物。皇帝祭祀祖先的場所是祖廟或稱太廟。按照「左祖右社」的營國規定,歷朝歷代都將太廟建在宮城的左方,在王城中占據重要位置。而且《周禮》中還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屋室為後」。說明了宗廟在國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祭祀祖先的正殿位於中軸線上,面闊11間,重檐廡殿屋頂,坐落在3層石台基上,這與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長陵的祾恩殿、天壇的祈年殿規格相同,說明祭祀祖先是封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周禮》規定:「古者天子7廟,諸侯5廟,大夫2廟,士1廟,庶人祭於寢。」明朝以後,普通百姓有了專門祭祀祖先的場所,稱為祠堂或家廟。祠堂是祭祖的聖地,祖先的象徵。朱熹《家禮》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如果遇上災害或者外人盜竊時,「先救祠堂,後及家財」。顯然,祠堂具有關乎宗族命運的神聖地位。在中國南方地區,諸如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祠堂大多是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主要建築分布在中軸線上,前為大門,中衛享堂,後為寢室,加上左右廊廡,組成前後兩進兩天井的組群建築。祠堂的功能首先是供奉和祭祀祖先,達到敬宗收族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其功能得到不斷擴大和延伸,成為族人舉辦婚喪嫁娶、娛樂慶典以及宗教活動的場所,是本地居民的社交場所和社會活動中心。
祠堂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是維護禮法的一種制度,是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精神象徵。通過祠堂的建造規模、建築形象以及裝修裝飾,能夠顯示宗族在當地的社會地位與權勢。目前,規模宏大裝飾華麗的祠堂主要有廣東陳家祠堂、安徽的胡氏宗祠以及江蘇的瞿氏宗祠,遊客在這里可以欣賞到祠堂古老的建築風格和卓越的營造技藝。
3.祭祀聖賢
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誕生了很多聖哲先賢,人們為他們建廟立祠,表達欽佩崇敬之情。這類紀念性建築種類繁多,包括儒家賢哲廟、將相良臣廟、文人學士廟等等。它們分布的范圍最廣,涉及的對象最寬泛。除了帝王或政府下令修建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民眾自願所建。。這類禮制建築較為重要的有山東曲阜孔廟、山西解州的關帝廟、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以及杭州的岳王廟等。這些對大眾開放的祠廟,保存了許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以及繪畫碑刻,不僅成為當地文物的集中地,還是遊客了解某一地方歷史沿革、風土民情的最好方式之一。

㈡ 結合古代建築和建築物等級,試分析北京故宮的建築思想和藝術特色

乾清宮整個建築群位於中軸線上,由六座門和三大宮殿組成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及乾清門、坤寧門,日精門、月華門、隆福門和景和門組成,這些建築組成了一個封閉的空間,俗稱為「後宮」。整個建築群在命名上就好似一個宇宙生成的過程,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隱含有「天地陰陽」的思想。

交泰殿在後三宮的布局中,乾清宮位於前即南,坤寧宮位於後即北,交泰殿處於二者之中,為天地交通之處,符合「天地交通」的原則。根據風水理論,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天地交通之處,本身就是陰陽交會之地,但卻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在前朝三大殿和後寢三宮中,只有交泰殿和太和殿上方懸軒轅鏡,這代表什麼含義呢?

交泰殿前面有乾清宮代表天(陽氣),後面有坤寧宮代表地(陰氣),交泰殿的含義則是 「天地交而為泰」即指天(乾)地(坤)即陰陽二氣在此交會,天地才能太平,這就是指「乾清」和「坤寧」二宮。交泰殿懸軒轅鏡象徵天地陰陽交會。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含義源自《周易》所雲「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太和」之意,朱熹解釋為:「大和(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所以交泰殿和太和殿內懸軒轅鏡,象徵陰陽和諧,永遠融洽無偏,意思就是指陰陽交會。

交泰殿隱含「交媾」之意,穴的主要宗旨是在於認識穴為陰陽交媾之地,因為只有這樣的地方才有生氣。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男女交媾,二是天地、山水交媾。《易》稱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所以說「交泰」就是天地陰陽相交,萬物化醇,如男女交媾。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建交泰殿,交泰殿的功能,就是為和皇後提供交媾之處,負擔傳宗接代的責任。它不僅象徵天地陰陽在此交媾,也指男女即與皇後在此交媾,這種思想就是天地、陰陽、男女即宇宙萬物一體的哲學思想。[11]

交泰殿還符合龍穴深藏的原則,龍穴必須藏在最隱秘之處,才能達到不被風吹,不被雨淋的目的。縱觀的所有建築,即位於中軸線上,又具有保密性,則只有交泰殿名符其實。因為中軸是天軸的象徵,也是皇權的象徵,龍穴必須定在中軸線上,才能端崇尊貴。交泰殿位於後廷,但它沒有太和殿那樣外露朝陽,它處於一個封閉的乾清宮建築群之中,被建築層層包圍。

沒有山,明人則建造一座山,取名曰萬歲山,沒有水,明人則開鑿一條河,名曰金水河,山就好像玄武座鎮一樣,水好似金城環抱,順山尋水,把天壽山龍脈引入之中,把龍穴定在交泰殿。的穴位藏在交泰殿,它是龍脈萬里而來的聚結之處,正北的天壽山是全中國的主山,那麼交泰殿龍穴就成為全中國的龍穴,它位於子位,端崇尊貴,承載著上天的浩浩元氣。

㈢ 中國的故宮,它凝聚了中國古代儒家什麼思想

首先,最表面最淺顯體現「中和」思想的是故宮宮殿名稱中直接含有「和」字。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和」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除了宮殿名稱直接含「和」外,還有太和門、熙和門、協和門等等。明清兩代的帝王認為,只有一個和諧的王朝,其統治才會國泰民安,萬世長存。
其二,故宮建築名字很多都具有明顯的政治象徵意義,體現當朝統治者渴望以「和」為貴、長「和」不衰的理想與政治抱負。以最具代表意義的太和殿為例,故宮的中心建築太和殿(原名奉天和皇極)的名字「太和」二字,它象徵著統治秩序的和諧、神聖難以侵犯,是統治者自認為的秩序的最佳境界和效果,也寄託著江山永保的美好希望。因此,太和殿不僅是故宮最高大、最宏偉的主體建築,並且位置處於北京城和故宮的中心,是一個居於要位而統領一切的領袖和樞紐。它從名到實都代表著和諧秩序, 表現出統治者的絕對自信。
其三,故宮部分宮殿的名稱命名來源於《周易》,體現了陰陽調和之意。除「三大殿外」,皇帝居住的宮殿稱「乾清宮」,以取乾卦象天、象陽、象龍、象君之意。乾清寓意「皇天清明」。皇後居住的宮殿稱「坤寧宮」,以取坤卦象地、象陰、象婦之意。「坤寧」寓意「大地安寧」。兩宮之間的殿稱「交泰殿」,因《易經》中泰卦為下乾上坤,有天降地,地升天的天地互交之意,故稱交泰。《易經》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交泰殿」位於乾、坤二宮之間,故稱「交泰」正合其意。~

㈣ 故宮的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國哪家思想

紫禁城宮殿繼承了傳統的宮殿建築思想,根據《周禮》和古代「禮制」中規定的法則進行規劃,通過空間的整體布局和裝飾材料等諸多手段,完美地表達出了宮殿建築中所蘊涵的君權神授、天子至尊的核心思想。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氣勢雄壯的紫禁城,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一個完整典型。

(4)交泰殿體現出中國古代哪些思想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北京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㈤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整個形勢安排上體現了怎麼樣的哲學觀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有什麼關系

乾古義為天,天的性質是無形無跡而清,坤古義為地,地的性質是厚重而載養萬物而寧,交泰大概是天地相交,而生萬物的意思。所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大概體現了古人對天地的尊敬和理解。中國以和為貴,和字又可分為最尊最貴的太上之和,中庸之道的中和,保禮義的保和(個人觀點,可能失實,僅供參考)

㈥ 紫禁城內建築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點,體現了明清建築設計的什麼思想

紫禁城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紫禁城,在建築布置上一磚一瓦都在表現著皇權至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紫禁城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紫禁城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彩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紫禁城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紫禁城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裡有歲寒不凋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優美而恬靜。
另外,紫禁城有一條中軸線,以天安門為開端,經端門,從午門進去,以前三殿(在明代分別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至嘉靖時改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至清代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軸,東西六宮(西六宮:太極殿、永壽宮、咸安宮、儲秀宮、體和殿;東六宮:鍾粹宮、景陽宮、延禧宮、永和宮、景仁宮)為翼,呈現出極好的對稱性。

㈦ 乾清宮的構造體現了什麼思想

乾清宮。

皇帝曾經在這里臨軒聽政、受賀賜宴、日常召見臣工,在內廷中,它是規制最宏偉的一座宮殿,成為「九五之尊」(廣九楹,深五楹)。皇帝的寶座就設置在中間三楹的位置上,上方懸掛著「正大光明」,前方四根抱柱上又倚掛著四塊文氣磅薄的牌匾。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為君之道,要具備威儀正氣,才能做萬國的表率;君主要謹言慎行,勤勉政事,才能長治久安;治理天下要仿效先代聖賢的做法,也不要忽視國計民生,要體會到其中的艱難。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

要對別人寬厚仁慈,廣泛地建立起使國家中正的法則,要全心全意專注在治理國家上,道德品質的修養由他人和自身協力共同累積 。

細說乾清宮
應該說,清朝的皇帝多數都是有著較高的內在素養的,大凡宮殿之中,特別是一些較為重要的宮殿,都懸掛著諸如此類修齊治平的匾額,這是他們自我的人格砥礪,表明著他們內心的渴望,同時還有許多緬懷先祖的記敘,對其奉為圭臬,謹遵恪守。也正因如此,有清一代,也成了中國歷代中皇帝素養最高又對皇子典學最為嚴格的一代,一個統治中國的少數民族對漢文化表現出如此熱忱,這的確是難能可貴。

乾清宮作為內廷之中幾乎最為重要的一座宮殿,除了它是處理重要朝政的地方,還直接表現在一塊匾上,就是「正大光明」。這塊順治皇帝御筆揮寫的貼金匾額,對後來的大清立嗣直接產生決定性影響。

㈧ 2、故宮哪些地方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及倫理觀念

(一)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於排水。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北深入內陸,東南臨海,西北部高,以高原和山脈為主,東南部低,以平原和河流為主。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坐北朝南的布局能最大限度將雨水排到外面。
前段時間,隨著北京連日暴雨,排水系統紛紛告急,北京城陷入「看海模式」,故宮的排水系統刷爆了朋友圈。雖然北京多處地方被淹,但故宮卻安然無恙,沒有積水。好多網友紛紛評論,故宮的排水系統真的是太威武了,「千龍吐水」的場面真是太壯觀了。
除卻故宮利用屋頂造型、殿宇高低、排水獸、銅錢形狀的地下通道排水外,其坐北朝南的建築布局是能夠將雨水迅速排出去了的重要原因。
北京的地勢是北依燕山、東臨渤海,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故宮又背靠景山,周圍是護城河,坐北朝南,利用地勢的落差能最大限度將雨水排到護城河外。
(二)坐北朝南的布局冬暖夏涼。中國古代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北方靠近內陸,冬季被寒冷的西北風所控制,氣候寒冷乾旱。為了抵禦冬季嚴寒,最大限度減弱西北寒風的吹刮,吸收冬季的陽光,古代的房屋按照坐北朝南的形式布局,並採用厚牆和火炕。即使氣候嚴寒,只要溫暖的太陽照進屋裡,屋子裡就暖洋洋的。
而到了夏季,炎炎烈日,暑熱難耐,這時候大部分地區吹的是東南風,為了最大限度的消夏解暑,使屋子裡涼爽清幽,古代的房屋按照坐北朝南的形式布局,一方面隨著太陽高度角的增大,太陽從門窗攝入的光線相對較少。
房屋朝南,可以避開下午最熱時的直射陽光,從而使屋內不那麼熱。另一方面,打開窗戶,柔軟涼爽的東南風吹進屋裡,從而使屋內有點涼意,沁人心脾。
黛玉居住的瀟湘館,一帶粉牆,千百竿翠竹掩映,入門是曲折游廊、石子漫成的甬道,後院有大株梨花及闊葉芭蕉,泉水自牆下繞階緣屋、盤旋竹下而出。
到了夏日,微風襲來,瀟湘館「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清靜幽涼意境全部顯現出來。在這樣的清靜幽涼之所,或吟詩、或誦讀,別有一番滋味。

㈨ 故宮建築如何體現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倫理綱常和等級制度

明代朱姓皇帝,以漢.族正統自居,強調儒家禮制,因此甫立國便指定出一套更詳細嚴密的建築等級制.度,並不斷修訂、補充。明代的建築等級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與一般人之間的區別,明代建築更傾向於世俗化,盡管明初也曾規定不準在一般建築上使用龍鳳、日月等圖案,但若是仔細研究這些圖案會發現,即使是這些圖案,也逐漸由神妙驚奇轉為平易近人,由粗放轉為秀氣,由偉岸轉為婉約,失去了叱吒風雲的氣概。可以認為,這時人們更多地關注於這些圖案的美術價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義。

清代的建築等級制.度可以認為是對明代制.度的補充。它對建築群.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更加關心和確定,建築群.體形象更為定形。北.京故宮就在這方面達到了藝術的頂峰,體量、空間關系推敲十分深入。總體說來,中.國古代建築等級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較粗疏到縝密,從重宗.教到偏世俗,從多象徵到更注重美術效果的諸多轉變,其間極大地影響了古建築的形態、空間的發展變化。而另一方面,這種嚴密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創造力,扼.殺了他們靈活創作的積極性,從而使建築總體發展停滯,走入因循守舊之途。這也是中.國古典建築形式僵化,缺乏創新的原因之一。

宮廷建築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幾千年來,歷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自己建造宮廷。這些宮廷金玉交輝、巍峨壯觀,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宮」在我.國出現得較早,原是指「聖.人」的屋宇。從秦始皇開始,「宮」成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宮殿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我.國宮廷建築的規模越來越大。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建章宮、長樂宮,都是象小城一樣的建築,宮.內有前殿、寢殿及其它殿宇台池。

宮殿建築最大的特徵是碩.大的斗拱、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絢麗的彩畫、高大的盤龍金桂、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台基、欄板、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以顯示宮殿的豪華富貴,象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這洋一座豪華的古建築物。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我.國古代宮廷建築保留最完整的一處。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廷。明朝先後曾有14個皇帝在這里居住,清朝先後10個皇帝在這里居住。故宮規模之大,風格之類。建築之輝煌,陳設之豪華,是世界上宮殿所少見的。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間。故宮周圍是周米高的紅圍牆,周長3400多米,城外是護城河。從整個建築布局來看,故宮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稱「外朝」,主要建築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兩側是文華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發布命令的地方。

「外朝」後面部分是「內廷」,也叫「後停」。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和御花園。內廷的東西兩側是東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

故宮是一處豪華壯麗的殿宇之海,這處宏偉的古代宮廷建築群,充分顯示了我.國宮殿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

沈陽故宮在沈陽老城,是清軍人關以前的清室宮廷。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都在這里居住過。沈陽故宮佔地面積6萬為多平方米,有70多處建築物,300多間房子。現在整個建築群保存完好。
二)宮殿建築的布局與陳設

1,宮殿的布局

(1)嚴格的中軸對稱

為了表現君權受命於天和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低小簡單。這種明顯的反差,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中軸線縱長深遠,更顯示了帝王宮殿的尊嚴華貴。

(2)左祖右社,或稱左廟右社

中.國的禮制思想,有一個重要內容,則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有土地才有糧食,「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喜氣洋洋,手中無糧慌慌張張」、「有糧則安,無糧則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人所共知的天經地義。左祖右社,則體現這些觀念。所謂「左祖」,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故稱太廟;所謂「右社」,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後。

(3)前朝後寢

這是宮室(或稱宮殿)自身的布局。大體上有前後兩部分,一牆之隔,「前堂後室」,即「前朝後寢」。所謂「前朝」,即為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所謂「後寢」,即帝王與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牆處,設有御座,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後寢」,則沒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宮殿外陳設

(1)華表

古代設在宮殿、城垣、橋梁、陵墓前作為標志和裝飾用的大柱。設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龍等紋飾,上為方板和蹲獸。華表高高.聳立,既體現了皇家的尊嚴,又給人以美的享受。豎.立於皇宮或帝王陵園之前,將其作為皇家建築的特殊標志。

華表起源於墓碑(木製),後來人們將木柱豎於交通要道,作為識別道路的標志,故稱「華表木」或「恆表」。不久,君主又讓人們在上面刻寫意見,稱其為「誹.謗木」(古代「誹.謗」一詞是中性詞,指責過失的意思)。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社.會相繼建立,已經不允許人們在「誹.謗木」上刻寫「諫言」,而演變為刻上雲龍紋的華表。

(2)石獅

宮殿大門前都有一對石獅(或銅獅)。石獅(或銅獅),有辟邪的作用。又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所以又有顯示「尊貴」和「威嚴」的作用。按照中.國文化的傳統習俗成對石獅系左雄右雌。還可以從獅爪所踩之物來辨別雄雌。爪下為球,象徵著統.一環宇和無上權力,必為雄獅。爪下踩著幼獅,象徵著子孫綿延,必定是雌獅。在中.華大地還有北獅、南獅之分。北獅雄.壯威嚴,南獅活潑有趣。還有所謂「三王獅」,那是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而獅子所蹲之石刻著鳳凰和牡丹,鳳凰是鳥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稱「三王獅」。

(3)日晷

即日影,它利.用太陽的投影和地球自轉的原理,借指針所生陰影的位置來顯示時間。

(4)嘉量

我.國古時的標准量器。全.套量器從大到小依次為:斛、斗、升、合、龠。含有統.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徵著國.家統.一和強盛。

(5)吉祥缸

置於宮殿前盛滿清水以防火災的水缸,有的是銅鑄的、古代稱之為「門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撲滅火災,故又被譽之為吉祥缸。如北.京故宮中的吉祥缸,古時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蓋,下邊石座內燃炭火,以防止冰凍,直到天氣回暖時才撤火。

(6)鼎式香爐

有蓋為鼎,無蓋為爐。是古代的一種禮器,舉行大典時用來燃檀香和松枝。

(7)銅龜、銅鶴

龜和鶴是中.國文化中的神靈動物,用來象徵長壽,慶賀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稱之為龍頭龜、仙鶴。
宮殿建築又稱宮廷建築,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大都金玉交輝、巍峨壯觀。

從秦朝開始,「宮」成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宮殿則成為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中.國宮殿建築的規模在以後的歲月里不斷加大,其典型特徵是斗拱碩.大,以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有絢麗的彩畫、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台基、欄板、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北.京故宮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宮殿建築。

為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表現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小簡單。由於中.國的禮制思想里包含.著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穀、祭土地神的內容,中.國宮殿的左前方通常設祖廟(也稱太廟)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則設社.稷壇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社為土地,稷為糧食),這種格局被稱為「左祖右社」。古代宮殿建築物自身也被分為兩部分,即「前朝後寢」:「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後寢」是皇帝與後妃們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國宮殿建築以北.京的故宮為代.表。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廷,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過。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間,故宮周圍是數米高的紅色圍牆,周長3400多米,牆外是護城河。故宮規模之大、風格之獨特、陳設之華麗、建築之輝煌,在世界宮殿建築中極為罕見。

故宮分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發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築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些建築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建築形象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三個大殿的內部均裝飾得金碧輝煌。故宮的後一部分——「內廷」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乾清宮、坤寧宮、御花園等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建築多包括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它們均自成院落。

由於朝代更迭及戰亂,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留存下來的並不多,現存除北.京故宮外,還有沈陽故宮,此外,西安尚存幾處漢唐兩代宮殿遺址。

㈩ 故宮交泰殿簡介

清代,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千秋節當天,慶典活動會在交泰殿舉行,皇貴妃、貴妃、妃、嬪、公主、福晉、命婦等都要前來交泰殿祝賀,向皇後行六肅三跪三叩禮。然後皇子再向皇後行禮。

乾隆帝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先一日在此查閱採桑的用具。

閱讀全文

與交泰殿體現出中國古代哪些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有什麼武器可打美國本土 瀏覽:255
蒙牛印尼建在哪裡 瀏覽:1
伊朗女人為什麼要戴黑紗 瀏覽:393
超市賣的義大利面哪個牌子好吃 瀏覽:788
中國跟義大利外交關系怎麼樣 瀏覽:275
伊朗八十年代發生什麼 瀏覽:212
中國現在每天口罩生產多少 瀏覽:828
印度喬普拉資產多少 瀏覽:94
西方為什麼拒絕去印度 瀏覽:161
中國有哪些實彈射擊場 瀏覽:88
越南生活用品在哪裡買 瀏覽:970
哪個國家的中國地圖最大 瀏覽:932
cf越南服怎麼變神仙 瀏覽:817
印度白色的蟲子怎麼消除 瀏覽:106
英國人怎麼親吻表達愛意 瀏覽:143
為什麼要遵守美國對伊朗的禁令 瀏覽:655
英國一年用多少電 瀏覽:177
如何看待印度塑料 瀏覽:57
印尼小學生人口有多少 瀏覽:607
沙特為什麼與伊朗敵對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