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裝劇中經常看見客官給小二賞錢,古代中國也有給小費的傳統嗎
相信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都看過很多的古裝劇,而且大家在古裝劇當中經常能夠看到有些客官在吃完飯之後喜歡給小二少了一些小錢,這其實就跟現在社會當中給那些服務員或者是店員一些小費一樣,那麼在我國的古代也有給小費的傳統嗎?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要求也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因為絕大多數朝代可能都不會有人去給店員或者是其他人小費的情況。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了解一下,如果你很感興趣的話還有很多歷史書籍當中也會有相關的介紹。
⑵ 國內的小費到底要給多少
中國沒有給小費的習慣和說法,並且有明文規定,提供服務者不能向客人明示或者暗示要小費,給不給全在客人自願,如果覺得他的服務周到,能夠得到您的肯定,也可以適當性的給10元/50(會不會太寒酸了...),反正就隨便你。 我有朋友在澳門賭場上班,他跟我說幾百的小費是經常得到,最高的小費1萬葡幣.........
⑶ 世界各國是如何給小費的呢
【世界各國怎麼給小費】
【日本】
在日本,當進人飯店大門時,顧客可向女招待員付一些小費,而對於其他人員可不必付。
【泰國】需要小費
在泰國,顧客所付的小費,無論多少,都是需要的。
【新加坡】不用小費
在新加坡,付小費是被禁止的,如若付小費,則會被認為服務質量差。而澳大利亞沒有給小費的習慣。
【瑞士】
在瑞士的飯店餐館,不公開收取小費,而司機則可按明文規定收取車費10%的小費。
【法國】
在法國,付小費是公開的,服務性的行業可收不低於價款10%的小費,財政稅收也將小費計入。
【義大利】
在義大利,收小費屬於「猶抱琵琶半掩面」的半公開現象。當遇到「拒收」的「示意」時,你最好是乘送賬單之機遞上小費。一般在義大利飯店裡(餐館),客人最多給10%的小費。在咖啡館酒吧,一般酒台上放著專給你放小費的小盤子或儲錢豬。在旅館里,通常每周給打掃清潔的女工5個歐元。坐計程車則不一定要給小費,把車錢湊成整數就行了。
【北非及中東地區】
在北非及中東地區,收取小費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許多從事服務性活動的老人與孩子,小費是其全部收入。如遇顧客忘卻付小費,他們會追上去索取的。
【美國】
在美國,小費現象是極普通而自然的禮節性行為。一般來說小費是消費的10%-15%,不過經常有人高興多給點。有些餐廳在結賬的時候專門列有一項是「 小費」(gratuity),必須要交的。付小費的其他情況包括坐計程車和到旅館請人搬行李等。在這些情況下付一兩塊錢小費就行了,而不是15%。坐計程車付10%的小費。嚴格地說,服務員應該為小費報稅。但許多人少報,因為付的都是現金。
【墨西哥】
墨西哥人將付小費與收小費視為一種感謝與感激的行為。
【埃及】
埃及和北美一樣,小費在服務行業十分盛行,飯店裡的小費標准通常是10到15歐分,計程車小費一般是補齊車費的零頭。提箱包的行李工、打掃房間的女服務生都會對額外的賞金感到非常高興,這筆小錢一般不會超過1個歐元。
【希臘】
希臘:飯店裡的小費額度通常是10%。在啟程前,客人還應親手交給女服務員一筆小費。計程車費也是補零為整。
【英國和愛爾蘭】
英國和愛爾蘭:飯店小費額度為10%到15%,愛爾蘭最高不超過10%,如果賬單里已單獨列出一項「服務費」,小費可酌情減量。俱樂部的酒吧里無需小費,如果客人想對酒吧老闆表示感謝,可以請他喝一杯。至於行李工,小費不會超過1個英鎊,對於計程車司機也是免找零錢。
【奧地利】
奧地利:和德國一樣,飯店小費是5%到10%的附加費。旅館行李工按照每隻箱子1個歐元的價格收取小費。女侍者的費用為每天1到2個歐元,在客人啟程前當面交付。計程車司機則應得到5%到10%的額外報酬。
【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餐飲業的小費為10%到15%,用2歐分或者5歐分的零錢充當小費是不禮貌的行為。計程車免找零錢。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關於小費的慣例非常西化。飯店小費為10%,少於10個泰銖會被視為羞辱。
【土耳其】
土耳其:在餐飲服務行業,客人通常需支付10%的小費,一毛不拔是不禮貌的。對於一點小恩小惠,客人會遞香煙表示感謝。旅館里的規矩和德國一樣。計程車也是湊整車費。
【加拿大】
加拿大:15%到20%的小費在餐館、比薩外賣服務方面非常普遍,因為這也是侍者工資的一部分。旅館行李工可以為搬運每隻箱包得到1個加元,或者1到2個美元的費用。女服務員小費金額為每晚1到2個美元。計程車小費為車費的15%。
⑷ 沈陽的KTV小費都多少錢,一般都怎麼給
去商務KTV很少有人不給小費,雖然沒有強制規定,但一般都會給。因為很多服務生是沒有底薪的,就靠小費生活。至於給的多少,根據店的檔次,會有所不同。我是做KTV的,我們店一般是100-200元。
KTV全稱是Karaoke TV。Karaok是個日英文的雜名,Kara是日文「空」的意思。KTV,從狹義的理解為:提供卡拉OK影音設備與視唱空間的場所。廣義理解為卡拉OK並提供酒水服務的主營業為夜間的娛樂場。KTV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唱吧,可以跳舞、唱歌還能喝酒,對於小型聚會是第一選擇。
2018年11月,因版權保護全國KTV下架歌曲6000餘首。
歷史
20世紀90年代,是卡拉OK最風行的時候,但這也經過一連串的演變。在初期,我記得我小時候,曾見過有人會推著一台卡拉OK作流動式的生意,它帶有兩個麥克風和一個錢箱,不放進錢去,機器就不會播放伴奏音樂,麥克風也不起作用。
這和日本一開始推出卡拉OK的情形很像。後來仿效日本的場地設計由開放式轉而成為包廂式的這一段時間內,由於屬高價格、高享受,所以除了商業聚會、洽商之外,一般人在經濟條件許可下,都選擇購置一台卡拉OK。
⑸ 國內小費先給還是後給
國內的小費應該先給,因為很多人非常的現實,你是提前給他小費那麼他對你的服務就不一樣,你不提前給他小費他怎麼能知道你會給他小費呢,所以並不能給你提供優質的服務。
⑹ 小費制度起源與發展
小費由來
給小費是服務行業中通行的對服務人員的酬謝方式。小費也叫小帳,相傳在公元18世紀的倫敦餐館里,餐桌上常放著一隻碗,碗上寫著「保證迅速服務」。客人只要將小額鈔票或硬幣投入碗里,便能享受侍應生提供的優質快速服務,有人認為這是小費「制度」的起源。
其實中國古代早已有給「賞錢」的習慣,賞賜對象有店小二、奴僕、書童、小廝、跟腳等。中世紀末,德國的酒店主通常都要向客人索取小費,時稱(給侍者的)「飲酒錢」,因在酒店裡當幫工的女眷和伙計是不拿報酬的,以小費充作薪水。後來,小費的給予范圍不斷擴大,很多公職人員也能收到叮當作響的錢幣。19世紀末,有錢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常以小費的名義向有影響的人物和新聞界人士行賄。
約100年前,西方出現過一次反小費浪潮,當時的反小費協會認為給小費是一種不良風氣,號召人們加以抵制,開始效果甚微,原因是很多侍者以小費為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餐、旅館開始實行「10%服務費」制度,將價格提高10%作為服務人員的固定工資。收入盡管已有保障,然而新規定還是難以戰勝老習慣,對服務上乘者,顧客依舊甘心解囊,給小費的風氣始終沒有根絕。
⑺ 請問在中國西餐廳吃飯後用給小費嗎如果給要給多少呢
在國內不需要給的,沒這風氣,服務費已經計算在成本內了,如果你高興給也可以,國外的服務生基本工資很低或沒有,靠的就是小費,象歐洲和美國的餐館,都是服務生固定好桌號來全程服務的,一般是以消費的百分十到十五來給,如果給的少了,會被當出是侮辱,他有可能會很不客氣的還給你,告訴你或許你比他更需要這錢,也有的地方是直接在買單刷卡的時候TOTOL掉了
⑻ 中國沒有小費習俗,搞不清楚什麼時候需要給小費,給
一般都是給導游小費,或者給酒店服務生小費,導游小費一般是直接統一交給領隊,領隊給或者導游每天會自己收,也可能在行程結束後一起收,酒店的小費按照當地的習俗給,也可以給多,一般放在房間的明面上,他們收拾房間會自己拿走。
⑼ 中國的酒店需要給小費給多少
一般來說,在中國是不需要小費的,但在某些國際酒店的連鎖,或是一些高檔酒店,收取小費的標準是消費額的15%
⑽ 如何在中國飯店給服務生、傳菜員小費
一般中國是沒有給小費的習慣的,不過現在在北上廣、香港的一些高檔的餐廳之類的也漸漸興起了給小費的習慣,一般數量多少隨你高興,只要別是一毛兩毛的讓服務員以為你是消遣他就OK了,對了,給的時候最好還是說明,這是我給你的小費,不然他們可能不知道,還以為是給多了,或者是直接交給老闆結賬的(其實有些飯店老闆連服務員的小費也要全部沒收的,服務員只有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