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什麼是中國的真實經驗

什麼是中國的真實經驗

發布時間:2022-07-05 04:55:20

① 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是什麼

1、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正確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中關於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理論,從中國實際出發,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步驟和方法,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改造之路。
2、主要經驗是:第一,嚴格區別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對民族資本採用利用、限制與改造的政策,實行和平贖買,避免了暴力與流血沖突,從而使我國和平地實現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第二,創造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多種形式,堅持了由低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的形式,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進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三,注意把對企業的改造與對資本家的改造結合起來,逐步把他們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②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革命統一戰線的實踐經驗主要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革命統一戰線的實踐經驗主要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採用區別對待的方針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正確對待資產階級,尤其是民族資產階級。


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和發展不能離開統一戰線,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是統一戰線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方法,農民是無產階級最主要的同盟軍,無產階級必須積極主動地爭取和堅持統一戰線的領導權,革命和反革命的陣線是可以變動的。




處理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要謹慎,運用統一戰線來監督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等等,紀念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回顧和總結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展起來的統一戰線的成功實踐和基本經驗,對搞好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團結,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③ 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在指導思想層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改革開放,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源泉。」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首先在於我們黨帶領人民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有機統一。

其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根本,集中體現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思想路線、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和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論的統一。

早期組織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④ 聯系實際說明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我國取得輝煌經濟發展成就的重要經驗和啟示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經濟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不斷引領發展邁上新台階。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動力;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發展奇跡。

(4)什麼是中國的真實經驗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是復雜的,因此社會進步的表現形式也是復雜的,它表現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首先是以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為標志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同時也包括精神文明和人們從社會關系中獲得解放的程度的提高;

既表現為新的社會形態代替舊的社會形態,又表現為同一社會形態的進化。奴隸社會比原始社會進步,在於它使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提高,社會物質財富有了較多的增長,人們打破了純血緣關系的束縛,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野蠻狀態,為發展人類文明開辟了道路。

⑤ 什麼是中國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人們對國有資產流失、工傷礦難等現象的普遍關注中,很少有人從研究現有企業治理結構和制度安排方面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本書作者們,歷時三年用對八個中國企業的深入調查表明: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運作,正是此類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一種制度性和文化性資源所在。通常,在對中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批評中,有一種基於發達國家勞動關系模式和企業治理模式的非現實主義的期望。而本書的實證描述和理論概括,則力求基於中國的現實語境,著眼於中國企業生成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使用與之相契合的概念和規范。本書的作者們,力求描述「中國現象」,概括「中國經驗」。

⑥ 什麼是中國經驗

如何評價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如何更好地進行下去?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出現了貪污腐敗、信用缺失等社會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嗎?可以通過繼續改革來解決這些問題嗎?中國在百年多的現代化歷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哪些事情上做對了?中國目前有哪些挑戰和問題?如何平衡中國自己的傳統特色與世界文明的融合?如何看待中國當下的經濟失衡、社會公平公正問題,並如何解決?中國該如何發展市場經濟?中國需要怎樣的思想市場?對中國未來的建議是什麼?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大事。億萬中國農民藉此擺脫了極度貧困,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從激進的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一個古老的人類文明從此走上復興之路。中國市場改革的經驗也啟發全球其他國家擁抱市場經濟,積極地領悟並探索市場的仁慈和創造力。而且,這個非同尋常的經濟大轉型完全出人意料。1976年毛澤東去世的時候,沒有人能夠預見到,在短短的30年間,中國這個世界上貧窮落後,與世隔離的社會主義國家,能將自己改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國家。更加耐人尋味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發生在中國共產黨執政之下。而在過去的35年裡,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把中國建成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在《HowChinaBecameCapitalist》一書中,我們試圖解釋這個大轉型的來龍去脈。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領導人放棄了階級斗爭,把精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他們當時對市場經濟的了解頗為有限,而且他們有限的知識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馬克思和列寧的著作。此前轟轟烈烈的政策給中國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中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上雙雙大倒退。中國不僅把自己孤立於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之外,而且也切斷了自己的學術傳統和精神依託。除社會主義之外,中國對其他道路知之甚少,唯有從社會主義實驗的廢墟中重建自身。同時,毛澤東的逝世和他的激進主義的破產為思想解放創造了空間。在1978年初中國爆發了真理標準的大辯論,進一步幫助中國人民擺脫了激進意識形態的束縛。中國實用主義的傳統實事求是也得以復甦。雖然他們手中沒有任何繪好的藍圖,但中國領導人胸襟開闊,立志要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後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拉開了它的序幕。 隨之而來的中國經濟大轉型是由兩個性質迥然不同的改革共同推動完成的。一個由北京精心策劃;其目標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說得一清二楚,那就是把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個由國家主導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因為那是社會主義的基礎。該戰略是要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包含了放權和讓利改革前,國有企業嚴格由政府管理,而且必須把他們的所有利潤都交給國家。在國家計劃的控制之下,自由企業在毛澤東時代根本不存在。可以理解,一心要挽救社會主義的中國政府把它們的努力放在國有企業身上。 另一個改革我們稱之為邊緣革命,它是一系列草根運動和地方基層相結合的改革措施。不同於國家主導的改革,其重點是強化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邊緣革命一步步把私有企業和市場帶回中國,為中國市場轉型鋪平了道路。當農業單干戶還被北京禁止的時候,四川、安徽、貴州和許多其他省份食不果腹的農民已經偷著幹了。國家計劃外的鄉鎮企業給農民帶來了非農就業崗位;這不僅導致農村工業化,而且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在改革的前20年,鄉鎮企業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引擎;它們在20世紀90年代對中國工業增長的貢獻高達40%。 當家庭農業和鄉鎮企業在中國農村方興未艾之時,中國城市也見證了自己的邊緣革命。毛澤東的去世終結了城市青年上山下鄉再教育的運動。數千萬知青突然從農村返城,但大多數找不到工作。為了解決這些待業青年的就業問題,北京被迫允許他們自謀職業。由此,私營經濟在城市迅速崛起;國有企業不再壟斷中國的城市經濟。 在邊緣革命中,經濟特區有些特殊。雖然這是廣東省地方當局提出的想法,直接由北京拍板,但即使這個特殊的例子也有助於說明其邊緣性。當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被指定為經濟特區,其他沿海城市如上海、青島和大連等均被排斥在外。這是因為後面的這些城市,尤其是上海,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主要工業中心。經濟特區是一項迫不得已的實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領導人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變化。在他們的領導下,北京坦然承認自己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缺乏經驗和專業知識。在改革方面,北京開始允許地方釋放積極性和主動性,隨後,大力鼓勵地方在政策試驗中發揮帶頭作用。雖然北京當時仍被社會主義理論纏住手腳,地方政府和老百姓較少受意識形態的束縛。他們在國家計劃之外探索新的途徑來振興當地經濟。北京一方面繼續壟斷政治權力,但在經濟事務方面,北京不再是八面威風的中央規劃者,它更像是一個門衛。由於各省、市、縣經濟發展的競爭,中國成為區域競爭的一個巨大實驗室。這個過程如何在不經意間引發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市場轉型,在我們的書中有詳細的交代。二和俄羅斯及其他蘇聯、東歐國家經濟轉型不同,中國在市場轉型過程中從未放棄過社會主義。在中國領導人的頭腦中,社會主義需要公有制為基礎以確保共同富裕。經過20多年的改革之後,中國才允許國有企業私有化。盡管如此,他們並未對國有企業進行徹底的改制。一些關鍵行業(包括銀行、能源、通信和教育)保持了國家壟斷。因此,很多人將中國經濟定性為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但是,國有壟斷企業的繼續存在並不證明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是中國改革的功臣。中國經濟的崛起靠的是邊緣革命和區域競爭。國家壟斷並非中國經濟增長的來源。恰恰相反,在未完成的改革議程中,國家壟斷行業高居首位。與中國領導人的良好願望相反,國有企業並不是共同富裕的手段,反而加劇了不平等,滋生政治腐敗。 中國對公有制的頑強信念有著深厚的文化根源。孔子提出的天下為公,一言九鼎,乃是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集中體現。在近代,拜康有為和孫中山之賜,天下為公的思想廣為流傳,深入人心。他們二人都把天下為公奉為公有制的先聲。後來,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國人對公有制的崇拜情結進一步固化,也愈發復雜。在毛澤東和大多數他那一代中國領導人的心目中,私有財產是中國社會矛盾和經濟問題的根源,而視公有制為靈丹妙葯。在近30年的社會主義實驗和30多年的經濟改革之後,中國恍然大悟。在改革中,設備簡陋,飽受歧視但頑強拼搏的民營企業把養尊處優的國有企業拋到腦後。即使國有企業日進千金,它們也往往並不為公眾利益服務。天下為公其實有另一種解讀。就從字面上看,它告誡公共事務管理人員要公正不阿,不偏不倚。這正體現了亞當·斯密所謂的公正的旁觀者的精神。這種解讀和孔子另一則微言大義,政者正也,不謀而合。 貧富不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這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在結構層面上,經濟增長從來都是非均勻的。即使在快速增長的經濟中,也始終存在著停滯和萎縮的行業。即使在一個快速增長經濟中的領頭行業,也有為生存而掙扎甚至歇業的企業。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和熊彼特稱為的創造性破壞有關;創新產品取代原有產品,迫使舊產品的生產廠家改行。其實,所有企業在決定生產什麼的時候都是一種賭博,有贏必有輸。企業,行業間相互競爭合作,時而齊頭並進,時而交錯上下,更不用說中國區域間的巨大差異。另外,就個人層面而言,技能、積極性和生產效率的人際差異不可忽視。社會主義理想中的平均主義是一種幻覺;甚至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也充斥各種形式的不平等和特權。 幸運的是,重要的不是貧富不均本身,而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貧富不均。如果貧富不均是公平競爭的結果,人們會廣泛接受;在眾人眼裡,成功者是他們的英雄和榜樣。只有當貧富不均是貪污腐敗的結果時,它才會煽動嫉富、仇富和對社會不滿的情緒和敵意。孔子的教導不患寡而患不均經常被引述。但是,很少有人談及孔子這句名言的下一句不患貧而患不安。在當今中國,貧富不均之所以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在於貧富不均自身,而是它背後的制度原因,市場扭曲和缺乏公正。 自由市場無法消除靜態的不平等,但它給每個人機會,去努力嘗試,拼拼自己的運氣。於是,整個社會盡可能接近動態的平等。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可能明天會發現自己的產品已經過時,被消費者淘汰;一個身無分文的民工如果努力工作、勤奮學習,也許他有一天會有自己的工廠。從長久來說,一個沒有歧視,消除特權的自由開放市場是讓所有社會成員共同富裕的最有效也是唯一有效的途徑。 可以理解,一個負責任、關心大眾福祉的政府會積極制定政策,以求減輕貧富不均的不良影響。在許多國家,教育政策是減少貧富不均的有力武器。然而,在中國,教育實際上加劇了代際間的不平等。好的教育留給了經濟條件較好的人群,農村兒童受教育的條件每況愈下,師資雄厚的中學、大學都集中在大城市。所謂的三公消費(政府在商務宴請、旅遊和車輛上的支出)竟然和國家的教育預算不相上下。國有企業獲得的政府補貼遠高於國家對貧窮人口的資助。一個積極干預經濟的政府帶來的貧富不均遠比自由市場產生的不平等更糟糕。 中國的經濟轉型標志著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剛登上歷史大舞台。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今後的漫長歲月里,中國經濟一定以我們今天無法預測的方式繼續發展和演變。那些批評中國目前的市場經濟不可持續的人瞄錯了靶子。資本主義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一個開放社會不斷實驗和自我完善的起跑線。新知識的增長在這個進化過程中至關重要,舉足輕重。在這方面,中國面臨的長遠挑戰才剛剛開始。三我們中的長者(科斯)從未到過中國。還在孩提時代,他讀到了馬可·波羅的中國游記。他和6個世紀前的馬可·波羅一樣驚訝。中國文明在陷入停滯之前,創造過一個燦爛輝煌的歷史,令當時的歐洲望塵莫及。這個深刻的印象一直留在他的腦海里。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中國擯棄了激進的意識形態而邁上改革之路,他越發關注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這個偉大的古老文明也許要重新騰飛,實現它的潛力了。在寫完這本書之後,我們對中國的未來依然樂觀。中國經濟的活力有廣泛的基礎,私人企業家勤苦創業,堅韌頑強,中國社會日益開放,積極參與全球事務。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市場經濟有一個致命傷,缺乏自由寬容的思想市場。 有別於過去的人類社會,現代社會最關鍵的特徵是對思想市場越來越深入的認識和欣賞。簡而言之,思想市場能讓我們更好更快地試錯和學習。動物和植物通過生物演化適應環境,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思想和理性給人類很大的優勢。盡管如此,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的祖先大多過著貧窮、短壽和危險的生活。他們深受知識極度匱乏之苦,生活在迷信和愚昧之中。他們發現知識的過程緩慢;即使少數偶然得到的知識也常常被遺忘。一個發現、測試、實施和完善知識的社會制度根本不存在。事實上,在過去的大多數社會中,知識被奉為神靈,與芸芸眾生截然隔離,接受知識只是少數人的特權。中國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開放教育,官學(或神學)平民化的國家。中華民族在西方崛起之前能夠屹立東方,獨領風騷,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並非偶然。在西方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宗教自由、人人平等、國家獨立和公民權利的斗爭意外但穩步地創建了一個開放的思想市場。在那裡,知識的增長逐漸系統化和制度化。如今,世界的大多數地方,基礎學校教育是強制性的;高等專業教育也成行成市。在通信和運輸技術革命以及全球化的雙重沖擊下,知識的增長更是突飛猛進,一日千里。 思想市場是知識增長的必要前提,而後者是任何創新性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現在中國製造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但是,幾乎沒有多少西方消費者能記住任何中國品牌。兩個世紀前的英國工業革命推出許多新產品並創造了新的產業;令人奇怪和不幸的是,今天的中國工業革命遠遠不夠創新。在中國過去30年間,創新的缺乏和快速的工業化步伐可能看上去自相矛盾。這都和中國思想市場的缺乏息息相關。當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和西方在知識上有巨大差距;一旦中國人的創業精神得到解放,他們可以迎頭猛追。這種後發者的優勢經過區域競爭轉化成快速工業化。在一段時間內,這緩解了中國發展自己創新能力的壓力。但是,如果中國想要提高技術的含量,讓經濟在長期內持續、高效地發展,別無他法,只能擁抱自由思想市場。幸運的是,經過30年的經濟增長,13億中國人民早就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要施展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在國際舞台上一顯身手。 思想市場也是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礎和智力保障。像所有的社會制度一樣,思想市場不是萬能的。沒有什麼可以把人類從無知和謬誤中一次性地徹底解放出來。我們也不能擺脫自己的偏見和成見。鑒於人性的脆弱,我們都免不了剛愎自用和自我中心。但是,活躍的思想市場廣開言路,接納不同的意見,讓相互競爭的思想和觀點反復交流、碰撞,以及相互批評。這個過程不僅是我們尋找真理的唯一途徑,也能夠培養互相尊重、信任和容忍,這是對付偏見和自負最有效的解毒劑。一個社會有了公開的思想市場,虛假的教義和卑鄙的謊言仍然會出現,但它們很少有機會持續下來,或能蠱惑人心,也很少能威脅到社會賴以生存的根基。 思想市場不僅是我們通向未來的橋梁,也照亮我們的過去,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往何處去。毋需贅言,中國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為中國的復興提供了豐厚而潛在的文化和智力資源。但令人費解的是,中國現在一方面在世界各地資助孔子學院,但另一方面,偌大的天安門廣場卻容不下一尊孔子雕像。正視過去需要道德勇氣和政治責任感,對個人如此,對一個政黨和一個民族更是這樣。沒有人是十全十美、萬無一失的。在我們個人和集體的努力中,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人獨立於天地之間,是思維和理性把我們從萬物中區別開來。只有我們人類可以回顧歷史,反思自己的經驗並不斷提高自己追求真理、正義和幸福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們迴避或曲解過去,我們無法做到實事求是,也放棄了從過去的錯誤中總結經驗和教訓的機會。四19世紀末,眾多中國知識分子精英視自己的文化傳統為現代化的對立面。這個反傳統主義的思潮導致很多中國人把自己的文化遺產看作是中國現代化的主要障礙。當時,各種西方思潮和學派,包括現代科學技術,首次傳入中國,很快在中國青年中引起廣泛共鳴。盡管當時政局混亂,20世紀初的中國卻看到了一個剛剛起步的思想市場;思想之間的互相磋磨和競爭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痛心的是,自20世紀中葉以降,在戰爭年代頑強生存下來的思想市場卻在和平年代被破壞殆盡。 在過去35年來,中國自身的傳統對其市場轉型多有提攜。實事求是實際上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大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的班固。放眼未來,中國在推進經濟和政治改革的漫漫征途上,會不可避免地返本開源,從其泱泱文化傳統中汲取靈感。例如,傳統中國的政治智慧強調制度和人事在維護社會長治久安上同等重要。一方面,沒有任何制度點滴不漏,萬無一失。制度的績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相應的人事安排,尤其是人才的道德品質和智力素質。這種洞察導致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對德治的強調,同時,科舉考試作為一種選拔人才,配備官場職位的機制也是古代中國一項重要的制度發明。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適當的制度,特別是權利和責任的劃分,《商君書》預言堯舜猶將皆折而奸之,即使像堯和舜這樣的人也將變得不正直,而作姦犯科。今天的中國為商君顛撲不破的洞見平添了無數令人扼腕痛惜的注腳。 但在傳統的中國,受皇權天授的影響,德治時有退化成人治的風險,系天下為公的千鈞政治理想於一發。在明清時,中國政治誤入歧途,轉向了極權。天下為公已不再作為一種政治理想,文字獄頻繁發生,自由思想遭受扼殺。正當西方走出中世紀的黑暗並開始躋身現代的時刻,中國政治大打退堂鼓,陷於專權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開始於晚唐並在宋代得到長足進展,漸入佳境的文化和經濟自由化也隨之夭折。隨後,政治越來越為私慾所左右,離天下為公的理念漸行漸遠。思想上逐步閉關自守,畫地為牢,引發進一步的政治倒退。這種惡性循環使中國在19世紀末一蹶不振。 在過去35年中,中國的改革和開放密不可分,攜手並肩一起完成了中國經濟的大轉型。今天,中國經濟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經濟大國更加開放。上海更是全球化的最好櫥窗。前NBA全明星球員斯蒂芬·馬布里最近率領北京隊獲得CBA總冠軍,圓了他的冠軍夢。世界從未在經濟、文化和技術上如此全球相連。全球化給不同思想交流,不同文化融合的機會加倍,從而孕育了多樣性。如果強迫一致性或同質化,沒有一項全球化運動可以持久。 多樣性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思想的自由流動和交換碰撞出更好的思想。同時,多樣性也帶來自己的挑戰。如何應對分歧並保持和平成為歷久不衰的生存考驗。思想市場能有效地曝光錯誤,爭端可以不訴諸暴力而得到解決。在全球化的時代,傳統的天下為公的中國智慧迎來了新的緊迫性。全球化令世界的思想,不論其起源,成為全人類共享的共同財富。學術乃天下之公器也。對思想做出種種人為的劃分,不管是基於種族(中外),地域(東西),或政治(左右),都是武斷的。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思想解放被廣泛視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先決條件而受到了前所少有的強調。但是,沒有自由的思想市場,如何能解放思想?這樣我們就毫不奇怪地發現在30多年後思想解放仍然是中國的戰鬥口號。這不是因為解放思想需要天才之作。思想市場所傳遞的既不是最終的真理,也不是絕對的權威。在知識的追求上,沒有真理是最終的,也沒有權威是絕對的。只要我們寬容錯誤,鼓勵自由,開放的爭論,思想中的瑕疵很快被暴露而得到糾正,新的觀點層出不窮。而錯誤觀點的作者和辯論的敗方不會因言獲罪。只有不斷地批駁和糾正錯誤思想,我們才能一步步趨近真理。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自由、開放的思想市場是真理的試金石、創新的溫床,更是精神的唯一家園。 在過去35年的經濟改革中,開放的產品市場讓中國人脫貧致富。他們創造的物質財富空前豐富,但由於缺乏思想市場,中國社會躁動不安。經濟危機四伏,而政治方面,即使中國領導人都不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一個更加開放的思想市場是中國進一步深化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制度保障,富之教之是孔子治國安民的箴言。沒有什麼能比思想市場更好地教人育才,甄別真偽。

⑦ 中國古代藝術設計的歷史經驗是什麼

代代相傳
比如:古代圓明園1744年(乾隆九年)宮廷畫師沈源、唐岱繪制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給我們展示了它的真實面貌。在這些圖畫中,我們看到:古代圓明園的水域有很大比例是淺水型濕地(水深高度在0.2-0.8米左右),它們通過古畫中有大面積的石灘區、荷花區、稻田區和蘆葦區表現出來。
中國藝術設計
從上面對中國工藝美術歷程及西方近現代設計歷史的簡要回顧,可以看出20世紀前期中國的藝術設計,仍是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歐洲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工藝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式翻版,它們成為20世紀前期中國藝術設計的主要形式。可見"圍繞著造物的藝術活動,近百年來在中國走了一條'圖案--工藝美術--設計藝術'的路"。(1)因此,從理論上講,中國設計教育的初具規模還是近20年的事情,此前的設計概念僅僅停留在工藝美術基礎上的借用,從心理到方法的認知都是從被動的向西方學習和對傳統手工藝國粹的膜拜。
我國本世紀初根據日譯把design譯為"圖案",而日本後來覺得這種譯法欠妥,改用片假名,把design音譯為デザイン即"迪扎因"。而我國長期以來在譯名上沒有變更,只是從"圖案"轉換為"工藝美術"作為design的對應物,由於譯名和原術語的語義不符,才造成了理解上的思維混亂。
那麼今天,藝術設計又是一種新形式下的復合詞。將藝術與設計和而為一,是結合中國國情和中文語境下的產物,是充分理解了現代設計的產生背景和原理後,一種較好地能解釋和傳達西方Design的復合詞,筆者以為基本上還是反映了其始祖包豪斯設計學校的思想。"包豪斯"從一開始就將藝術因素納入整個設計教育結構體系中,將藝術與設計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藝術設計通過設計一種創造性的人為事物,美化和豐富人們的生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柳冠中語),它是集物質與精神、科學與藝術於一體的造物活動(李硯祖語)。
下面從中文字面再探討一下"藝術設計"這個復合詞的語義。
我們還是從藝術設計的第一個關鍵詞"藝術"開始分析吧。公元1世紀時的羅馬修辭學家昆提連(Quintilian)曾把藝術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理論的藝術",如天文學;第二類是"行動的藝術",如舞蹈;第三類是"產品的藝術",即通過某種技能製作成品的藝術。(11)因此這第三類"產品的藝術"較接近於我們當今的藝術設計的含義。古希臘文中的藝術(Texvn,)是表示某種專門化的技巧形式,如木工等。英文的藝術(Art)和德文的藝術(Kunst)也表示一種可學的而非本能的技巧和特殊的才能。(12)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藝"的概念,"藝"被定為"士"的必修科目,如古人的"六藝"就是指禮(禮儀)、樂(音樂)、射(武術)、御(馬術)、書(書法)、數(算術)等六種技藝。因此,我國古漢語中的'藝',也包含著類似英文Art的語義,含有技巧和才能的概念。因此,概括地說,藝術這個詞所包含的基本含義就是技巧、手段。
而"設計"(Design)的概念產生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其最初的意義是指素描、繪畫,而發展到後來設計的含義變得更加寬泛了,還包含了藝術家頭腦中創造性的思維,故有人將設計定義為:"事先在心中醞釀,在想像中已描繪出結果,並能通過實踐使之成為現實的可視物。"(12)在《高級漢語大辭典》上是這樣解釋"設計"的:"按照任務的目的和要求,預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計劃,繪出圖樣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專門設計的圖案。"故張道一先生說:"如果從字面訓詁,設計就是'設想'和'計劃'"。(13)柳冠中先生認為"設計是一種創造行為,是創造一種更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

⑧ 中國共產黨90點的光輝歷程取得了哪些寶貴經驗對我們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何啟示

一、執政55年的主要經驗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指出:我們黨是一個勇於追求真實,修正錯誤,善於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黨。在半個多世紀的執政實踐中,黨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兩大課題,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主要是:
第一、必須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著眼於對重大問題的理論思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不斷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第二、必須堅持推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要通過改革開放不斷促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社會經濟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促進弘揚中華文明和借鑒國外文明相結合,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第三、必須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題的關鍵。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第四、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兩個務必」,堅決懲治腐敗,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第五、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要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在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民主統一戰線。要堅持以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
第六、必須堅持以改革精神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持黨的團結統一是黨和人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要堅持治國必須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適應時代發展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以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持之以恆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的各方面建設成效都體現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完成黨的執政使命上來。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中還指出:這六條主要經驗,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必須在實踐中長期堅持並繼續豐富和完善。

⑨ 如何在中國實現中英雙母語的真實經驗

除了漢奸當政,沒人會在在中國實現這種亡國亡種的政策

⑩ 什麼是真實的中國

《真實的中國》是由國內外頂級的經濟學家團隊圍繞「中國模式與城市化」這一議題從各個角度展開充分的討論而匯成的著作。《真實的中國》所匯集的作者團隊每個都在其自己的研究領域里影響巨大,以各自的角度坦陳自己的觀點,充分討論「中國模式是不是存在?如果有所謂中國模式,指的又是什麼?這種模式真的是特殊獨到的么?未來中國真正的挑戰又在什麼地方?最後,到底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然後將中國的城市化這一熱點話題放在對「中國模式」的爭議這個背景中加以理解。《真實的中國》聚焦「中國如何城市化」這一主題。解決以下四個問題:首先,到底是應該繼續走大城市之路,還是所謂就地城鎮化?其次,必須理清當下城市化的事實。再次,應該破除障礙,讓農民進城。最後,也要關注城市病問題。城市化過程中三個繞不開去的問題也是討論的關鍵點:一是戶籍制度改革的問題;二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問題;三是城市化過程中農地用途變更以及拆遷補償問題。《真實的中國》最後提供的是一些城市化的具體經驗和設想,這些地方實踐能為中國未來的城市化提供借鑒和思路。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中國的真實經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傢具有哪些 瀏覽:282
中國播音學是屬於什麼樣的專業 瀏覽:620
5萬越南幣等於中國多少錢 瀏覽:901
印尼醫療和中國哪個好 瀏覽:661
印度白糖什麼時間種植 瀏覽:830
越南春卷里的豬肉如何做 瀏覽:130
去印尼怎麼打電話便宜 瀏覽:899
伊朗總理和總統哪個權力大 瀏覽:286
伊朗最高戰略是什麼 瀏覽:524
中國式離婚冷靜期多久 瀏覽:58
唱中國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瀏覽:669
義大利英語音標怎麼寫 瀏覽:835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個場地 瀏覽:374
怎麼評價印尼這個國家 瀏覽:1000
印尼市場適合賣什麼 瀏覽:924
印尼椰蒂盤了是什麼顏色 瀏覽:382
大連海中國房子怎麼樣 瀏覽:628
越南斗雞體型多少錢一隻 瀏覽:98
在義大利生活拍自媒體的有哪些人 瀏覽:859
印尼要用什麼轉換插頭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