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三大「鬼節」是哪三天各有什麼來歷傳說嗎
中國三大鬼節指的是清明、中元、寒衣。
一、清明
清明節,大都在冬至後的第108天(即三月初一前後)。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吸收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傳統節日。
二、中元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該節日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
三、寒衣
寒衣節是十月初一。人們要這一天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有關寒衣節的來歷,版本有多種,最早的是來源於周人的臘祭日,這天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而時間恰好在農歷十月一日,而在之後的《詩經》、《唐大詔令集》、宋代的《歲時雜記》、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場》中都有記載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內容。
2. 中國的鬼節是哪些,為什麼稱為鬼節,有什麼傳說
中國三大鬼節指的是清明、中元、寒衣。
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鬼是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生命的一種延伸。
清明節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中元節傳說來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寒衣節傳說有孟姜女「送寒衣」的傳說,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誰想到他們新婚燕爾,丈夫被抓去修築長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去卻知道了丈夫死於長城之上,故事之悲慘,場面之壯觀。
3. 中國四大鬼節是什麼
中國四大鬼節是: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清明節,公歷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在漢族,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相傳是黃帝軒轅的誕辰。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
4. 中國三大鬼節是哪幾個
中國三大鬼節,是節日的合稱,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將傳統節日里祭祖的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三個節日,合稱為「三大鬼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主要習俗是祭祖,另外還有插柳枝、放風箏、盪鞦韆、踏青、蹴鞠、打馬球、射柳、蠶花會(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主要在南方)等習俗。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連救母的故事。中元節乃是三官大帝中元地官的聖誕日,道教將於此日進行超度先人,拔度亡魂事,所謂:天官賜福,地官釋罪,水官解厄。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5. 中國的四大鬼節是
中國四大鬼節:
清明節 ;三月三 ;七月十四/十五(根據各地風俗,有的地方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節,有的地方則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 ;十月初一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七月十四/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准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6. 鬼節叫什麼節
中國有眾多的傳統節日,每種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對於「鬼節」,可謂帶著眾多的神話色彩,普遍認為中國的鬼節有三個分別是: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實際上上巳節與下元節也應當算中國的「鬼節」之一,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兩個節日逐漸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上巳節為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所以也俗稱三月三,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互贈香草。最早記載上巳的文獻為《周禮》,其中可以看到上巳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起初是用於祭祀的節日,演變至漢朝以後成了宴會遊玩的活動,宋朝開始逐漸衰微,傳至目前只有個別少數民族還保留著上巳節的傳統風俗,且每個民族的上巳節風俗習性都不太一樣。
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位於公歷的4月5日前後。清明距今已發展了兩千五百多年,唐朝時期正式作為一個節日而出現,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列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吸收了眾多節日的習俗,如寒食節的禁火冷食,上巳節的祓禊踏青等,融合成主題為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的一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名稱來源與氣候相關,清明節前後正是氣溫回暖的時刻,是為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故清明還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一個重要節氣。
中元節
中元節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佛教當中稱為盂蘭盆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個中元節的核心就是「祀鬼」,除了祭祀之外,還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甚至有些民族在祭祀的時間還不允許去別家串門。傳言這一天是地官誕辰,地府會在這一天放出全部鬼魂,讓鬼魂可以回家接受兒孫的祭祀。中元節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核心是「孝」,是緬懷先人的一種文化。
寒衣節
寒衣節位於農歷的十月初一,又稱冥陰節,是我國的傳統祭祀幾日,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這天祭祀祖先稱為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在周朝時期,天子需要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對於寒衣節的由來,民間有眾多傳說,其一是先秦天子及大臣們為戰亡的將士門送寒衣,焚燒冥衣等物品,一直流傳下來稱為節日;其二是朱元璋稱帝之時,為順應天時,舉行「授衣」儀式;其三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值得一提的是,寒衣節焚冥衣冥幣等都需要焚燒干凈,否則亡者便不能接收使用,生者對亡者的哀思重來未停止過。
下元節
下元節是農歷的十月十五,是個祭祀祖先的日子。這個時間,正直收獲的季節,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准備些食物放在門外「齋天」。這個節日的形成與道教有一定的聯系,道家三官之一的水官便是在這一天接受民眾的祭祀,為人解厄。同時在這個時候,民眾還會准備豐富的菜餚祭祀祖先亡靈。
7. 中國的鬼節幾號叫什麼名字
七月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麻姑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准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8. 中國的四大鬼節分別是什麼時候
鬼節,顧名思義,即鬼過的節日。鬼節有中西之分,在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五(十四),十月初一。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泰國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聖節。此詞條將詳細介紹中外各個鬼節的起源文化等內容。
9. 中國三大鬼節是哪三個 中國三大鬼節是什麼時候
清明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1、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後,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清明節掃墓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2、中元節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就是傳統的中元節,「中元節」是中國道教的叫法;同是這一天,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民間則稱之為「鬼節」。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有的在家中或祠堂為祖先燒香,合家叩拜;有的到祖先墳墓上添土、上供、燒香等。天黑之後,攜帶爆竹、紙錢、香燭,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屆時,每戶人家都要供奉瓜果菜飯等,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求地官保佑,對「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也給予關照;要設醮壇,有僧道誦經,燒煞神錢,打發施賑。在這一天有一項重要活動是放河燈。放河燈含有普度眾生之意,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3、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十月初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10. 中國四大鬼節是哪四個
1、寒衣節
農歷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又稱秋祭、鬼頭日、十月朝、祭祖節、燒衣節、授衣節等,因為在鬼節這天祭祀祖先的虔誠標志之一是哭,所以又叫「哭節」,與三月三、清明節、中元節並稱中國四大鬼節。這一天,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祭奠先人,表達哀思。
2、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3、上巳節
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四、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