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富可敵國」的人
1、陶朱公范蠡
3、大貪官和珅
都說和珅是貪官,他也是真的貪。嘉慶年抄家,一抄就是十幾倍國庫的家產。國庫家產都沒他個人家裡的錢財多……
他發家致富的方式,跟現代腐敗的方式也是差不多的。有權了,就用手中的權力牟取利益,賣官,結黨營私,相互勾結形成利益團體。把百姓、國家的財富,都收歸自己所有……
當然,他最後也沒得好下場。
⑵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富可敵國的商賈大戶
春秋時期商人范蠡,可稱中國商人的聖祖
明朝,富可敵國的沈萬三
清代,胡雪岩,一個從錢庄學徒一步步做起,身家達到3000萬兩白銀的中國首富
⑶ 中國歷史上富可敵國的有哪些人啊
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
⑷ 中國古代富可敵國的5大商人,他們鼎盛時錢財眾多,結局如何
我國古代講究「士農工商」,認為經商是末等,讀書做官才是最光榮的事情,這導致古代商人即便成功,也不那麼受宣傳和待見。其實,古代經商成功的人不在少數,盡管不如達官貴人顯赫,但有不少也做到了富可敵國。
第五名,胡雪岩。不論如何排名,清朝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胡雪岩怎麼著也能進歷史前五。胡雪岩有多富有呢?據《異辭錄》記載胡雪岩「藉官款周轉,開設錢庄,其子店遍布於南北,富名震乎內外。官商寄頓錢財,動輒巨萬,尤足壯其聲勢」。在胡雪岩利用官家關系開設阜康錢庄以後,生意遍布全國,名震天下。連官軍打仗的巨款,都經由胡雪岩進行周轉,可想而知,其商業體量有多麼龐大。不過,胡雪岩再聰明,終究只是一個商人。其對左宗棠過於依賴,雖然曾經有所成就,但在李鴻章和左宗棠的政治斗爭中成為了犧牲品。最後,胡雪岩慘遭抄家。昔日的榮華富貴,轉瞬之間,轟然倒塌,令人唏噓不已。
第一名,范蠡。如果要對比所有首富的財富值,如今已經很難考證。但是,如果要說誰是最成功的的商人,那麼毫無疑問是范蠡。范蠡也是一個政治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傳說中,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成功復國,之後就急流勇退,一心經商。范蠡有許多經商的指導思想,流傳於後世。而在經商期間,范蠡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成為首富,令人震驚,號稱「陶朱公」。范蠡在政治和商業上都登上了巔峰,而並沒有遇到像其他首富那樣凄慘的結局,可謂一生完美,堪稱商界第一。
⑸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富可敵國的商人
貧窮與富有總是能不期而遇,越是貧窮的地方,也會同時產生富人。相信在中國擁有近5000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估計從有人類記載開始,就會有商人的身影出現。穿越時空感受歷史,翻看史書結果發現中國歷朝歷代的富商比比皆是,數不勝數。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富豪”“土豪”,特別是現如今圍繞“土豪”的話題最能上熱門。當然今天我們探討的將不是一般土豪而是一批有影響力和代表性“富可敵國”的超級土豪。
最後引用莎士比亞詛咒金錢的名言,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啟示和警醒:“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只要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的,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⑹ 中國誰是富可敵國
呂不韋:
戰國末年,濮陽人呂不韋,呂不韋以重金賄賂華陽夫人,使異人被立為秦國太子後為秦莊襄王子楚。其子即為秦始皇贏政。呂不韋因而官至宰相,獲利無數。在秦始皇和宰相李斯支持商業活動後,我國封建社會的商業和商人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還有的就是沈萬三,不過這個富可敵國的人卻被國家老大老朱給 砍頭 了。富可敵國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⑺ 中國哪些省份富可敵國
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如果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很多省份富可敵國。
廣東的經濟繁榮程度與西班牙相當,體量匹敵這個歐洲第五大經濟體,雖然我們足球踢得不如西班牙,但是經濟總量還排得上號。而排名第2的江蘇,經濟總量與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全球第12大經濟體澳大利亞旗鼓相當,排名第3的山東則相當於墨西哥的經濟實力,排名第4的浙江,它的經濟體量比肩歐洲美麗的小國瑞士,瑞士是一個敢於創新的國家,誕生了無數實力強悍的匠人,而中國的浙江省被稱為最智慧的城市、無現金城市,兩者算是勢均力敵。
⑻ 深歷史,中國史上富可敵國的人物有哪些
呂不韋:本是一名普通商人,後幫助秦流亡公子贏異人並資助其回國即位,從而成功實現個人由商從政的歷史性轉變。
鄧通:西漢文帝寵臣,憑借與漢文帝的特殊關系,壟斷當時鑄錢業,廣開銅礦,富甲天下。
梁冀:東漢外戚,兩個妹妹都是皇後,他憑借職權廣斂財富,鴆殺皇帝,時稱「跋扈將軍」。
石崇:西晉著名富翁,其財富來源系任荊州刺史時攔劫沿途客商而得。最經典的故事是與晉武帝的舅舅王愷鬥富大獲全勝,可謂「富可敵國」毫不誇張。
⑼ 中國歷史上名氣最富可敵國是誰
沈萬三(1330年-1379年),又名沈萬山,沈秀,本名富,字仲榮,小名萬三[1],本浙江烏程縣南潯鎮[2]人(今湖州)人,父親沈佑,始徙居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東蔡村。明初富商,據說其富,勝於政府。沈萬三的故事幾近於傳奇,真假難辨。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重修長城,命沈萬三出資三分之二;而後修建首都,沈萬三又資助修築了都城南京的三分之一,還提早完工[6],毫無困苦的樣子,並且還主動想出資犒軍,一人一兩銀,花費數百萬兩,如數輸之,卻仍有餘財。朱元璋深恐「民富敵國」,又認為他犒勞軍隊,是要作亂,打算將沈萬三處死,馬皇後求情:「妾聞法也者,所以誅不法也,非所以誅不祥。民富侔國,民自不祥爾,夫不祥之民,天甾有之,於國法何予焉?」[7],皇帝於是赦免萬三,但將其發配雲南、充軍,財產半數充公。萬三死後水葬於周庄銀子浜;至萬三之子在世時,仍富甲一方,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萬三之兒威脅索賄,萬三兒上告朝廷,明成祖怒之,指揮使因此被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