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經濟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相繼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許許多多中國特色的奇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它向世人宣告: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發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科學成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把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形成計劃經濟模式的國家。由於蘇聯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敗了入侵的法西斯德國,很多社會主義國家向其學習,紛紛實行計劃經濟。於是,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種固定論斷:社會主義等於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1991年,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來中國訪問時還斷言: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可能兼容,社會主義不可能搞市場經濟,要搞市場經濟就必須實行資本主義,實行私有化。
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固定的 論斷所困、所惑,社會主義要堅持,市場經濟也要搞,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1984年10月20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1987年黨的十三大上又提出中國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國家引導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首次明確了計劃和市場的作用都是覆蓋全社會的。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強調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既擴大了市場作用,也沒有忽視計劃的積極價值。市場的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的駕馭下得到充分發揮。推動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大國,以世界上罕見的速度快速發展起來。1979年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從2165億美元增加到3萬多億美元,年均增長9.8%,遠高於世界上同期3%左右的水平。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也有明顯提升,從1978年的1.8%增至2007年的6%。中國財政收入則增加了40多倍。2010年成為世界上第二經濟大國,僅次於美國。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增加,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和百餘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對外貿易方面,從1979年到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額從109億美元增加到21738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累計吸收外國投資7745億美元,吸引外資規模連續14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全國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2000多萬,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在近25年全人類取得的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的成就應該歸功於中國。
㈡ 中國經濟的特點
中國經濟的新特點是穩中求進。"穩」_喬疤帷⑹腔礎,"進」_悄康;沒有「穩」的「進」是空中樓閣,沒有」進」的"穩」相當於原地踏步;穩中求進方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穩」和「進」在不同階段要求不同。就當前來說,中國經濟新常態賦予了穩中有進更加深遠的意義。
新常態下的"穩」,重點不是速度,而是平衡和協調,要促進"三駕馬車」更均衡地拉動增長;新常態下的"進」,核心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質的提升,著力點是轉方式調結構。
拓展資料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按預定計劃,到2010年,中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從1953年到201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十一個「五年規劃」,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截至2018年10月份,中國經濟增長在前三季度取得6.7%的好成績,繼續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為全年實現6.5%左右的增長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㈢ 中國經濟新常態主要有幾個基本特徵
一、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四個主要特徵:
1、中高速
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徵。
2、優結構
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逐步成為產業主體;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需求主體;城鄉區域結構方面,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收入分配結構方面,居民收入佔比上升。
3、新動力
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4、多挑戰
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樓市風險、地方債風險、金融風險等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
二、中國經濟新常態(經濟特徵)
1、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
2、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㈣ 我國經濟的特點
我國現階段的經濟體制,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特點是: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在分配製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三、在宏觀調控上,由於公有制為主體,因而國家對市場的調控具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計劃與市場兩個手段的長處,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
經濟體制:指在一定區域內(通常為一個國家)制定並執行經濟決策的各種機制的總和。通常是一國國民經濟的管理制度及運行方式。經濟體制除了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體制外,還包括各行各業如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等各自的管理體制,此外各個不同企業的企業管理體制也屬於經濟體制的范圍。
㈤ 中國經濟在新時代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經濟在新時代將呈現三個特點:
超大規模的實體經濟、要素相對成本的逆轉、國民需求的高端化和多元化。
㈥ 簡要概述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7、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8、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㈦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特點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如下九個特點:
1、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
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2、消費需求
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3、投資需求
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4、出口和國際收支
全球總需求不振,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5、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
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新特徵。
6、生產要素
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7、市場競爭
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
8、資源環境約束
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9、經濟風險
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㈧ 我國經濟特點
答:我國經濟特點
一、經濟總量再創新高,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5年來,面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國內結構調整陣痛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復雜局面,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
二、第二產業規模穩步擴張,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5年來,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開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集群,第二產業總量不斷擴大,工業結構調整優化。
1、第二產業總量繼續做大。
2018年,修訂後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6483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7%。
2、先進製造業保持快速增長。
2018年末,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33573個,比2013年末增長24.8%;占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為9.5%,提高1.7個百分點。
三、第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撐起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5年來,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領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同時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蓬勃興起,帶動第三產業持續較快發展。
四、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新市場主體迅猛增長
5年來,我國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不斷推進負面清單制度,切實放寬市場准入,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五、創新發展深入推進,新動能不斷培育壯大
5年來,全國上下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優化創新生態,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蓬勃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六、區域經濟良性互動,地區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5年來推動區域間優勢互補,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區域發展協調性趨於增強,有效拓展了我國經濟發展優勢空間和迴旋餘地。
㈨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從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
從中國情況看,自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中國經濟明顯出現了不同於以往的特徵:中國已經進入到工業化的中後期,經濟增速在7%以下運行,這是中國經濟自身周期所決定的。這一特徵從發達國家工業化的歷程中也可以得到驗證。
二、經濟發展新時代的第二個特徵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特別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同時資源環境的硬約束日益凸顯,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文化建設、生活質量等有更高要求。
三、創新是經濟發展新時代的根本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是全球競爭的大勢所趨。
從創新的體制機制看,效率有生產效率、勞動效率、投入和產出的效率,但最重要的是資源配置的效率。從創新的動力看,科技創新是第一推動力。
從創新的主體看,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認為,決定經濟增長效率的最關鍵要素是擁有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擁有核心關鍵技術以及全球化視野的管理機制創新。可見,激發主體活力才是創新的第一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