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看待中國改革開放

如何看待中國改革開放

發布時間:2022-01-24 18:32:52

❶ 如何理解和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和目的

歷史背景:十年內亂使黨國家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我國經濟實力、科技術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國家現代化人民富裕振興民族推動社會主義制度完善發展

❷ 如何理解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鮮明地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與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主要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擴大人民民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❸ 如何認識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

應該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者說是改革開放締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時間上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法是在九十年代提出的,是在改革開放初見成效的情況下提出的,任何一種思想的提出都離不開社會條件的支持,應該說、毫無疑問,改革開放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社會條件。

❹ 如何認識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

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中國經濟的崛起與這場革命密不可分。進入21世紀,中國成為一個令人矚目的新興大國,中國的改革開放也進入了一個新的、不同以往的階段。當前這個時間點對深化改革開放非常關鍵,對實現兩個百年目標非常關鍵。
改革開放帶來巨大變化:
新問題要靠進一步的改革發展來解決
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以世紀之交為界大體可劃分成兩大階段。前一階段,改革開放所要應對的主要是建國後三十年逐漸積累起來的那些問題。而進入21世紀以後,改革開放所面對的問題主要是由經濟社會發展,由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新體制不健全、不完善帶來的。這兩個階段雖然同屬改革開放,但面臨的實際任務很不一樣。所以,我們的思考也應該有所不同。
在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可以看到四個方面的變化引導著潮流的發展,有力地推動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第一,指導思想的轉變。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形成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第二,政治環境的轉變。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包括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政治方面的改革內容廣泛,不僅起到為經濟方面的改革清掃道路的作用,也使國家的治理朝著民主法制方向發展。第三,經濟體制的轉變。這方面的改革最突出的特點是採取漸進方式,根據實踐不斷調整思路。1992年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到20世紀末我國基本完成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第四,對外政策的轉變。改革開放啟動之後,中國明確了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的和平環境。鄧小平確定的對外戰略和政策主要有三點:一是對國際形勢做出和平與發展的大判斷;二是明確了中國外交從「一條線」向「全方位」發展;三是重新解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是成功的,第一階段設立的基本目標均如期實現。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四方面改變之外,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階層,人們的思想也不再簡單一致。這兩方面的變化伴隨著經濟增長和現代化進程必然發生,雖無法預先設定,但其影響更深刻、更長遠。
進入新世紀之後,中國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到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從國內看,這一挑戰主要來自五個方面:第一,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帶來的問題,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不健全帶來。第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已經結束,正進入適度穩步增長階段,而能否成功應對這一變化將對我國如期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影響。第三,在經濟發展之後,財富的掌握和分配問題日益突出。社會貧富分化和利益集團的出現,使得這一問題更趨敏感。第四,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諸如環境資源問題、產業結構問題、城市化問題、就業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等等。第五,在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統籌協調各方、凝聚改革共識、實現有效治理,要比以往復雜得多。
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以往常說的話: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靠進一步的改革和發展來解決。要解決當前遇到的困難,只有沿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確定的方向前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迎難而上。
改變自己影響世界:
中國有成功應對挑戰的經驗和實力
除了國內環境發生變化以外,這幾年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也正在發生變化。如何看待和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首先,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變數。這個重要變化就要求我們改變以前的思維習慣。以前,我們習慣於先觀察外部形勢的變化,然後加以應對。現在,外國判斷國際形勢首先要看中國怎麼樣,這說明中國強大了;但這也要求我們必須預判我國的內部發展和對外行為會產生何種影響,提前有所部署。如果說,以前是看一步,走一步;現在則要走一步,算兩步,把中外互動的結果考慮進去。這對我們來說還需進一步地學習和實踐。
其次,我們要對自己要有實事求是的評估。我國現在還是一個新興的大國,離一個成熟的大國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國的現代化還沒有完成,人均GDP、人均資源佔有率很低;國家統一還沒有完成;我國奉行不結盟政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盟國;作為新興大國參與國際博弈的經驗還有待進一步積累。另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具有獨特性。最後,作為一個超大型國家,中國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對現存國際秩序產生沖擊,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從地緣環境看,中國是唯一一個有眾多鄰國環繞的大國。從歷史經驗看,中國的盛世,主要不是依仗對外征服;自20世紀以來,中國是靠改變自己來影響世界。
當前,我們雖然面臨諸多問題,但是中國有成功應對挑戰的經驗和能力。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經驗有這樣幾點:第一,明確改革開放不動搖。首先是集中精力,踏踏實實做好國內的事情。第二,樹立中央的權威,通過集思廣益形成新的改革共識。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看,當前需要從以往謀求經濟的高速發展轉為引領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三,中央、地方和基層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突出特點。在改革進入深水區時,如何繼續這種良性互動,如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同時協調各方利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四,權衡短期、中期、長期的利弊,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從以往的經驗看,處理這三者關系的基本邏輯是,通過改革帶動發展,當出現不穩定因素時通過進一步的改革措施加以消除。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變遷,對改革成果的分享將不僅限於經濟方面,還必然包括平等享有各方面的權利,實現社會的公平與公正。第五,隨著形勢的變化,中國外交方針和政策在保持總體穩定的情況下也必然要有所調整。改革開放帶來的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中國和世界的聯系已經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這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這需要我們在處理對外事務時有綜觀全局的大戰略的思考,在處理國際問題時更加註意目標、手段和實力之間的平衡。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各有各的難處。在世界有可能陷於動盪之際,中國如能在維護和平與發展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建設作用,將可以進一步確立大國地位,展現風采。
最後,筆者還想提出兩個在宏觀層面仍關注得不夠的問題。一是如何通過進一步改革實現制度穩定,二是如何建立現代化的節約型社會。穩定和完善經濟政治制度是中國改革大課題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時所要達到的既定目標之一。改革開放進行到現階段,頂層設計必須更多地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從世界歷史經驗看,一個政黨對於一個民族的貢獻,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為這個民族創造一個穩定的、有利於持續發展的政治制度。中國人口眾多,從發展的角度看不僅需要創新生產方式,還需要創新生活方式。儉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全球資源的有限已決定了西方的現代化生活方式不具普遍性。中國如能依靠有限的資源創造一種為眾多人口所享受的現代化生活,將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貢獻。(章百家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

❺ 結合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際,談談對中國改革的認識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❻ 改革開放的感悟

改革開放三十年,每個人都能看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經濟而論無疑是大大發展大大進步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無疑得到了極大改善,也似乎更現代化了。但是,弊端漸漸顯露,保障缺失已成眾矢之的。對於如何看待中國改革開放30年,這個看起來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事實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話題。因為,這些年來,不管是社會上還是黨內,人們對過去近30年的改革開放,在認識上並不是很一致的。有的人甚至把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簡單地都歸咎於改革開放本身。持有這些觀點的人雖然是很少的,但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達成對改革的共識,重聚改革的人氣,將直接影響著未來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也關繫到能否真正把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堅持為實現小康目標而奮斗的黨的工作大局落到實處。
回顧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無疑是為了更好地把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進行到底。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未來改革開放能否繼續深入發展,不僅關繫到我們所面臨的一系列深層次社會經濟問題的解決,也關繫到中國未來的前途和命運。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體來說,要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時代總是在進步的,倒退沒有出路!在當前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動盪的時期,我們更應該充滿信心,團結一致,堅定不移地走我們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路子。我相信我們的黨有能力讓中國普通老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有能力讓中國的各類社會福利保障與世界接軌,讓最廣大同根同源的老百姓們也能共同分享改革收獲的成果!

❼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倆個三十年的關系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

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

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7)如何看待中國改革開放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為什麼要改革,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改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在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做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的推進改革。

第二,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的。

❽ 如何看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各樣問題

一、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就。

1、經濟建設成就斐然。

200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24.66萬億元,居世界第四位;GDP約佔世界的5.5%,而1978年時中國GDP僅為世界的 1.8%,為中國有史以來最低(據著名經濟學家Angus Madison《中國長期經濟運行》(1998年)一書,按照購買力平價(PPP)法計算:1820年中國GDP佔世界的32.4%,居世界第一位,1890年降為13.2%,1919年降為9.1%,1952年降為5.2%,1978年降為5.0%,改革開放後1995年上升為11%)。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製造業佔世界製造業的份額不足1%,而今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份額已經提高到8%以上,中國成為世界第三的製造業大國(據《2007-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報告》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5.13萬億元(如果加上稅外收費,高達9~10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17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超過1.5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而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僅有1.67億美元,1989年時也只有55.5億美元。

中國的鋼鐵產量居世界第一;2005年2月,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突破年產2億噸鋼鐵的生產大國;中國的水泥產量和煤產量世界第一,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中國電視機、電冰箱、DVD、空調、摩托車、手機、鋼琴、化肥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國是世界第一產磷國、第一銅消費國、第一機床消費市場、第一傢具出口國、第一電話用戶與互聯網用戶國家、第一鞋類與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造船國,集裝箱製造業佔世界的70%;中國城市的高樓數量居世界第一;中國糧食、果蔬、肉類、棉花產量世界第一;中國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養羊大國。
中國在航天、高鐵、水電站、核電站、運載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2、社會生活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中國的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5年41.8%(「2005年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數據,北京晚報2005年09月14日)、 2006年的43.9%(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09月27日)、2007年的44.9%(2008年07月21日 13:40:04 中財網),近30年向城市轉移了4至5億人;目前,平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000多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0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2007年又開始實施師范大學生免費教育試點。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

中國醫生數量世界第一;國家規劃免疫預防的疾病由7種擴大到15種,對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患者實施免費救治;國家安排資金改造和新建 1.88萬所鄉鎮衛生院、786所縣醫院、285所縣中醫院和534所縣婦幼保健院,為1.17萬個鄉鎮衛生院配置了醫療設備;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
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進展。2006年參加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293億、1.405億和1.035億(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09月27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和每人每天支出1美元的國際貧困(赤貧)線標准,1978年,中國貧困人口6.24億,到2003年降至2.2億。另據世界銀行根據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7年中國貧困人口1.35億人,占人口比例10%。

3、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單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戶籍制度、票證制度、計劃經濟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縛起來了;那時沒有法治,憲法不能保護國家主席,更不能保護平民百姓,如「四清」運動迫害死亡77560人;文革迫害死亡773萬人。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最高領袖的個人獨裁已經讓位於政治局常委的集體領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物權法、監督法、行政許可法、反壟斷法等得以實施;新聞媒體擺脫了全盤歌功頌德的局面,輿論監督、網路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人大、司法、監察、審計等的獨立作用越來越明顯。

二、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問題。

1、政府與政治體制問題。

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最大的失誤是公權力失控,沒有採取有效的措施約束政府和官員,以至於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特權利益集團,嚴重地阻礙了公民社會、法治國家的建立。改革開放之初,為了應付經濟搞活、人員流動、言論放開的局面,保證社會的穩定,同時,為了以政府之手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最高當局自然選擇了建立大政府、強政府的模式。然而,市場經濟要求的是小政府、有限政府、適度政府,要求政府不錯位、不缺位、不越位,要求公權力退出微觀經濟、退出市場,履行宏觀調控、提供公共產品、建立社會保障、保衛產權等職能,否則會導致「政府失敗」——政府的尋租活動,官員的腐敗;政府部門的自我擴張,官員不斷地擴大支配資金的規模;政府機構工作的低效率,政府職責的推卸。而中國的改革開放恰恰伴隨著兩個相反的運動——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政治思維的僵化、政府的大規模化。

一方面,公權力大肆地介入市場經濟,從改革開放之前的三級政府(中央——省——縣,那時的地區行署、人民公社只是省政府、縣政府的派出機構,規模很小)發展為改革開放之後的五級政府(中央——省——市——縣——鄉鎮)或五級半政府(加上村委會半級政府);各級政府的部門迅速增加,雖經過歷次「精簡」,但機構越減越多,編外機構更是如惡性腫瘤一般繁衍。前審計長李金華曾經指出:國家審計署調查了31個部委,每個部委除了下面的幾十個司局之外平均還有163個自行設置的非國家編制的機構;目前中國的縣市一般設有80至120個編內機構,另外有數不清的臨時機構和事業單位。譬如某縣級市人口40萬人,城市人口不到25萬,是一個經濟落後地區。可該市黨政部門、行政機關就有88個,加上四大班子,共92個。領導幹部正職92人,副職279人。其建設局下轄16個單位,園林管理處就有約200人,僅一個直徑不到一華里的公園就有職工150人;自來水公司有約200多人。其教育局現有正副局長9人,設教育督導室、紀檢組、工會、辦公室、人事股、計財股、普教股、成教股、職教股、招生辦、教研室、電化器材室、師訓股、法制股等14個股,機關員工百餘人。其水利電力局共有幹部90多人,下屬單位9個,員工一千多人。

目前中國公務人員(包括公務員、民主黨派、工婦青群、編外人員、沒有市場化的事業單位人員——發達國家沒有「事業單位」,每個單位要麼是政府機構,要麼是市場主體)總數在6000萬人左右,並且每年還在以至少100萬人的速度增加;零點公司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指導下完成的《中國居民評價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務報告》顯示,近7成的民眾認為目前政府公務員的總量應該減少;按照公務員與GDP的比例指標分析,中國公務員數量大大超過發達國家,中國公務員「超標」 近20倍(中國青年報,2006年3月30日)。

政府的超級規模化並沒有起到強化社會控制的效果,恰恰相反,由於存在嚴重的政府失敗和官員的敗德行為,導致中國的「軟政權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有法不依,執法犯法」;各級政府的權威性、公正性受到了空前的質疑;地方政府信用不斷降低,社會不滿情緒不斷增長;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社會藍皮書》顯示,從1993年到2003年間,中國群體性事件數量由1萬起增加到6萬起,參與人數由約73萬增加到約307萬;有數據表明,2006 年的群體性事件已經達到八萬起。可見,那種認為大政府可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可以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的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中國一方面,公權力如癌症一般大肆擴張,另一方面,公權力沒有受到有效的制約與監督。長期以來,為了批判與抵制發達國家政治的「三權分立」,有關方面以至於違背人類文明的「權力必須分立、制衡」的原則,將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全部集中於一人或者少數人手上,形成同體監督、自我監督的荒謬機制。各個地方的司法、檢察、監察、反貪、審計、新聞等都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媒體皆為各級政府所控制,往往成為自我美化、逃避問責的工具。由於遲遲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特權制度及由特權引發的腐敗問題、民生問題、行政性壟斷問題、弱勢群體問題成為當今中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特權制度表現為:特權等級制度——等級制度在改革開放之前還只在「幹部」中實行,現在推廣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舉凡工廠、醫院、銀行、城市、街道、學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民主黨派、歌星、方丈、道觀佛寺都被劃定了等級,享受相應的特權待遇。

特權財政制度——發達國家的錢袋子是掌握在議會的手中,官員每花一分錢都要經過議會的批准。而中國的財政是官員化、隨意化、秘密化的財政,一切支出由官員說了算;所以,25年來,中國政府的行政開支增加了87倍;據2006年10月31日人民網等消息:2004年,我國一年的公款吃喝達3700億元,相當於「吃」掉了全民義務教育經費;公車消費4085億元,相當於「碾」掉了我國大多數人的醫療、養老費用;公費出國消費3000億元,相當於「游」掉了我國 10年的低保資金。每年公款浪費的總開銷可以建7、8個三峽工程。

特權司法制度——上海巨富周正毅的看守所和監獄生活也處處顯示出特權:每餐「四菜一湯」;允許使用手機;數次看病,每次醫院都接到命令停止門診,專為周正毅一人服務;親情電話成為周正毅想打就打的特權電話;違憲違法的官員特權——法外關押老百姓的勞動教養制度一直不被廢除。

特權文化制度——8億農民、2億農民工、3億多低生活水平者、4000萬失地農民、3000萬上訪者、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2000萬打工子弟、6000萬殘疾人、2億工人、1.2億乙肝病毒攜帶者、上百萬愛滋病患者在媒體上統統不見了蹤影,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❾ 談談你對改革開放的認識

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就有目共睹。
首先,國內經濟的大發展大繁榮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們要消滅6600萬貧困人口,靠的就是精準扶貧和改革開放。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湧入中國,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市場化改革,實現競爭機制,優勝劣汰,為中國企業注入了活力。一曲春天的故事,讓深圳從一個漁村變成今天的現代化大都市,也讓無數個城市崛起。兩岸三地互聯互通的經濟基礎都是改革開放打下的。
其次,改革開放與「一帶一路」倡議是一脈相通的。「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帶去了合作共贏的福音,它實質上就是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表現。為實現各國經濟,文化,青年等多方面的互利合作,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國內企業不能因循守舊,必須應對新形勢,新挑戰,做出各種新調整,也即改革舊的不適宜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實現市場化。並且,要瞄準國外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實行走出去的戰略,適應國際貿易合作和投資合作。中國的亞投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融資帶去了中國的金融工具。
再次,改革開放是全球治理體系下的重大政策利好。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題,但地區發展不平衡,世界還面臨著各種挑戰:飢餓,失業,局部戰爭,恐怖主義等等。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打破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格局,造福世界人民,於中國而言最大的依託就是改革開放。中國企業走出去,進入非洲,能夠吸納大量的青年人口就業,為解決非洲的飢餓問題和消除不穩定因素起了不可比擬的作用。中國的技術走出去,為哥倫比亞建設電力公司,發射衛星等等,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全球治理離不開中國的資金,技術和智慧,對外投資又進一步發掘了國內企事業的改革潛力,要求國內企事業著眼全球,著眼未來,改革弊端,更加高速,更加優質地向前發展。
最後,改革開放促進了國際秩序的穩定發展。軟實力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紅利之一。國際規則的不斷修改越來越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建議,包括中國。許多既有規則保護了既得利益者,這就需要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不斷地提出改進意見。中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在規則制定領域有了更多發言權。在確立國際新秩序的征程中,中國依靠改革開放的正確性,對世界各國共同建立和平,平等,公平,開放,包容的國際秩序貢獻著中國智慧。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中國改革開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土豪住什麼樣的房子 瀏覽:885
伊朗裔美國人在美國有多少人口 瀏覽:411
印尼雅加達華人工資多少 瀏覽:955
印尼什麼時候開通口岸 瀏覽:936
義大利采購中國的什麼葯 瀏覽:285
印度和中國邊境是怎麼回事 瀏覽:545
怎麼列印尼大使館電話 瀏覽:463
印度軍事項目有哪些 瀏覽:936
現在從印尼怎麼轉機回中國 瀏覽:618
伊朗總統是怎麼得上的新冠 瀏覽:115
印尼40個月工資多少錢 瀏覽:867
中國廈門到越南飛機多久 瀏覽:491
如何在中國給美國定花 瀏覽:520
伊朗與巴勒斯坦是什麼關系 瀏覽:131
印尼耐克鞋舌是多少碼 瀏覽:225
美國為什麼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 瀏覽:774
越南十大香煙多少錢一條 瀏覽:910
伊朗機管局是干什麼的 瀏覽:299
中國翡翠原石產地有哪裡 瀏覽:164
伊朗隊對陣摩洛哥隊哥vs伊朗比分多少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