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悼詞是什麼意思
悼詞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或文章。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悼詞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狹義的悼詞專指在追悼大會上對死者表示敬意與哀思的宣讀式的專用哀悼的文體。悼詞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中文名:悼詞
拼音:dào cí
詞性:名詞
含義:哀悼死者的言辭文章
演化:古代的誄辭、哀辭、弔文、祭文
古稱:誅詞「哀辭」「弔文」「祭文
概念解說
dào cí
名詞
哀悼死者的言辭文章:在追悼會上讀悼詞。
今天的悼詞是從古代的誄辭、哀辭、弔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來的。誄辭作為中國哀悼文體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種專門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讀性的哀悼文體。哀辭文體是誄辭的旁支。誄辭的對象主要是王公、貴族、士大夫並以頌贊死者功德為主;而哀辭的對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壽終者」,同時以抒發生者哀悼之情為主。弔文指憑吊性的文章,「吊」有慰問之意。弔文內容較誄辭、哀辭廣泛,也較其龐雜。可以說弔文是中國古代群眾性的哀悼文體。它不一定是歌頌功德的文字,如漢代司馬相如的《吊秦二世賦》。弔文也可以對具體的事物而言,成為一種詠懷性的文體,如《吊戰場》之類。祭文是古時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時所誦讀的文章。屈原的《九歌》是最早的祭文。祭文范圍較廣,只有祭奠死者的文章才屬於哀悼文體的范疇。今天我們所說的悼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它反映出新時代的新變化,無論在形式和還是在內容上,同古代的誄辭、哀辭、弔文、祭文均有實質性的不同。本文主要介紹的就是現代悼詞(下文只寫作「悼詞」)。
B. 紀念國際友人的悼詞
紀念白求恩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受加拿大共產
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
以身殉職。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做他自己的事業,這是
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
精神。列寧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要擁護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殖民地半殖
民地的無產階級要擁護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世界革命才能勝利。白求恩同
志是實踐了這一條列寧主義路線的。我們中國共產黨員也要實踐這一條路線。我們要和一切
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要和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義大利的以及
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能打倒帝國主義,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
世界的民族和人民。這就是我們的國際主義,這就是我們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
主義的國際主義。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
的極端的熱忱。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他。不少的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
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後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
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
心,麻木不仁。這種人其實不是共產黨員,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從前線回來的
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親
身受過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每一個共產黨
員,一定要學習白求恩同志的這種真正共產主義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
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於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
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後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可是因為忙,僅回過他一封信,
還不知他收到沒有。對於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現在大家紀念他,可見他的精神感人之
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
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
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C. 中國式的悼詞,能正確評價一個人嗎
中國傳統文化中死者為大的觀念存在,所以看很多事情都是有再大的矛盾都會在死者面前放下,而且會盡量滿足死者的各種要求,這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死後所有的事情一筆勾銷,尊重死者給死者最後留下好名聲,這個就是一種人情交往方式。
中國人的傳統有一種特性,那就是圓滑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在一個人一生的大事面前只能說好不能說不好,悼詞更是如此,如果說不好的就是對死者的不尊重,所以所以的喪葬當中的悼詞都是表現出來正面的,負面的是不可以寫的,如果寫了不只是不尊重死者,還是打死者家屬的臉面,這些東西都是贊美歌頌,不代表本質。
D. 外國和中國的悼詞異同
古今中外,追悼文一直是連接生者和逝者的橋梁,也記錄了人類對死亡的無數次追問。中外悼詞共通的一點,都是企圖為逝者樹立一座文字的豐碑。悼詞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或文章。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悼詞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狹義的悼詞專指在追悼大會上對死者表示敬意與哀思的宣讀式的專用哀悼的文體 悼詞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今天的悼詞是從古代的誄辭、哀辭、弔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來的。誄辭作為中國哀悼文體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種專門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讀性的哀悼文體。哀辭文體是誄辭的旁支。誄辭的對象主要是王公、貴族、士大夫並以頌贊死者功德為主;而哀辭的對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壽終者」,同時以抒發生者哀悼之情為主。弔文指憑吊性的文章,「吊」有慰問之意。弔文內容較誄辭、哀辭廣泛,也較其龐雜。可以說弔文是中國古代群眾性的哀悼文體。它不一定是歌頌功德的文字,如漢代司馬相如的《吊秦二世賦》。弔文也可以對具體的事物而言,成為一種詠懷性的文體,如《吊戰場》之類。祭文是古時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時所誦讀的文章。屈原的《九歌》是最早的祭文。祭文范圍較廣,只有祭奠死者的文章才屬於哀悼文體的范疇。今天我們所說的悼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它反映出新時代的新變化,無論在形式和還是在內容上,同古代的誄辭、哀辭、弔文、祭文均有實質性的不同。
與先民古代哀悼性文章相比,悼詞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一)總結死者生平業績,肯定其一生的貢獻 現代性悼詞是一種具有高度思想性和現實性的文體,人們以此既寄託哀思又通過死者的業績激勵後來者。如毛澤東同志在追悼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所致的悼詞,留下了《為人民服務》的不朽篇章。它不知激勵了多少勇於犧牲、為民請命的革命志士,直至今天它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悼詞的內容是積極向上的 情感基調是昂揚健康的。它不象古代哀悼文,一味宣洩情緒,充滿悲傷的情調,讓人感到愁悶壓抑。它應該排除一切感傷主義、悲觀主義、虛無主義等消極內容。它不是面向過去,而是面向現在和將來,人們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三)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多樣性 悼詞既可以寫成記敘文或議論文,又可以寫成優秀的散文作品;既能以敘事為主,也能以議論為主,還可以抒情為主。同時既有供宣讀的形式,又有書面形式。概括來講,充分肯定死者對社會的貢獻,真誠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悼念和敬意,以質朴無華的語言和多種多樣的形式體現化悲痛為力量的積極內容。這就是現代悼詞的基本特徵。悼詞,在為逝者舉行的追悼會上所作的講話或文章,專用於對逝者的哀悼。
1、宗教文化不同。在喪葬中,西方國家基本上屬於宗教式的喪葬禮儀。西方喪葬禮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將每一個人的靈魂直接與上帝發生關系,不允許偶像崇拜,崇尚靈魂升華而輕視肉體,因此西方的喪葬風俗是簡喪薄葬。基督教的喪禮更多的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脫生前痛苦。近現代以來,由於西方崇尚「個人本位」,主張「以個人為中心」,因此在喪禮中,根據宗教禮儀,重在安置死者的「靈魂」。從它的喪葬儀式可以看到他們的宗教傳統。儒家確立了中國喪葬禮儀的大傳統。在傳統中國文化中,一直存在靈魂不死的信仰,經儒家倫理化解釋,人們關心死者的靈魂,靈魂附於神靈,供奉於祖廟。後來佛教的傳入,則帶來了「六道輪回,轉世托生」等觀念。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講煉丹成仙,在民間並無多大影響,但在發展過程中,它逐漸吸收了儒、佛教的許多觀念,終於和儒、佛成為鼎足之勢。從道教對中國傳統喪葬禮儀的影響中,亦可看到道教與儒、佛二教的關系,道教給喪葬文化帶來了關於地府陰間的觀念。宗教的融合體現在喪葬禮儀中,那便是以儒家傳統喪禮為主體,融合了佛、道二教的喪葬禮儀的出現。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裝斂、報喪、成服、大斂、出殯等等;但其中又雜以眾多佛、道習俗,如請陰陽生批書、置七星板、釘長命釘等是道教習俗;而念倒頭經、做七七齋則是佛教習俗。更為有趣的是做七七齋時,首七由和尚念經,二七由道士作法事,三七是和尚念經,四七為喇嘛念經,五七又是道士作法事,六七不念經,七七又由女尼誦經,真是魚龍混雜,但正是這種看似矛盾的習俗體現了中國傳統喪葬禮儀的宗教信仰文化。
2、倫理文化不同。秦漢以後漢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地位的一種倫理文化。儒家倫理學中以「孝」為核心,並將其提升到最高范疇的地位。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說「夫孝,天下之大經也。置之而塞於天地,施諸後世而無朝夕。」「孝」不僅是人們德行的根本: 「民之本教曰孝」,而且總括一切德行,所有的具體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現,因此社會各階層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觀念,而「孝」的體現之一就是喪葬活動的重殮厚葬,而簡辦喪事便會被視作「不孝」,會招致輿論的譴責,損害個人乃至家族名譽。喪葬禮儀中的繁多的禮節都表現了儒家的孝義。西方的倫理道德觀,用著名的倫理學專家黃建中的話來說就是:遠西倫理是宗教倫理、個人本位、利權平等、崇尚親愛等。崇尚個人與自我是西方倫理價值觀的一個基本取向,我們可以把西方的倫理價值觀稱為「重個人」的價值觀。尤其是文藝復興運動之後,崇尚自我的價值取向更加鮮明地突現出來。在西方的喪葬禮儀中,除重視的對上帝的尊崇外,沒有中國的那種濃重的「孝悌」思想,不是重殮厚葬,而是簡喪薄葬,重在安葬靈魂。因此在喪葬禮儀中沒有了中國的那些繁文縟節。
3.顏色文化不同。在傳統的喪葬中,中西方國家採用了截然不同的顏色。西方國家採用的是黑色,而中國則採用白色。美國的喪葬禮儀中,所有的靈車一律為黑色,車窗遮有黑紗。送葬人一律身著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領帶。參加者身著黑色的衣服或佩帶黑紗,以示對逝者的哀悼。人們需要黑色文化來擺脫恐懼(死亡的恐懼)並將它形象化和實在化,這是人們潛在的需要。在中國,喪禮則以白色示悼念。據說,這是受了佛教的影響,由此,人們把老人的壽終正寢看做「白喜事」。因此,死者臉上的面衣是白色的,孝子的孝服是白色的,喪停的房間窗戶鏡子等都要用白色來遮封,祭幛也是白色的棉布等,整個喪葬是以白色為主色調。西方國家白色則用於與喪葬完不同氣氛的新人的婚禮上,新娘身披白色的婚紗,寓意純情聖潔。現在隨著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人們的顏色觀在不知不覺發生著變化。人們接受、引進異質文化,從而更加豐富充實本土文化的內容。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聖潔;以前在中國卻是孝服的顏色,可現在,青年人拍婚紗照,新娘穿著潔白的婚紗,也不再有人會大驚失色。紅色在西方人傳統觀念中是與血腥、淫穢聯系起來的,可現在他們身著中國傳統的紅色唐裝時,同樣的喜盈滿面。可以預言,隨著漢英語言相互接觸、漢英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漸深入,顏色詞的這種聯想義和象徵義的趨同現象將會日益增加,並交互疊合。
4.禮物文化不同。贈送禮物在受傳統文化影響下,在不同的社會場景中,禮物交換與贈送被賦予不同的象徵意義。根據各民族的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中,贈送禮物有一定的講究,特別是在特殊情境下的(婚、葬禮等)禮物具有了社會功能。西方國家的葬禮上,親戚朋友悼念死者,鮮花必不可少,參加葬禮的人,一般都要為死者獻唐菖蒲花或白色的百合花,以表示哀悼。在中國,喪禮是沒有人送鮮花的,一般要送的是白色的祭幛,用以表示哀傷。
綜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最終在於:中華文化在根底深處一直沒有擺脫人對自然的依附關系;西方文化則是徹底擺脫了人對自然的依屬。現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補,使得現代的喪葬禮儀相互之間越來越接近,從而進一步達到真正的「中西合璧」。
E. 悼詞的概念解說
dào cí
名詞
哀悼死者的言辭文章:在追悼會上讀悼詞。
今天的悼詞是從古代的誄辭、哀辭、弔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來的。誄辭作為中國哀悼文體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種專門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讀性的哀悼文體。哀辭文體是誄辭的旁支。誄辭的對象主要是王公、貴族、士大夫並以頌贊死者功德為主;而哀辭的對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壽終者」,同時以抒發生者哀悼之情為主。弔文指憑吊性的文章,「吊」有慰問之意。弔文內容較誄辭、哀辭廣泛,也較其龐雜。可以說弔文是中國古代群眾性的哀悼文體。它不一定是歌頌功德的文字,如漢代司馬相如的《吊秦二世賦》。弔文也可以對具體的事物而言,成為一種詠懷性的文體,如《吊戰場》之類。祭文是古時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時所誦讀的文章。屈原的《九歌》是最早的祭文。祭文范圍較廣,只有祭奠死者的文章才屬於哀悼文體的范疇。今天我們所說的悼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它反映出新時代的新變化,無論在形式和還是在內容上,同古代的誄辭、哀辭、弔文、祭文均有實質性的不同。本文主要介紹的就是現代悼詞(下文只寫作「悼詞」)。
F. 悼詞的區分
悼詞,中國古代稱為「誅詞「哀辭」「弔文」「祭文」等。現代悼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悼詞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業的文章。狹義的悼詞指在追悼會上對死者表示敬意、寄託哀思的專用哀悼文體。
G. 悼詞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三點
悼詞,在為逝者舉行的追悼會上所作的講話或文章,專用於對逝者的哀悼。
悼文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點明悼念對象,通俗介紹其生前身份、簡歷、因何逝世、逝世時間、終年歲數等。
二、扼要地介紹逝者生前的事跡,突出其對社會的貢獻,恰如其份地評價其一生。
三、對逝者表示哀悼,並勉勵生者化悲痛為力量,以實際行動做好工作來紀念逝者。悼詞一般由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讀,國葬的悼詞,在中國習慣上由繼位者宣讀。
H. 為什麼中國式的葬禮給人一種「俗」的感覺,而西式葬禮則給人一種「雅」的感覺
我個人就很喜歡國外的葬禮模式,念悼詞默哀,不會像國內這樣過於熱鬧繁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