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到底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是什麼
借題思考:中國傳統文化是指我們文明的核心,儒釋道,易經,古老的中醫,和兵法。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這個基礎上所創造的文明運藏人性的本質(感恩心)所傳承延續下來的如中秋,春節,清明,等節日的內涵意義,以及回歸人性的行為,忠孝涕,仁義禮智信,寬容大度包容的心態。如科技創新四大發明,絲綢書法戲劇文明一切都是在人性的基礎上遵道而行,使生命沖滿了無限的創新動力,創造出無限文明來完善自然環境缺失不足,使我們生存環境得以改變。使中華文明豐富多彩,代代傳承延續至今。是為中國傳統文化。
Ⅱ 中國傳統藝術的文人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人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中的「文」以人為本,「人」以「文」為本性或自性,它通過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和人身心靈的諸關系合乎中庸和平的協調,以教化天下,並由此而誕生出禮樂文化、人倫文化、仁愛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所謂人文精神,是人性——人類對於真善美的永恆追求以及表現在這種追求中的自由本質的展現……人文精神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精神、自覺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是「天人合一」,其特點是「內在與超越的結合、自然與人文的結合、道德與宗教的結合」。她強調以民為本,重人文遠鬼神而有別於重自然的希臘文化;她肯定個人的心性向善,把人放在一個倫理的人際關系中來定位。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所講的「重人」,並非尊重個人價值和個人的自由發展,而是將個體融入群體中,強調人對宗族的國家的義務。儒家思想是幾千年來統治中國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其實就是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從來以人為核心,中國有著自己特殊的人文主義傳統。以人為本,孜孜不倦於現實人倫和理想社會的建構,始終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與現在所謂的「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一詞最早見於《周易·彖傳》。「賁卦彖傳」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由以上的解釋可見,「人文」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是與「天文」一詞對舉為文的。「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人文」則是指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具體地說,「人文」的主要內涵是指一種以禮樂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一個人倫有序的理想文明社會。
在網上看到的,樓主可以參考一下
Ⅲ 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哪些
1、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開放的文化,是海納百川的文化。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在不斷地包容並融合外來文化。今天的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國文化開放兼容的一個具體體現。
2、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表現的都是中華民族重視天下的和諧和相互友愛而非互相的對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國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體現。歷史上強大的中國,沒有主動侵犯小國。
中國版圖的擴大,是在回擊當時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動融入中原文化的結果。強大的明朝派遣鄭和下西洋,給各國送去的是絲綢、瓷器等各種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他們以西方對抗和競爭性的思維、以自己愛好侵略的歷史來揣度以和諧大同為核心特色的中華文化的表現。
3、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當好好先生,而是一種為人處事上的恰到好處,是一種「黃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智、仁、勇」的結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強調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現。「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隨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
4、以民為本的精神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說過:「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毖。」進入現代的中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宣示,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思想一脈相承的。
5、愛護他人和擔當社會的精神
「仁者愛人」、「兼相愛,交相利」,都是強調對他人的關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真正的個人幸福,必然是與他人及社會整體的福祉相連。傳統文化中的「大人之覺」、「內聖外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倡導,都是強調把個人的能量和才智運用到對整個社會幸福的追求之中。
范仲淹、文天祥……無數的仁人人士,都有擔當天下為民請命的情懷和為歷史記誦的感人事功。乃至古代賢明的帝王那裡「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面對家國的態度,也都是這種擔當天下的文化精神的體現。
Ⅳ 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因內容太多,有刪改 )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若由著述載籍而論,經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為其淵藪;如由學術統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鳴,則以儒、道二家為其歸致。東晉以後,歷南北朝隋唐,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釋氏之典籍〔1〕與統緒因而也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輔相成,構成了唐宋以降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語,轉引自元劉謐著《三教平心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本結構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之一是:觀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實踐中的整體會通。具體地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儒、釋、道三家,還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雖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領域、表述方法和理論特徵,然卻又都是互相滲透,互相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難析。這也就是說,人們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學各自的特點,更需要會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學的共同精神。此外,如果說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等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整體,那麼對於這個文化整體來講,其中的任何一家、一科、一學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這一文化整體的特性將發生變異,或者說它已不再是原來那個文化整體了;而對於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學來講,則都是這一文化整體中的一家、一科、一學,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學又都體現著這一文化整體的整體特性。唯其如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學,我認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精神之所在,否則將難入其堂奧,難得其精義。
一
中國傳統文化如果從整體上來把握的話,那麼人文精神可說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鮮明的特徵。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與現在所謂的「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等概念不完全相同。
從荀子、《中庸》和董仲舒等人的論述中,應當說都蘊涵著這樣一層意思,即在天地人三者中,人處於一種能動的主動的地位。從生養人與萬物來講,當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從治理人與萬物來講,則人是能動的,操有主動權。就這方面說,人在天地萬物之中可說是處於一種核心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倫理精神和藝術精神的養成等,正是由對人在天地萬物中這種能動、主動的核心地位的確認而確立起來的。
由此,又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即:一是高揚君權師教淡化神權,宗教絕對神聖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一是高揚明道正誼節制物慾,人格自我完善的觀念廣泛深入人心。這也就是說,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著一種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現代理性精神。
二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人文精神,根植於遠古的原始文化之中。人們常把「天人合一」視作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而考其起源,則與中國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天地)崇拜,以天地為生物之本;以及祖先崇拜,以先祖為監臨人世的上帝(此亦為天,天命之天)等觀念,不能說毫無關系。由此可見,「天人合一」中「天」的含義是合自然之天與天命(先祖上帝)之天而言的。以後,宋明理學講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與天命之天的統合體。
人與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順自然」(這里「自然」一詞的含義,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則與狀態)。
三
人與天命之天「合一」的中心是「疾敬德」。這一觀念,大概起源於殷末周初。《尚書•召誥》中有一段告誡周王要牢記夏、殷亡國教訓的文字,很能說明這一點。其文曰: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有監於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這是說,夏、殷之所以滅亡,主要是由於他們「不敬德」,因此,周王如要永保天命的話,就一定要「疾敬德」。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是周初人的一種共識,也是以後儒家論述天人合一的一個中心命題。
人事急於神事,民意重於神意的觀念深殖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並成為歷代聖賢、明君無時不以為誡的教訓。《禮記•表記》中嘗借孔子之口,比較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不同特色,其中在述及周文化特色時說:
「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周文化這一近人而遠鬼神的特色影響深遠,以至當季路向孔子問「事鬼神」之事時,孔子相當嚴厲地斥責說: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而當孔子在回答樊遲問「知」時,則又表示說: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務民之義」是「人有其治」的具體體現,人之治如果搞不好,鬼神也是無能為力的。因此說,只有懂得近人而遠鬼神,把人事放在第一位,切實做好它,才能稱之為「知」。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在中國傳統中,把政權看得比神權更重的文化上的根源。
四
「禮」起源於祭祀,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禮」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則是越來越富於人文的內涵,乃至最終成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主要載體之一。「禮」通過祭祀,從消極方面來講,是為了祈福禳災;而從積極方面來講,則是為了報本。報什麼本?荀子的論述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他說: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把君師之治作為禮之本,一方面是以禮制形式來落實人與天地參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是使「禮」包含了更多的人文內涵。「禮」字在《論語》一書中凡七十四見,然除了講禮如何重要和如何用禮之外,對禮的具體涵義沒有任何錶述。即使當林放提出「禮之本」這樣的問題,孔子也只是回答說:「禮,與其奢也,寧儉」,仍然只是如何用禮的問題。《孟子》一書中「禮」字凡六十八見,其中大部分也是講如何用禮的問題,只有幾處稍稍涉及到一些禮的具體涵義,如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恭敬之心,禮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指仁、義)是也」。荀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學的奠基者。《荀子》一書中「禮」字凡三百餘見,全面論述了禮的起源,禮的教化作用,禮的社會功能等等,尤其是突出地闡發了禮的人文內涵。如,他對禮的起源的論述,完全拋開了宗教的解釋。他說: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據此,在荀子看來,禮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們在上文提到過的「明分」,或者說「別」。所謂「別」或「明分」就是要使社會形成一個「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的倫序。荀子認為,確立這樣的倫序是保證一個社會安定和諧所必需的。
《禮記•王制》中規定: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此四誅者,不以聽。」
文中所謂「此四誅者,不以聽」的意思是說,對於這四種人不用聽其申辯即可處以死刑。
至此,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上薄拜神教的人文精神,應當說已經反映得相當充分了。
五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則大量地體現在儒、道、佛三教的有關心性道德修養的理論中。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注重並強調心性道德修養,這是與中國歷代聖賢們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密切有關的。上面我們曾引過一段荀子論人「最為天下貴」的文字,在那段文字里,荀子把天下萬物分為四大類:一類是無生命的水火,一類是有生命而無識知的草木,一類是有生命也有識知的禽獸,最後一類就是不僅有生有知而更是有義的人類。「義」是指遵循一定倫理原則的行為規范,如荀子說的:「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等等。在荀子看來,這就是人類與其他萬物,特別是動物(禽獸)的根本區別之所在。荀子的這一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絕大部分的聖賢都持這樣的觀點,即把是否具有倫理觀念和道德意志看作人的本質,作為區別人與動物的根本標志。如孟子也說過: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那不同於禽獸的一點點,就是人的倫理意識和道德感情。孔子在回答子游問孝時嘗說: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孟子則說: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孔、孟的這兩段論述都是強調,只有具有自覺的倫理意識和道德感情,才能把人的行為與禽獸的行為區別開來。對此,荀子更有進一步的論述,他說: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而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
事實上,在中國歷代聖賢的心目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倫理與物慾的關系問題是確立人格和提升人格的關鍵。對於這一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致是從三個層次來進行探討的。一是理論層次,討論「理」「欲」問題;一是實踐層次,討論「義」「利」問題;一是修養(教育)層次,討論「役物」「物役」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這方面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概括地講,在理論上以「以理制欲」、「欲需合理」說為主流,部分思想家將其推至極端,而提出了「存理滅欲」說;在實踐上以「先義後利」、「重義輕利」說為主流,部分思想家將其推至極端,而提出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說;在修養上則概以「役物」為尚,即做物慾的主人,而蔑視「物役」,即淪為物慾的奴隸。
由於部分宋明理學家,如程朱等,在理欲問題上過分地強調「存天理滅人慾」,因而不僅遭到歷史上不少思想家的批評,更受到了近現代民主革命時代思想家的激烈批判,斥其為壓制人性、無視人性,這是歷史的需要,完全是應當的。但是,我們如果全面地來檢視一下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理」「欲」關系的理論,則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存理滅欲」之說實非據於主流地位。若如程朱等所說,必待滅盡人慾方能存得天理,即使以此為極而言之說,其理論上之偏頗也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嘗以為程朱之說發軔於《禮記•樂記》,如與朱熹同時之陸九淵就認為:
「天理人慾之分,論極有病。自《禮記》有此言,而後人襲之。」
對照陸九淵所引本節之文,人們可以看到陸氏引文中略去了「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一句,然而這一句恰好是《樂記》本節所論旨趣之關鍵所在。《樂記》並未否定人感於物而動的性之欲,它只是否定那種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且又不能反躬的人。這樣的人,在它看來就是在無窮的物慾面前,不能自我節制,而被物支配了的人,亦即所謂「物至而人化物也」。人為物所支配,為了窮其人慾,那就有可能置一切倫理原則於不顧,而做出種種背離倫理的事來。為此,《樂記》才特別強調了「制禮樂,人為之節」的重要和必要。
荀子認為: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可免也。……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荀子的這些思想是合理而深刻的,對於後世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此外,道家等從養生的角度也講述了不少有關「節欲」、「養欲」的道理,對於豐富傳統文化中的「節欲」理論也是很有價值的。
在荀子之前就流傳著這樣的教訓,即所謂:「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對此解釋說: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此之謂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注重精神修養和倫理實踐的人則輕視富貴地位,也就是說,注重內心反省的人,對身外之物是看得很輕的。歷代相傳的「君子支配物,小人被物支配」,就是這個意思。做「役物」的「君子」,還是做「役於物」的「小人」,這是人格修養上必需明辨的問題。荀子進一步對比此二者說:
「志輕理而不〔外〕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恐者,無之有也。……故欲養其欲而縱其情,欲養其性而危其形,欲養其樂而攻其心,欲養其名而亂其行。如此者,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乘軒戴 ,其與無足無以異。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
反之:
「心平愉,則色不及佣而可以養目,聲不及佣而可以養耳,蔬食菜羹而可以養口,粗布之衣、粗 之履而可以養體,屋室廬庾葭 蓐尚機筵而可以養形。故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無勢列之位而可以養名。……夫是之謂重己役物。」
這種不為物累,勿為物役的思想在佛、道理論系統中更是俯拾皆是,此處暫不贅述。然至此,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應當說也已經反映得相當充分了。
人不應當「役於神」,更不應當「役於物」,人應當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不少人以為,依仗現代高科技,人類已經可以告別聽命於「神」的歷史,人類已經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支配「物」的世界了。然而,我們如果冷靜地看看當今世界的現實,則恐怕就不會這樣樂觀了。「役於神」的問題是極其復雜的,絕非單純的科技發展就能解決的。君不見,當今世界各大有神宗教,憑借著社會經濟增長的實力後盾,幾乎與現代高科技同步高速發展,且新興宗教層出不窮。「役於物」的問題,則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人類向「物」世界索取手段的不斷提高,因而對於物的欲求也是在進一步的膨脹。更何況當今世界是一個講求實力的時代,全世界的經濟實力競爭,把全人類逼上了「役於物」的險途而尚不能自反。
眾所周知,十八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高揚人本主義去沖破中世紀神本文化的牢籠,然而誠如當時那些主要思想家所言,他們倡導的人本主義,從中國儒、道哲學的人文精神中得到了極大的啟發和鼓舞。〔88〕而當今東西方思想家注目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恐怕主要是想藉助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的人文精神來提升人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以抵禦由於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而帶來的拜金主義和拜物教,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類的自我失落和精神空虛。我想,這大概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為什麼還值得人們在今日來認真研究一翻的理由吧!
Ⅳ 中國人的人文精神是什麼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同時,人所具有的強烈社會感又是人的社會價值。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與自然界相互協調,和諧共生,這又是人的自然性的表現。
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其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都體現出豐厚的人文精神。通俗地說,只要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概念及其精神的話,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也就能清晰地把握了。
認知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意義十分重要。中華人文精神的概括是,歸止文明的方向、歸止至善的良心、歸止做人的道德、化成天下的責任、關愛人民的利益。
Ⅵ 什麼是中國文化的人文傳統
中國文化傳統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徵,體現了一種獨特的人文精神,這一點看來已不容易引起爭議,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文化就可定義為一種人文性質的文化、或一種「內在超越」 的文化,以區別於西方及印度、阿拉伯世界具有較強宗教色彩或者說「外在超越」 的文化。我們也許可以從下面的兩層意義上,去理解上述確定中國文化傳統特徵和性質的嘗試: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文化很早就擺脫了原始的神話、巫術、或如梁漱溟所說很早就相當理性、相當成熟;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國後來也沒有像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一樣進入由一種超越的宗教、至高的人格神君臨一切的社會。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明顯的宗教超越的特徵,而是始終將自己的思考限於人世間,尤其是關注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在此世所能取得的精緻的文化成就,而對垂直的人與上帝的關系、以及擴展的、征服的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都不甚注意,所以,不僅系統的神學教義相對闕如,系統的自然科學也不太發達。
古代「人文「一詞不太用,但「人」、「文」兩字卻用得極多。我們尤其要注意這「文」字。相對於商人,周人重「文」是一轉,相對於尚武的「士」,孔子著重培養尚文的「士」,使「士」階層「文化」又是一轉。儒家之學也就是人文之學,儒家之教也就是人文之教,且很早就與宗教脫離,被理性化,以人為中心,注重歷史、文學,有一種濃厚的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意味。在這種人文學術的籠罩之下,正如上述,不僅神學、自然科學不發達,乃至社會科學也被包裹在人文學術之中而未有獨立長足的發展。
我們把握「人文學科」的概念可以從中國傳統學問開始。傳統中國的學問常被稱為是「經、史、子、集」:「經」有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六經(加樂,但樂經實不存)、七經(五經加論語、孝經)、九經(一說五經中禮分出三禮、春秋分出三傳為九經)、十三經(以上說九經再加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史是歷史,其主幹是正史;子主要是先秦諸子;集是各家文集,以文學為主。而這四個方面又是打通的,其大要可以說是文學、歷史、哲學。古代一位學者對這四個方面都要涉獵。古代中國的學問主要是一種人文的學問。
中國文化的傳統內容確實是以現在人文學科的基本科目——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為核心的:它保留有世界上最豐富和悠久的成文的歷史典籍,從遠溯三千年以上的正史到各種地方誌乃至家譜;它有非常典雅和精緻的文學寶藏,尤其是表現在詩歌方面;它也有深刻和富有洞見的哲學思考,還有繪畫、書法等藝術方面的精品。甚至中華民族的氣質和性格都相當程度上被「人文」化了,在世界進入近代社會之前,它是在其人口中識字者比例最高的一個民族,政治的主要職位都由讀書人占據,這些讀書人所讀的書主要是人文典籍,在社會上也普遍有一種對於讀書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艷羨和尊敬。
但這也並不是說中國文化自文明發軔以來就是如此,塑造了中華民族這種性格的、最重要的歷史變化是發生在周朝,並一直下延到春秋戰國時期。周以前的殷商看來還是一個相當虔信天帝、鬼神、巫術、生命力洋溢、文化上則相當粗獷和豪放的時期,。現有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教」、「學」等字,但當時的殷商貴族一般只是「習武」和「習樂」,並注重生命的享受,乃至少有節制而趨於極端,舉一個例子,他們喝酒看來是常常喝得昏天黑地,在商紂王時,不僅是王室「酒池肉林」,下面也是酗酒成風,以致到西周時,周公還敦敦告誡康叔一定要戒酒,不要學商人酗酒喪邦,說「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於殷」(《尚書·酒誥》)。
到西周的時候,統治者則開始建立一種「親親」色彩很濃的宗法等級制度和禮樂文明,並越來越具有一種「文質彬彬」的氣質,例見後來在貴族之間交往中相當流行的賦詩、觀樂、有辭、有言的風習,粗獷豪放的習慣越來越受到「禮文」的節制,這一轉變之得失,自可見仁見智,但上層階級的風習和民間的崇拜確實由此受到人文理性相當充分的洗禮。這時上層貴族的文化主要表現為「詩書禮樂」,而其中「禮」又可以說是一個總名,一個概括。「禮」實際上是一種等級制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從實行者來說,專為貴族所有,即所謂「禮不下庶人」。等級制到處都有,在世界進入現代社會之前,等級制是一種普遍的制度形式。然而,中國古代等級禮制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理想形態含有一種精緻、文雅和細膩的意蘊,即孔子所謂「文質彬彬」下的「彬彬有禮」。春秋時代早期的世家貴族們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這種意蘊。雖然春秋時代的貴族文化,至少在孔子之前的時期,主要並不表現於典籍和藝術品的創造之中,而就表現於他們的言行、尤其是賦詩、觀樂及各種禮儀活動之中。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揖讓進退,歌呤諷詠,儼然就像是一種藝術品。那是尚未衰弱和墮落的貴族的一種藝術。[i] 當然,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從那生活中最終凝結成形的一些突出人格和德性。總的說,傳統社會是相當重質而非重量的社會,是主要追求人的優秀和卓越而非主要追求人的廣泛平等的社會,在道德上則是更為尊崇人格和德性而非更為尊崇原則和規范的社會。
Ⅶ 中國人文特色是什麼
一、重人輕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中國古代大多數思想家對宗教都缺少熱情。他們所共同關心的乃是社會、人生的現實問題。此即孔子「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莊子「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莊子》)之謂。中國傳統文化凝神注視的是人間的是非和壽夭,對超然於現實之外的來生,則很少加以關注,從而形成了傳統文化輕鬼神、重人事的突出特色。儒家是一種道德信仰,是對完美人格和祥和政治的追求,不是對神仙,對方術,對上帝、對權力的崇拜。孔子「不語怪、力、亂、神」 ,主張「盡人事,知天命」、「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思想具有宗教的精神而無宗教的痴迷,具有文化的包容而無會黨的伐異。
二、重道輕器 傳統文化所謂的「道」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理想、道德准則等,概括地說,就是儒家的「仁義道德」;「器」是指具體事物和名物制度。
孔子強調「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其中固然有人格不能偏向一端的含意,但同時也流露出了「知人」壓倒「知物」的傾向。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論語·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在孔子那裡,感性慾求(謀食)與理性追求(謀道)二者之間,後者處於優先的地位,一旦「志於道」,則即使身處逆境,也可以達到精神上的愉悅。所以孔子稱贊其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三、 民為邦本 「民本主義」的觀念最早見於《尚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是說,人民只可親近,不可威狎,因為人民構成國家政治的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的安寧才有保障。
孔子儒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人為本、重民愛民,表現了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把「養民也惠」、「使民也義」、「使民以時」、「使民如承大祭」、「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等作為仁人君子之道而要求統治者遵守。孟子認為仁與不仁是國家興衰存亡的標志和依據,提出 「民貴君輕」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要求為政者:「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正是這些不同,才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遠豐厚的人文追求,傲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並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傳統文化的人文追求體現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存價值,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超前價值。
Ⅷ 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及西方文化,談一談人文的內涵是什麼
「修齊治平」「家國一體」的觀念深深地融入了中國古代儒家和志士仁人的人文理想,儒家文化深深紮根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