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現在有哪些瓶頸產業

中國現在有哪些瓶頸產業

發布時間:2022-07-07 05:45:05

1. 現在缺口比較大的行業有哪些

一、人工智慧行業
在今年人工智慧行業,在十大熱搜行業里排行首位。之前這個行業是不面向高考學子招生的,很多本科大學已經開設了這個專業,並納入長期人才進入培養體系。目前看來人工智慧得到了廣泛重視,並在機器人、控制系統、模擬系統等方面得到應用,這些直接反映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一個可供選擇的好專業,畢業之後從事的工作也多種多樣,不用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如果你對人工智慧方面感興趣,可以考慮一下這個專業,在未來幾年這個專業是絕對有發展前景的。
二、大數據行業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也孕育而生,在我國屬於新興行業。而且這個行業已經大面積覆蓋部分地區,縱觀未來30年都屬於人才稀缺的行業,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做行業的人才缺口都是巨大的。我國對於大數據行業人才需求很大,所以說這個行業的就業率還是很高的。這個專業比較適合一線城市,一線城市的需求量大,就業崗位多,收入也會更多,工作幾年後有了足夠的經驗,年薪幾十萬不是問題。
三、信息安全行業
信息安全行業主要是針對計算機與互聯網,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網上的信息詐騙和不安全因素越來越多,為保證每個人的利益都不受侵害,這個專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快,畢竟網路安全關系著每一個人。雖然現在這個行業還沒有達到黃金時期,導致很多人並不了解,但有數據顯示在未來10年安全信息人數總需求量高達140萬人,這些都是市場缺口,試想一下,如果你學好了這個專業,未來豈不是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工作。
當然這個行業人才缺口大,對技術要求也很高,如果你的技術到家進入政府機關、國家安全部門、事業單位等都有可能,畢業後從事一個好的行業,對你的發展前景以及發展空間都有巨大的幫助。
以上三個行業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其他很多行業有著很好的前景,只要你認真學習,就不愁找到一個好的工作。
供參考。

2. 工信部:將加大對汽車半導體技術攻關,我國半導體技術都存在著哪些瓶頸

2月26日,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喬躍山表示,將繼續加大對汽車半導體的技術攻關,推動汽車半導體生產線製造能力提升,指導車規級驗證試用能力建設。

當天,由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和裝備工業一司主辦,中國汽車晶元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承辦的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專題研討會暨《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下稱“《手冊》”)發布活動在京舉行。

喬躍山表示,半導體是信息社會的基石,是汽車行業電動化、聯網化、智能化升級的基礎和源動力。近年來,在汽車行業的支持下,國內汽車半導體技術發展迅速,但整體來看,國內半導體企業對於汽車產業的需求,以及對汽車半導體產品的開發和推廣經驗不足,在車用領域尚未形成系統化的供應能力。去年四季度以來,晶元產能供應緊缺,更突顯汽車半導體供應能力不足的問題。

《手冊》收錄了59家半導體企業的568款產品,覆蓋計算晶元、控制晶元、功率晶元、通信晶元、感測晶元、信息安全晶元、電源晶元、驅動晶元、存儲晶元、模擬晶元等10大類,53小類產品,占汽車半導體66個小類的80%,其中已上車應用的產品合計246款,占收錄產品總數的43%。《手冊》還收錄了26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1000條產品需求信息,來自一汽、上汽、北汽、比亞迪等14家整車企業和德賽西威、寧德時代等12家汽車零部件企業。

3. 四川省瓶頸產業有哪些

四川作為經濟大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還存在許多瓶頸甚至是隱患,將阻礙四川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結構不合理

1)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

四川十年來經濟獲得快速增長,除了消費得到一定增長外,主要還是靠投資拉動,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28065.3億元,其中第三產業投資19724.6億元。目前政府和民間債務不低,進入債券還本付息高峰期。剛性支出逐年增大,僅2018年前三季度,全省債務付息支出109.8億元。部分市縣財政吃緊、政府債務風險較高,部分城市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很高、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資本水平低於監管標准。政府存量債務償還壓力與平台公司融資難等問題疊加,故繼續進行投資刺激怕是不可持續;

2)實體結濟結構不合理,

四川實體經濟普遍存在「重量輕質」「重硬輕軟」的現象。產業分散,全同開花,除了將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外,又提出了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新一代網路技術、大數據、軟體與信息服務、航空與燃機、智能裝備、軌道交通、新能源與智能汽車、農產品精深加工、優質白酒、精製川茶、醫葯健康、新材料、清潔能源、綠色化工、節能環保等16個重點產業培育方案,貪大求全,力量分散,發展無重點,無亮點。同時知名品牌也較少,以前聞名全國的長虹電視,逐漸衰落了,只留下幾瓶白酒還在掙扎,但在以茅台為首的貴州酒的進逼下,也是力不從心。

第二: 空間結構集中度過高

四川經濟集中度太高,成都一地超過15342億,佔全省比例接近40%,在主要經濟省份中(不計寧夏、青海、西藏等),成都佔全省的比例最高,而排名第二位的綿陽GDP僅2303億,只有成都市的七分之一,在全國城市中排在100位以後去了。與存在同樣問題的湖北相比,雖然武漢的佔比與成都差不多,但四川的人口和面積均大幅領先,同時襄陽與宜昌GDP均超過4000億,他們與武漢比例約三分之一多,故四川經濟集中度比湖北更嚴重,更加不平衡。四川作為一個大省,無論如何發展,僅靠成都是不能帶動全省的發展。

第三:新動能培育不足

2018年,四川高新技術企業4200家,排名約第10位,只有廣東省的十分之一,甚至落後於安徽、湖北、天津等省市。四川數字經濟規模1.09萬億元,居全國第10名,與浙江、江蘇、廣東等沿海省份比較還存在不少差距。深圳建立起了「官、產、學、研、資、介」六大維度結合的協同創新模式,培育了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四川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創新合作的比重僅為10.5%,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而在資本的強大作用下,省內高校部分專利被沿海地區收購,存在「牆內開花、牆外香」問題。不少地方在新動能培育上存在局限,將其簡單等同於部分新興產業的規模擴張,更是採取傳統抓產業的辦法,給政策、給資金、給要素等,造成了部分新興產業因過量扶植而出現產能過剩和過度競爭。

第四:經濟基礎不強

1)地方國有經濟不強

四川國有經濟競爭力不強,60%地方國有資產集中在交通、能源、建築等基礎產業,增量布局集中向旅遊、金融、康養等領域扎堆。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對滯後,國有企業還沒有實現從經營產業到資本運營的轉變,集團層面國有獨資公司佔比達75%,國有資本放大功能未充分體現,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低。

2)民營企業不活

四川民營企業不轉型升級較慢、創新能力不強。從領軍企業數量上看,四川入圍全國500強的民營領軍企業不斷減少,從2011年的18家減少到2017年的10家,在全國排位從第6位下降到第13位。民營經濟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佔比較低且主要集中於低端的生活性服務業。在新經濟領域,四川民營經濟僅有一家獨角獸企業。企業知名品牌數量缺乏,根據《2017年胡潤品牌榜》排名,上榜的107個最具價值中國民營品牌中,四川無一家企業上榜。

六:四川經濟發展建議

第一:明確重點發展產業

四川一直走大而全的產業道路,看看以下文件(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關於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2018〕92號)節選:

第三條: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發展壯大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重點培育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葯、軌道交通、動力及儲能電池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數字產業,構建特色鮮明、布局集中、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四條:著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優質白酒、釩鈦新材料四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信息安全、航空航天、清潔發電設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軌道交通、生物醫葯、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

第五條:支持核能裝備與核技術應用、航空整機、航空發動機、航天及衛星應用、軍工電子裝備、信息安全、集成電路、高端材料、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無人機等優勢領域;支持發展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優先發展名優白酒、肉食品、糧油、紡織服裝、煙草、茶葉、中葯材等千億級產業等。

以上所謂的產業規劃我看是幾乎將能想到的產業都羅列了一遍,毫無重點所言,也就談不上產業指導。結合四川現有的優勢產業基礎和資源,四川是農業大省,但全省多高原、山地和丘陵,但畜牧業發達,水果/特產/中葯材等豐富,故農業大有可為,建議四川重點發展的產業為農業和食品工業(包括糧食、肉製品、水果加工、酒、醋、油),其次依託川西南和川東北的水電、天燃氣和礦產等,發展新材料和化工,再次是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產業/汽車等不宜作為重點行業;

第二:明確重點發展區域

在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關於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2018〕92號)明確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一干是指成都,多支指除成都以外的城市,五區是成都周邊區、川東北、川西南、川東南、川西等,說到底這還是毫無新意的全面開花,有等於無。在投資受限、債務高企的情況下,全面建設是不可能的,必須擇其它重點區域發展。

介於四川及中國西南的形勢,及打造成渝城市群的需要,必須在突出成都這個『干』以外,建議自貢和內江組成江貢經濟區,南充和遂寧組成南遂經濟區,組成兩『支』(一干兩支),江貢經濟區主要發展機械設備、材料加工、醫葯化工等產業,而南遂經濟區主要發展食品加工、紡織(綢、麻等)、特色產業等,而成都(包括德陽、綿陽)主要發展電子信息、軟體和互聯網、金融、旅遊等產業。

第三:注重統籌,協調發展

前面提到的產業規劃,名義上統籌,實際分散,必須從全省的高度,甚至是西南或全國的高度進行整體考量和策劃,比如隨著四川交通的改善,旅遊業發展不錯,但是與其它地方(如貴州)相比,則速度太慢,去年貴州的旅遊人數和收入相比四川雖然還有差距,但差距相當小,考慮到兩省的人口、面積、旅遊景點數量和GDP收入,四川旅遊發展簡直不值一提。四川應該統籌發展以川西(亞丁、貢嘎山、九寨溝、黃龍等)、川北(米倉山、唐家河、白龍湖、光霧山等)的自然旅遊資源,打造以成都-江油-劍門關-閬中-廣元(昭化)-漢中一線的歷史旅遊資源,發展成都和廣元兩個旅遊節點,四川旅遊可以上幾個台階。

第四:軍民融合

在早期的三線建設中,四川遷入大批的軍工企業,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的融合是四川產業發展的思考點,如果良好融合,將可能產生一批新興企業和產品,而在過去發展中,已經取得不錯成績,如航空航天、軌道交通、人工智慧、無人機等行業已有很好基礎,政府應進一步探索軍民融合道路,消除障礙。

第五:提高新動能、挖掘新機會

1)充分利用智力資源

四川是教育大省,高校眾多,人才資源豐富,故四川應加大創新,加強校企結合,尋找新動能和新機會,推行互聯網+、物聯網、智能製造政策;

2)加大招商力度

結合四川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加大招商力度。其實成都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招商能力強,在和重慶、武漢的招商競爭中絲毫不落下風。但除了成都以外的市州,很難聽到招商聲音。

如果能充分利用四川的人口優勢、能源優勢、資源優勢、教育優勢,加上經濟基礎、旅遊資源,統籌協調、加大創新,四川經濟前景可期。

4. 中國科技「卡脖子」具體是在哪些領域如何突破這種困境

在過去的一年裡,在中國科技中遇到了「卡脖子」問題,引發了我國科技創新的熱潮。各領域涌現出許多尋求創新和突破的優秀企業家。他們面對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突破的?

應加強前沿科技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

國際仲裁員陶景洲也參加了前沿科技大賽圓桌對話相關議題的討論。陶景洲律師從業35年,在處理商業合同糾紛和國際投資仲裁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他看來,我國科技企業的人才短缺問題非常突出,對科技工作者更需要寬容。但在國內創業,知識產權保護不夠,違約和侵權成本太低,尤其是在前沿科技領域。山書科技的葛冬冬對這一點深有體會。

在圓桌對話中,他提到公司曾經有一款工業互聯網產品,就在發布的第二天,就被一家巨頭公司使用。朋友告訴巨人,已經建立了內部項目專門做類似的軟體。所以葛冬冬認為,製作核心工業軟體需要採取一些極端的保護措施。「有些核心員工甚至不敢出現在公司花名冊上,怕大公司一直盯著你,讓他們合作開發。這是沒有辦法的,不然你可能會失去一個人,整個產品都沒了。」

陶景洲進一步指出,科技前沿的較量無非是自己研發或引進技術。過去,中國收購了很多高科技公司,但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美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對高科技產業的出口有限制,歐盟增加了所謂的互惠原則,影響了中國企業未來的科技發展。

這種情況下,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法律保護根本不是特別重要,這方面的成本很小。「有一次,美國矽谷一家公司的技術被抄襲。我們代表這家公司提起訴訟,因為我們投保了訴訟風險。最後,我們向這家公司提起了800多萬美元的訴訟。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

5. 國內機器視覺產業發展有哪些瓶頸

1.人才的稀缺。
目前真正意義上的從業人員缺少科班出身,缺少對圖像處理的底層理論認知和理解。機器視覺中圖像處理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而目前大多數從業人員是本科或者大專畢業,或者是電氣工程師新入行,基本都比較缺乏圖像處理的基本理論,很多理論還停留在對「視覺嘛,就是對比嘛」「視覺嘛,就是二值化」等認知上。
待遇。雖然相對於普通的自動化從業者而言,機器視覺工程師待遇還是不錯的,但是卻難以吸引到碩士或者博士進行過專門圖像處理學術訓練的人加入,因為隨便加入那個互聯網大公司做圖像相關工作,待遇都能把自動化從業的工程師甩出幾條大街。
另外,機器視覺更多的應用是屬於自動化設備這一塊。而自動化屬於比較交叉的學科,涉及到機器視覺,需要了解的東西包括、電氣、運動控制、機械、光學、軟體編程等。這些學科了解一些基本的東西不難,但是研究的比較透徹並能高效率的綜合運用就比較難了。
2.圖像處理的不確定性。
在我的理解機器視覺僅僅算是計算機視覺的一個微小分支,所以機器視覺主要還是指工業方面的應用。目前的工業應用主要需求有:測量、外觀檢測、條碼、字元識別、定位。而這幾個方面機器視覺還沒有一個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批量化檢測的同時保證極高的准確率,極小的誤檢率和杜絕漏檢。這個目標不能實現,降低了機器視覺的應用預期。因為機器視覺設備不能完全解決,還是需要人復查,除非客戶的標准沒有那麼高。

6. 在現代社會,有哪些行業正在進入「低迷期」

各大城市的「創城」運動下,個體小商戶的日子不好過了,許多沿街破牆而建的小門頭房被判為違章建築,給拆除了;許多夜市、集市被認為是落後縣城形象,給撤銷了,估計原以此為生計的家庭上千計,或甚至於上萬計,雖如此,但據說可以提高現代化城市形象,摘掉像個大縣城的帽子。

所以很多高檔酒樓在包廂里直接安上卡拉OK唱機,邊吃邊唱邊玩。

那個時候邊唱歌邊吃飯,成為一個很時髦的事。

既然人們喜歡吃飯的時候也想唱歌,那何不把這種形式揉到一塊呢?

所以錢櫃創立出這種模式,邊唱邊吃邊喝邊玩兒,也就是在大陸廣泛推行的量販式KTV。

在裡面,既能唱歌,還能喝啤酒,喝飲料,還有自助餐,連吃帶喝帶唱都有了,吃喝玩樂交流全部都有了。

那時候不僅錢櫃是這種模式,還有樂迪,麥樂迪也都是這種模式。

當時錢櫃的這種模式引起很多人效仿,這種模式非常火。

很多的朋友聚會,單位的答謝會年會,經常都在錢櫃這樣的地方開。

當時錢櫃成為很多一線城市高大上的一種選擇。

很多影視明星去,一些學生沒錢湊錢也一起去。

剛畢業參加工作的,攢錢到那消費。

他的消費可並不便宜,卡拉OK唱一小時幾十塊錢,有的一小時好幾百。

去消費一次,1000 2000是常有的事。

所以當時錢櫃不是中低檔消費,甚至算是高檔消費。

可是越是這樣,他誘惑力越大。

因為它代表著當時70後80後,這一代人追求品質生活的一種嚮往。

所以近些年在北京的錢櫃關閉的時候,有很多三四十歲的人說,這裡面有我們的青春,在這合個影吧,這是很多人的心聲。

現在北京只剩下一家了,這家錢櫃是一個辦公地點,其它再沒有了。

這也意味著錢櫃徹底退出了大陸,也就是它代表最輝煌的KTV時代結束了。

其實從他進入大陸到現在,不過20年的時間就結束了,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先說一些外在原因。

錢櫃北京這家停了,他的理由是什麼?

實在負擔不起租金,這租金太高,店裡每天的收益從2009年開始就下降。

由原來月營業額沖到500萬,現在變成200萬不到。

每天來唱的人越來越少,收不上來多少錢,付不起房租金。

因為KTV這個行業,租金特別重要,為什麼?

KTV往往都是在一些繁華地段開設,是為了吸引客源。

另外KTV需要包廂,包廂太小,顯的不上檔次。

同時大堂還占很大地方,所以商鋪租金價格越來越貴的情況下,他的租金水漲船高。

而收益卻下降,沒多少人來,時間長了能不黃嗎?

其次這些地方,往往以高檔裝修吸引顧客,開支也很大。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些年越來越講究版權,原來錢櫃裡面5萬多首歌。

隨便挑,新歌老歌都有,現在情況不同,老哥在追究版權,新歌在強調版權。

如果要在這里邊放,必須付版權費,歌曲的版權費用提升上來了。

這些無形間都成了壓在錢櫃頭上的一筆非常大的成本開支。

其實不僅僅是錢櫃,其他那些KTV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這些問題是造成錢櫃等KTV幾乎要集體退出中國大陸一個外在的重要原因。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中央的8項規定也起到了作用。

以前很多用公款請大家吃飯唱歌,企事業單位都用公款來進行消費。

那時候錢櫃和其他KTV的營業額里,除了現金以外,還有大量的支票。

甚至當時整個大的KTV,相當大的收益來自於公款消費。

現在8項規定下來嚴了,這種消費沒了,所以對於錢櫃這樣的龍頭KTV影響也是比較大的。

這兩個是非常重要的外在原因,但是絕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如果KTV現在還有很多新的消費者去,一樣能彌補其他損失。

但現實是消費者日趨減少,以前70後,80後是錢櫃消費的主力軍。

其實在裡面唱歌,一聽唱什麼就能分出是什麼年代的人。

而隨著時代往前發展,70後80後成家立業。

有了孩子,有了家庭,不再像年輕時候,有那麼多時間用來吃喝玩樂娛樂應酬。

用來聚會也沒有那麼大的娛樂需求了,他們慢慢淡出這個消費市場。

偶爾進入KTV也是為了懷舊,比如說我一年可能去KTV就一兩次,而且都是被動的。

同學來了,大家一起唱歌,一起唱唱羅大佑的歌,唱唱過去那時代老崔的歌。

都是唱這些懷舊的歌,這樣的情況一年當中,我也就能趕上一兩回,平常是不會去這些地方的。

這個行業年輕人是主力軍,現在主力消費挪到了00後身上。

可是00後喜歡去KTV嗎?現在大多數00後,包括很多90後是低頭族,不管到哪低著頭,看手機。

微信朋友圈發這個看那個,而且這一波人非常有個性。

我們那個時代是什麼?唱歌五音不全,去了唱歌丟人,但是可以去看,看別人唱也高興。

我們當時集體意識還很佳,有麥霸唱的好,他總唱,我們看著也挺欣賞。

到最後酒喝差不多了,想想我也來一首吧。

但00後,90後,個性太強了,我歌唱的不好,我才不去丟人,我不跟你們玩兒。

或者一堆人當中,和某個人有矛盾,看著別扭,我就不去。

所以你看在00後身上,連同學聚會都明顯減少,更何況KTV這樣的大聚會。

所以很多人到卡拉OK就低頭看手機,我不愛跟你玩這玩意兒。

再說90後現在這個時代要玩的東西太多了,可玩的東西太多了。

尤其互聯網時代,大量的娛樂體驗紛至沓來,讓KTV唱歌變的簡單單調無趣。

去ktv得點歌,點完了還得搶,完了你先唱,我後唱。

很多90後覺得太out了,太老土了,玩這個沒意思,所以這個是最致命的。

現在的KTV,根本沒有培養後續的消費者。

他為什麼就培養不了,從很大程度上來講,這是和互聯網時代的脫離。

互聯網時代,出現了很多能夠取代KTV的東西。

比如很多朋友玩的APP軟體,唱吧之類的,唱歌這里就能唱,而且可以修音,可以把不足點掩蓋住。

互聯網的體驗加強了自娛自樂,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徵。

而年輕人追捧時尚,願意往這個方向走。所以在互聯網時代下,KTV跟不上潮流,他培養不了新興的消費者。

大量的90後拋棄了KTV這種形式,所以像錢櫃為代表的龍頭KTV品牌,它的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他沒有跟上互聯網時代。

現在KTV行業,一些從業者也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主動跟互聯網聯系。

比如有的和唱吧結合,通過線上的方式把它吸引到線下消費,到店裡來唱。

可以在網上通過唱吧,自由的唱,唱完之後K歌比賽,到店裡來比賽。

但是這種結合,他只是被動的把兩個東西,互聯網思維和以前的KTV融合到一塊,沒有革新性質,沒有創新意義,沒有新模式出現。

這種模式能持續多久很難講,它也不是現在90後非常追捧熱衷的一種方式,所以KTV在大陸的未來很不明朗!

7. 中國的晶元製造遇到了哪些技術瓶頸呢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相較於各國軍事與經濟上的競爭,現代社會更重視的是科技實力的比較。科技強國,正是因為在科技方面的飛速發展,所以美國在世界的地位上不可小覷。落後使人挨打,因此為了強國富民,國家在最近幾年也更專注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不負眾望,近些年取得了非常可觀的發展,但同時也遇到一些瓶頸。

即使技術的發展中仍然有很多的攔路虎,但是據相關媒體報道華為已經掌握了14nm的晶元設計工藝,這無疑給了國家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信心,雖然仍有差距,但是我們擁有強大的民族自信心,相信我國的晶元製造會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在科技發展技術前沿擁有更高的國際地位。

8. 目前中國汽車發展存在哪些瓶頸

中國汽車製造業的瓶頸:

1.技術水平低,產品開發能力不足

新興汽車產品整體水平同步增長,所有年輕廠商都不具備國際90後水平的整車研發能力。在國內市場具有比較優勢,但其質量和性能與國外同類產品相差較大。

9. 中國發展遇到哪些瓶頸

01
發展勢頭迅猛,但是長不大
關注中國企業的成長規律,大家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為數不少的企業發展前景和增長勢頭都非常不錯,可是就在大家都翹首期待它有更好的表現,一舉成為世界級的大企業的時候,它卻在人們的視線中表演起了「高台跳水」:在飛速成長之後失去控制,最終分崩離析。大家回想一下當年的「旭日升」冰茶、「春都」火腿腸、「三株」口服液……現在基本上都成了歷史名詞。
為什麼中國的很多企業都長不大?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中國的企業為什麼能發展起來。中國的很多企業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往往是由於找到了一個好的切入點,找到了一個好的機會,在強大的市場需求面前,迅速發起來。但是由於管理者的悟性有限,管理水平相對欠缺,而且很多企業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只索取、不付出,所以,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會難以為繼。
從總體上來說,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優秀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的差距仍然是全方位的。我們的很多企業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高水平生產能力又嚴重不足,同時技術創新能力也十分薄弱。而且中國企業的高速發展過於依賴國內巨大的需求市場及這一市場的高速增長,企業缺乏持續增長能力,所以很難做到世界水平。
其實,企業就好比一棵樹,就算它再長壽,終歸有一定的壽限。要想不斷延長企業的壽命,就必須通過積極變通使企業獲取新的生命,比如孕育新的企業,比如通過嫁接,進行基因轉換,避免企業的某些先天性的弱點和缺陷。當然,枝葉過於茂盛,有時候也是導致企業之樹死亡的一個原因。所以經營企業不能被表面的虛假繁榮所迷惑,該修枝剪葉,該打落過多的花朵、果實的時候要能狠得下心。
02
研發和市場後勁不足,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下游
分析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必須分析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問題。「中國製造」一詞大家都不陌生,它奠定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所謂世界工廠,簡而言之,就是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製造基地。有些人可能還為「世界工廠」這一名頭沾沾自喜,比如有富士康的員工拍了視頻發到網上說:「很多人賣腎、脫光想要的IPhone6就是我親手組裝起來的!」
這種榮譽感是否值得發揚,我們不予評判,我們先來看一個理論。產業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微笑曲線理論(Smiling Curve)。微笑曲線理論告訴我們,價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研發和市場。沒有研發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賺一點辛苦錢;沒有市場能力,再好的產品,產品周期過了也只能作廢品處理。
中國是「世界的工廠」的說法,恰恰說明中國企業研發和品牌建設能力的薄弱,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企業只能以生產,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生產,立足於世界市場。這說明中國企業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上處於一個非常卑微的地位。
中國企業,乃至全世界的華人企業,在研發和市場兩個方面的實力都是相當薄弱的。 「微笑曲線」表明,加工製造位於產業鏈附加值曲線的最底端,利潤相對薄弱,企業如果要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須向兩端延伸——要麼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設備及科研延伸,要麼向下游營銷端的銷售、傳播、網路及品牌延伸。總體而言,愈向兩邊走,企業獲得的附加值就越多。
03
成也「關系」,敗也「關系」
201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達到十億美元的富豪共有1867位,其中有245位富豪來自中國,位居世界各國之首。這說明咱們中國人的經商能力是不容小覷的。同時,仔細觀察上榜富豪們的財富來源你還會發現一個問題:經營地產業或以地產業為主多元化發展的富豪占據了中國富豪中的絕大多數,如李嘉誠(主營房地產、能源、投資)、王健林(主營房地產、文化)、呂志和(主營博彩業、房地產)、李兆基(主營房地產、投資)、鄭裕彤(主營房地產、珠寶、投資)等。無論是地產,還是圍繞地產開展的多元化產業,都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對「關系」的依賴性比較強。我們暫且稱其為「關系密集型產業」。
「關系密集型產業」在中國是比較普遍的。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曾表示,「關系」是當今企業最重要的生存要素。現代西方大學管理中有專門一門學問叫做「關系學」,正是因為西方人發現,如果不懂「關系」,就無法在中國做生意。
普遍並不表示值得推廣。經營關系密集型產業的企業,多依賴企業高層與政府高層的私人關系。政府高層一旦出現人事變動,對企業來說有可能就是滅頂之災。中國歷史上晉商的興衰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
當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偕同光緒倉皇逃離北京。為了加快逃跑速度,既不能多帶東西,也不敢打出兩宮「出巡」的旗子,更沒有帶多少侍從和軍隊。逃亡過程中這些養尊處優的皇族親貴,沒少吃苦頭。隊伍到太原之後,手頭吃緊的慈禧想到了晉商。於是巡撫把太原的各家票號代表召集到一起,看誰家願意拿出20萬兩銀子資助太後。結果,一片沉默。就在眾票號猶豫的時候,「大德恆」票號的「跑街」(票號的駐外人員,有關鍵時候拍板的權利)賈繼英挺身而出——20萬,我們出!
賈繼英拍完胸脯,趕緊給總部打招呼,結果無論是老闆喬致庸,還是掌櫃閻維藩,都對他的決定大加稱贊。商人素來不做虧本的買賣,晉商贊助兩宮贏取了聲譽。慈禧也將沿路搜刮的銀錢陸續存入喬家的票號,使之獲利頗多。
1904年(光緒三十年),也就是慈禧、光緒回鑾後的第三年,清政府決定試辦銀行。慈禧特詔賈繼英進京,籌辦戶部銀行,後改名為「大清銀行」。賈繼英也成為中國的第一任銀行行長。
晉商曾在明清商界馳騁長達5個多世紀,足跡不僅遍布我國大陸地區,而且遠涉蒙古、俄羅斯、日本、新加坡等地,甚至壟斷了對這些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他們經營項目廣泛,尤以金融業名震海內外,幾乎壟斷了全國的金融匯兌,山西票號被稱為「匯通天下」,山西票商被譽為「第一商人」。
然而,由於晉商本身寄生於封建社會的衰弱病體之上,加之自身的軟弱性、保守性、落後性等特徵,結果在本國封建統治者的壓榨,西方工商業者的不平等競爭以及自然災害、社會暴動的多重沖擊下,清末民初晉商最終無法適應形式的劇變,整體性地衰落了。
由於缺乏大規模的品牌建設和研究開發能力,致使中國企業願意選擇關系密集型產業。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企業普遍講求關系,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個人關系總是有限的,選擇關系密集型產業不僅會限制企業成長的空間,而且會導致額外的經營風險。
總的來說,我們的企業若想長遠發展必須擺脫關系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實現從經營機會到經營企業的轉變;從機會主義的碰運氣,到穩扎穩打、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的轉變;從盲目多元化到相關多元化,再到專業化的轉變。

10. 我國產業結構總體上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我國當前總體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有:
1.三個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失衡,第三產業所佔比例偏低。 第一產業比重偏高,高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第二產業比重明顯偏高,不僅高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而且高於工業發達國家;
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大大低於同等收入國家和發達國家。

2.第一產業效率仍然很低。自動化程度低,基礎不穩定,生產方式落後,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抗災能力下降,耕地面積大量減少,糧食生產仍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城鎮化發展速度緩慢。

3.受傳統因素和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國第二產業結構失衡的現象依然沒有改觀
: 高能耗、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業務對我國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 基礎產業成瓶頸,製造業比重偏高,輕紡工業生產嚴重過剩,加工業小規模低水平重復建設,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不相稱。

4.第三產業全面落後的狀況依然沒有明顯改觀。從產業角度看第二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一直較高,經濟發展主要靠第二產業在拉動。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有較大的增長,但是,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對經濟的增長的貢獻率沒有保持上升態勢,尤其在2007—2008
年之間,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說明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後。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尚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如郵電、通訊)和新興第三產業(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科技等)自然發育不足。

閱讀全文

與中國現在有哪些瓶頸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商業包機為什麼到蘭州 瀏覽:778
我的世界中國版如何創造鐵軌 瀏覽:492
夢中人印度文字怎麼寫 瀏覽:392
骨髓纖維化吃印度什麼葯 瀏覽:401
中國人怎麼往外服游戲充錢 瀏覽:605
伊朗戰力和伊拉克比怎麼樣 瀏覽:241
印尼出入境能帶多少東西 瀏覽:565
印尼紅魷魚哪裡不能吃 瀏覽:168
越南怎麼買的葯 瀏覽:498
印尼華人鋼廠有多少 瀏覽:16
卡卡為什麼會有義大利國籍 瀏覽:849
lol義大利全民賽哪裡可以看 瀏覽:268
中國水稻最高產多少斤一畝 瀏覽:791
越南紅木街在哪裡 瀏覽:289
英國留學生吃什麼粥 瀏覽:368
義大利北部火山灰來自哪裡 瀏覽:824
中國性都是哪個城市 瀏覽:926
印度簽證在淘寶上怎麼用 瀏覽:64
伊朗目前有多少將軍 瀏覽:529
伊朗為什麼和美國斷交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