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新中國成立前漢語如何發音

新中國成立前漢語如何發音

發布時間:2022-07-07 09:57:27

Ⅰ 拼音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拼音之前中國人是怎麼認字的

  1.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2. 在發明拼音之前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一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一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

Ⅱ 漢語拼音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的,那古代是怎麼來確定字音

古代是反切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近現代史顯示漢語拼音不是新中國獨有,清末有很多套漢語拼音,漢語字母,如果你現在去台灣看看,他們的漢語拼音是「字」,此時很難分清是漢語拼音還是漢語字母。
這告訴我們,歷史往往不是那麼簡單的,是復雜的

Ⅲ 拼音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拼音之前中國人是怎麼認字的

古代時,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一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一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注音方式還有其它好幾種,直到民國時期,漢語拼音趨於完善,像現在的字典附錄里那種不認識的符號,那就是民國時人們使用的漢語拼音,到中國成立,人們才開始使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也就是現在的漢語拼音。


唐之後,還開始流行「韻圖」,就是將字填到一個分析當時字音的表格里——縱列是聲紐,橫行是韻部、介音、聲調這些信息。韻圖實際展現的就是拼音。但由於漢字的學習需求主要還是來自於漢語本身的使用者,所以實際學字時基本用不上(要學漢字,直接對應口語和漢字即可),因此一般只用於分析音韻與辨明訓詁的用途。

其實現代不用拼音照樣能學漢字,現代拼音最大的作用其實是讓人們能用拼音快速地輸入漢語文本。

Ⅳ 請問:1958年前,沒有拼音時,人們是什麼來知道漢字的發音的謝謝

1.反切: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國傳統的注音方法。有時單稱反或切。漢語本來的注音方式是讀如某字,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其聲明學為漢語引入了反切這種注音方法。
可參考http://ke..com/view/129724.htm
2.注音符號: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准,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准,「萬、兀、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
可參考http://ke..com/view/740538.htm

Ⅳ 拼音出現以前中國用什麼標注發音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所以,您知道了吧?漢語拼音的出現,是為了將漢字「拉丁」化。孰先孰後,涇渭分明嘛。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8%AA%9E%E6%8B%BC%E9%9F%B3

Ⅵ 中國漢字的 拼音是什麼時候有的啊沒有拼音的時候,是怎麼記憶讀音的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語言包括三個部分:音、形、義,三者不可分。就中國而言,訓詁學開始早,語音研究較晚。但是,對語言學習來說,音是迫切的需要。漢字當中形聲字比例很高,這也提出了對音的研究的要求。自然,後來讀音發生了變化,所以會出現僅據聲符讀音的「秀才認半邊字」的現象。

中國古代標音方式的演變

《說文》的標音方式是:譬況、直音和讀若。其實質是聲音類似,用同音的語詞或同音字來註明音讀。同時輔以一些其它辦法,如急言、緩言、長言、短言、內言、外言等來描摹一個字的讀音。南北朝開始出現的對漢字讀音的研究,跟文化的交流密切相關。佛教傳入中國,由於梵文是拼音文字,因此一些學者從梵文與漢文的比較中受到啟發,創造出了反切這種注音方式,來標注漢字。反切,就是利用雙聲、疊韻的方法,用兩個字來拼切出需注音的那個字的讀音,被切字與反切上字同聲,與下字同韻和調。在不同類型文字的比較中,發現了漢字自身語音的特點,即漢字讀音同時具有聲、韻、調三個要素,所謂「音、韻分出」,而不同於拼音文字的字音、母音混。陸法言的《切韻》第一個從語音角度對漢字進行了研究,但該書失傳了。相對於《切韻》,宋代陳彭年等作的《廣韻》是以國家名義頒行的韻書。它保留了《切韻》的大部分材料,從本質上講,它也是屬於《切韻》系統。也正因此,也就出現了問題,即《廣韻》過於尊信《切韻》,而全然不顧已經發展了的語音,因此同實際脫了節。所以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當時詩人作詩用錯韻的情況,這就是他們株守韻書的結果。直到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才真正董理當代的語音情況,它以當代的北方話為准,反應了入派三聲後的漢語語音面貌,是現代普通話語音的源頭。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東來,帶來了拼音文字。同南北朝時期一樣,文化交流給中國的語音學帶來了新內容。利馬竇第一個用拉丁語拼寫漢字。至清代,從顧炎武到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學者返而推求上古音系,成績巨大,但是學術研究基本上與實際生活關系不大。段玉裁雖然提出了之、脂、支三分的創見,但無法說明上古時這三個韻部的音值具體有哪些差異。瑞典人高本漢所以被譽為著名的漢學家,就在於他在清代學者研究基礎上,採用了國際音標來研究漢語語音。中國現代語音學的建立與此關系很大。

近代以來漢字標音方式的出現

1605年利馬竇出版了《西字奇跡》,第一次用拉丁語拼寫漢字。此後到新中國成立前,有多種漢語拼音方案。

威妥瑪。早在19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英國外交官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在華任職期間就設計了一套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這種標音方式稱為威妥瑪式,但影響不大。威氏在華期間曾編寫了漢語課本《語言自邇集》,歸國後成為劍橋大學首任漢語教授。

注音字母(又稱國音字母)。1913年,由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是中國第一套公定為漢字注音和推行漢語標准音用的拼音字母。字母共計39個,後增為40個。有濁音聲母、入聲調類,分尖團,後以北京音位標准,**廣濁聲母,方言注音用。1930年國民黨政府改其名為注音符號。1958年後在大陸為《漢語拼音方案》代替,台灣地區仍然使用。這套方案用類似漢字的符號進行標音,章太炎對此起了很大作用。

國語羅馬字。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制定發表了《國語羅馬字拼音發式》,這是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重要方案之一,1928年由國民黨政府大學院公布。該方案特點是用字母變化表示聲調。如:iou(幽),you(由),yow(右)。

《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

解放後,國家為了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非常重視漢語拼音方案的討論。1955年8月,文政會收到655個方案,包括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羅馬字母以及漢字等多種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採用了拉丁字母,分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五部分。在《漢語拼音方案》的討論中,陳望道先生起了很大的作用。當時,望老在上海主持討論,包括語文學會的討論、政協討論、高校討論。當時的蘇聯專家主張用斯拉夫字母,望老主張用拉丁字母,因為拉丁字母比較普及,歷史長、傳播廣,在國際上也通行。

Ⅶ 請問漢語中的拼音是怎麼來的在清朝以前老師怎麼教學生字的發音

現今我們學習的漢語拼音是,經簡化後的西文字母拼音,並不是我們國家古代使用的拼音
由以下的資料看,漢字拼音產生的雛形在唐朝,但在唐朝詩歌已經達到了極盛,我國最早的詩歌是《詩經》,產生與春秋時代,因此,應該是先有的古詩。
漢語拼音的古代史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唐代守溫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說明當時我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因此,這樣的字母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國部分穆斯林少數民族中曾經使用「小經」文字,這種文字是一種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漢語,比唐代守溫用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又進了一步。共有36個字,其中4個字母是特有的,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用來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帶有漢字的痕跡,完全採用拼音字母。「小經「同時也為東鄉、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中國學者以很大的啟迪。明末音韻學家方以智說:「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事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學者楊選杞說:「辛卯戶糊口舊金吾期翁家,其猶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資》以示余,予閱未終卷,頓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為一定之法」。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接著,在其他的方言區也設計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話音字」1850年開始傳播,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萬冊讀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約還有十萬人左右使用這樣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

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Ⅷ 漢語拼音方案制定以前的記音方法有哪些

A.直音法B.反切法是我國古代就用於標音的方法,而C注音字母則是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新中國成立後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就不用了,但如今台灣還在用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成立前漢語如何發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商業包機為什麼到蘭州 瀏覽:778
我的世界中國版如何創造鐵軌 瀏覽:492
夢中人印度文字怎麼寫 瀏覽:392
骨髓纖維化吃印度什麼葯 瀏覽:401
中國人怎麼往外服游戲充錢 瀏覽:605
伊朗戰力和伊拉克比怎麼樣 瀏覽:241
印尼出入境能帶多少東西 瀏覽:565
印尼紅魷魚哪裡不能吃 瀏覽:168
越南怎麼買的葯 瀏覽:498
印尼華人鋼廠有多少 瀏覽:16
卡卡為什麼會有義大利國籍 瀏覽:849
lol義大利全民賽哪裡可以看 瀏覽:268
中國水稻最高產多少斤一畝 瀏覽:791
越南紅木街在哪裡 瀏覽:289
英國留學生吃什麼粥 瀏覽:368
義大利北部火山灰來自哪裡 瀏覽:824
中國性都是哪個城市 瀏覽:926
印度簽證在淘寶上怎麼用 瀏覽:64
伊朗目前有多少將軍 瀏覽:529
伊朗為什麼和美國斷交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