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言文中中國有都城的意思嗎
不是中國,是「國」。國,可以表示國都、首都,一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又稱國城,國邑。如果國字前面有定語,如:中國;諸侯國,這時的「國」不再表示國都。
㈡ 中國,干戈,在古詩文中分別指什麼
干戈
gāngē
〖weaponsofwar;war〗干與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戰爭
能執干戈以衛社稷。——《禮記·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化干戈為玉帛。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㈢ 古文中的「中國」是什麼意思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8] 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9] 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10]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11]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㈣ 文言文中的「中國」是什麼意思
中原地帶
㈤ 文言文中的中國怎麼翻譯
一般是指中原地區,也可指國都。翻譯時可直接譯成中國。如李賀的詩中寫到「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中的「中國」就是國都的意思
㈥ 「中國」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
http://..com/question/39825057.html,這個頁面已經有朋友解釋得很清楚了
㈦ 文言文中中國什麼時候能翻譯成中原
不與中國通
通:交往 說秦國不與中國交往,中國指周朝,三晉,即指中原
善事中國
吳越國王說的,這里的中國也指中原
㈧ 史記中的「中國」「我」是什麼意思
一、《史記》中「中國」與現代「中國」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例如:
1、《五帝本紀》:「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中的「中國」的意思是:國都、京師。
2、《夏本紀》:「中國賜土姓」中「中國」的意思是:九州之中。
3、《越王句踐世家》:「北觀中國」中「中國」的意思是:中原。
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後泛指中原地區。
二、《史記》中「我」與現代「我」的意思有的用法一樣,有的用法卻不一樣,例如:
1、《匈奴列傳》:「我欲殺單於降漢,漢遠,即兵來迎我,我即發。」中「我」的意思,與現代「我」的意思一樣。表自稱,可譯為:我。
2、《同上》:「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中「我」的意思,與現代「我」的意思不一樣,表領屬,可譯為:我的。
在上古文言文中,「吾」與「我」都是人稱代詞,但二者在語法上有區別,「吾」不能在動詞後充當賓語,而「我」卻能在動詞後充當賓語。現代漢語中不用「吾」,只用「我」。
㈨ 古文中的中國是什麼意思
,古代文言文里「中國」應該是「中原」知吧.那麼,中原廣義道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中原,歷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專省及山東省各一部分屬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里是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