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和日本的文化在哪些地方是受到了中國的影響
這個就很多了,比方說像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傳統服飾就是汲取了漢服的特徵,以及語言方面,其實日語和韓語有不少詞彙的發音也是借鑒了漢語,特別是日語,日語不僅僅文字帶著很多漢字,而且有時候說話的發音也是借鑒了吳語發音,以及日本的茶道,武術,圍棋這些都是從大唐時期學來的,並且把這一種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韓國也是屬於儒家文化圈,很多宗教和節日和我國傳統文化很接近。
日本的茶道,圍棋也是源自於大唐,當時遣唐使就從大唐學來了這些傳統文化,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現在看到了日本武士,以及武士刀,實際上都是模仿我國當年大唐的武士,當時的唐刀,也是武士刀的祖宗了,只不過有些傳統文化日本給繼承下來了,反而被我們給慢慢淡忘掉了,包括漢服,韓服,和服都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畢竟都是起源於漢族的傳統服飾。
⑵ 日本的文化有哪些方面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呢
(1)事例如下: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制度: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服飾、節日、習俗等社會生活上至今保留著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2)為實現理想不屈不撓的精神;不畏艱險,敢於犧牲的精神。
(3)不忘中日友好的歷史,銘記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造成的巨大創傷;兩國中學生都應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在文化、學術、環保、科技、媒體、影視、旅遊等領域展開交流,互相取長補短。為推動世界的和平、發展,增進中日友誼,共創美好未來而奮斗。
⑶ 日本受中國影響的原因是什麼
自日本的彌生時代起一直延續至日本明治維新之前。中國文化對日本產生了久遠的影響,日本基本上是依賴中國漢、唐文明發達起來的海島。
⑷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事例
1、服裝
日本和服是以服裝為原型的,和服在江戶時代以前稱吳服。這個稱謂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經傳入日本的緣故。
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
日本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
2、文字
日本文字其中的漢字來源於中國,部分漢字經過變形,與今天的漢字有字形上的區別。日本最早是全盤借用漢字來表達本民族語言的,後來根據漢字創造了日文字母,這叫做假名。
假名有兩種文體,一種借用漢字的草書形成平假名,另一種借用漢字的偏旁冠蓋形成片假名。有些漢字的意思與中國的不同,甚至相反。
3、繪畫
日本繪畫也受中國影響,如日本的漢畫派,類似於中國畫,其集大成者雪舟等楊的漢畫秋冬山水圖系列十分有名,他曾在1467年跟隨遣明使到達中國,尤其鍾愛南宋畫家馬遠,夏圭。
4、建築
最有名的恐怕是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授佛經,醫葯,文化,農業技術。他指導日本醫生鑒定葯物,傳播唐朝的建築技術和雕塑藝術,設計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這座以唐代結構佛殿為藍本建造的寺廟是世界的一顆明珠,保存至今。鑒真死後,其弟子為他製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為「國寶」。
5、制度
日本最重要的「遣隋使」是聖德太子於隋大業三年(607年)派出的。他派小野妹子攜帶日本天皇的國書到達隋朝東都洛陽,謀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藉以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這是當時日本在外交上一項重大的措施。
聖德太子漢學功底深厚,很重視發展同隋朝的關系,希望通過這種措施,積極地從中國導入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國家體制,因而所派遣的遣隋使團中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日本留學生一律被安排在國子監學習。唐朝國子監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各學招生對象不同。唐玄宗命國子監的四門助教趙玄默在鴻臚寺教授這些留學生們的功課。
日本留學生們在中國學習幾年甚至幾十年,再回到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他們中間最有名的是從奈良來到中國的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
⑸ 日本受到了中國哪些影響
道家思想對日本的影響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長期傳播和沈澱,已經成了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日本著名學者福永光司甚至認為:「國學(指日本本國文化,非儒學)和老莊哲學具有共通性。」有資料表明,早在6世紀中葉,老莊思想就和漢譯的佛教經典一起傳入日本。7世紀中葉日本聖德太子制定的的「17條憲法」,就包括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江戶時代道家思想開始在日本普及,不但產生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注釋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通俗讀物。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一些思想家如本居宣長、安藤昌益等人,已經將道家思想溶於自已理論體系之中,並以道家為理論依據,展開了對儒家及其傳統社會的批判。同時,隨著町人經濟的崛起,海保青陵和石田梅岩等人充分吸收道家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經濟學理論。這為蘭學和其他西方思想的引進打下了基礎,維新變法以後,日本學者又大量借用道家術語翻譯西方著作,同時道家思想還成為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幾多郎 、夏目漱石、湯川秀樹、川端康成等學者思想靈感的來源之一,1935年,日本學者岡田茂吉還借鑒道家思想,提出了風靡全球的自然農法。如今的日本,對道家思想的熱情不減,許多日本學者對道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日本企業家也把《道德經》作為必備讀物,並充分借鑒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創立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柔性管理學說,而號稱日本當代「老子」的加島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親切的語言,敘說自己對道家思想的親身感受,首發兩個月,各大書店紛紛脫銷,竟然成為同類專著的佼佼者。
⑹ 為什麼說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日本與中國的交往,從漢代已經開始,唐朝以後,兩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模仿、借鑒的痕跡十分明顯。
⑺ 我國有哪些文學藝術影響了日本
我國文學藝術影響日本的方面:
1、日本最初的教育受中國的影響特別明顯,日本的文字就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的古代教育比中國更貴族化,一般百姓與讀書認字無緣。中世紀封建時代,佛教寺廟承擔了大部分教育任務。明治維新對教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1872年設立了專門的教育機構。
同年,制定了教育法和全民初級教育計劃。日本政府到歐美各地考察先進的教育方法,並耗巨資請歐美人士來日本任教。
2、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印度佛教只有禪而沒有禪宗,禪宗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的精品。因此,可以說「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
而日本臨濟禪吸收了中國禪宗的特色,並且不斷地把禪的精神應用到繪畫、建築、茶道、武士道、文學等諸領域,也含持戒和護國等特色。
禪宗思想影響下的工藝文化與設計風格在日本長期佔有主導地位。這種自然觀與美學態度對日本藝術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微妙而廣泛的,它已然成為日本文化的精髓。
3、日本傳統的浮世繪便是受了中國畫的影響。中國傳統畫和日本浮士繪畫有著共同的淵源,但由於受到不同的人文環境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其中,桃花塢年畫對日本「浮世繪」產生了重大影響。
蘇州桃花塢年畫起源於明代,明末已有完整的獨特風格,當時畫工與雕工結合,版刻已臻完美,被稱為「姑蘇版」年畫。最早的年畫傳說是唐伯虎作的《風流絕暢圖》。
桃花塢年畫盛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年產達百萬張以上,行銷江蘇、浙江、山東等地,並遠達南洋一帶。蘇州桃花塢年畫遠渡重洋到日本、英國和德國,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有相當影響。
4、日本美學同中國美學一樣,偏好「虛幻的美」。和中國傳統藝術都十分重視精神的層面,重視心靈的作用。宗白華強調中國藝術是一個虛靈世界,是一個「永恆的靈的空間」,強調中國藝術是「世界最心靈化的藝術,而同時又是自然的本身」。
中國藝術家追求「意境」,「意境」就是藝術作品顯示一種形而上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所以宗白華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說過,中國藝術常常有一種「哲學的美」,中國藝術常常包含一種形而上的意味。日本同是。
5、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
隨著佛教寺院和寺廟的新藝術風格的傳入,日本的整個藝術界採用了大量中國元素。繪畫和雕塑是為了佛教的展現,但是這也影響整個藝術領域。其他形式的藝術,包括假面劇伎樂也是來自中國,正如雅樂宮廷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