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日本人如何發展中國的

日本人如何發展中國的

發布時間:2022-07-07 16:59:22

① 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國的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餘人入侵我國台灣。1874年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現日本沖繩縣)為日本保護國,並賠償日本兵費50萬兩白銀。

1894年7月,日本軍艦突然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重創「濟遠」號和「廣乙」號;擊沉「高升」號運輸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由此爆發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9月,日艦隊在黃海海面襲擊中國北洋艦隊,擊沉4艘軍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及全船250人,「定遠」號管帶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壯烈犧牲。

1895年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割地賠銀的《馬關條約》。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同日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交納3000萬兩白銀,日本才交還遼東半島。

1901年9月,清政府與日、俄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交出稅務、使館區管理權,並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組織。

1905年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獲得在我國東北南部之特權。 1915年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1925年5月,日本夥同英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眾舉行集會抗議,遭到鎮壓,47人被打死,200人被打傷,釀成「三一八慘案」。1928年5月,日軍製造「濟南慘案」,打死中國軍民1000多人,並佔領濟南。

1928年6月,日本在沈陽皇姑屯車站炸死奉系軍閥張作霖,製造「皇姑屯事件」,陰謀奪取東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製造「九一八事變」,擁兵50萬的東北邊防總司令張學良不戰而退,日軍強占我國東北,在3個多月時間里佔領我東北全境,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橫屍遍野,使我三千多萬名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1933年1-5月,日軍先後佔領了熱河、察哈爾兩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並於5月31日,迫使國民黨政府簽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協定》。

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冀東22個縣宣告脫離中國政府管轄,淪為日本殖民地,促使北平學生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之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 1937年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淞滬會戰」爆發。

1937年8月底,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開赴晉東北,利用平型關天險設伏,在9月24日一舉殲滅日軍坂垣師團一部1000餘人,取得「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日軍突破中國守軍長城防線後,分兩路合擊太原。中國第二戰區急調10餘個師在太原以北忻口地區組織防禦。八路軍各部全力在正太路以南配合友軍作戰,「忻口會戰」、「太原會戰」爆發。

1937年10月,日軍侵佔大同後,繼續向南進犯太原。為配合國民黨軍在忻口的防禦作戰,八路軍第120師師長賀龍命令第358旅第716團深入日軍側後。

在代縣的廣武、雁門關、太和嶺間 賀龍和周士第、關向應等在雁門關前線,破擊大同經代縣、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擊日軍運輸隊,截斷日軍補給線。取得「雁門關大捷」。

1937年12月,日軍佔領上海後,繼續向南京進攻。國民政府暫遷武漢,中國軍隊進行了「南京保衛戰」。 1938年3月,中國軍隊為守衛徐州與日軍進行了「淞滬會戰」,戰役歷時兩周,殺敵逾萬,國民黨軍取得了抗戰後的一次重大勝利。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並在城外製造數起屠村事件,其中有數名五歲小女孩被奸殺掏心生吃,令人駭然。 同年6月,日軍攻佔開封,導致花園口決堤放水,豫、皖境內17個縣成為一片汪洋,140萬人無家可歸,數十萬人被淹死。日軍還在蘇北決運河大堤,致使蘇北數縣成為澤國。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廣大地區,與進攻武漢的日軍進行了「武漢會戰」。此戰,中國軍隊出動兵力100萬,日軍出動兵力35萬。戰役結果,日軍傷亡近4萬人,但武漢最後失守。

1939年11月,日軍攻陷南寧。 1939年12月,日本與汪精衛在滬簽訂把中國完全變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興關系調整要綱》 。

1944年4月,日本發動「豫湘戰役」 至1944年8月,先後佔領鄭州、長沙、衡陽等地。1944年9月,日軍發動「柳桂戰役」。

(1)日本人如何發展中國的擴展閱讀:

日本投降過程:

1944年12月,日軍攫取了大陸交通線。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茲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向同盟國投降的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

從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外,我國其它省份皆遭日軍鐵蹄蹂躪,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620多億美元。

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被抓到日本的華工大約1000多萬,從1874到1945日本侵華時期,中國非正常死亡累積人數至少達2.8億,經濟損失50萬億美元。

② 日本戰敗後是如何發展國內經濟的

時間方面: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改革國家制度、扶植產業、創建軍隊等方面已經打下基礎。而且,45年戰敗後在美國的幫助下就開始國家的復興。而中國不僅經歷了八年的對日抗戰,而且又開始了三年解放戰爭;1950年6月-53年7月的抗美援朝;1964年的援越抗美;1979年的對越自為反擊戰,中國不斷延續的戰爭消耗掉中國多少國力人力?

產業方面,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大力扶持民間產業,「並由政府創辦一些示範工廠,以引導民間興辦這些企業,或者對創辦企業的人們不惜給予貸款等援助」。(《激盪的百年史》吉田茂)鼓勵私營經濟的發展,為日本的工業崛起奠定了基礎。而中國則是從建國初就搞公私合營,取消了私營經濟。其結果社會主義的「一大二公」的優越性,不僅沒有凸現出來,而且,助長了人的懶惰,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阻滯了國民經濟的振興。小平同志復出後去日本訪問,我不知道他坐在日本新干線的列車上看著日本高速發展的經濟,當時是在這位老人面對中國與強國的差距及中國百廢待興的局面,心中如何憂慮、激盪?勾畫著中國的怎樣的改革藍圖。。。。。。?以多種經濟成分並存,開放搞活市場經濟。開放經濟「試驗田」--經濟特區。拋棄原蘇聯的經濟管理模式,轉而尋求資本主義的經濟管理模式。搞—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教育方面的差別。日本大力發展教育,從明治維新時期就提出「給平民以平等教育的教育制度」,到明治維新末年已達到95%的兒童入學率。戰後為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實行中小學9年義務教育。而中國目前還沒有真正實行9年義務教育。特別50年代的反「右」擴大化及文化大革命不僅把原來儲備的人才資源消耗殆盡,而且貽誤了一代人的享受教育的機會。我們現在回顧歷史:對國家及人民都是災難性的。。。。。。

政治運動。毛澤東建國後由於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不斷發動「政治運動」,政治壓倒一切,政治是「綱」,其它都是「目」,綱舉目張。六七十年代的人們對「運動」都有恐懼症,懼怕說錯話做錯事而被「運動」,因此人們都謹小慎微,自身缺乏安全感,政治第一,誰敢以生產壓革命?而日本戰後很少有政治運動,人們都在一心一意進行工業化建設,根本不考慮來自社會的政治騷擾。因此,小平同志做出「急風暴雨的群眾運動」已經過去,讓人們一心一意發展經濟的明智決定。

軍事開支。中國從建國初,很大一部份國民收入用來國防建設,而日本依靠美國的庇護,美國也不讓他發展軍工,因此可以把所有資金全部投入經濟的良性循環。只是近年由於其經濟的大幅提升,躍居世界經濟強國,為了彰顯其經濟強國地位,加之我國的崛起,美日懼怕我們的所謂「威脅」,近幾年加緊軍費的投入。

外國的封鎖,中國建國初,特別50年代抗美援朝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緊對新生共和國的經濟封鎖。企圖從經濟上把新生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中。而日本由於美國的幫助和庇護,國家建設中從美國得到多少原材料及資金的援助?並且人才也得到其培養。因此使國家經濟得以最快速度邁向快車道,經濟得以復甦。

日本工業崛起的資本有從別國掠奪的成份。日本對亞洲各國及中國侵略中,掠走多少財富?盡管其戰敗我們勝利,不可否認,這些財富在其經濟崛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中國不僅當時國家的財富就是民間的財寶被日本竊走多少?大概只有日本人自己明白。而且國民黨戰敗後,又從大陸偷運台灣黃金80多噸白銀120多噸。留給共產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③ 最早小日本是怎樣踏入中國的

您好,歷史上是中國先踏足日本的。
秦朝時期,方士徐福帶領童年童女和能工巧匠三千之眾東渡日本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葯,到達日本後由於海上風浪大無法返回,只好留住在日本,與日本當地的土著民族通婚,繁衍生息以至於今,所以從秦漢開始日本人已經有中國人的血統了,在此之前應該不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④ 日本人為什麼要進軍中國

1931至1936年,高度軍國主義化而又被「九·一八」事變大大刺激起領土野心的日本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充。日本官方軍事訂貨金額達70億日元,三菱、川崎、浦賀船渠、日產、日氮等十大民營軍需企業利潤平均增長48%。日本稱其為「軍需景氣」。軍事支出在1931—1936年達35%至47%,土木工程和公用事業支出則僅佔8%—15%。但在這表面化的「軍需景氣」背後是飲鴆止渴的危險。雖然軍事工業也能刺激生產,但其產品只能消耗於戰爭(除非搞軍火輸出的支柱產業),既不能還原為資本、轉入社會再生產,也不能提高國民購買力、保存或發展資源。除非發動戰爭,掠奪他國財力、人力和資源。選擇這一條路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日本一直在准備一場全面的戰爭。
與這種情況相對應的是1932年,日本政府首次發行赤字公債,總額3.83億日元,為當年歲入的17.4%。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從1932年的100:50降到1933年的100:25。同年(1932),日本發行軍事國債3.1億日元。至1935年,日本國民收入為145.3億日元,政府中央財政支出為57億日元。與此對應的是年度一般國民收入為166.5日元,東京一般市民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開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農村生活水平較之則更加貧困。
這種情況是不能持久的。由於日本的國家戰略就是用軍事實力征服佔領,養著龐大的帝國陸軍和帝國艦隊,以及海陸各屬的空軍,經濟上很難持久。盡管日本逼國民黨政府在華北五省自治上做出了辱失主權的讓步,但是它的目標不僅僅是華北,而是整個中國和亞洲。加上對中國軍事力量的輕視,日本挑起了「蘆溝橋事變」,提出「六月亡華」的狂妄口號,妄圖在三到數個月內,征服中國。

⑤ 日本如何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

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了台灣。日本藩閥政府將以前自己在經濟上「起死回生」的經驗復制到了台灣。 歐洲多用毛織品,對樟腦丸的需求巨大,世界市場上60%的份額被日本三井公司壟斷,為了獲取暴利,日本商人將台灣的樟樹砍伐殆盡。日本強迫讓氣候適合種植甘蔗的台灣種甘蔗,而台灣只能種植並壓榨,蔗糖汁則被運到日本精煉,白糖要再從日本銷往世界各地。濫采台灣的森林,美其名曰是為了讓農民有田種植稻米,可讓台灣人種植水稻,還是為了讓日本人吃上廉價大米,台灣遭受雙重榨取。大量樹木被砍讓日本賺一次,開墾出來的農田種水稻還讓日本掙一次。台灣同時還得為所謂「文明開化」支付高昂代價,日本人修建鐵路、港口、電站,價格高昂還不算,這些都是為了方便日本更多、更大規模地掠奪台灣資源,它們絕不是為了造福於台灣人民。 後藤新平自1898年起任台灣總督府長官,因在台灣建立向日本輸送利益的經濟傳送帶有功而被封為「殖民地經營家」,他於1906年再出任「滿鐵」首任總裁,讓他從台灣轉戰中國東北,就是為了讓他復制其在台灣的「成功經驗」。「滿鐵」表面上是中日合資公司,可日本政府一分錢都沒掏,將從沙俄那裡獲得的屬於中國的鐵路及經營權,被他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變成了日本政府的「滿鐵」股份公司本金,同時在日本出售股票,讓日本人在股東人數上超過中國。 鐵路的進出口在大連港,鐵路成為了港口的下游企業,鐵路沿線的所有土地、礦產、森林,都變成了日本可支配的財產,「滿鐵」還繼續中國東北修建鐵路,可日本既無技術又無資金,日本錢從美國借,鐵軌、火車頭以及相關設備都由日本三井等從美國進,然後高價出售給「滿鐵」,滿鐵的巨大利潤空間被擠壓到只能維持現狀的水平,賬面上中國參股一半,可高級管理人員全部是日本人。「滿鐵」沒有任何紅利分給中國股東,將錢用於不斷衍生、擴張上,不斷開設出的新分支機構和子公司,只是僱傭更多的日本人。這些公司滲透到中國的更多經濟領域中,所有的所謂「開發」,都是為了讓低價的中國的大豆、煤炭、圓木等原材料,滾滾不斷地流入日本;而中國從日本獲得的都是高價的工業產品。 日俄戰爭後,日本能夠獨資在中國辦的工廠,首先是火柴廠,因日本盛產木頭和硫磺,有生產火柴的經驗積累。一戰前後紡織廠開始大舉進軍中國(照相館和葯店多是日本的間諜機構,葯店上的仁丹廣告牌,實際上是給軍隊指示大路方向的路牌)。日本明治初期的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有生絲、茶葉、瓷器。絲織業隨著出口增加而發展,但後來絲織減少,棉紡增加。中國當時的紡織以農村的家庭作坊為主,土布無法與日本的機織布競爭,而且市場需求巨大,中國的人工費又只有日本的三或四分之一,與其將織好的布運到中國來銷售,不如在中國建廠,就地銷售。這樣既可以繞過中國對進口成品的關稅壁壘,還可以減少運輸費,且日本人多地少,種植棉花導致棉田與稻田爭地,結果造成日本糧食和棉花價格都高。日本因此改變策略,從英國進口紡織機,從美國、印度等地進口或采購中國棉花,此後日本不再種植棉花,需要的布則從中國進口。 在中國的上海、青島、天津等,利潤最穩定的日資企業就是紡織業,而向軍隊提供最多「捐款」的也是紡織企業。因紡織企業門檻並不高,中國民族資本建立的紡織廠與日本企業形成競爭之勢,中國民族資本的紡織廠因此被日資視為眼中釘,麵粉、榨油、碾米廠等都在日資企業的黑名單之中。 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駐扎在上海的日本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引領日本軍隊向中國民族資本的紡織廠、麵粉加工廠投彈。全亞洲最大、最先進的印刷廠-商務印書館也在此時被炸毀。 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各地的駐在人員,突然出現在各個關鍵經濟部門,成為「接受大員」,「沒收」中國的工廠。 中國經過甲午戰爭賠款、庚子賠款、1911年後的善後大借款,中國已經處於國家破產狀態。為了表現所謂「大國風范」,中國從外國借錢來還債。戰亂頻繁讓民不聊生,而社會動盪又造成腐敗橫行,正如曹汝霖所說:與外國簽訂的各種條約胡亂堆放在房間的角落裡,沒有人知道詳細內容以及截止時期,只有日本人到了要獲得利益的時候,拿著條約來找中國人談的時候,才有人想起要找條約出來看。 高官對自己國家失去了信心,權力今天不用明天作廢,他們有機會就要撈錢,甚至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不戰而屈之,謀之上」,日本比中國人更嫻熟地運用了《孫子兵法》,用收買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日本蔑視中國人凡官必貪,從清朝末年開始,甘願充當漢奸、賣國賊的人就不絕於後。日本人認為收買中國官員比直接打仗合算多了。他們或讓中國軍閥相互打,或在支持雙方的同時,選擇一個給日本輸送利益最多的。在日本人看來,只要能亡了中國,這些付出都可以加倍回收。 比如曹汝霖,靠日本人「誇贊」進入北洋政府高層,他對日本的回報就是泄露內部機密,讓日本人對北洋政府在某個事項上會如何出牌知道的一清二楚。他利用從日本人那裡獲得的小錢,購買了開灤煤礦的股份,後來靠分紅維持其在天津租界內的豪華生活。他同時還持有其他日本在華公司的股票,可「七七事變」後,日本軍隊打進長城內,東北、華北都成了日本的,日本哪還承認他的股東身份。 釣魚島撞船事件之後,日本領導人還繼續強調「中日經濟上相互依賴」,可他們抓住中國這個救生圈僅僅是為了讓中國幫助他們擺脫已經深陷的經濟漩渦。他們瞄準的是中國巨大的市場,絕不是為了幫助中國發展。哪怕SONY之類的產品100%在中國製造,但各個零件在分頭進入總裝廠前,利潤都被分散轉移到了日本本土,中國只掙到了少的可憐的工人工資、工廠使用費、水電費和一點點稅費。如此「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如此「世界經濟一體化」,誰也離不開誰?!這與當年台灣農民為日本種大米、種甘蔗沒有任何區別。

⑥ 日本人在哪個朝代進入中國的

日本人是日本列島的原始人類發展而來的,當然也包括後期混入的中國大陸人種,日本古代文化是以中國古代大陸文化為乳汁成長起來的,重大的中日歷史交流除了中國大陸的三次歷史性大戰亂,,<秦始皇統一六國,三國,10國五代南北朝時期)人口大流亡造成的,官方交流主要集中在隋唐時期.唐末,日本基本屏棄了對中國大陸文化的吸收。所以有可能早在秦朝就有可能日本人已經有可能進倒中國大陸。

⑦ 93萬日本人到中國「認祖歸宗」,掀起一股回國潮,這是怎麼回事

中日兩國的歷史關系非常復雜,有不少人認為日本人的祖先其實來自中國。因此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到中國認祖歸宗,掀起了一股回國浪潮,據統計,返回中國的日本人加起來大概有93萬人,日本這是怎麼了?為何會有這么多人來中國呢?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些認祖歸宗的日本人里,應該還隱藏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這些人或許就是日本右翼勢力培養的間諜,他們很有可能會打著尋根問祖的名義,來中國境內偵探情報,讓其高層盡可能了解現在的中國。日本的右翼勢力一直想著對外擴張,以軍國主義思想為主導,對世界各國發動戰爭,同時佔領更多的土地和資源。如果任由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在中國境內隨意走動的話,很有可能會給我國造成一些難以想像的隱患,因此,如果碰到那些日本人的話,最好小心一些。

⑧ 日本人是如何開著兩千年前中國人修建的城發了財的

歷史上的漢匈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斗爭一直持續了百餘年的時間,匈奴在秦朝發跡,冒頓單於帶領著部下席捲草原,奠定了此後匈奴的地位。之後,龐大的秦帝國倏忽間分崩離析,匈奴人趁著華夏內亂的機會迅速發展,實力空前膨脹。

等到漢朝建立之時,匈奴的軍事力量已經不容小覷,就連漢高祖都被其圍困。


民間傳說,這座受降城中有很多的寶貝,天氣好的時候,受降城甚至還會出現祥瑞的金光。但是,自從日本人入侵中華,受降城遺址也被他們洗劫了一遍,這種金光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所以,也有人懷疑日本人已經從受降城中拿走了大量的寶貝,這才導致了異象的消失。

⑨ 93萬日本人湧入中國,掀起「回國潮」,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現如今嚮往中國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想要加入我國國籍。然而,我國的國籍是世界上公認最難加入的,對於普通的外國人而言,想要加入我國國籍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因此,有很多外國人就想到了一些辦法,認祖歸親的方式便是其中之一。由於不能直接加入我國國籍,所以這些外國人就跑到中國,想要通過各種血緣找到有聯系的家族,從而通過他們加入我國國籍。

但畢竟進入中國的日本人數量如此之多,並不是每個日本人都是「逃回」中國,而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逃往」中國。日本是一個島國,其國土面積非常狹小,而且日本現在幾乎是以每年一定數額的速度向海底沉沒,其國內的地質災害也明顯增加。日本人向來都是非常警覺的,他們有非常強烈的危機意識。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選擇逃離日本,而同為東亞文化圈的中國,就成為了他們的首選目標。因此,這些日本人才想要加入我國,以躲避還未到來的災難。

閱讀全文

與日本人如何發展中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紅魷魚哪裡不能吃 瀏覽:168
越南怎麼買的葯 瀏覽:498
印尼華人鋼廠有多少 瀏覽:16
卡卡為什麼會有義大利國籍 瀏覽:849
lol義大利全民賽哪裡可以看 瀏覽:268
中國水稻最高產多少斤一畝 瀏覽:791
越南紅木街在哪裡 瀏覽:289
英國留學生吃什麼粥 瀏覽:368
義大利北部火山灰來自哪裡 瀏覽:824
中國性都是哪個城市 瀏覽:926
印度簽證在淘寶上怎麼用 瀏覽:64
伊朗目前有多少將軍 瀏覽:529
伊朗為什麼和美國斷交 瀏覽:196
中國的公交車是哪個品牌 瀏覽:195
為什麼現在找職業越來越南 瀏覽:349
印度怎麼能成為強國 瀏覽:471
義大利比亞喬旗下有哪些品牌 瀏覽:780
中國公民在英國死亡多少人 瀏覽:605
越南低保戶怎麼樣 瀏覽:624
中國三針的疫苗是哪個公司的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