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經濟是靠什麼發展起來的
經濟學理論認為勞動、資本和技術都是經濟發展的源泉。中國過去三十年把世界上最廣大的勞動人口積極性調動起來,中國的廉價勞動在世界上非常具有競爭力;中國擁有世界上前列的儲蓄率,就是不差錢,鐵公基創造了巨大的GDP;中國靠市場換取了大量技術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但就這三項基本要素,中國的經濟至少是現在這個樣子。如果體制上再解放一下,那就更不得了了。但是如果改革停滯不前,中國接下來幾年乃至幾十年可能會陷入經濟增長極慢的中等收入陷阱中。
❷ 中國是怎樣形成的
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中國古代各民族的大融合的過程。
中國的民族大融合有3次:
1,周朝建立,到秦國滅六國,到兩漢時期。
周朝時,封了幾百個諸侯國,幾乎每一個諸侯國就是一個民族。在春秋不斷的兼並中,在戰國時形成了戰國七雄。任何一個國家的形成都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到秦國滅六國後直到兩漢時期,是民族大融合完成的第一個階段,在這期間中原地區,關中地區和江南地區形成了統一的文化,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文明。
2,兩漢之後,進入三國時期。在三國時期,因中原戰亂,人口劇減,曹魏內遷了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到中原地帶(估計佔中原地區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包括匈奴人(南匈奴人投降了東漢王朝,北匈奴人遠遁西方),鮮卑人等等,其中匈奴人最後滅掉了西晉;蜀國也遷了不少少數民族人口到其地盤上;孫吳則是,中原大量人口南遷江南,開發了原來地廣人稀的江南。
在西晉短暫的統一後,又陷入了分裂。在北方中國,五胡亂華,前前後後大的國家有十六國。五個少數民族逐鹿中原。後來曾經兩次統一北方中國的也是兩個漢化,實行漢族文化的少數民族的人:前秦的符堅(他是少數民族,具體哪個忘記了),還有北魏的拓跋氏(拓跋氏的另一支到了今天的西藏青海地區,最終形成了藏族)。上面兩個少數民族都靠著漢化,也就是同中原的先進漢族文化同化而統一了北方中國。而這時南方中國則由南渡的東晉王朝統治,大量的北方人口(約佔八分之一)湧向南方中國,促進了南方中國的開發。
統一中國的隋朝和唐朝,他們的統一者也是漢化的少數民族,如李唐是西域的沙陀人後裔。這時中國又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匈奴等民族被漢族同化。漢族的含義也不再是漢朝時漢族的含義,而是包含了匈奴等少數民族,匈奴等民族退出了歷史舞台。
3,唐朝末年,中國再度分裂,這時又是有好幾個少數民族對北方中國進行了統治。中國又進入了民族大融合,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到宋朝時期,宋朝統治淮南地區,其民族是唐朝大融合時的漢民族;遼國則包括了原本住在遼國的漢民族,其人口可能佔大多數,還有契丹和北部的其他少數民族,可能也包括高麗人。西夏則是西部的一些少數民族,和唐宋時居住在西夏的漢族。
上述三個國家除了宋朝本來就是漢族國家外,西夏和遼國金國(金國後來代替了遼國)經過200多年的統治,都不同程度的漢化,都採用了漢民族的文化。
到了元朝,忽必烈統一中國,中國在全中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民族大融合。蒙古人在採取漢族文化和保留本民族文化中斗爭了90多年,除了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地區的蒙古人沒被同化,在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的蒙古人都被漢化了。元朝因為濫發紙幣而引起通貨膨脹,激起人民的反抗後,蒙古的上層王公被明朝逐回了漠北。
4,元朝時期是全中國范圍民族大融合形成的重要過程,明朝清朝延續了元朝的全國范圍民族融合過程。元朝以後的中國,都是在今天中國的大致范圍內而統一的,中華民族大致形成。這時的漢族包括了被同化的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在內。
在明朝後面的清朝,也是少數民族滿蒙統治中國,最終也被漢族同化了,當然除了上層王公除外,而即使是上層王公也採取了漢族的文化,在文化上跟漢人沒什麼兩樣了。
清末,中華文化碰上了從所未有的強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中華文化奮起抵抗,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而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以幾千年華夏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中華文化為基礎的。中國人對自己的認同是以對中華文化的自我認同為基礎的。
中華民族不是隨便就提出的一個名詞,就像美利堅民族一樣,都是以共同的文化為自我認同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執泥於漢族,非漢族是不能說明古代中國的變遷的。因為漢族的內涵本來就是隨時在變的。現在的漢族,他的祖先可能是匈奴人,也可能是鮮卑人,也可能是蒙古人,漢族本來就是幾千年來華夏無數個民族大融合形成的。
❸ 中國的發展歷史與進程是怎麼樣的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 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 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 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
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 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 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3)中國是怎麼發展來的擴展閱讀
中國的文化
文學
從先秦始,詩經、楚辭、漢賦、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章回小說、民國雜文,描繪了中華古代文學史的燦爛。
經史子集是傳統中國的學問。東晉李充正式確定甲乙丙丁即經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經史子集之名。唐初編成《隋書·經籍志》,這是正式以經史子集為類名的四部分類法中現存的第—部目錄。它分經史子集4部,下分40細類,
經史子集各部書籍六萬九千五百七十餘卷,譯本書千三百二十餘冊,釋藏七千零&八卷,書畫圖象等約二百餘種。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為八目。
繪畫
中國畫在中國被稱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墨和國畫顏色在帛或宣紙上作畫。
中國畫按照內容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及人物畫;按照技巧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壁畫、內畫;按照藝術層次可分為具象國畫和抽象國畫等。
中國畫擅長寫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
❹ 中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於經濟。
中國經濟的發展,首先是政策與發展道路。
其次是全體中國人民思想解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活力迸發,創造力涌現。
❺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經濟到底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經濟到底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中國經濟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崛起的呢,我先說一個范圍啊,92年到95年來,這是以名義美元計價的,中國經濟規模在1991年之前也全世界最大的人口體量,中國經濟規模在世界上的佔比卻一直徘徊在2%~3%的水平,特別是87年~93年啊,中國經濟力的規模在全世界佔比僅在1.06%左右。中國的經濟發展到現在這一步 ,不僅依靠了我們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而且是依靠了我們 中國民眾 ,可以說沒有中國民眾的支持,中國的經濟是不可能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同時我們要感謝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沒有黨的領導,我們也是不可以 發展如此之好的。
❻ 建國之後中國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領導人高瞻遠矚,改革開放!
❼ 中國的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中國經濟起初1978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我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1984年4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又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逐步興辦起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
1988年增闢了海南經濟特區,海南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
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著眼,又做出了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我國的對外開放出現了 一個新局面
我國的五個經濟特區, 深圳市. 廈門市.珠海市. 汕頭市.海南島.
珠江三角區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區、惠東縣、博羅縣、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長江三角區以上海。:南京 無錫 常州 蘇州 南通 鹽城 揚州 鎮江 泰州:杭州 寧波 溫州 紹興 嘉興 台州 湖州 舟山 金華 是中國經濟體系。如今振興東北。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 未來又是中國一大經濟體系
❽ 中國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樓主這個問題太高深了 中國發展基本上是在改革開放後 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只有跟外界交流才能發展,人跟國家都是一樣,閉門讀書是不行的
❾ 中國歷史發展是怎麼進行的
中國歷史的發展是在中原王朝與周邊各游牧民族的互動過程中進行的,歷代中原王朝面臨的共同危險,即來自北方(西北、北方、東北)游牧民族的持久威脅,也就是傳統所謂的「邊患」,「防虜」成為歷代邊疆經營的中心任務。
勒尼·格魯塞在其名著《草原帝國》中曾指出,在歐洲、小亞細亞、伊朗、印度及中國都早巳達到同一物質文明階段後,「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地帶曾經擺脫了這種運動。這就是那伸展於歐亞大陸中部和北部的一條長方形的領土,草原地帶。它從滿洲邊界直至布達佩斯和西伯利亞森林,是在它的北方邊緣延伸著。在那裡,除了一些孤立的小方塊土地以外,地理條件不允許農業生活的發展,把居民們限制於永遠過著畜牧的生活、游牧生活;在幾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末期時的生活還存在於其餘的人類中間。更有甚者,這些部落中的一部分,即森林地帶的部落,還停留於馬德林式獵人的文化階段。因此,草原和森林地帶遂成為野蠻人生活的保留地」。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研究了公元1500年以前世界文明史的進程後也指出,自從人類進入第一個文明時代——古代文明(前3500年~前1000年)開始,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各文明中心,就已面臨游牧民族入侵的持久威脅。原因是:「在地處大草原西部的印歐各族和地處大草原東部的蒙古一突厥人之間,有一條最早的分界線,這就是阿爾泰山脈和天山山脈。這條分界線以東的大草原,地勢較高、乾燥,氣候通常也更惡劣……這一地理上的不平等造成相應的歷史上的不平等。即出現一個持久的、影響深遠的、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只要有機會,它們就不時地侵入中國。」所以,他認為,1500年以前人類歷史幾乎是游牧民族在「自然法則」支配下南下,對南方諸文明帝國壓迫以至於征服的歷史。
中國境內北方的高原和草原,恰恰是歐亞大陸游牧民族生存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匈奴、鮮卑、突厥、回紇、蒙古等幾個在世界古代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民族,都在這一地區生活過,使這里成為少數民族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中國歷史上的緊張狀態正與這一大背景息息相關。從公元前4世紀末開始,草原部落中就不時會出現一些強大的集團,「胡騎南下」,挺進和占據這一地區,並大規模地撲向中原,給中原王朝造成巨大壓力。比如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2世紀,有秦、漢與匈奴的對抗。魏晉時是所謂的「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輪番進入中原。到了南北朝和隋唐,則有突厥、回紇、吐蕃相繼登上歷史舞台,成為隋唐二代邊疆經營中的首要問題。此後,則有契丹、女真、蒙古、滿族從其在北方和東北的原居住地崛起。可以說,游牧民族此起彼伏,由秦漢時的「寇邊」到後來據有半壁江山,甚至入主中原,一直是歷代中原王朝面臨的威脅。所以,歷代中原王朝無不苦於北部邊疆問題。正如漢代的揚雄所說:「北地之狄,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即使邊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實現了大一統,但因為亞洲內陸游牧民族的遷移不定,新人居其發祥地的游牧民族,會重新構成對中原王朝的威脅,中原王朝仍面臨著所謂的「防虜」問題。對此,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就指出:「在歷史上,最威脅中國的是北族。他們和中國人的接觸,始於公元前4世紀秦、趙、燕諸國與北方的騎寇相遇,至6世紀之末五胡全被中國同化而告終結,歷時約1000年。其第二批和中國的交涉,起於4世紀後半鐵勒侵入漠南北,至10世紀前半沙陀失卻在中國的政權為止,歷時約600年。從此以後,塞外開發的氣運,暫向東北,遼、金、元、清相繼而興……這三大批北族,其逐漸移人中國,而為中國人所同化,前後相同。惟第一二期,是以被征服的形式移人的,至第三期,則系以征服的形式侵人。」
因此,建立穩定的邊疆秩序,有效對付游牧文明的流動性格以及大草原興衰無常、充滿變數的政治形勢,是中國傳統邊疆經營艱巨而經常性的任務。因為,盡管中原王朝與境內周邊游牧民族的關系是一國之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權之間的關系,但強大的邊疆民族政權的存在,對中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安定,對大一統局面都是最嚴峻的挑戰。中央政府如不能有效抵禦或反擊來自這些游牧民族的威脅,保護邊疆,則中央的威信勢必難以維持,大一統的政治秩序就面臨動搖和被打破的危險。所以,防禦游牧民族的襲擾,解除其對邊疆的安全威脅,將其納入大一統政治秩序的支配,成為歷代大一統帝國邊疆經營的主要任務。
對於這種游牧民族周期性南下的現象,從歷史上以來就有不同的解釋,這些意見歸納起來不外有以下幾條:一是認為游牧民族「虜性狼狠」。如唐朝史官在《晉書·劉曜傳》中有一段「史臣曰」就非常典型:「彼戎狄者,人面獸心,見利則棄君親,臨財則忘仁義者也。投之遐遠,猶懼外侵,而處之於封畿,窺我中釁」;二是歸之於氣候變化或地理環境因素;三是認為草原地帶人口的過度膨脹威脅到游牧民族的生存,使其不得不向外擴張;四是認為緣於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的貿易受阻,如林恩顯先生就認為「北亞游牧民族對中原農業民族的一切行動動機,多數出於經濟上的需求;而農業朝廷對北亞游牧政權的要求,則多屬於政治性」;五是認為掠奪對游牧民族有利;六是認為游牧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而發動戰爭;七是認為源於雙方的文化隔閡和沖突。這些觀點有的從人性論出發,有的歸之於地理環境或文化,有的歸之於經濟貿易,但基本上只是道出了現象而未觸及本質。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自然條件通過對生產方式的制約進而影響到經濟結構和社會行為。「中國政治生活一直受『夷狄』影響主要是因為地理環境所致——草原與農耕地區緊緊地連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存在與地理上的不同相適應的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亞洲腹地草原於燥,沒有河流流入大海,不可能從事大面積農耕。西藏高原和蒙古草原缺乏充足的水資源,因而人口稀少。這些『夷狄』所居住的地區大約是中國面積的兩倍,但人口不可能超過中國人口的四十分之一。」所以,游牧經濟與定居農業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的極大反差,生產力技術構成的低下以及社會經濟結構單一,內部轉化產品途徑的過於狹窄,使得他們的周期南下成為草原社會發展的自然過程。於是,「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創造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也就是說,游牧經濟對農業經濟的依賴性刺激游牧民族向農業區掠奪,而經濟上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又增加了其劫掠的慾望,「於是這種人文地理上的問題變成了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條件下,游牧人民定期性向農業區域侵犯便成了一種自然法則」。
歷史上某些時期,中原王朝固然可以憑軍事實力或行之有效的戰略,扼制邊疆地區游牧民族的襲擾,或與之達成和解,解決「邊患」,但這仍然只是暫時的,因為,「人文地理上的嚴酷法則在繼續起著它的作用。假使漢化了或波斯化了的汗王們沒有被當地居民的反擊,逐漸地或突然地淘汰了的話,卻有新的部落出現於他們的邊境;那些出現於草原深處而還在忍受著飢餓的部落把他們的堂兄弟只看作是一個暴發的塔吉克人或一個拓跋人,一個波斯人或一個漢人,他們重新開始不利於他的同樣的冒險行動。這種冒險行動幾乎常常是成功的,同樣一個調子在一千三百年間,因為從匈奴人據洛陽到滿族進入北京恰為一千三百年,重彈了幾次」。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游牧民族相對於農業民族的軍事優勢。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游牧民族行軍作戰固然騎馬,平時也「逐水草而遷徙」,如此,日常生活也就如同行軍打仗。嚴酷的自然環境又磨練了其人「耐飢凍,習勞苦」的性格。因為,「游牧生活要求游牧人較之定居的綠居民,要具有更強健的體魄,同時它也要求游牧人比定居居民具備更加獨立的意識。因為這可使游牧者在危急關頭敏捷地做出判斷,採取主動。這對於被束縛在無休止的農業勞動中的定居者來說,幾乎是無法想像的。在爭奪牧場、部落內訌以及血親復仇的戰爭中,游牧者自然地形成了侵略的本性,這種侵略本性,再加上他們對定居社會產品的需求,使游牧者經常對自己的鄰人進行掠奪。這些掠奪的習性以及他們所帶來的毀滅,使游牧者得到了天生蠻夷的稱號」。馬背上民族的這種空前的靈活機動性和善戰在向中原進犯中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因為獰獵和牧馬職業,是以箭術和騎術的技藝為先決條件的,而對於為了短期戰役招募來的沒有受過長期訓練的農民或綠洲居民戰士來說,要具備這些技藝則是不可能的」。因而,習慣於游牧生活的民族,在軍事戰術上超過農業民族的步兵,能夠很容易地征服人口更多且文明水準遠遠高於自己的民族。
此外,原始的部落組織更增強了其軍事力量。游牧帝國不像中原農業帝國行政與軍事分離,其軍事組織與行政組織(氏族部落體制)是合一的,成年男子無疑都是部落的戰士,所謂全民皆兵。部落首領平時組織部民游牧狩獵,戰時即為軍事長官,便於動員,能夠做到「指麾而令從」。投降匈奴的漢人中行說與漢朝使者辯論時就說,匈奴軍政合一的優點在於「約束徑,易行;君臣簡,可久。一國之政猶一體也」。可見其部落組織也就是軍事組織,基本不存在向戰時體制轉變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全力以赴地投入戰爭。以農業立國的中原王朝雖然社會經濟發達,但同時社會結構復雜,國家力量為各種各樣的活動所分散,軍事動員復雜而困難。同時,定居的農業經濟難以承受戰爭的巨大負擔,曠日持久的戰爭對社會造成的是破壞性的影響,比如,沒完沒了的兵役使農民難以忍受,並影響到農業生產,軍隊數量的無限制擴大又會增迦納稅者的負擔,使農業經濟不堪重負,從而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歷史上,因頻繁發動邊疆戰爭而導致亡國的王莽、隋煬帝等,給後代統治者留下的是不盡的教訓,所以,游牧民族在同中原王朝的戰爭中往往居於主動,而中原王朝的邊疆經營卻有著先天的困難。
❿ 新中國怎麼發展起來的
新中國是從一窮二白、自力更生、勤儉建國的初級社會主義階段,經過幾十年廣大勞動人民戰天斗地、同甘共苦、同舟共濟,艱苦創業逐漸走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階段,中國立在世界的東方,令全世界人民刮目相看,並產生羨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