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卷子怎麼號分

中國古代卷子怎麼號分

發布時間:2022-07-08 17:27:16

㈠ 中國古代科舉制的考試流程和錄取名次是怎樣的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1、鄉試

鄉試,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金代以縣試為鄉試,由縣令為試官,取中者方能應府試。

元代在行省舉行,但腹里則分別在河東、山東二宣慰司和真定、東平、大都、上都四路舉行,共17處。考試分兩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試兩場,漢人、南人榜試三場。

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蔭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

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式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2、會試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

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載,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

會試取中者稱「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 ,第一名稱「會元」。錄取名額不定,明代約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錄取。

清代無定額,每科自百餘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錄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各省被錄取的名額,以應試人數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應殿試。

3、殿試

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1)中國古代卷子怎麼號分擴展閱讀:

科考內容: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

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

「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舉制度

㈡ 中國古代記譜法是怎樣的

1、文字譜

文字譜是用文字記述古琴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種記譜,是古琴曲目彈奏的參考。文字譜就是中國古代用文字的方式記錄的樂譜。

現存最早的文字譜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是唐代的《碣石調·幽蘭》,它由六朝梁代丘明傳譜,原譜則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現收藏於日本東京博物館。

2、減字譜

減字譜又稱指法譜,古代漢族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

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盡管如此,其在傳播中還是大量遺失。

3、工尺譜

工尺譜是中國漢族傳統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後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

在古代流傳甚廣,但是今天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還會使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現代中樂團一般已改用簡譜或五線譜。 工尺譜在傳統寫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現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4、律呂字譜

律呂字譜是以十二律的律呂名稱記錄音樂曲調中各音音高的一種記譜法。在弦索譜中元代熊朋的《擬瑟譜》亦曾用此譜式來記錄瑟的弦音音高。

較早的是南宋進士趙彥肅的傳譜。後世的雅樂歌曲多用律呂字譜記寫。

5、鑼鼓經

鑼鼓經是中國傳統器樂及戲曲裡面常用的打擊樂記譜方法,也稱為「鑼經」,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以烘托舞台上肅穆、悠閑、抒情、緊張、激烈、驚惶的不同的情緒及氣氛。

鑼鼓經實際上是以口頭背誦的鑼鼓譜。將各種打擊樂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組合,並通過各種不同的節奏形態演奏出來,就形成一套套的鑼鼓點。將各種鑼鼓點按其實際音響與節奏口頭背誦,則稱為鑼鼓經。簡稱鑼經。

鑼鼓經在戲曲的訓練與排演中有重要作用,是戲曲藝人必須熟悉掌握的手段。

㈢ 考試卷子在古代怎麼說

古代的考試被稱為科舉。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3)中國古代卷子怎麼號分擴展閱讀:
科舉考試的內容:

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㈣ 中國古代的「卷」是什麼意思,現在有多少卷

古代的書都是竹篾做成的,為了方便攜帶,都捲成一卷一卷的,再紮起來。所以叫讀萬卷書

㈤ 探花、狀元、秀才、舉人、進士、榜眼。從上到下應該怎麼排名

科舉分級從高到低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1.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制度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2.「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4.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5.「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6.「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5)中國古代卷子怎麼號分擴展閱讀:

科舉分級:

1.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2.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

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8.貢士

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9.舉人

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陞官發財。

10.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㈥ 科舉制度分哪些科,分別怎麼考

一、科舉考試科目

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等。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

二、科舉考試內容:

1、墨義

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2、帖經

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系的上下文。

3、策問

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發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范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4、詩賦

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5、經義

經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發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而明朝就乾脆專考經義。

6、武舉

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於文科出身的進士。

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干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宋代時規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問孫吳兵法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不能參考武試。

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後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武試則最少要求騎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時,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後比並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筆試。宋以前並沒有「武狀元」之設。首名武狀元產生於宋神宗時,為福建人薛奕,後與西夏作戰時戰死。歷史上著名由武舉出身的武將尚有唐代的郭子儀、北宋徐徽言、明代戚繼光等等。

(6)中國古代卷子怎麼號分擴展閱讀:

科舉分級:

1、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2、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

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8、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9、舉人

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陞官發財。

10、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㈦ 150分的卷子,多少分是及格呢

150分的卷子,60分及格。計算方法:150x0.6=90。

及格,指考試或學科成績達到規定的最低標准 。達到規定的最低標准。最低標准一般指得分率為60%,中國古代也常以十通六者為及格。

(7)中國古代卷子怎麼號分擴展閱讀

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1)先把小數擴大成整數。

(2)按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

(3)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注意:計算結果中,小數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數化簡;小數部分位數不夠時,要用0佔位。

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一個數乘小數的意義是求這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

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㈧ 什麼是收分和卷殺

1、中國古代的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略粗,頂部略細,這種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

2、卷殺一種建築用語,是中國古人在做建築時,將構件或部位的端部做成緩和的曲線或折線形式,使得構件或部位的外觀顯得豐滿柔和。

(8)中國古代卷子怎麼號分擴展閱讀

卷殺的作用:

主要用來保持外觀及構件上的弧線有共同變化規律。它的作圖方法是:把欲制弧線部分在縱、橫坐標上的高度、長度都均分為相同分數,並把諸段自外至內、自下至上編為1至n號;自橫坐標之1、2……至n-1諸點分別向縱坐標上的2、3……至n點連直線;

諸線相交後連成幾段的折線,即為所需弧線之近似線。這方法可用來製作棋頭、梭柱、月梁、柱頂及柱礎覆盆、飛椽頭等,立面上當心間以外各柱之生起、檐口曲線等也應用此法求得。

㈨ 明朝「高考」分南北卷,科舉歷史上的南北榜有多獨特

說到朱元璋的統治,有一個名詞不容迴避--殘暴。殘暴的方式,就是屢興大案。

歷史學界,很早就有「洪武四大案」之說。所謂四大案,即空印案、郭恆案、藍玉案、胡惟庸案,簡單的名詞後面,是千萬顆人頭落地。

四大案中,「空印案」和「郭恆案」都是貪污腐敗案,前者因官員使用蓋有官印的空白文書,激起朱元璋?怒,前後株連數萬人。後者因戶部侍郎郭恆貪污官糧,再次興起大獄,株連上萬官員。「藍玉案」和「胡惟庸案」都是謀反案,受牽連的大多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前後十餘年,屠戮上萬人。樁樁案件,皆是血雨腥風。

這個現象,從唐王朝安史之亂時就已開始,到南宋時期則進一步擴大。北宋滅亡後,大批的北方文化精英南逃,使南方文化開始了長足發展。南宋滅亡後,元王朝一度廢除了科舉制,雖然在後期重開科舉,但漢人的錄取比例極其少,科舉出身的官員,在元王朝政府中的地位也極低。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在歷經了金朝、元朝幾百年的異族統治後,無論經濟還是文化,早已大大落後於南方。

在元王朝的科舉中,中榜的漢人,也多來自安徽與江南地區。朱元璋起兵平天下的年代裡,彼時中國文化界最富盛名的人物,更是來自於浙江的「浙東四才子」--吳征、劉基、章溢、宋濂。早期創業的朱元璋,也正是因為籠絡到了大量的江南文化界名人,才得以迅速壯大實力。朱元璋的謀士朱升、李善長等人,同樣都是來自安徽與江南等地的才俊。

明朝以前,中國南北方文化教育的先天差距是巨大的,明朝建立後實行的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非但沒有彌合這個差距,相反則繼續拉大。先說教育體制,明王朝的教育體制,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時就確立了,各地的府學、州學、縣學,最早都設立於朱元璋早期的佔領地,如安徽、江蘇、江南地區,北方大規模重設學府,普及教育,多是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北伐元朝之後,無論從師資水平還是開展程度,比起南方都相去甚遠。當然北方並非無人才,山東、山西兩省一直為教育大省。但朱元璋厲行文化專制,明朝早期,北方士子對新政權多持懷觀望態度。朱元璋的幾度文字獄,遇害者大多是北方文人,因此許多名士們隱居山林,對明王朝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如此境況,明朝早期北方教育遠落後於南方,似是情有可原。

明朝科舉,以「八股文」取士,這種考試方式本身就給南方學子提供了優勢。今人說八股文,多以為是明王朝首創,其實八股文取士,開始於北宋王安石變法,當時王安石革新科舉制度,提出以「經義之學」取士,但對文體無特殊要求,這是八股文的開始。隨著時間推移,對八股文的要求越發細化,其風格特點也日益明朗。明朝科舉的實際制定者,正是「浙東四子」中的劉基和宋濂,其考試規范、考試范圍、考試要求,更適合江南學子。每次開科,南方學子自然「駕輕就熟」。

㈩ 中國古代是怎麼考試的

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升,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
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
從各個朝代,科,舉設置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
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經濟科等。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形式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系的上下文。
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發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范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經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發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而明朝就乾脆專考經義。
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干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宋代時規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問孫吳兵法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不能參,考,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後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武試則最少要求騎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
至清朝時,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後比並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筆試。首名武狀元產生於宋神宗時,為福建人薛奕,後與西夏作戰時戰死。
歷史上著名由武舉出身的武將尚有唐代的郭子儀,北宋徐徽言,明代戚繼光等等。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
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穩定的制,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
到了漢朝,分,封,制,度逐漸被廢,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皇帝為管,理,國,家,需要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後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會徵辟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准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征,辟,制也存在著種種弊端。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
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這,制,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
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准則僅限於門第出身。
隋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
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
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
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
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
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兩年不定。 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科,舉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相對較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相對較嚴格。鄉試、會,試,考,獲,名,單俱按種,族,分,配。
元朝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
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
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族,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族人為最多。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
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
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月課和季考),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新「入學」的稱為附生。
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
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注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貢士,貢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
會試考完進行殿,試,在會試後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
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卷子怎麼號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傢具有哪些 瀏覽:282
中國播音學是屬於什麼樣的專業 瀏覽:619
5萬越南幣等於中國多少錢 瀏覽:901
印尼醫療和中國哪個好 瀏覽:661
印度白糖什麼時間種植 瀏覽:830
越南春卷里的豬肉如何做 瀏覽:130
去印尼怎麼打電話便宜 瀏覽:899
伊朗總理和總統哪個權力大 瀏覽:286
伊朗最高戰略是什麼 瀏覽:524
中國式離婚冷靜期多久 瀏覽:58
唱中國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瀏覽:669
義大利英語音標怎麼寫 瀏覽:835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個場地 瀏覽:374
怎麼評價印尼這個國家 瀏覽:1000
印尼市場適合賣什麼 瀏覽:924
印尼椰蒂盤了是什麼顏色 瀏覽:381
大連海中國房子怎麼樣 瀏覽:628
越南斗雞體型多少錢一隻 瀏覽:98
在義大利生活拍自媒體的有哪些人 瀏覽:859
印尼要用什麼轉換插頭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