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都是哪些
你好嚴格來說是16塊根據地陝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蘇浙、浙東、蘇中、蘇北、淮北、淮南、皖江、豫西、鄂豫皖湘贛、東江、瓊崖。
我黨1945年抗戰勝利對外說的是19塊解放區,這個和根據地不是一個概念,比如粟裕將軍抗戰時新四軍渡江進入蘇南和浙西兩個解放區其實可以算一塊根據地。
㈡ 抗日戰爭中都有哪些省份被侵略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那些城市沒被日軍佔領
一、 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二、 部分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 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1.河南省(9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09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沈丘縣和新蔡縣兩個縣倖免於難。
2.山西省(98.2%淪陷)
抗戰期間,有103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永和縣和平順縣兩個縣免遭日寇佔領。
3.安徵省(81.9%淪陷)
抗戰期間,有48個縣先後淪陷,只有14個縣沒有淪陷。這14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廬 江縣、涇縣、石埭縣、旌德縣、寧國縣、祁門縣、岳西縣、臨泉縣、穎上縣、黟縣、霍邱縣、休寧縣、歙縣和績溪縣。
4.浙江省(78.6%淪陷)
抗戰期間,有64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2個縣沒有淪陷。這12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於潛縣、昌化縣、仙居縣、磐安縣、開化縣、淳安縣、遂安縣、泰順縣、龍泉縣、慶元縣、雲和縣和景寧縣。
5.綏遠省(71%淪陷)
抗戰期間,有14個縣市和2個盟旗先後淪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 套地區的東勝縣、涼城縣、興和縣3個縣沒有淪陷。
6.廣東省(70.3%淪陷)
抗戰期間,有7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8個縣沒有淪陷。這28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開建縣、恩平縣、赤溪縣、佛岡縣、廣寧縣、仁化縣、連縣、陽山縣、連山縣、紫金縣、河源縣、和平縣、連平縣、饒平縣、豐順縣、梅縣、五華縣、 興寧縣、平遠縣、蕉嶺縣、茂名縣、大埔縣、信宜縣、化縣、吳川縣、徐聞縣、陽春縣和合浦縣。
7.湖北省(69.3%淪陷)
抗戰期間,有53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8個縣沒有淪陷。這1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均縣、鄖縣、房縣、竹溪縣、竹山縣、保康縣、鄖西縣、谷城縣、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恩施縣、宜恩縣、建始縣、利川縣、來鳳縣、咸豐縣和鶴 峰縣。
8.廣西省(68.6%淪陷)
抗戰期間,有67個縣先後淪陷,只有32個縣沒有淪陷。這3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賀 縣、博白縣、鬱林縣、興業縣、都安縣、隆安縣、百色縣、田東縣、東蘭縣、凌雲縣、田陽縣、鳳山縣、賓士縣、靖西縣、鎮邊縣、田西縣、樂業縣、萬岡縣、天峨 縣、北流縣、西林縣、西隆縣、向都縣、鎮結縣、龍茗縣、那馬縣、隆山縣、敬德縣、天保縣、養利縣、萬承縣和雷平縣。
9.湖南省(68.4%淪陷)
抗戰期間,有5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6個縣沒有淪陷。這26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酃縣、臨灃縣、汝城縣、桂東縣、芷江縣、鳳凰縣、沅陵縣、滬溪縣、辰溪縣、漵浦縣、黔陽縣、麻陽縣、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桑植縣、古丈 縣、靖縣、綏寧縣、合同縣、通道縣、乾城縣、永綏縣、晃縣、大庸縣和懷化縣。
10.江西省(63.5%淪陷)
抗戰期間,有56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7個縣沒有淪陷。這27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豐城縣、鄱陽縣、寧岡縣、分宜縣、南豐縣、銅鼓縣、廣昌縣、黎川縣、雩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安遠縣、尋鄔縣、樂安縣、宜春縣、金溪縣、安福 縣、鉛山縣、上猶縣、崇義縣、寧都縣、瑞金縣、石城縣、樂平縣、浮梁縣、德興縣和萬年縣。
11.福建省(1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5個縣市先後淪陷。這15個縣市分別是:金門縣、廈門市、詔安 縣、東山縣、福清縣、長樂縣、連江縣、閩候縣、海澄縣、永安縣、霞浦縣、寧德縣、福安縣、漳浦縣和雲霄縣。
12.貴州省(4.8%淪陷)
抗戰期間,有4個縣先後淪陷。這4個縣分別是:三都縣、獨山縣、丹寨縣和荔波 縣。
13.雲南省(3.3%淪陷)
抗戰期間,有3個縣先後淪陷。這3個縣分別是:龍陵縣、保山縣和滕沖縣。
三、直轄市(6個直轄市淪陷5個)
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立了6個直轄市,分別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島市和重慶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分別是:
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淪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淪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淪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淪陷。
青島市:1938年1月10日淪陷。
四、未淪陷的省份
在半個世紀的對日戰爭中,中國只有8個省份1個直轄市(重慶)沒有落入日寇之手。這8個省份分別是: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抗日戰爭期間沒有遭到日軍的轟炸和侵佔。
四川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陝西省所轄的部分縣城以及鄉鎮多次遭到日軍的侵犯和轟炸。但是總體上說,各縣城均沒有被日軍佔領。
甘肅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直轄市(重慶)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
總的說來
外蒙古(那時候外蒙古還是中國的國土),福建(只有廈門一帶被占),四川,貴州(只有很少的地方),甘肅,新疆,西藏,西康(國名黨統治時的一個地區),青海,寧夏。基本上就是這些,在當時還沒有被日本侵略殆盡。以省來說 新疆、陝西、青海、甘肅、寧夏、西康、西藏、四川
雲南怒江以西淪陷,貴州方面日軍攻到獨山,另外海南島和桂林也被佔領。
㈢ 中國抗日主戰場有哪幾個地區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中國軍隊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
㈣ 抗日戰爭簡介100字左右,包括時間地點等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4)中國哪些地方經歷過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期間重大戰役介紹:
1、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2、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我方稱「芷江保衛戰」)。
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 。
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漵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岩、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志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㈤ 抗日戰爭日本打到哪了侵佔了我國哪些地方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佔領了中國以下地方:
1、江西省(63.5%淪陷)
抗戰期間,有56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7個縣沒有淪陷。
這27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豐城縣、鄱陽縣、寧岡縣、分宜縣、南豐縣、銅鼓縣、廣昌縣、黎川縣、雩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安遠縣、尋鄔縣、樂安縣、宜春縣、金溪縣、安福 縣、鉛山縣、上猶縣、崇義縣、寧都縣、瑞金縣、石城縣、樂平縣、浮梁縣、德興縣和萬年縣。
2、福建省(1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5個縣市先後淪陷。這15個縣市分別是:金門縣、廈門市、詔安 縣、東山縣、福清縣、長樂縣、連江縣、閩候縣、海澄縣、永安縣、霞浦縣、寧德縣、福安縣、漳浦縣和雲霄縣。
3、貴州省(4.8%淪陷)
抗戰期間,有4個縣先後淪陷。這4個縣分別是:三都縣、獨山縣、丹寨縣和荔波 縣。
4、雲南省(3.3%淪陷)
5、抗戰期間,有3個縣先後淪陷。這3個縣分別是:龍陵縣、保山縣和滕沖縣。
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立了6個直轄市,分別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島市和重慶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分別是:
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淪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淪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淪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淪陷。
青島市:1938年1月10日淪陷。
(5)中國哪些地方經歷過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㈥ 中國抗戰經歷過哪幾場重大戰役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挑起全面侵華戰爭。在這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侵略。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達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西北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走上了抗日戰場。
從1937年到1945年,中國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在敵後戰場堅持抗戰,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也進行了英勇的抗戰。這其中,正面戰場的主要戰役有:
平津作戰。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向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步步進逼。中國軍隊第二十九路軍相繼收復豐台火車站和廊坊,並在南苑與敵血戰,不久,北平和天津相繼失陷。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日軍出動20萬兵力進攻上海,中國駐軍調集40萬兵力奮起抵抗,11月12日,上海失陷。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斃傷日軍4萬餘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底,日軍突破中國守軍長城防線後,分兩路合擊太原。中國第二戰區急調10餘個師在太原以北忻口地區組織防禦。八路軍各部全力在正太路以南配合友軍作戰。激戰至11月8日,太原失守。
南京保衛戰。日軍佔領上海後,繼續向南京進攻。國民政府暫遷武漢,中國軍隊進行了南京保衛戰,12月13日,南京失陷。
台兒庄戰役。這是中國軍隊為守衛徐州而與日軍進行的一場大戰。戰役1938年3月23日打響,歷時兩周,殺敵逾萬,國民黨軍取得了抗戰後的一次重大勝利。
武漢會戰。這是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廣大地區,與進攻武漢的日軍進行的一次重大戰役。此戰,中國軍隊出動兵力100萬,日軍出動兵力35萬。戰役結果,日軍傷亡近4萬人,但武漢最後失守。
豫湘桂戰役。此役從1944年4月中旬至12月初,歷時8個月,日軍出動兵力40萬,國民黨軍隊棄守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陷入日軍鐵蹄之下。在此期間,中國組織了遠征軍,到緬甸等地作戰,打通了中國和盟國的陸上交通線。
在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的正確方針,領導抗日軍民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1937年8月底,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開赴晉東北,利用平型關天險設伏,在9月24日一舉殲滅日軍坂垣師團一部1000餘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接著,第一二O師進入晉西北,取得雁門關大捷。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武裝以無數次小的戰斗,對日軍進行襲擊。這樣的戰斗,天天進行,處處發生,使日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這其中,重大的戰役戰斗主要有:1939年7月,八路軍一二九師在晉東南打破日偽軍14萬人的「九路圍攻」,殲敵近萬人;1939年冬季晉察冀北嶽區反「掃盪」作戰中,雁宿崖、黃土嶺之役,共殲敵1500餘人並擊斃日軍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創抗戰以來在敵後戰場上擊斃日軍高級將領的先例;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105個團、40萬人的兵力,連續對日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共與敵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790人,俘日軍2811人,俘偽軍18407人,破壞鐵路470公里,破壞公路1500公里。
1941年起,敵後抗戰進入了極端困難的階段。抗日軍民面對日軍野蠻、殘酷的軍事「掃盪」、蠶食、清鄉,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英勇頑強的斗爭。其中冀中軍民的反「掃盪」斗爭,尤其艱苦卓絕。敵後抗日軍民運用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打得敵人人仰馬翻,魂飛魄散。蘇北新四軍82烈士血戰劉老莊,晉察冀狼牙山五壯士捨身跳懸崖,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戰歌。從1941年6月至1943年5月,八路軍、新四軍共進行反「掃盪」戰斗4200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34萬人。
1943年開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變化,中國敵後解放區渡過嚴重困難時期。到1945年4月,主力部隊發展到91萬人,民兵發展到220萬人,19個解放區共有面積95萬平方公里,人口9500萬。從5月起,八路軍、新四軍相繼發動對敵夏季攻勢,晉察冀軍民發動了察南、雁北、子牙河、大清河戰役,晉察魯豫軍民發動了東平、安陽戰役;山東軍民發動了臨沂等10個戰役;新四軍發動了宿南和睢寧戰役。這些戰役皆沉重打擊了日軍,為全面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態勢。
1945年8月上旬,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階段,敵後各解放區軍民以排山倒海之勢,發起了對日軍的全面大反攻。從8月11日到10月10日的兩個月中,共斃傷俘日偽軍23萬餘人,收復城市197座,收復國土31.52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00餘萬。
8年抗戰,中國戰場共斃傷日軍133萬,占日軍傷亡總數的70%%。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餘門。中國戰場抗擊了日本陸軍的主力和部分海空軍,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打亂了德日法西斯的全球戰略計劃,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㈦ 求圖:抗戰時期中國各大戰區分布圖
一、蔣介石於1937年8月20日,按照戰斗序列,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
1、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山西王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馮玉祥擔任司令長官。
4、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
5、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二、1938年2月,隨著戰事的進展,蔣介石重新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在平漢路作戰,程潛擔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在山西作戰,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在蘇浙作戰,顧祝同擔任司令長官為。
4、第四戰區,在粵桂作戰,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為。
5、第五戰區,在津浦路作戰,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6、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守備甘寧青地區,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
7、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後,抗戰轉入相持階段。1938年11月,蔣介石再次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
2、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
3、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
4、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
5、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6、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
7、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
8、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
(7)中國哪些地方經歷過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全面抗戰開始時,實力最強的當屬於第三戰區。這里集結了國軍的主力部隊,包括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
因此,當淞滬會戰打響後,第三戰區頑強堅守三個月之久,讓日軍損傷慘重,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妄語。
1938年3月—4月,徐州會戰中,第五戰區在李宗仁率領下,奮起作戰,取得了台兒庄大捷,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取得了是抗日戰爭以來最大勝利。
1938年的武漢會戰從6月打到10月,中國軍隊第五、第九戰區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與日軍英勇作戰,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
1938年11月後這八大戰區中,第九戰區實力最強。著名的長沙會戰,就發生在這里。當時,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持續近一年。
雙方總共投入兵力達到160多萬(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特別是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岳率部斃傷日軍56000餘人,俘虜139人,取得了輝煌勝利。
㈧ 哪個地方經歷了十四年抗戰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東三省經歷了十四年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