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通過數字媒體藝術向兒童普及傳統民俗及故事
摘 要】數字媒體藝術是一門將科學、藝術與傳統人文思想相融合的綜合學科,旨在以數字化、信息化形式進行藝術創作和設計,拓寬藝術設計應用領域。簡而言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是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傳統藝術設計的主要發展趨勢與必由之路,在傳統藝術設計元素的基礎上對多項信息化數字技術加以靈活應用,以多元化形式展現設計作品的藝術價值。而為進一步推進其發展進程,文章也對數字媒體藝術特徵及其對傳統藝術設計所造成的影響開展分析。
【期刊名稱】《大觀(東京文學)》
【年(卷),期】2019(000)010
【總頁數】2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傳統藝術設計;互動多媒體;設計特徵
註:本文系2018年度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基於互動多媒體的贛南客家本土民俗表現形式與文化傳承——以贛南客家茶文化為例」 (18421)研究成果之一。
一、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特徵分析
(一)高效與技術集成特徵分析
首先,在傳統藝術設計工作中,設計師通常需要開展高重復性、基礎性的產品設計圖紙繪制工作
,不但需要繪制多張設計圖紙,還受人為因素影響,時常出現圖紙繪制失誤等問題,極大提升了設計工作量。而隨著數字媒體藝術在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設計師通過對各類數字化制圖軟體的靈活應用,僅需輸入相應數據信息,即可快速、准確繪制出產品設計模型,既提高了設計效率,也打破了人工模式效率不足的限制。
其次,數字媒體藝術是一門綜合型學科,其主旨理念為將科學、人文與藝術等多種領域加以充分結合,涉及到交互設計、造型設計、計算機圖形等多個領域、學科。因此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工作開展中,設計人員需要同時應用多項跨專業的數字化技術,並將所應用各項技術加以高度集成,以數字化、虛擬化的形式加以充分表達。
(二)虛擬性特徵分析
相較於傳統藝術設計而言,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不受現實因素的干擾,設計師可以在數字化、虛擬化的設計空間中完全發揮自身的創新才能,對空間、事物的本質進行優化調整,並通過對色彩的靈活搭配,構建起一個光怪陸離、色彩絢爛的數字化藝術空間。而在傳統藝術設計領域中,則很難對空間與事物的本質特徵進行變化,而是對現實世界運轉機制的多角度、多層次看待,這也限制了藝術設計的創新性與多樣性。
⑵ 你還知道哪些傳統工藝的故事把他們的起源和製作工序講給大家說說吧
皮影戲的起源和製作 在中國,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在土耳其被稱做卡拉格茲戲。皮影是廣大群眾極為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皮影戲在我國起源很早,傳說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後,武帝時常想念,有個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燈光照射到布帳上,武帝看到布帳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興。這可能就是皮影戲的雛形。南宋時期,開封和杭州等地有許多影戲棚,演出三國故事等,非常受歡迎。元代時我國的皮影戲流傳到了緬甸、波斯、爪哇等地。清代乾隆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又把中國的皮影戲帶到了法國,演出時就叫做「中國皮影「。後來又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在歐洲曾轟動一時。皮影戲中用人來操縱的皮質人形,稱為皮影。皮影的製作在河北唐山、灤縣及陝西乾縣等地比較普遍,陝西皮影還分成西路和東路,造型風格上各有不同。最初是用素紙雕刻成形,後來採用羊皮或驢皮製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上油,然後通過燈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皮影人一般高約一尺,身上有若干關節,用胡琴弦絞連,安裝上三至五根鋼質細桿,表演者在幕後操縱,通過燈光投影,非常生動和逼真。音樂伴奏和歌詞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腔調。由於是在平面的布幕上進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為側面造型。
⑶ 簡述為什麼用藝術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成為重要現象
要用藝術的方式講好中國故故事,這樣可以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
⑷ 如何用經典作品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委員表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根本的是心的相通。經典作品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現當代文化,以及中國獨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在世界上非常受歡迎。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找到我們的精神紐帶,找到共同追求的和平與發展的理想。」吳為山說。
⑸ 古代故事怎麼講
一、口語化故事是由文字寫成的,它是供人們用眼睛「看」的;而講故事是要用嘴說的,說出來的話,是讓兒童門用耳朵「聽」的。這就需要故事上做一番將「字」變「話」的加工了。故事的書面語言,要盡量改成口語化。1、把文字變成白話講故事和寫文章不同。講故事是一種口頭文學,應該強調大眾化和口語化。講故事時,應盡量避免過於書面化的語言。有的字、詞雖然聽上去也不大會發生誤解,但不是口語,說出來別扭,聽著也不順耳,最好改成我們平時說的大白話。比如:「他每每見到古人的書法名跡,總要手不釋卷。」不如改成「總是不捨得把書放在一旁。」2、去掉「誰說誰說」在書面故事中,兩人對話不交待「誰說誰說」,容易產生混亂;可是講故事,可以利用聲音藝術這一特徵,靠著講故事人的表演,運用不同的聲調,不同的語氣,不同的速度,把這句話是誰說的交待得更加清楚、生動。這樣,在講故事時,能省去「誰說誰說」,要盡量省去。多多異想天開地說:「快嘴鳥,如果我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該多好啊!」快嘴鳥馬上接過來說:「哈哈,神筆,畫什麼就有什麼,太好了!」多多閉上眼睛說:「我想畫大海,那樣,我們就可以去游泳了!」快嘴鳥說:「我最喜歡吃冰淇淋了,我要畫像山一樣多的冰淇淋!」多多說:「快嘴鳥,你不知道嗎?冰淇淋吃多了,會拉肚子的。」改成:多多異想天開地說:「快嘴鳥,如果我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該多好啊!」「哈哈,神筆,畫什麼就有什麼,太好了!」「我想畫大海,那樣,我們就可以去游泳了!」「我最喜歡吃冰淇淋了,我要畫像山一樣多的冰淇淋!」「快嘴鳥,你不知道嗎?冰淇淋吃多了,會拉肚子的。」講這段話時,講故事人可以學著多多(快嘴鳥)的口氣與語調來演多多(快嘴鳥),就會把人物更生動的交代清楚了,而且故事可以更簡練,可以說,這也是講故事這一語言藝術形式的特殊處理吧!
⑹ 剪紙藝術和中國結的傳說,小故事
安塞最著名的藝術樣式主要有三種,除了腰鼓以外,還有剪紙與山歌。
剪紙和山歌是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它們的歷史沒有文獻記載,只是一代一代手把手、口介面地流傳著。當地人稱剪紙為「古時花」。剪紙作為當地婦女們一種傳統手藝,其花樣、摹本、技巧、手法僅限於母女之間代代相傳。
在農耕文明中,女工是女性必修的課程。在陝北地區,剪紙、綉花幾乎成了姑娘的門面活。男方衡量女子,「巧」是一條重要的標准。陝北的老一輩人至今記得當年相親時的說法:莫問人瞎好,只要手兒巧。安塞民歌《迎親歌》中說得更直接:「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看誰家女子聰明靈巧,就是要看她花剪得好不好。
有資料表明,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剪紙,最早起源於漢唐時代,千百年來,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流行於民間,每有婚娶節慶,剪紙必定登堂入室大放異彩。遙想當年,在這貧瘠單調的黃土高原上,如果沒有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片片,人們靠什麼來打發那冗長乏味的日子。
鉸剪紙、貼窗花是安塞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特別是過年期間,誰家不貼窗花,會被村裡人譏為「瞎眼窗」。在這種公眾輿論的壓力下,即便是孤身老漢,也要向村裡的巧媳婦討要幾張剪紙貼在窗上。至於那種不願求人的倔老頭,也會想出應付的怪招。
1979年安塞文化館陳山橋在譚家營沐浴村見到一個老光棍,自己用紅紙剪了些三角,雜亂無章地貼在窗上。據老頭說貼這主要是為了避邪——要見紅。更絕的是他門上的一幅對聯,紙還是紅紙,字則是用老碗蘸了鍋灰拓上去的,上聯下聯,對仗對偶,各為五個黑圈圈。老頭不識字,又不願向人張口,便只好如此應付了。後來陳山橋在西河口(此地曾為陝北的文化重鎮)見到了一戶農家貼的對聯:上聯為「砍頭不要緊」;下聯是「鳩山設宴和我交朋友」。「大過年的怎麼貼這樣的對聯?」,老陳不解。那家的婆姨回說:「是孩子在書上抄的,誰知道上面寫了些甚」。
現在倒是不再會出現這樣的笑話了,不僅因為今天識文斷字的人多了,更因為今天你即便不貼窗花不掛對聯,也不再會面臨公眾輿論的壓力了。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在陳山橋看來,這才是真正令人犯怵的。
今日安塞,所謂的「剪紙之鄉」早已聲名遠揚,而剪紙之鄉的鄉民們自己倒不怎麼喜歡剪紙了。2001年春節期間,安塞姑娘樊曉梅(安塞剪紙的後起之秀,近年來出訪過日本、加拿大、台灣等地,還曾在西安南門的城牆上為柯林頓夫婦現場表演過剪紙)回鄉探親,在村裡各家的窗上牆上,已很少看見剪紙了。現今陝北的窯洞里,有了各類明星照,各種廣告招貼畫,有了VCD,廣播、電視,有了檯球,有了麻將,有了比原先多得多的消遣方式,人們已經不必用那些花花綠綠的紙片片來調劑生活了。在今天的姑娘們看來,那是一種落後的方式,既費神,又費力,她們已很難從中感受到樂趣,但如果有人給錢,則另當別論。當然,今天安塞的小伙找對象,還是希望女方心靈手巧,只是如今這「巧」,已毋須再用一把剪刀來加以證明了。
在安塞文化局局長韓傑浩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安塞文化館的剪紙展室,那的確是一個花團綿簇般的世界。其門類之多元,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粗略計有窗花、門畫、炕幃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象徵吉祥如意,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為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綉、布玩具底樣的,多為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當然,還有一些現代農村生活題材的剪紙作品。
據韓傑浩介紹:安塞剪紙是陝北勞動婦女創造美的一個典範。最初用來裝飾美化生活的「窯洞剪紙」,被一代又一代的勞動婦女傳承下來,形成古樸生動、 強烈自由的風格,反映出陝北勞動婦女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安塞剪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花鳥魚蟲 瓜果蔬菜,家畜走獸,人物樹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無所不包。
安塞縣前任文化館館長陳山橋對當地的剪紙曾作過廣泛的調查與深入的研究,他在一篇《安塞人與剪紙藝術》的文章中寫道:
「安塞的剪紙歷史很少有文字可供考證,但問一問健在的老婆婆:你們小時候剪花跟誰學來的?她們都會同樣回答:媽媽教的。安塞人現在還稱傳統花樣為「古時花」,從現在整理出來的剪紙作品來看,可以尋覓到安塞歷史文化的蹤跡。64歲的常振芳剪的《龍與鳳》,使人聯想起五千年前人類經歷的那個龍飛鳳舞的時代,想到鴻蒙初開,伏羲女媧剛剛創造出的那個混沌世界。龍鳳造型特別古樸,與濮陽西水坡仰韶墓內擺塑的龍有某種相似之處。67歲的白鳳蘭剪的《年耕圖》和《猴吃煙》中的樹,樹乾和樹枝組成了鹿頭紋樣的變形,專家們認為,它是我國古代作為「物候歷法」和生命象徵的鹿圖騰崇拜在安塞的遺存。高如蘭剪的《抓髻娃娃》,在一些專家看來,它是別處早已失傳了的商代民俗文化,把頭上兩個抓髻剪成了兩個雞,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青玉女佩完全一樣。《抓髻娃娃》一手舉鳥(陽);一手托兔(陰),陰陽結合孕育了生命,是生殖崇拜的形象遺存。安塞的古時花樣,可以說是地上的文物,它是研究我國北方民族文化與民俗的重要史料。從藝術風格上看,它淳樸、莊重、簡煉、概括,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保留了漢代藝術深沉雄大的藝術特點。」
中國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員方李莉,對此曾做過更加深入的調查與分析,她十分注重這種叫做「古時花」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傳承。在一篇叫做《黃土地的記憶》的文章中,她的筆觸追根尋源,直指遠古:
「……一些表現古老傳說的剪紙,如白風仙剪的"二郎擔山追太陽"。民間傳說,過去,天上突然出來九個太陽,曬得人們不能在田間勞作,飛鳥曬死,樹木枯萎,二郎擔山追日,壓去了八個太陽,救了人類,救了萬物。這和中原『後羿射日』有同工異曲之源,還有,白鳳蘭剪的『王祥卧冰』是二十四孝故事內容之一。表現王祥為孝敬老母,卧冰取魚的故事。
「已經去世的曹佃祥老人所剪的『鷹踏兔』也是如此,鷹是鳥中的英雄,鳥在這一帶有很深的寓意。在安塞曾發現不少新石器時期屬於廟底溝型的彩陶,廟底溝型彩陶的一大特點就是鳥紋很多,就像半坡型的彩陶是以魚紋為主一樣。由於鳥紋的廣泛應用,其上面的鳥應該是當時一個原始部落的圖騰,而在原始神話中稱太陽為『三足烏』,因而崇拜鳥的原始部落實際上是崇拜太陽,因此鳥是太陽的象徵,在當地民間也稱太陽為『鴉』。所以鳥在民間是象徵陽性的,鷹是鳥中的英雄,自然是陽性的了。而兔是代表月亮,月是陰性,兔自然也代表陰性了。『鷹踏兔』是喜花,是結婚時所剪的花,其寓意的是男女情愛,反映的是生殖崇拜的主題。
「剪紙能手白鳳蘭的父親雖不識字,卻能繪聲繪色地講出好多上古時期的故事,《女媧造人》、《二郎擔壓山》、《毛野人》等等。每到陰雨天或冬月天,她家晚上總是坐滿了莊稼漢,津津有味地聽著『朝古』,白鳳蘭總是坐在父親懷里,聽得很認真。母親剪得一手好花,受到全村人的敬慕,同時也影響了白鳳蘭。她經常學母親的樣,剪個石榴著牡丹,剪個魚兒戲蓮花。她家貧窮,買不起紙,她便撿好多梨樹葉放在家中,以樹葉代替紙來剪。在母親的指點下,學會了好多傳統花樣的剪法。在父親的 『朝古』影響下,她剪了不少以上古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剪紙,除前面所提到的『二郎擔山追太陽』、『王祥卧冰』之外,還有『毛野人』、『鞭打蘆花』、『牛郎織女』等。她剪的花古樸醇厚,粗獷有力,她剪的『牛耕圖』、『猴吃仙桃』、『牛』等都與陝北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很接近,特別是『牛耕圖』、『猴吃仙桃』中樹的造型,被認為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圖騰紋樣,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陝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依據。 其實這些樹的形象,和戰國時期的"宴樂漁獵攻佔紋"銅壺上的桑樹的表現手法也很相似。說明這些紋飾都是具有一定傳承性的。
「這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風格的傳承,以原始、上古時期和秦漢時期的特徵最為濃厚,究其原因,這一帶曾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其次是宋代。元明清以後,這里的文化處於相對封閉和獨立發展的狀態,受中原文化及其它外來文化影響較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民間習俗,從古到今,源遠流長。原始文化中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都可以從這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中尋到蹤跡。」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帝非常寵愛他的妃子李夫人。李夫人不幸去世,漢武帝非常悲傷,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思念不已。齊人少翁是個好講神仙方術的人,他為了安慰漢武帝,自稱能將李夫人的靈魂招來。少翁用紙剪了李夫人的影象,到了夜晚在一頂方帳中點起燈燭,映出了這個影子。搖晃燭影中,隱約的身影翩然而至,又慢慢遠去,武帝痴痴的看著那個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寫下: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這種用紙剪成人的形象,據說就是剪紙藝術的起源。以後這種方法流傳民間,人們剪了人物表演,於是便產生了皮影戲。
⑺ 中國民間傳統藝術表達形式有哪些
由於現代化的突飛猛進,大機器生產的大步跨進,我國古代很多傳統手藝都即將被取代。縱觀歷史長河,我們便會發現,雖然他們當時沒有現在的冰箱空調電視機,沒有手機電腦無線網,但是他們卻能夠穿花衣傳文明,由此可見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都是十分豐富的。古人們創造的很多東西在當時的生產生活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令後輩們甚是敬佩。
在農業發達的古代社會,人們平日里會利用雜草和一些農作物的根莖製作生活物品,例如草鞋、蓑帽、凳子墊都可以用雜草編制。由於現在社會物資比較豐富,雜草編製品也比較費時費力,人們都已不再使用草編製品。
古代的每一項傳統藝術都是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雖然放到現在可能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但是這仍然需要我們去繼承去發展,去保留幾千年來的文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