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國惠姓的人口多麼大概有多少人
不多,大概30萬人。
惠姓,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
2008年公布的姓氏人口數量,惠姓人口有29.4萬人,排在《百家姓》第204位。
在過去2000多年期間,惠氏的活動地區主要是長江以南的江、浙一帶,長久以來在歷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幾乎全是江、浙人氏,有惠施、惠士奇等。
分布:
清朝初年,惠氏家族中惠榮耀遷至貴州省羅甸縣深井鄉干洞村,現已發展二十多代,其後人現主要分布在羅甸馬場、干洞,平塘塘邊鎮塘泥村塘房、新街村萬家屋基及惠水縣太陽等地!
據老一輩的流傳,無錫和上海都有惠巷,流傳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兩兄弟一起逃亡,一個人到了無錫就停了下來,另一個人繼續走到了上海,兩人相約改姓為惠,無錫惠巷有人曾去上海取證,找到惠巷,流傳得到證實。
Ⅱ 百家姓惠氏排名多少
惠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04位。 惠姓,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過去2000多年期間,惠氏的活動地區主要是長江以南的江、浙一帶,長久以來在歷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幾乎全是江、浙人氏。古代的扶風,在今陝西平東南,全國惠氏老家便在這里。望族居扶風郡(今陝西省扶風縣一帶)。 淵源 第一個淵源 出自黃帝直系裔孫惠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遠古時期,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陸終的第二子就叫惠連。 在惠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祖上的名字為姓氏者,稱惠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屬於以帝王謚號為氏。 東周王朝時期,第五位君主名姬閬,於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逝世後謚號為「惠」,史稱周惠王。 在周惠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為惠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僖公之子公子惠,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姓纂》中記載:陳僖公生公子惠,字子得,後分兩支:一為子禽氏,一為惠氏。 陳僖公(陳釐公)媯孝,是陳國的第七位君主,在位期間為公元前832~前796年共三十六年。其有個兒子為公子惠,字子得。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惠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公子尾,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魯惠公姬弗涅,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十三任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768~721年共四十六年。 魯惠公為魯孝公兒子,周文王的第八世孫,後承襲魯孝公擔任魯國君主。他在位間勵精圖治,國勢大振,百姓悅服。 周平王姬宜臼建立東周王朝期間,感激秦文公護送遷都洛陽,允許他用天子禮祭祀天帝。此事被魯惠公知道了,也向周平王申請允許用天子之厘舉辦祭祀活動,卻被周平王拒絕了。魯惠公大怒,故意自用天子之禮祭天,還通知了周平王,周平王也不敢過問,假作不知。 魯惠公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因適夫人無子,乃立庶長子息,是為魯隱公。次子姬威,三子姬恆(公子尾)。 姬恆為門下丁公府椽,流譽他方,各國歸仁,遂以「他方」二字合成為「施」字,食采於飽,封為施國,號曰施父。在姬恆的後裔子孫中,分衍有兩氏:一支為以先父名號為姓氏者稱施氏,一為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惠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屬於以帝王謚號為氏。 姬姓周王朝建立後,周武王姬發分封開國元勛,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於魯國,都曲阜,但留朝執政,由長子姬禽父(字伯禽)代為就封,史稱魯公。姬禽父第五代孫名姬稱,即第十二位魯君魯孝公(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季子字子展(公子展、夷伯展)。 公子展之孫曰姬無駭。周桓王姬林五年(公元前715年),姬無駭逝世。當時諸侯以字為謚,魯隱公便命其子惠伯鞏之族以祖父字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 柳下惠,本名展獲,字禽,又字季,公元前720~前621年,是春秋時期魯孝公姬稱後裔姬無駭之子,「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後人稱他為「柳下惠」。由於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柳下惠曾為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 柳下惠是展氏、柳氏二姓的得姓始祖,也是惠氏的得姓始祖之一,該支後裔以先祖謚號為姓氏,稱惠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惠氏之源,在唐朝時期手寫本《四海姓望譜》中有明確記載。在《四海姓望譜》中記載:「惠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曹周公旦之胤緒,曾伯禽之別族,柳下惠之後。」這說明,坐懷不亂的柳下惠是部分惠姓人的祖先。 法國漢學家、探險家、文化強盜伯希和(Paul Pelliot,公元1878~1945),於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從敦煌盜掠弄走的文物中,就有唐朝手寫本《四海姓望譜》殘卷,即「伯3421號文書」,其中記載了該支惠氏之源。伯希和曾攜帶部分敦煌寫本精品出示給在北京學者羅振玉、蔣斧、王仁俊、董康等人觀看,自此中國學術界始知敦煌莫高窟內有唐朝遺書。 珍貴無比的唐朝史籍《四海姓望譜》現被收藏在法國巴黎博物館。 第六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惠公姬夷吾,屬於以帝王謚號為氏。 晉惠公姬夷吾,是晉獻公之子。 姬夷吾之母為小戎子,她與其姊大戎狐姬同嫁晉獻公。大戎狐姬生晉文公重耳,重耳年長於夷吾。太子申生、公子重耳與夷吾皆有賢行,受晉獻公寵愛的驪姬為了給她兒子奚齊爭奪君位,屢次對他們幾個人加以陷害,使其先被疏遠,後遭迫害。夷吾先被封於屈(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縣東北,南屈在其南),在太子申生受驪姬誣陷自殺後,他從絳都(今山西翼城東南)逃歸屈,整兵自守。其後晉獻公派兵伐屈,夷吾不能堅守,逃亡到梁(今陝西韓城南)。
Ⅲ 百家姓里 有沒有姓 hui 地
百家姓里 有姓 hui 的:,惠。惠姓來源:出自姬姓。以謚號為氏。周朝有君王名閬[lang]死後謚號為「惠」,史稱周惠王,其支庶孫以其謚「惠」為氏。
Ⅳ 姓「惠」的都是哪裡人什麼地方的人什麼族的人
惠姓
【一、姓氏源流】
惠(xi)姓源出有三:
1、源於黃帝的後代,以祖字為氏。遠古時,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陸終的第二子叫惠連,其子孫便以祖上的名字「惠」命姓,稱惠姓。
2、出自姬姓,以謚號為氏。周朝時,有個君主叫姬閬,稱號惠王,於公元前676-公元前652年在位,死後謚號為「惠」,史稱周惠王。其後代子孫以祖上的謚號為姓,稱為惠姓。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和《萬姓統譜》的記載上考證,惠氏的家族歷史約在2600年左右。故惠氏後人尊周惠王為惠姓的得姓始祖。
3、出自滿族旗人和小數民族的改姓。根據民間傳說和有關料佐證,清朝年間,惠氏還增加過新的血液,這就是當時滿族旗人改姓惠。如富察氏——道光年間官拜陝甘總督的惠吉,滿洲鑲黃旗人;同治年間的廣西提督惠慶,出身於正黃旗。此外,瓜爾佳氏、薩爾圖克氏等也改成了惠姓。(這一點與民傳說的惠姓人與富〔音〕不通婚互相印證。)
[編輯本段]【二、遷徙分布】
惠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有的學者認為,惠姓是上古時期陸終的第二子惠連的後代。如果依照這種考證,惠姓中國人是更加源遠流長了。在過去2000多年期間,惠氏的活動地區主要是長江以南的江、浙一帶,長久以來在歷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幾乎全是江、浙人氏。古代的扶風,在今陝西平東南,全國惠氏老家便在這里。望族居扶風郡(今陝西省扶風縣一帶)。
[編輯本段]【三、歷史名人】
惠施:戰國時宋國人,與莊周為友,是名家代表之一。主張「合同異」說,認為一切差別、對立是相對的。莊子稱「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著有《惠子》一篇。
惠生:後魏高僧。孝明帝時,奉太後命與敦煌人宋雲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還,得大乘經典一百七十部,著有《使西域記》。
惠直:字子溫,宋代當塗人,崇寧年間(1102-1106年)進士,歷任德化主簿、歙州推官、太常博士。最初名叫直方,後去「方」留「直」,改姓名為惠直,意在保留正直之名。
惠希孟:字秋崖,元代江陰人,天資聰慧,博涉群書,著有《易象鉤玄》、《雜禮纂要》、《家范》等書。其兄惠希顏,弟惠希點無子嗣,希孟奉兄撫弟,相愛無間。
惠周惕,原名恕,字元龍,號研溪,清代經學家,江蘇吳縣人。父惠有聲以九經教授鄉里,,受業於時人汪琬,與徐枋善,故先生少從枋游。幼即開敏,通群經章句。比長,復受業於汪堯峰,引為入室弟子。既冠,厄於貧,去學吏,遲頓試弁,孱徙而賈折閱。喟然曰:「命可回平!」閉戶十年讀,乃成通儒。康熙己未,舉鴻詞科,丁憂,本與試。辛未,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嗣以不練習國書,改外,調直隸密雲縣知縣。邑當出關孔道,值北征過境,軍需旁午,致勞瘁卒於官。著有《易傳》二卷,《詩說》二卷,《春秋問》三卷,《三禮問》六卷。而說詩尤解人頤。博而不蕪,辨而不詭於正。大旨謂:「大小雅以音別,不以政別。」謂:「正雅變雅,美刺雜陳,不必分『六月』以上為正,『六月』以下為變,『文王』以下為正,『民勞』以下為變。」謂:「二南二十六篇皆疑為房中之樂,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謂;「周、召之分,鄭箋誤以為文王。」謂;「天子諸侯均得有頌,魯頌非僭。」其言率有依據。
惠士奇:清代人。他的父親惠周惕、他和他的兒子惠棟,三世都是清代著名的經學家。惠士奇康熙年間中進士,任廣東學政,以經學倡導,士風大振。因病辭官後,在家研究經史,晚年尤精於經。古音古字,皆分別註疏,援引諸史百家之文,以為佐證。著有《易說》、《春秋說》、《琴笛理數考》。
惠棟:字定宇,號松崖(1697-1758)。他生在經學世家,家學淵厚,師有專門。《清史稿·儒林傳》說:「清二百餘年談漢儒之學者,必以東吳惠氏為首。惠氏三世傳經,周惕其創始者也。」
[編輯本段]【四、郡望堂號】
1、郡望
琅玡郡:秦始皇時置。相當於現在山東省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扶風郡:漢武帝時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
2、堂號
景言堂:宋朝時,常熟知縣惠疇,勉勵農民勤於農事,發動人民學文化,表揚獎勵好人,懲罰壞人,把地方治理地很好。他建了一座閣子,丞相在上面題上「景言」兩個字作為對他的旌表。
此外,惠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扶風堂」等。
============================================================
【惠姓宗祠通用對聯】
〖惠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蒙莊為友;
經史傳家。
——佚名撰惠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哲學家、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宋國人,與莊子為朋友。曾任過魏相,主張聯合齊楚,停止戰爭,並隨魏惠王見齊威王,使魏、齊互尊為王。知識淵博,以善辯出名,具有較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在當時的名辯思潮中,代表名家兩個基本派別的「合同異」(合萬物之異)派,看到事物的矛盾統一,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先秦的邏輯學發展有一定貢獻。莊子曾稱他「多方術,書五車」。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惠士奇,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年號半農居士,人稱紅豆先生,江蘇吳縣人。康熙年間進士,官編修、侍讀學士,曾典試湖南,督學廣東。傳他父親惠周惕的學說,撰寫《易說》、《禮說》、《春秋說》,搜集漢儒經說,徵引古代史料加以解釋,方法比宋儒縝密。另著有《紅豆齋小草》、《詠史樂府》等。
名不去直;
動必中規。
——佚名撰惠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惠直,初名直方,後去方名直。下聯典指元·惠希孟,性聰慧,博涉群書,兄希顏、弟希點皆無嗣,希孟奉兄撫弟,篤愛無間,著有《雜禮纂要》、《家范》等書。
-----------------------------------------------------------------
〖惠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六經尊服鄭;
百行法程朱。
——清·惠士奇撰惠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經學家惠士奇撰書聯。清代經學家皮錫瑞認為,惠氏為雍乾以後漢學大宗,但未嘗廢宋學。實際上,所謂「法程朱」,是惠士奇認為程朱的學問也來自漢人,最終是以漢人為法的。他認為只有漢人才保存了聖人的真諦。在惠棟的著作中,幾乎全是發明漢人言論。錢大昕在《潛研堂文集》中評論說:「惠氏世守古學,而先生所得尤深,擬諸漢儒,當在何邵公(休)、服子慎(虔)之間,馬融、趙歧輩不能及也。」也是把他同漢人相比。因此,惠棟可稱是漢學大師。
Ⅳ 姓惠的女名人
姓惠的名人偉人(8位)
1、[考據、著述]惠棟:1697年11月18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758年6月27日去世,代表作品有《後漢書補注》《九經古義》《明堂大道錄》《松文鈔》等等。
2、惠我春:1877年出生於雲南省宣威縣,1948年去世,代表作品有創辦《義聲報》等。
3、[北宋詩僧]惠洪:1071年出生於江西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裡,1128年去世,代表作品有《冷齋夜話》《石門文字禪》《天廚禁臠》等。
4、[僧人]惠崇:965年出生於福建省建陽,1017年去世,代表作品有沙汀煙樹圖、溪山春曉圖等,《北宋九僧詩》等。
5、惠登相(良弼):1645年出生於中國。
6、[僧人]惠約:453年出生於烏傷縣竹山裡,535年去世。
7、惠子諒(慈若):出生於陝西清澗。
8、惠又光:1884年出生於陝西清澗,1927年去世。
姓惠的影視明星(7位)
1、[演員]惠英紅(小紅姐、大紅、紅姨,代表作品有《長輩》《霸王花》《心魔》《傾世皇妃》《創世紀》等):1960年2月2日出生於中國香港。
2、[秦腔旦角]惠敏莉(國家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有《柳河灣的新娘》《三滴血》等等):出生於陝西黃陵。
3、[模特、演員]惠櫸喬(2014年紐約華裔小姐冠軍、2015年國際中華小姐季軍):1997年出生於雲南。
4、[影視演員]惠天賜(Austin Wai):1957年8月13日出生於中國香港。
5、[編劇]惠煥章:出生於中國,代表作品有《關中百怪》《關中愣娃》等。
6、[歌手]惠雷(2010年《快樂男聲》全國總決賽第十一名、2014年首屆全國網路彈唱大賽總決賽冠軍。代表作品有天涯、紅絲巾、風聲水起、活著、紀念日等):1981年12月29日出生於黑龍江省伊春市。
7、惠蕊:出生於中國。
姓惠的體育明星(4位))
1、[排球運動員]惠若琪(羊羊,小惠,惠美麗,惠給力):1991年3月4日出生於遼寧大連。
2、惠龍兒(香港鄧肯、雷德·歐文貝克):1989年9月28日出生於中國香港。
3、惠子程(惠興):1989年6月2日出生於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
4、[中國羽毛球隊隊員]惠夕蕊:出生於江蘇。
Ⅵ 中國有多少姓惠的
惠姓歷史名人 惠生:後魏高僧。孝明帝時,奉太後命與敦煌人宋雲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還,得大乘經典一百七十部,著有《使西域記》。 惠施:戰國時宋國人,與莊周為友,是名家代表之一。主張「合同異」說,認為一切差別、對立是相對的。莊子稱「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著有《惠子》一篇。 惠直:字子溫,宋代當塗人,崇寧年間(1102-1106年)進士,歷任德化主簿、歙州推官、太常博士。最初名叫直方,後去「方」留「直」,改姓名為惠直,意在保留正直之名。 惠棟:字定宇,號松崖(1697-1758),江蘇省吳縣人。他生在經學世家,家學淵厚,師有專門。祖父惠周惕,字元龍,又字研溪,是吳學派的開山祖師。《清史稿·儒林傳》說:「清二百餘年談漢儒之學者,必以東吳惠氏為首。惠氏三世傳經,周惕其創始者也。」年他少年傳其父惠有聲(字朴庵,明貢生,曾以九經教授鄉里,尤精於《詩》)之學,受業於時人汪琬,而與徐枋雅相友善,結為知己。工詩及古文詞,皆有規度。至於中年,為貧困所厄,於是遍游四方,得與當代名士相交。當時已成為社會名儒的朱彝尊曾極口稱贊他的學問,因之文名益著。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儒科,因為丁憂,未得參加考試。康熙三十年(1691年),成為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因他不習國書,改任密雲(今屬北京)知縣,有善政,不久即卒於官上。 惠希孟:字秋崖,元代江陰人,天資聰慧,博涉群書,著有《易象鉤玄》、《雜禮纂要》、《家范》等書。其兄惠希顏,弟惠希點無子嗣,希孟奉兄撫弟,相愛無間。 惠士奇:清代人。他的父親惠周惕、他和他的兒子惠棟,三世都是清代著名的經學家。惠士奇康熙年間中進士,任廣東學政,以經學倡導,士風大振。因病辭官後,在家研究經史,晚年尤精於經。古音古字,皆分別註疏,援引諸史百家之文,以為佐證。著有《易說》、《春秋說》、《琴笛理數考》。 惠周惕,原名恕,字元龍,號研溪,清代經學家,江蘇省吳縣人。父有聲以九經教授鄉里,與徐枋善,故先生少從枋游。幼即開敏,通群經章句。比長,復受業於汪堯峰,引為入室弟子。既冠,厄於貧,去學吏,遲頓試弁,孱徙而賈折閱。喟然曰:「命可回平!」閉戶十年讀,乃成通儒。康熙己未,舉鴻詞科,丁憂,本與試。辛未,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嗣以不練習國書,改外,調直隸密雲縣知縣。邑當出關孔道,值北征過境,軍需旁午,致勞瘁卒於官。著有《易傳》二卷,《詩說》二卷,《春秋問》三卷,《三禮問》六卷。而說詩尤解人頤。博而不蕪,辨而不詭於正。大旨謂:「大小雅以音別,不以政別。」謂:「正雅變雅,美刺雜陳,不必分『六月』以上為正,『六月』以下為變,『文王』以下為正,『民勞』以下為變。」謂:「二南二十六篇皆疑為房中之樂,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謂;「周、召之分,鄭箋誤以為文王。」謂;「天子諸侯均得有頌,魯頌非僭。」其言率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