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楊振寧國籍哪年恢復的
楊振寧國籍是2017年恢復的。
楊振寧的國籍:
1964年,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同年,應香港中文大學的邀請在新建成的香港大會堂發表演講,轟動一時,並與父母弟妹在香港相會。
回到美國後,楊振寧在美國好幾個城市舉行演講,許多美國人,因為受他的影響,開始對中國持友好態度,並願意同中國親近;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獻計獻策。
在當時中美關系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
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於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振寧的功勞是非常大的。
2003年9月22日,在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及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慶典大會上,基金會的發起人楊振寧表示,今後他的學術研究活動將以國內為主。
『貳』 楊振寧什麼晚年能回歸中國國籍享受高級別待遇
現年94歲的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籍正掀起一波輿論熱議,中科院更是為了他而專門制定了一個條例,開歷史先河的直接將其外籍院士的身份轉為中科院院士。一直以來,楊振寧背負著「不愛國」的指責,又因為與翁帆的結合而長期被非議。這位具有極高學術造詣的科學家回歸故土遭到「千夫所指」,合理嗎?
留美經歷造就大師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942年畢業於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1949年他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並開始同李政道進行了一段長達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期間,二人因為發現了宇稱不守恆原理而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成為有史以來首次獲得諾獎的華人之一。獲獎7年、赴美19年後的1964年,他加入了美國籍,這也成為他備受詬病的問題。尤其當他被與昔日同窗鄧稼先的選擇做對比時,更招致負面評價。
楊振寧在美國期間獲得的科研造詣之高受到整個學術界公認,尤其是宇稱不守恆原理和楊-米爾斯理論。眾多業界人士評價,論學術地位,楊振寧在愛因斯坦逝世後可謂數一數二。而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也在於此——他的學術方向相對「務虛」。有觀點認為,由於研究方向的不同,相比鄧稼先的回國抉擇,楊振寧留美實際上使得他具備了更好的科研環境,這一點他本人也在國內一所大學的演講中提到。前者研究的核物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很強的實際需求,而後者的理論則陽春白雪,在五六十年代國家基本無力發展這些毫無應用的基礎研究。
反哺中國力推清華
也正是他在美國獲得的重大成就,才使其後期在促進中國的物理研究水平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美關系解凍之後楊振寧即通過各種方式幫助中國科研發展,比如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推動成立了南開數學所理論物理研究室;促成了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等獎項的設立以促進中國在更廣泛的科教領域的發展;推動創辦了北京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學者從事前沿研究;聘請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到清華工作;為清華籌款;以清華名義發表學術論文等等,大幅推進了中國相關領域研究向世界前沿靠近。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曾對楊振寧作出高度評價稱,「楊先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他任校長時楊振寧推薦了著名計算機專家姚期智來清華任教,為後來清華引進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還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也曾指出,在楊振寧推動下成立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不僅在學術前沿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對清華大學的辦學理念和管理體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朱邦芬在一篇文章里評價說,「受『楊翁戀』和各種媒體的影響,外界對他的誤解比較多」,「楊先生早年身處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對『救亡圖存』有很多刻骨銘心的體會。他經歷了舊中國、新中國和改革開放以來這三個時代,對中國有發自內心的熱愛。」
2003年,楊振寧回國定居清華,並把他居住的小院取名「歸根居」。他在90歲的年紀時仍在為清華本科生上課。
老夫少妻議論紛紛
2004年底,第一任妻子杜致禮(杜聿明的女兒)去世一年後,時年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碩士翁帆結婚,54歲年齡差的婚姻使他從此背上了另一個負面符號,成為人們調侃批評的對象。
如今多數對楊振寧持反對態度者都不免大肆談論這一問題,甚至於僅憑這一點而完全將其否定。
「楊振寧是科學界人士,他的主業在於科研,而非娛樂明星。」「雙方自願的合法夫妻,有什麼好指責的?」「個人私生活是自由選擇,以此為攻擊點而抹黑整個人未免不合適。」這樣的網友評論或許代表了一種理性的聲音。
縱觀楊振寧95年的生命歷程里,他並沒有做過對不住祖國的事情,反而以曲線的方式為中國做出了諸多不可替代的貢獻。重新成為中國公民更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和水到渠成,而遠非「回國養老」。可以預見,餘下的時光,他還將為祖國繼續發光發熱。
『叄』 楊振寧回歸中國國籍,是不是說中國現在有三位諾貝爾獎獲得人,楊振寧是中國第一個獲諾貝爾獎的人
不是,因為獲獎的時候楊是美國籍。
『肆』 楊振寧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解放後為何沒有回國
因為這樣才不會在國內艱苦的環境中早早過世,為祖國付出畢生精力而無法享受國家的富強所提供的優越條件和上帝最後的禮物。
關於楊振寧不回國楊先生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國人赴海外求學,都是學成即回國。可是當我拿到博士學位之時,韓戰爆發,美國不允許理工科博士回國,因此滯留在美國。楊振寧的回答是因為他所持的護照在出國旅遊簽證時真的的很不方便的呢,才決定加入美國國籍。
我們新中國的認同因為國家的護照出國旅遊不方便就拋棄了,他還有什麼資格在這里宣揚自己的成就,影射李政道是那種作出30%的貢獻,一定要說自己有70%功勞的那種人。
『伍』 楊振寧什麼時候加入中國國籍
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二位科學家歸國,在中科院學部歷史上是首次,兩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愫不言而喻。然而,很多人卻完全理解錯了這條重大新聞的意義,對楊的非議鋪天蓋地........
可事實是這樣的;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
1983年12月28日楊振寧向【鄧】建議:「國外認為,搞軟體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體專業。
1984—1986年楊振寧倡議的「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吳健雄物理獎」和「陳省縣數學獎」相繼成立。
1997年在楊振寧建議下,清華大學決定根據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經驗,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90歲仍發揮余熱楊振寧在90歲的年紀,依然在給本科生上課。
中美關系解凍後不久,楊振寧馬上就決定回國看一看。《中國大網路全書》物理學卷記載:「楊振寧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美國聯邦調查局曾因此多次找楊,都被他頂了回去。楊在美國到處演講,介紹新中國的情形,許多美國人受他影響,開始願意同中國親近;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
在上世紀70年代華人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中,楊振寧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講述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他在保釣學生中發表的演講,對當時台灣留美學生影響巨大,他也因此被稱為保釣運動的精神導師。
而姚期智則是在剛剛獲得圖靈獎僅4年後的58歲——對一個科學家而言,最黃金也是最成熟的年歲,辭掉在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賣掉在普林斯頓的房子。一個人,一張機票,回到祖國。
他的全職回國,填補了國內計算機學科的空白:這不只是因為他無可爭議的學術地位,更因為在他所從事的演算法和復雜性領域,當時幾乎還看不到中國國內學者的身影。而這一領域既是美國理論計算機科學的主流方向,又是計算機界最高獎項——「圖靈獎」獲獎人數最多的一個方向。
由此,清華的計算機學科第一次集齊了理論、應用、系統結構和軟體四大領域的優秀學者,這在國際上也是不多見的。
如今,全球的理論計算機科學家,幾乎無人不知清華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更沒有一個科學家否認,這是世界級領先的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
2010年,他發起了「中國計算機科學2020計劃」——用10年時間,建設一個相對獨立、與世界一流大學的機制比較接近的中等大小的計算機學科,並在2020年能和世界上前10名的計算機學科相競爭。
2011年,他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全量子網路」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啟動。該項目將在5年內創建新型的全量子網路雛形,完成世界上第一個全量子網路。
『陸』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授予了楊振寧,他是一位多偉大的人
在現場,楊振寧先生回憶了基金會成立之初與查姬敏先生的所有往事,以及自己在頒獎典禮上實事求是的經歷。“當你死的時候,你知道一切都是空的,但10億人仍然是寒冷和貧窮的...中國經濟發展之日,家祭告乃翁。”楊先生在詩中說:“我想今天在座的每一位老年人都會特別欣賞這首詩。”2019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授予普林斯頓大學顏寧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科學研究院邵峰研究員,高額獎金100萬人民幣。
雖然楊振寧成為了美國公民,但是很多人誤解了他,很多人罵了他,但是他並不在乎。在此期間,他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包括姚期智先生,他把家從美國帶到了計算世界。在免疫細胞和感染細胞的相互識別機制方面做了系統和創新的工作。2019年,“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授予北京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王朝、上海交通大學陸、西湖大學、中山大學蘇貞成、南京大學王、、袁洪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姚星燦、浙江大學周青,共12位青年科學家。每三年會有一次補貼。
『柒』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了嗎
楊振寧先生剛度過95歲華誕,不僅恢復了中國國籍,而且還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21日的南開大學群賢雲集、高朋滿座,以學術報告會和座談會的方式,慶祝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委內瑞拉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
1945年,楊振寧考取清華大學後赴美留學,歷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49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復合模型。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1年重回中國大陸訪問,是中美關系開始解凍後最早回大陸訪問的美籍華人學者之一。1980年代推動成立了南開數學所理論物理研究室,他還促成了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等獎項的設立以促進中國在更廣泛的科教領域的發展。
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將其發現的一顆國際編號為342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捌』 怎樣評價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誕生在安徽合肥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武之畢業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學系,在楊振寧出生後次年,即赴美留學,先後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攻讀,於1928年博士畢業後回國,先後任教於廈門大學和清華大學數學系。
楊振寧用半生的行動表達著自己的愛國情懷,愛國不是嘴上說的,不是鍵盤打的,是用行動踐行的。
中國幸有楊振寧,世界幸有楊振寧,得楊老如得至寶,祝福請送上!噴子請繞道。
『玖』 楊振寧是華裔,但為何又回來中國了
參考消息網2月23日報道港媒稱,國家媒體的一則消息說,兩位知名科學家日前放棄了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月21日報道,中央電視台21日報道說,這兩人分別是現年94歲的楊振寧(他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現年70歲的姚期智(他在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圖靈獎)。
寧傳剛說,較年輕的華裔研究人員或許會發現回中國內地工作比較容易找到資金,因為中國內地正在大規模擴大它的科研項目。他說:「一些人已經放棄了(外國國籍)。這或許成了一種趨勢。」楊振寧當年因為在粒子物理上的突破性研究而與他人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 姚期智則因為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貢獻、包括對密碼系統的研究而獲得圖靈獎。 中國內地已經推出了諸多國家計劃,以招募海外的頂級研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