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中國公民獲得諾貝爾獎這么少
原因有很多。
首先,我國科研環境本身存在問題,很多科學家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其次,近代以前我國經濟水平較低,無法支持大規模的科學投入,只是在近些年有所改善。
再次,近期雖然有不少新研究,但是諾貝爾獎本身每年只頒發一次,很多近期成果想要獲獎,需要排隊。
再再次,長期以來,瑞典學界有意無意地忽視中國科學界的科研成果。
最後,國內學界一些造假事件,使得許多研究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帶來了負面影響。
『貳』 為什麼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怎麼中國人沒幾個啊
樓上的胡說,那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無論從理念觀念、科技水平、知識水平以及經濟資源上都落後於發達國家,所以很難培養出各個領域有實力的科學家。
至今為止共六人:
楊振寧、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
崔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
下付簡歷:簡歷一覽
楊振寧生於1922年,父親留學美國,後長期任清華大學數學教授,楊振寧1942年大學畢業於西南聯大,跟吳大猷做過畢業論文,再在清華跟王竹溪做過研究生後於1944年獲碩士。46至4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跟有「氫彈之父」之稱的特勒(EdwardTeller)獲博士,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時做的研究得1957年物理獎。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一商人家庭,1943年中學畢業於江西贛州,入浙江大學後並入西南聯大。46年赴芝加哥大學念博士學位,後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有短期工作,1953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做助理教授,56年29歲時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正教授,57年李政道31歲獲獎時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獲獎者。
丁肇中生於1936年,父母都是中國的教授,後在台灣念書,1956赴美,在密執安大學讀完大學和研究生,62年獲博士。以後歐美來回多次,再在麻省理工學院呆下。
李遠哲也是1936年生,不過是在台灣新竹。55至59年念台灣大學,59年在台灣的清華大學做碩士論文,62至65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念博士,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1968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助理教授,73年成為正教授,74年後任教於伯克利加州大學。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以後留學美國,1967年於芝加哥大學獲博士,此後先到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至今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朱棣文,1948年出生。他的父親也是中國留學出來的物理學家,當時在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市任教,朱棣文因此出生在聖路易斯市。他在羅砌斯特大學畢業後,1976年從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博士,以後在貝爾實驗室工作過,1990年起為斯坦福大學物理學的教授,他的哥哥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教授。
美籍華人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崔
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籍華人
高行健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叄』 諾貝爾文學獎,為何中國的獲獎人卻那麼少
諾貝爾文學獎,為何中國的獲獎人卻那麼少?這裡面肯定有西方文學的價值觀在起作用,經常還有政治偏見,冷戰意識形態的作用。但如果中國人以中國文學的價值標准來衡量,也舉不出自信能與東西方一流作家比肩的中國作家,那就不用在乎文學文化差異了吧。比方說王安憶,勤奮寫作,寫的東西也很有意思,保持著較高的水準。但如果說這就是當今世界文學最高水準,我可不敢認同。
西方漢學界和中國文學界覺得目前可能問鼎的大概是王安憶,北島,最近鬧出個殘雪,但國內認同並不很高吧。先鋒寫作深度或有,但也存疑,寬廣度肯定不夠。我個人認為如果要頒獎,王安憶比較適合。莫言得獎是何緣故,可以討論。
『肆』 為什麼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那麼稀少
中國人好追求投機取巧和行邪得利,因為它們簡便易行,對穩實保長的因高智慧所產生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不是不想而是難以成就,中國人的性格差堅強和耐性,何況「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吹」的類似兩件事老百姓作得讓人怕。
『伍』 中國科學家為何較少結緣諾貝爾獎
一、我國科研環境存在問題,很多科學家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二、經濟水平較低,無法支持大規模的科學投入,只是在近些年有所改善。
三、近期雖然有不少新研究,但是諾貝爾獎本身每年只頒發一次,很多近期成果想要獲獎,需要排隊。
四、長期以來,瑞典科學界有意無意地忽視中國科學界的科研成果。
五、國內科學界造假嚴重,使得許多研究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帶來了負面影響。
『陸』 中國諾貝爾獎少的本質原因
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其中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中國的遠創新發明太少。第二個就是西方人的標准和以中國人的標准有所不同。
還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剛建國不到100年,我國的科技基礎較差。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工業革命,機器用於生產,但我國卻還是封建統治,人們的理想就是讀書,考個功名,在人們的意識里沒有科技這個概念。只有當外國的槍炮打破了國門人們才從巴國的噩夢中驚醒但是此時的外國科技已經領先我們 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