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看待中國電視市場化

如何看待中國電視市場化

發布時間:2022-07-09 15:21:03

① 你如何評價中國電視劇的現狀

超越了所有的大片,誰都沒有想到,竟然是網劇,讓中國電影(電視劇)首次展露出大片的感覺,其實這也難怪,雖然網劇良莠不齊,但是畢竟是全民思維,打破了那些壟斷中國電影多年的大牌導演,真正的讓全民思想得到了一次空前絕後的大解放。
慶余年的熱播讓人們看到中國網路文學和數字傳媒的潛在力量,《白夜追凶》,更是刷新了豆瓣的評分,當之無愧的 「中國首部硬漢派懸疑推理劇」。在尚未播完的情況下總播放量已超過20億,這顯然不只是奇跡,更是中國數字傳媒全民力量的爆發。
最近聽說玉芷江帆的小說《神識大陸》也將改變成網路電視劇,一時間刷屏於各大網路媒體,中國的影視劇行業正在下沉。這本小說我在網路上查了一下,並沒有更新完,但是小說的內容,無疑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玄幻小說,但是卻引領了一種新的潮流,從這部小說上面,我也看到了中國網路文學的創新。
網劇的集中性爆發就像某種宣言,無論是從大眾接受度還是自身品質評價,都受到了認可。尤其在製作水準上,部分橋段「神一樣」的處理甚至讓觀眾進一步對整個國產劇都有了新的期待。如果從本質看,網劇和電視劇這種說法不過是以不同的播放渠道來定義連續劇集,而核心還是在於內容本身的品質。不管《神識大陸》是否會播,我都充滿期待。
中國的影視劇市場化發展經歷了三十年的時間,類型卻始終逃脫不了歷史、武俠、言情、農村、都市、倫理、懸疑和神話,雖然中間涌現出了一大部分優秀的作品,但是創作風格重復,內容故事趨於程式化,讓越來越多的觀眾不滿足於現在影視化市場的現狀。
網劇的發展,是一個新的機會,更多創作類型的出現,像是威嚴的德國建築中出現了一點法國建築的浪漫,瞬間勾引了人們追新求異的需求。網劇在製作成本上已經與同類型電視劇旗鼓相當,只是由於沒有頂級明星加入而在播放量上略有遜色,但是這點並不影響網劇的發展,從最近的《慶余年》大家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大牌,也走進了網劇中來。
對於視頻網站來說,製作一部網劇的商業回報已經實現多元化,前貼片廣告、中插廣告、冠名、植入,當然還有最有想像力的會員收入——優酷、愛奇藝和騰訊的會員數量早已超過3000萬,騰訊視頻的會員數量甚至達到4300萬。楊偉東沒有透露付費看劇會員所佔的具體份額,但他承認自製劇集已經是拉動優酷會員付費「最大頭的內容」。
由於內容行業在中國正在起步,創業大行其道,「大牌製作人都去開公司了,」王曉暉說,「他們覺得過來當職業經理人還不如自己當老闆。」事實上,很多製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創始人自己,他們平常都是要看劇本的,他們對電影,是專業的。
所以,最終還是回到了人的問題上,這也許就是網劇下一步的競爭核心,好的製品人、好的劇本,這才是制勝的關鍵。讓我們一起期待《神識大陸》在網路上的見面,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網劇就會在人們的生活中全面開花。電視劇不再是看製作、看導演,而是回歸到了本質,好的劇本,劇本裡面傳遞出來的精神,才是網劇最重要的核心靈魂。

② 怎樣看待中國電視的市場化(商業化)傾向

因為財政撥款不能讓電視人富裕起來,只有走商業化的路子,才能掙更多的錢,滿足大家的慾望。當然,這也是領導的業績,你懂。。。。

③ 你對中國電視劇的現狀有什麼樣的看法和想法,以琅琊榜或北上廣不相信眼淚為例,

琅琊榜的成功,表明現在中國電視劇的市場開始走向了一個新的開端。從一開始不被看好到後期收視率和點播量井噴式增長,觀眾的口口相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這部劇是典型的網路改編劇,但立足原有小說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升華,不論是人設服飾禮儀劇情都精益求精,值得推敲。它擺脫了近階段浮躁的電視劇快消文化,擺脫了單純賺快錢的粉絲經濟,將演員擺在了適合的位置,歷時四年打磨,才有了這部良心劇制。這其實開創了一個古裝偶像正劇的新局面,那就是利用網路小說龐大的粉絲基礎,偶像與實力兼具的演員,有史可考的服化道具,精美先進的後期技術,做一部適合各年齡各層次各品位觀眾的劇。有人萌CP,有人看人設,有人追星,有人看細節。侯鴻亮說他們只是做了一個電視人應該做的事,那我們就期待以後有更多的電視劇製作者靜下心來老老實實做電視吧。
親,一個個字手打的,希望你採納哦。

④ 淺談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市場化生存

2008年至2009年,對於中國電視紀錄片來說是個豐收期,這兩年裡發生了很多重大事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奧運會,2009年的國慶60周年等,給紀錄片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加之進入21世紀的中國紀錄片創作理念日趨理性與多元,中國紀錄片呈現出進入主流視野、市場化與藝術化、國際化等特徵。
一、主流性與時代性
2008年至2009年的中國紀錄片,一改以往專注於邊緣群體、弱勢群體、個體的取材傾向,把目光投向大事件、大主題,緊跟時代步伐,紀錄當下,體現出紀錄片的時代性、主流性,以及新聞傳播價值和社會責任意識。
1.題材:紀錄當下
既有反映邊緣人群、歷史文化的傳統題材,又有重大題材、現實題材。比較而言,關注重大事件、熱點事件的題材佔主流地位。國慶題材的有《我愛你中國》、《毛澤東1949》、《與祖國同行》、《讓祖國檢閱》、《大閱兵回首60年》、《忠貞》、《2009大閱兵》、《敬禮天安門》;奧運題材的有《我們的奧林匹克》、《志願者》、《奠基》、《中國大工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鳥巢》;汶川地震題材的有《生者》、《劫後》、《小乞丐的意外人生》;熱點事件的題材有《飛越塔利班》、《聚焦索馬里》等。透過一個事件、一個建築、一個過程,展示其對國家、人民的影響,體現時代變革和時代精神,是這類題材的主旨和特徵。
2.風格:現代時尚
不同題材風格的作品,都呈現出清晰飽滿的畫面質量、時代變遷的關注視角、明快疏朗的表述風格,不再沉鬱、灰暗,顯得現代、時尚、大氣。
客觀紀錄風格的作品,以理性冷靜的觀察,紀錄正在發生的事件。不加解說詞,只用客觀紀錄的同期聲,傳遞真實客觀的信息。如《劫後》、《鳥巢》、《小人國》、《孤獨的紀錄》等。《劫後》創作者在天災之後,用生命去譜寫生命的頑強,用信念去尋找廢墟中的生命之光,拍攝的視角對准劫後重生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沒有慘烈、沒有痛不欲生,也沒有解說詞煽情,卻更震撼心靈。
數字再現風格的作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創造炫目驚奇的影像效果,時尚新潮。如《月球探秘》,表現手法與題材風格相得益彰,形象再現宇宙空間的博大、深遠、變幻莫測與神奇魅力。
系列片類型的作品,跨越歷史時空,總體敘事宏觀大氣。如《我愛你中國》、《毛澤東1949》、《台北故宮》等。
即使是表現貧困山區生活的《姐弟》、反映身為乞丐的殘疾人命運的《小乞丐的意外人生》,也沒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關注將要發生的事,注入溫暖和亮色。
總體而言,2008—2009年的紀錄片呈現精英品質與大眾審美結合、人文含量與娛樂元素結合、歷史題材與當下熱點結合的特徵,明朗、大氣,是當下中國紀錄片的品質與風貌。
二、國際化
與國際接軌一直是中國紀錄片人的夢想。紀錄片本就是舶來品,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留下過很強的中國印記。從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誕生之日播出「新聞紀錄片」開始,中國紀錄片曾經30年流行「解說加畫面」的「專題片」模式,現場同期聲缺位,解說詞全知全能割裂畫面敘事,主觀干擾受眾解讀人物與事件。從1990年《望長城》始,中國紀錄片回歸紀實本體,也回歸國際化之路,開始嘗試與世界紀錄片的接觸與對話。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加強,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之路,迎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
1.題材國際化
一是把本民族的題材,用世界通用語言做成能讓世界共同認知與欣賞的作品。如《最後的梯田部落》、《鹽井》、《鳥巢》等;二是主動關注世界題材。如《聚焦索馬里》、《飛越塔利班》,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國際事件進行客觀的紀錄呈現,對創作者來說是一大考驗,也是一大突破;三是反映在中國的外國人,這也是國際化的一個方面。如《留不住的一個月》,紀錄四個外國支教青年在青海藏族村落一個月的教書生活,表現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相互了解與交流。
2.觀點隱藏化
伴隨題材的國際化,紀錄片的創作視角、拍攝手段、製作方式、發行渠道等也呈現國際化趨勢。《劫後》、《澳門十年》、《鳥巢》、《飛躍塔利班》、《聚焦索馬里》、《台北故宮》等,表現手法都呈現去主觀化、去宣傳化的特點,主觀意識隱藏在客觀畫面背後,用國際通用的電視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沒有解說詞的作品增多,創作者把認知權、欣賞權更多地交給受眾。如《鳥巢》,紀錄一個國際化背景下誕生的建築,創作者沒有主觀闡釋什麼內涵意蘊,而是讓參與者的同期聲采訪推進內容的展開,客觀的立場、當事者真實的聲音、現場環境的同期聲,營造出多角度解讀的空間,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理解與美感。
三、市場化與藝術化
1.市場化:紀錄片生存之路
紀錄片只有走市場化之路,才能讓更多的受眾接觸到,進而認識它的價值,欣賞它的美。這就對紀錄片製作者要求更高,不僅會拍片,還要會營銷。制播分離將為紀錄片的市場化之路助力。
從2008—2009年獲獎的紀錄片來看,很多都是專家叫好又市場叫座的佳作。如《劫後》,2009年5月30—31日在BBC國際頻道播出,覆蓋全球80多個國家。這些作品的表達角度已經發生變化,由原來的「我說」變為現在的「你說」、「大家說」,充分考慮受眾和市場的需要,不再孤芳自賞。
紀錄片欄目化生存,是體制內主要的生存方式。因為欄目製作周期與紀錄片創作周期之間的沖突、紀錄片精英化與欄目生存大眾化的矛盾等問題,紀錄片欄目一度陷入困境。上海、雲南等地電視台的探索,說明紀錄片欄目化生存是可行的,也是有市場的。2004年雲南電視台創辦紀錄片欄目《經典人文地理》,欄目以大眾為本,以故事化手法注入娛樂元素,打造紀錄片收視高地。不僅系列化、精品化國內選題,也引進大量國外紀錄片作品,按照主題系列打包播出,收視效果超過同時段電視劇。如《中國遠征軍》、《流行歌王邁克爾?傑克遜》、《不見鬼子不掛弦》、《換個視角看團劇》、《蛇人》、《突變》等,開創了2+1模式,即2集電視劇加1集紀錄片,以時效性、熱點性吸引觀眾。堅持自製與合拍結合、匯編與外購結合、原創與改編結合,擴大紀錄片市場空間。央視的《見證》、《紀事》欄目,也在進行市場化探索。《見證影像志:時間的重量》配套碟片的出版發行,為受眾提供多次欣賞以及收藏的可能,培養了紀錄片接受群體。《鳥巢》的數字電影版院線發行等措施,都在擴大紀錄片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
2.藝術化:紀錄片生存之本
市場化並不意味著犧牲質量。市場拒絕粗製濫造、膚淺低俗。2008—2009年的許多作品,都以真實為依據、以理性推理為原則,喚醒創新意識,在確保觀賞性的前提下,注入思想品質與人文含量。如《失色的天堂》、《萊茵河:人與自然的對決》、《古田會議》等,體現出紀錄作品精品化追求。
總體而言,2008—2009年中國紀錄片呈現出強健的主流化、市場化、國際化勢頭。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人們對優質精神產品的渴求,具有真實品質與人文力量的紀錄片將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⑤ 面對中國電視節目互聯網化現象,從業者應該何去何從

摘要 在業內對電視台有一個分法,根據電視台的收視率,湖南衛視算超一線,浙江衛視、江蘇衛視、上海東方衛視是一線,其他電視台是二線。湖南衛視2015年收入將達到75億元,而很多二線衛視則可以說是慘淡經營,電視台之間的實力差距非常大。

⑥ 如何看待現在的電影和電視劇行業中的種種問題

⑦ 怎樣看待中國電視的市場化(商業化)傾向

這個是一個社會發展的自然而然的結果,如果你看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就知道,像是法國,很多的物質(房子,汽車)都是國家提供,因為這樣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使市場經濟更加繁榮。
這個是一個進步的現象

⑧ 你怎樣看待電視的商業化傾向

電視是應該商業化的。反而現存問題是中國電視市場化進程太慢。中國傳統媒體也開始發展融媒體或者新媒體,但因為體制機制的原因,往往地方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平台比品牌新媒體的影響要小許多。如四川衛視開發的新媒體平台——熊貓視頻,就遠不如騰訊公司的大成網有影響力。

⑨ 怎樣評述入世後我國廣播電視經營體制的改革

為應對入世後的國際競爭和外部環境的變化,繼湖南、上海、北京等地組建廣電集團之後,12月6日,中國最大的新聞集團中國廣播影視集團正式掛牌成立。隨著我國廣播電視部門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必須要求廣播電視運行機制的變革。所以,在加快集團化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國廣播電視的運行機制。

一、我國廣播電視業存在的問題

從1998年起,國家對包括廣播電視部門在內的大多數事業單位的撥款逐漸減少,直至讓這些事業單位自收自支。這意味著廣播電視將靠經營收入、靠市場去生存和發展。然而,目前我國廣播電視行業仍然是行政事業體制與市場化運作雙軌運行。在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環境之間存在著錯位問題,並因此經常相互沖突。如同改革前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一樣,廣播電視全行業普遍存在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效率不高、競爭力不強的問題。這種傳統的行政事業型運行機制既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需要,又不利於調動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積極性。

一是體制不順。盡管近些年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各級廣播電視部門並沒有突破體制障礙,還是集機關、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於一身。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廣播電視改革的深入,自身的體制缺陷越來越突出。由於體制不順,宏觀政策環境與事業的發展需求也不配套。大部分廣播電視部門目前仍執行的是全額預算管理體制,收入、支出、分配受到很大的限制。不用說與國外媒體競爭,就是與國內異質媒體競爭也存在先天不足。

二是實力不強。全國有電視台200多家。在數量上,我國比歐美12個發達國家電視台的總量還要多。但我們的大多數電視台規模小,而且條塊分割、地域分割,各自為戰,形不成合力。

三是管理落後。小而全的生產方式導致小農經濟的管理方式。粗放的管理與現代化傳媒的運作要求之間存在突出矛盾。節目生產成本高、浪費大、效益差。許多電台、電視台缺少現代管理所必需的運行機制,既無法實現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又不利於專業製作水平的提高和專業人才的培養。許多廣播電視部門普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本核算,一方面廣播電視發展資金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廣播電視資源又嚴重地浪費。

廣播電視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天上(衛視)地下(有線電視)的競爭日趨激烈。加入WTO後,參與國際媒體的競爭已是不可迴避的問題。提升競爭力、發展廣播電視生產力是我國廣播電視部門面臨的迫切任務。廣播電視的集團化是迎接挑戰的組織上的准備,也是體制上的創新,而廣播電視產業經營則是集團化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廣播電視產業經營概述

最近國家有關部門要求,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發展內在要求」。就廣播電視行業而言,就是要不斷擴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努力發展廣播電視的生產力,把廣播電視做強做大,更好地負擔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重任。廣播電視產業經營的目的就是更快、更好地實現廣播電視的「兩個效益」。

(一)廣播電視的雙重屬性及產業經營特點

同教育、衛生、文化等行業一樣,廣播電視既有自身的特殊屬性,又有一般的產業屬性。

1、廣播電視所具有的雙重屬性

廣播電視是一個特殊行業,具有雙重屬性,既具有政治屬性,又有經濟屬性。這兩個屬性是相互統一的,互為促進的。以往,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政治屬性,比較注重發揮政治屬性和喉舌功能。這無疑是正確的,而且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因為輿論導向正確與否關繫到國家的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但是,面對國內媒體的激烈競爭和西方媒體的挑戰,我們還應當而且必須正確認識廣播電視的經濟屬性和產業功能。

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廣播電視的行業特點和產業性質已經越來越明顯。

大眾文化傳播角度劃分,廣播電視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具體特點分類,廣播電視屬於信息產業。從社會經濟層面劃分,廣播電視屬於第三產業(服務業)。可見,廣播電視的產業屬性是十分明顯的。

正是由於廣播電視是特殊的產業,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追求實現其應有的經濟效益,即追求「兩個效益」。因此,雙重屬性體現在功能上廣播電視既有喉舌功能,又有產業功能;體現在社會形態上既是意識形態,又是經濟形態。廣播電視同時又是高新科技應用程度高、科技含量大、投入產出都較大的部門,是最現代化的大眾傳播工具。鑒於此,學者把廣播電視定義為宣傳經營型產業、科技信息型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廣播電視不僅是信息內容提供商,還是信息平台運營商和技術服務提供商。

2、廣播電視的產業經營內容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廣播電視部門的廣告收入占經營總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事業發展資金由依靠政府投入轉為主要依靠創收解決。一些地區,如北京、上海、湖南等省級電視台不僅有了相當的經濟規模,而且向相關產業延伸,有的甚至形成了廣播電視產業的雛形。上海「東方明珠」、湖南的「電廣傳媒」的成功經營一直是股市的亮點,都詮釋了產業經營是廣播電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

廣播電視產業以採集、加工、傳輸、銷售信息為主要活動內容。一是體現在它所生產的各類信息進入市場,有一定的市場佔有率;二是體現在其資產規模、服務范圍與社會、經濟效益;三是體現在其高科技含量及其在國家信息化和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廣播電視產業的經營問題,是就資源的配置手段而言的的。從宏觀的角度看,是市場化運作的問題;從微觀的角度看,同時也是企業化經營問題。從狹義講,廣播電視經營的盈利方式是,將廣播電視信息這一特殊商品,傳播給受眾,通過聽眾、觀眾對信息的選擇性消費使其進入市場,通過信息的收聽率、收視率引導廣告的投入,從而產生經營利潤。或者說,通過經營節目來經營廣告,更具體地說通過節目來吸引聽眾、觀眾,通過吸引受眾來 ��愀嫻耐度搿5比唬�鬩褰玻�悴サ縭硬�稻��褂薪諛恐譜鰲⒔諛肯�邸⒂邢叩縭油�繅約捌淥���?

廣播電視的市場營銷特點是,盡量擴大覆蓋面,盡量擴大收聽收視面(包括節目的高收聽率、高收視率),以及盡量擴大與廣告客戶的多方面聯系,盡量擴大各類廣告業務,盡量開拓相關產業及擴大業務覆蓋范圍,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二)廣播電視產業經營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隨著我國向商品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在經濟活動中,廣播電視的媒介角色越來越突出,市場對廣播電視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一是廣播電視的中介作用越來越大。聽廣播、看電視已經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廣播電視接受工具的普及,收音機、電視機擁有量和聽眾、觀眾每天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時間都居世界第一。利用廣播特別是電視推銷產品和服務、打造品牌和企業形象已經成為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二是廣播特別是電視廣告市場潛力巨大。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廣告收入以幾何級數快速增長。據央視調查中心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全國的電視廣告投放額達到462億元。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中國入世後對國際商品和服務的全面開放,我國廣告市場將進一步擴大,廣告額將會有一個大的增長。國際媒介調查機構都對我國的廣告市場前景持樂觀估計。這也是國際傳媒巨頭急於進入中國的首要原因。

三是廣播電視產業開發潛力巨大。我國有線電視網路經營、節目製作、節目銷售市場等等發展空間是巨大的。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有線電視用戶市場規模居世界第一。按國際資本市場統計,每一個有線電視用戶相當於擁有800美元的資本,我國目前的有線電視資本總額已達到6000多億元,而且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隨著頻道的急劇擴張,電視節目需求迅速增長。我國電視節目的交易額近些年也有了非常大的增長。上海、四川電視節,北京電視周,匯集的世界各國的電視媒體和節目公司進行交易,已經成為巨大的節目市場。

除此,廣播電視有線傳輸網路運營也已形成較大市場規模,有線電視收視費已達到100億元左右,佔有線電視收入的20%多。有線廣播電視網路的數據業務等增值業務等也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三)廣播電視產業雛形正在形成

廣播電視產業經營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廣播電視規律的內在要求,因此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實際上廣播電視部門也在自覺不自覺按照產業運行規律操作,並且不乏成功範例。中央電視台2000年廣告收入已經達到了60個億,在世界電視百強排名列51位。就經濟規模而言,非國內一般企業可比。上海、北京、湖南、山東、浙江、黑龍江等省市廣告收入都達到數億元,有的發達省市電台的廣告收入也突破一億元。不論是在產業經營經驗上,還是在資產規模上,我國廣播電視行業都具有一定基礎,經濟實力大增,節目生產能力大增,社會影響力大增。

電視節目社會化生產也有了一定突破。一些電視台的節目生產、特別是電視劇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方面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一批電視節目製作和經營公司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我國節目交易市場的生產和銷售主體,為我國廣播電視全行業的產業經營打下了基礎。

三、我國廣播電視產業經營對策

從全國的廣播電視體制改革趨勢看,未來一兩年內我國將組建若干具有一定規模的廣播電視集團。廣播電視集團化發展的過程實際是一個通過對廣播電視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過程。在目前條件下就是要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同時,通過廣播電視的產業經營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並以此實現對宣傳功能的有力支撐,迅速壯大我國廣播電視的整體實力。

(一)確定廣播電視產業經營的范疇

廣播電視產業不同於一般產業,意識形態特點比較突出。在實施產業經營過程中要首先處理好宣傳功能和產業功能的關系,實現廣播電視產業的政治性、公益性與產業屬性相統一的成功運作。為此,要明確哪些屬於喉舌性質和輿論導向功能范疇,哪些是產業經營范疇,對不同范疇的業務進行適當分離。因此要將具有商品屬性的節目和具有經營功能的廣告經營、節目製作與流通、網路經營等各種業務分離出來,做到新聞宣傳業務與經營業務相分離,一手抓宣傳,一手抓經營,兩大系統相對獨立運行。新聞宣傳業務要確保輿論導向,確保廣播電視信息服務的公益性,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經營業務確保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確保資產的保值增值,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二)明確廣播電視產業的經營定位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廣播電視的核心業務和基本業務。所謂核心業務,是指廣播電視傳播業務,即電台、電視台節目的製作播出業務。所謂廣播電視基本業務,既包括廣播電視傳播業務,也包括了廣告經營、各類節目,如廣播劇、電視劇、紀錄片、娛樂節目等等的製作以及市場營銷、有線電視網路經營、互聯網站經營、廣播電視報刊經營、音像出版等相關業務。這些基本業務形成了廣播電視產業的「生態鏈」,即基本產業結構。

其次,節目為本。在廣播電視各個產業中心確立節目的核心地位。廣播電視的競爭實際上是傳播力的競爭,即內容的競爭。面對越來越多的頻道、面對眼花繚亂的巨量信息,受眾的最終選擇是十分有限的。沒有收聽率、收視率,就等於沒有了用戶。沒了用戶,所有信息傳播的社會效益也失去了意義;沒有了用戶,自然就失去了廣告的投放價值,因而也失去了媒體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也是決定未來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具有根本性影響因素。因此,廣播電視產業經營核心,是節目內容的經營,是節目的收聽率、收視率的經營。節目為本是廣播電視產業經營的永恆追求。其他經營活動應當圍繞節目進行,並最終為節目的經營提供支持。

第三,結構為先。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廣播電視產業經營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國廣播電視部門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廣告經營。近些年,由於市場變化、政策調整,廣告經營也隨之出現波動。比如,2001年對醫葯等廣告的限制政策,使全國廣播電視部門的收入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滑坡,這是我們單一的廣告經營結構所致。

多元經營是現代經濟一種新的方式。它的優越性在於能夠有效地均衡市場風險,可以爭取贏得更多的市場機遇。放手電筒視產業如果形成多種產業間的良性互動(多元經營),開發一系列相關的產業,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構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經濟支柱」,就等於形成一支能抗擊大風大浪的聯合艦隊,即使廣告市場出問題,也完全可以依靠其他產業收入支撐廣播電視主業的運行。

如何開發廣播電視相關產業,形成科學的多元產業格局,關鍵是對廣播電視資源的認識和開發。作為信息產業,廣播電視擁有豐富的資源,如頻道資源、信息資源、節目資源、廣告資源、人才資源、技術網路資源以及社會公信力資源等等。這些資源不僅可以服務於社會,也可以轉化為物質財富。豐厚的資源有待於我們通過產業經營去開發和利用。這也是廣播電視優勢所在。在經營好廣播電視傳播等主導產業的同時,應當向相關產業延伸,如,通過建立節目製作和銷售公司,開發節目生產能力和市場運作能力;利用有線電視網路開發寬頻互動電視、互動廣播,開展各類數據通訊業務;利用頻率、頻道的副訊道開發圖文電視、圖文廣播,利用網路開展遠程通訊、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電視會議等等。總之應利用廣播電視的一切資源開辟廣播電視經營的全新領域,形成廣播電視業各項支柱性產業。在利用自身資源的同時,還應跨媒體經營,形成多媒體新聞產業結構。

需要指出的是,廣播電視多元經營應圍繞主體業務,在經濟實力和經營經驗尚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不應遠離基本業務去開發「第三產業」,特別進入房地產、商業、酒店業等這些競爭激烈而自身優勢又發揮不出來的產業時應當十分慎重。

(三)推進廣播電視節目的社會化大生產

在大力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全球化環境下,廣播電視產業經營必須提高廣播電視節目專業化和社會化生產水平,提高廣播電視勞動生產率。這既是提高競爭力的關鍵之一,也是集團化發展的重要目的之一。多而散、小而全、自給自足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造成了有限的廣播電視資源的嚴重浪費,制約了我國廣播電視生產力的發展,也是參與國際媒體競爭的主要障礙之一。

實施專業分工協作,實施規模生產、集約經營,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和最佳效益,將從根本上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生產效益,扭轉我國廣播電視行業低水平運行的狀況。為此,要合理配置頻道及一切資源,實現以廣播電視資源為單元的專業分工和以資源利用為紐帶的專業協會。作為廣播電視主體的電台特別是電視台在節目生產上應當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電視台應當借鑒國外的經驗,把主要力量放在新聞及強勢節目上,並以此確定哪些部門脫離電視台母體,組建節目製作公司,實現部分節目的制播分離,特別一些娛樂性、服務性節目要放到市場去經營。只有做到相當比例節目的制播分離,才能達到一定規模的市場需求,才能培育能夠適應市場需要的節目製作和銷售公司,並通過優勝劣汰和兼並重組,形成一批符合社會化生產需要的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和市場經營主體。

(四)實施廣播電視產業的集約管理

廣播電視產業經營要求廣播電視生產管理方式必須與之相適應。要徹底改變粗放的管理方式,借鑒引進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真正實施企業化管理。為此,通過資本運營,實現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迅速升值;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技術裝備數字化及現代化水平;通過引進競爭機制和市場化運作,提高資源配置的科學化程度;通過體制創新,如組建廣播電視集團,提高廣播電視部門運作效率、提高廣播電視的生產能力。

實施集約管理,必須進行一系列管理改革,建立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如以績效考核為目標的節目質量、經營效果的量化反饋評估體系;以控製成本提高效益為目標的成本核算、投入產出和收入分配管理體系;以擴大市場佔有份額,提高節目收聽率、收視率為目標的產業策劃和開發管理體系。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79/6821/664666.html

http://blog.chinatv-net.com/mediablog/user1/chinatvnet/archives/2002/1164.htm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中國電視市場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傢具有哪些 瀏覽:282
中國播音學是屬於什麼樣的專業 瀏覽:618
5萬越南幣等於中國多少錢 瀏覽:901
印尼醫療和中國哪個好 瀏覽:661
印度白糖什麼時間種植 瀏覽:830
越南春卷里的豬肉如何做 瀏覽:130
去印尼怎麼打電話便宜 瀏覽:899
伊朗總理和總統哪個權力大 瀏覽:286
伊朗最高戰略是什麼 瀏覽:523
中國式離婚冷靜期多久 瀏覽:58
唱中國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瀏覽:669
義大利英語音標怎麼寫 瀏覽:835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個場地 瀏覽:374
怎麼評價印尼這個國家 瀏覽:999
印尼市場適合賣什麼 瀏覽:923
印尼椰蒂盤了是什麼顏色 瀏覽:379
大連海中國房子怎麼樣 瀏覽:627
越南斗雞體型多少錢一隻 瀏覽:98
在義大利生活拍自媒體的有哪些人 瀏覽:859
印尼要用什麼轉換插頭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