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很小的日本竟然1984年對中國發動戰爭
一九八四年,中國人民全力以赴發展生產奔小康,沒有發現小日本漂洋過海來打過來。你是喝多了還是在夢里?
B. 日本為什麼和中國要發生戰爭
主要是因為日本資源匱乏,企圖佔領中國掠奪資源,再加上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後,國力很弱,日本認為好欺負,所以,才敢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C. 二戰中的日本在攻打中國時,為何又要發起太平洋戰爭
為了掠奪更多的資源,同時為了協同德軍和義大利作戰,為了占據世界戰場的主動性。
D. 中國和日本為什麼發生戰爭
因為中國國家極大,日本國家小,所以為了日本,想要佔領中國獲得更好的生活,才會發生戰爭
E. 日本為什麼對中國發動侵略
首先,日本資本主義經濟帶有濃厚的封建性,這是日本對外特別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維新雖然實行了一系列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但是並沒有徹底根除封建制度殘余,它在經濟領域遺留了大量封建因素。如:日本的財閥組織,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這些組織不是以銀行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緣關系為中心結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組織內部維持著森嚴的宗法式家族統治;在日本的工礦企業中,封建式的剝削方式,象師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罰款、減薪、減食等盛行;特別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來,因為明治政府在農村中實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據土地的實際支配權確立土地所有權,即由農民世襲租種的土地、農民短期租用的土地歸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歸受押人所有。這就使在明治維新以前已擁有耕地面積三分之一支配權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貸者成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佔全國農戶1/3的貧困農民則因喪失份地而成為佃農,出現了作為天皇專制政權在農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階級。與土地制度改革相適應的稅制改革是由國家統一徵收地稅,並按地價計征,用貨幣交納,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徵收。所以,地稅改革加強了地主對農民的掠奪。由於高額地租和商人高利貸剝削,再加之農業商品化的擴大,加劇了自耕農的破產,進一步擴大了佃農的隊伍。然而,農村中個體農民的破產和土地所有權的集中並沒有引起資本主義大農業的發展。因為高額地租比經營農場更有利可圖,因此,佔有了破產農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貸者,並不去僱傭農業工人經營資本主義大農場,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塊,租佃給破產農民,從中取得高額地租。明治維新後,直至20世紀30年代,日本作為一個落後的封建的農業國的特徵仍十分明顯。193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在日本內地人口當中,農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得多。農家的戶數為五百六十萬戶,這個數目自明治年代以來幾乎沒有變化。而且占國土的大半和總人口半數的農民在生活上沒有發生多大變化。「與工業的進步相比,農業之所以停滯,是因為農業的基本生產關系沒有現代化,半封建的地主制度仍然牢固地存在著。在五百六十萬戶的農家當中,自耕農佔百分之三十二,佃農佔百分之四十二,可見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民還被束縛在地主佃農關系之中」。「農村的生產關系基本上是地主佃農關系,農業生產停滯,大部分農民處於極度貧窮狀態。」
上述情況導致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畸形,即資本主義大工業同封建落後的農業並存。在這種經濟結構條件下,資本主義的發展並沒有促進農業、中小企業的現代化,它是把從半封建的農業中所產生的廉價勞動力作為同外國工業競爭的主要武器。由於產業後備軍的大量存在,更造成了惡劣的勞動條件和低工資制,使工人處於連勞動力再生產也很難實現的惡劣的生活環境之中;同時,由於寄生地主的大量存在,農業經營惡化,廣大農民也處於貧困的境地。因此,經濟結構畸形性的後果:一是國內市場發展極不充分,資本主義一開始就缺乏穩定的國內市場,其經濟的循環進程非藉助於世界經濟是無法實現的;二是國內的階級矛盾異常尖銳。面對這些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日本只能向外擴張自己的經濟勢力,以獲得海外銷售市場,同時轉移國內矛盾。然而,當日本經濟興起時,世界版圖已被其它資本主義列強作為勢力范圍瓜分完畢,這樣,日本這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要向外擴張經濟勢力,就只好依靠「軍事力量上的壟斷權」〔2〕,用超經濟的手段, 通過對外發動戰爭的途徑達到其目的。如,甲午戰爭前夕,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存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難以得到自由的和全面的發展;還由於各工業部門之間的不均衡和發展步調的不一致,使日本資本主義在1890年陷入了第一次經濟危機之中。此時,日本急欲向外尋找市場,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向海外擴張的熱潮,盛極一時」。這樣,「為了消除1890年以來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日本經濟矛盾的深刻化而提出向海外擴張的要求,形成了1894年推動天皇制進行侵略戰爭的經濟上的主要因素。」
其次,日本經濟的後進性,也決定了它對外具有極強的侵略性和擴張性。日本作為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缺乏象英、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那種長期、穩定的工業技術發展過程,因而它的經濟發展水平仍很落後。不論在資本力量或技術水平方面,它都不具備同歐美資本主義進行對等競爭的能力。這決定它只有避開自由競爭,「依靠軍事上、政治上的獨占來強烈地尋求足以彌補這種缺陷的市場,即殖民地。」
另外,日本又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小國,所以,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資本、原料等方面對外都有極大依賴性。如,它的對外貿易結構就明顯地表現了其經濟後進性的特點。它除了向美國輸出本國的生絲和向東南亞地區輸出加工的棉紡製品外,就是以政治軍事為後盾,把大量的棉製品和重工業品輸出到中國等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並從那裡輸入國內所缺乏的農產品和工業原料。顯然,日本要趕上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僅靠本國的實力是無法實現的,它必須藉助世界經濟的力量,而這種藉助,對於日本來說,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依靠軍事力量進行經濟擴張。
第三,日本資本主義經濟帶有突出的軍事性,這是導致它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又一重要因素。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是一個典型的軍事封建國家,長期的「武家政治」造成了日本傳統社會的兩大基本特點:一是崇尚武力,相信武力為立國之基礎;二是信奉「日本乃萬邦之本」。明治維新以後,這種社會政治傳統在沿襲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並深深地影響著它的經濟,所以,日本資本主義從形成伊始就具有突出的軍事色彩。這主要表現為:
(1)軍事工業占重要地位, 經濟以戰爭為目的。同歐美進行自發的資本積累和發展有所不同,日本是國家大力扶植資本主義,其目的是加強軍事力量。因此,在日本,國營的軍工廠成了現代工業的開端,主要重工業部門都是由於軍事需要發展起來的,它的機械製造工業是以陸軍工廠為先導發展起來的。如日本的第一個較大規模的機械工廠就是東京炮兵工廠。正是隨著陸軍工業的發展,與生產各種槍炮和火葯相配套的各種機械製造廠發展起來;它的造船工業起源於海軍工廠,基本上以製造軍艦而發展起來;它的鋼鐵工業是由於製造軍艦和槍炮的需要才發展起來,其次才用於民用工業;它最初興辦鐵路的目的主要為在戰爭期間運輸軍隊和軍事物資。特別是出於戰爭的需要,明治政府一開始就大力扶植軍事工業並直接經營製造軍火和軍艦的陸海軍工廠,以及鐵路、通訊等一系列具有軍事意義的企業,大力提高這些部門的機器生產水平和軍火生產技術。
因此,日本的軍事工業不僅占重要地位,而且發展迅速。如中日甲午戰爭後明治政府制定了1896年至1905年10年的軍備擴張計劃,將8 億日元的預算用於建立軍事企業和改組舊的軍工部門,建立了大批新的軍火庫、海軍基地及建造了大量軍艦,使其軍事工業取得了迅速發展。比較地看,「中日甲午戰前,一般民營工廠職工人數為28.54萬人,到1906年增為61.21萬人,增加了1倍多。但同期,陸海軍工廠職工數則從0.96萬人增加到8.9萬人,增加了8倍多。」「在規模上,1909年日本30個大企業中,軍工企業佔37家,其中,前三名都是陸海軍工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日本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政府對經濟加強干預,頒布了一系列保證優先發展軍工企業的法令;建立各種管理經濟的機構,加緊推行卡特爾化和托拉斯化,以利於軍事工業的發展;國家還通過財政金融兩方面加強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進程。在財政方面,大量增加軍事開支;在金融上,1931年,日本停止黃金貨幣的自由兌換,禁止黃金輸出,並實行人為的低利率政策,以保證戰時軍事工業的資金供應。從而把整個經濟納入了軍事軌道,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這種以軍事工業為中心和以戰爭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是日本軍國主義惡性膨脹以至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基礎。
(2 )對外輸出具有軍事政治意義的國家資本和軍事物資。如日本在中國東北設立的南滿鐵路公司就是一個對外輸出具有軍事意義資本的典型。南滿鐵路公司直接經營鐵路、航運、港口等業務,它在日本對華侵略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由於日本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因此,它又大量出口軍事物資。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各國紛紛向日本訂購武器等軍需物資,使軍火壟斷資本家大發橫財。這反過來又刺激了日本軍事工業的發展。
(3 )財閥是軍國主義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重要支柱。日本歷史悠久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依附於政府,並在天皇專制政府扶植下發展起來的大財閥,它們在發展過程中與天皇專制的軍國主義國家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關系,即財閥的發展是天皇專制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戰爭的催生果,天皇專制軍國主義對外侵略和擴張體現了財閥的切身利益。因而,財閥都積極支持天皇專制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政策。早在日本第一次出兵侵略中國台灣時,三菱財閥就獲得了壟斷海運業的特權。甲午戰爭前後日本的臨時軍費預算達2.5 億日元,相當於平時財政收入的2倍以上。 這些錢最終都流入到了軍火資本家的腰包。所以,甲午戰爭期間,三井等一大批財閥紛紛發起組織「報國會」、「報公義會」等,支援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再如,日俄戰爭前夕,日本政府投入了約17億日元的戰費,這筆資金有的直接投資建設軍工企業,有的向私人企業發出軍事訂貸。日俄戰爭時,日本的軍需工業資本家不僅從國家收到了20個億,而且還從政府領取了大量軍事補貼,這樣,財閥成了軍國主義對外發動戰爭的支持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又出現了一批所謂新興財閥,他們經營的工業多數與現代戰爭有關,戰爭成了他們的主要財源,所以,這些財閥更加好戰,政治上積極親近軍部,故稱為「親軍財閥」。他們始終支持著日本的戰爭政策。可見,「以軍事目的為出發點,靠戰爭而繁榮起來,從殖民地謀取利益的這種軍事侵略性質,是日本資本主義的最大特色。」
二、對中國的經濟掠奪成為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條件
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使中國在近代以來走向了全面的腐朽和衰敗:政治上長期不統一、經濟文化落後,軍事上完全失去了抵禦外侮的能力。然而,中國又是一個地域廣大、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是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最廣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廉價勞動力和原料市場。因此,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不斷地遭受侵略,作為日本的鄰國,中國的特點與日本的侵略擴張要求相適應,中國自然成了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侵略和掠奪的主要對象。
日本在近代崛起之初,便把中國作為侵略的首要目標。隨著對華侵略的加深,它還把對中國的侵略視為其「生命線」和「利益線」。早在1890年日本首相山縣有朋發布的「二線說」中就闡述道:「何謂『主權線』?國家疆域是也。何謂『利益線』?即同我主權線的安全緊密相關之鄰近區域是也。」1918年, 山縣有朋在提交給寺內內閣的一份建議書中明確強調:「未來我國利權之擴張方向應為中國,帝國與中國之地理位置,國際關系,優於其它各國,向中國擴張國權,增進我國之利益,必然是十分有利的。」1921年5月31日,原敬內閣通過的《對滿蒙的政策》中規定:「不僅要確保和有效地利用我國在滿蒙的即得特殊地位與利權,而且今後必須進一步努力,獲取我國之國防與國民經濟生存上所必需的地位和利權。」
日本軍國主義在確立和形成其大陸政策的同時,便開始發動了對華的侵略戰爭,從近代的1874年侵略台灣起,此後長期不斷的以各種形式對中國進行侵略,這與其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首先,對中國的侵略加快了日本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日本工業革命的完成和資本主義的最後確立。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發點,是推動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的基礎。資本的原始積累在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作用顯然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日本的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除了進行「地稅」改革在農民身上榨取和發放金祿公債外,另一個途徑就是通過對外戰爭進行掠奪。其中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掠奪的巨大財富則成了日本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早在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時,就乘機勒索了40萬巨款;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不僅從中國割取了台灣和澎湖列島,而且還從中國勒索了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 這筆巨額賠款相當於日本1891年至1894年四年間財政支出的總和還多。這對日本資本的原始積累無疑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日本正是以中國的賠款為基金,才於1897年實行金本位制的。此外,日本政府還利用戰爭賠款大肆加強陸海軍建設,並掀起了一個新建和擴建企業的熱潮。1895年日本工業總產值為5.2億日元,1904年增長為9.8億日元。從工業發展的指數看,1894年至1900年增長了近1.4倍。從1894年至1903年, 10年之間日本的資本額增長了2.43倍。正如片山潛所說:「日本的工業,在這時期,由於從中國所取得的戰爭賠款的關系,而呈現出了日本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盛況。」
總之, 甲午戰爭促進了日本工業革命的完成和資本主義的最後確立。
其次,對華的侵略和掠奪使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極大的補充和發展的有利條件。從1904年日俄戰爭開始到20世紀20年代,日本雖然也發生過嚴重的經濟危機,但這一時期又是日本經濟空前繁榮,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闖進世界資本主義強國行列的時期。分析其原因,主要的一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它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機遇,另一方面則取決於它對華的經濟侵略和掠奪。這一時期,日本趁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無暇東顧之機,加緊了對華的侵略步伐,在華獲得了大量的特殊權益。如甲午戰爭後,日本首先以福建省與台灣相連接,利害關系甚大為借口,迫使清政府將福建劃為它的勢力范圍;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由於日本出兵最多,根據《辛丑條約》的規定,僅戰爭賠款一項,日本就獲得了4.5億兩白銀;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作為戰勝國, 根據朴茨茅斯條約的規定,俄國將旅大租界及長春至旅大鐵路轉讓給日本。同時,日本又迫使清政府簽定了「東三省事宜附約十三款」,整個東三省重鎮全部「開埠通商」。根據「正約」和「附約」,日本的勢力超越了旅大范圍,擴展到了南滿地區;日俄戰爭後,日本為貫徹實施其對華侵略擴張政策,從1906年起,又在中國東北地區設置了一系列的侵略機構,如關東廳、關東軍司令部、「滿鐵」等。其中,「滿鐵」是一個典型的經濟侵略機構。它經營鐵路港灣,壟斷交通運輸,霸佔礦山,奪取資源。此外,「滿鐵」還打著「產業開發」的幌子,採取組織「參與公司」等間接經營的方式,打入東北農工商等各個經濟領域,擴大它在東北的經濟侵略勢力;1914年8月, 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天佑」良機,出兵中國,佔領了山東,取代了德國在山東的侵略地位;1915年,日本又以武力為後盾,蠻橫地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滅亡中國的「21條」;等等。通過上述侵略步驟和途徑,日本直接從中國掠奪了大量的財富,極大地擴充和霸佔了中國這一廣大的商品市場,充分地利用了中國的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資源,以及剝削和壓榨中國人民。從而使這個資源貧乏的後起的資本主義小國不斷地得到「大輸血」,為其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
第三,對華發動侵略戰爭是日本轉嫁經濟危機的最終途徑。由於日本資本主義經濟帶有濃厚的封建性,這決定日本無法逃脫經濟危機的襲擊。那麼,如何擺脫經濟危機?從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史看,每當經濟危機爆發,就會帶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其經濟危機愈重,對華的侵略就愈深,當經濟危機威脅到它的命運時,日本則把對華的侵略和擴張視為其「生命線」和挽救其命運的「唯一的活路」。例如,當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波及到日本時,日本的官僚、政黨惶惶不安,他們即刻求救於法西斯亡靈,企圖以此挽救資本主義的厄運。當時的法西斯勢力都認為,只有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方能擺脫經濟危機。1929年5 月,石原莞爾便提出:佔領「滿蒙」是轉變日本國運的根本國策,及早解決「滿蒙問題」是「日本唯一的活路」。認為日本佔有「滿蒙」既可以消除國內的不安,又能及時撲滅中國本部的排日。於是, 軍政各界的擴張主義分子極力煽動侵華戰爭,並拋出了大量的侵華方案。
當1931年日本經濟危機達到高峰時,日本軍部便決定實施武力侵佔「滿蒙」的方針,為此,法西斯勢力大力製造侵華輿論,宣稱「滿蒙」同日本的特殊利益關系,叫囂「要保衛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父兄先輩流血換來的滿蒙利益!」「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等等。「滿鐵」副總裁,政友會議員松岡洋右在1931年春發表的《動盪的滿蒙》的小冊子中說:「今天滿蒙之地位,對我國來說,不僅在國防上十分重要,而且對國民經濟也是不可缺少的。換句話說,作為一個現實問題來看,不僅在我國的國防上,就是在經濟上,也可以說是我國的生命線。……我國要牢固地確保和死守這條生命線,而不必害怕任何國家和任何人。」關東軍高級參謀,「九・一八」事變的主要策劃者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爾更是到處游說,宣傳「滿蒙對帝國的國防和國民的經濟生活具有很深的特殊關系」,「在這里形成了帝國國防的第一線」,「是帝國自給自足所絕對必需之地區」。他們還斷言:佔有「滿蒙」地區是日本「擺脫經濟危機的唯一方法」。唯有開發「滿蒙」,活躍經濟,解決失業問題才有希望。等等。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為日本獨占的殖民地,而對東北的獨霸,又進一步刺激了日本帝國主義吞並中國的胃口,因此,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加緊了全面侵華的步伐,1932年大舉進攻上海,1935年製造了華北事變。正是由於對中國東北及華北等地的大規模的經濟掠奪,使遭受毀滅性打擊的日本經濟,猶如注入了「強心劑」,得以繼續生存和發展。再如,日本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也與其經濟危機的發生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當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所爆發的經濟危機的創傷尚未完全恢復的時候,由於日本為對外發動戰爭而加緊擴軍備戰,造成了通貨膨脹、財政危機和人民生活的惡化,又導致了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的來臨。此時,「日本資本主義把擺脫經濟危機的途徑求之於不顧中國的抵抗而占據華北,然後建設日、滿、華北經濟圈,為此,竟不惜發動一場侵略戰爭。」
日本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既是它企圖稱霸世界所採取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它轉嫁經濟危機的直接的和必然的結果。這從日本對華戰爭的指導方針中可得到證明。「七・七」事變後,日本統治機構在對華戰爭的指導中,始終強調「開發」和「統制」華北經濟,實現所謂「日、滿、華經濟合作」,這方面的內容成為日本對華戰爭指導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1937年12月24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的戰事處理綱要中關於經濟開發的方針規定:「開發華北經濟的目的在於充實日滿全面經濟合作關系,為實現日滿華經濟合作,共同繁榮奠定基礎。」「要把中國當地資本同我國的資本和技術緊密結合起來,用以開發和充實各經濟部門,以資維持秩序、安定民生,和廣義地擴充日滿兩國的國防生產力。」「為開發和統制華北經濟,需建立一個國策公司。」等等。這些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本質。
總之,正如《日本對華戰爭指導史》一書所說明的那樣:日本「對華戰爭的本質,歸根結底就是日本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乃民族生存和國家存在所不可少的條件。」所以,日本從其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發展進程,始終未能離開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和依賴,從而也就造成了日本長期侵華的歷史。贊同23| 評論(4)
F. 日本為什麼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3樓的話最接近
日本缺乏很多物質
明治維新後日本快速發展 但是還是缺乏健全的社會體系
日本爆發了此經濟危機
而且日本的物資嚴重缺乏
中國當時很落後,但是又有很多物資
就像拿著金錠子的孩子
不大中國打誰
拿下中國日本就具有廣大的戰略縱深
更加有利於本土的保障
和發展日本的無恥的大東亞共榮
G. 日本為什麼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究竟給中日兩國帶來了什麼
先出兵到東北主要防著蘇聯,他們目的就是統一亞洲,因為亞洲只有日本、和中國和泰國獨立,蘇聯由好幾個國家組成不算獨立,其他國家被英、美、法建立殖民地,不允許任何國家一起分享資源,甲午戰爭賠款讓他們嘗到甜頭得寸進尺,把清政府賠款的銀兩再發展軍事能力,日本發展自從明治維新以來發展快,資源短缺需要擴大生存空間,而中國當時領土四分五裂,蔣介石還在繼續孫中山的願望征戰北伐統一全國當然也是全國人民的願望,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加強軍事能力已經做好擴大生存空間的准備,中國領土四分五裂的情況正是他們最好的時機,想以華制華佔領中國,英法美在全球各大洲建立殖民地不允許和他們分享資源,德國一戰以來被制裁被英法勢力鎮壓生存空間受到嚴重限制,希特勒想方設法把德國經濟從貧困潦倒走到強兵富國,當時陸軍裝備世界一流,不過海軍不是主力,空軍和日本差不多,日本海軍強於德,希特勒很看不起日本人,一開始多次派外交部到德國進行拉關系為盟友,希特勒一直拒絕,南京淪陷的時候德國給蔣介石提供武器還幾次叫日本不要打中國,日本表面說建立共榮圈卻在中國領土挑起事端為啦點燃戰爭,日本不放棄要和德國作為盟友最終德國還是答應,然而義大利和日本還有德國結盟,德國就不在和中國聯系,很多人一直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沒腦筋,為什麼不和德國在俄羅斯會合?當時德國不就是打到莫斯科啦,要是日本從中國東北以上的俄羅斯領土一直打俄羅斯必敗再來打中國,然而東南亞也就容易佔領,首先要清楚美國才是日本和德國最大的威脅,二戰暴發的真正導火線歸根結底就是英、法、美,當時美國不直接參與戰爭但是美國已經做好准備,美國和英法在全球各大洲建立殖民地,甚至亞洲當時只有中國、日本、泰國為獨立國家,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受到英法制裁,生存空間被英法勢力鎮壓,幾百萬人難以生存而且要是不反抗越來越多的人隨著經濟倒退而難以生存,包括日本資源短缺,而且那時候中國還是四分五裂有好幾股勢力,袁世凱被孫中山推翻之後軍閥分裂,孫中山逝世蔣介石接手軍權征戰,而孫中山臨終前託付汪精衛要和蔣介石合作統一全國,可蔣介石和汪精衛都想各保存實力合不來,每一個反抗、起義都是被生活所逼,為生存而戰,(例如希特勒也是被英法鎮壓德國的軍事發展和經濟發展讓希特勒想方設法變得強大為民族為國家而戰),生存法則就是弱肉強食,以成敗論英雄,失敗定,由於美、英、法在世界各大洲成立他們的殖民地,不允許任何國家一起分享分享資源,當時的世界真正獨立的國家沒幾個,也就是等於他們三個國家稱霸分享資源,德國也因為他們的勢力鎮壓,在國內導致金融危機,幾百萬人難以生存,當時被英法勢力鎮壓不可以發展軍事還要鎮壓經濟發展的歐洲,形成啦英法稱霸的形式,只有德國被逼無奈而且想法設法從鎮壓形式走出來而且變得強大起來,希特勒讓德國經濟從貧困潦倒走上強兵富國的階段,一開始攻打奧地利以第一部探兵,英法也沒有管,讓德國得到甜頭又對周邊國家捷克、波蘭點燃戰爭,英法雖然不管,但是德國認為最大的威脅和障礙就是英法,先下手為強,當他們基本佔領法國又覺得俄羅斯是最大的威脅,然而對俄羅斯開戰,德國當時已經打敗好幾個國家,只因為心急不一口一口的吃沒有完全統治情況下又點燃另一個國家的侵略,在德國人心目中以希特勒的英雄視為偉大在歷史教科書記載成為一個為民族為國家以擴大生存空間而選擇的偉大領袖,作為二戰導火線的元首他能做到侵略多個國家、而且並不讓德國比起沒開戰的時候嚴重受到其他盟國毀滅德國,已經看得出他聰明,因為他面對太多國家的反擊盡快收手!他就是看到國家受壓迫難以生存才為民族為國家而戰的,比起中國清末清政府被侵略者強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還要賠款強的多不是嗎?而且清政府還是受害者還要賠款,這要看什麼樣的人在執政國家大權,清政府18世紀打敗法國反而討好對方給對方好處讓更多的國家看到弱點企圖要侵略地大物博的大清撈銀兩,二戰德國作為侵略者得罪那麼多國家要是按清政府軟弱無能賠款那麼德國從此在世界地圖消失啦,對於被他侵略的國家例如俄羅斯遭受德國打導致男少女多,然而俄羅斯對希特勒的想法就以惡人來形容,俄軍在18世紀佔領中國領土那麼多,那時候的俄國總統現在就是俄羅斯記載在教科書的民族英雄,俄羅斯割佔中國領土在他們歷史教科書記載;通過當時的中國和俄簽訂條約而收獲,其實對中國來說就是割占,而對中國擴張割佔領土的俄羅斯總統在俄羅斯就被視為英雄,在中國就是侵略者、惡人,希特勒他沒有中國歷史建立蒙古大帝國的成吉思汗要魄力,因為成吉思汗一口口的吃掉佔領而擴張領土,希特勒打一個國家沒有得到實際上的統治就開始點燃另一個國家的戰爭,法國有拿破崙,中國有鐵木真,德國有希特勒,而希特勒和的野心並不比成吉思汗小,成吉思汗那年代荒地多,靠膽量和騎兵的拼殺和弓箭手戰術對外擴張,所以好與壞分兩種人才說,第一種就是侵略國對自己的選擇並不接受以錯誤的評價,生存法則弱肉強食,為生存空間而擴張,對於被侵略的國家看來就是敵視態度,而侵略者認為為人民生存空間擴張為民族為國家而戰沒有錯就是這個道理,成吉思汗對外擴張成為我國歷史領土最廣的記錄,在外國人心中就是侵略者,野心勃勃滿手血腥暴力的統帥,而在中國人民心中就是民族英雄偉大的政治、軍事家!
有人總會提到日本偷襲珍珠港才讓美國不加入軸心國,也就是他們認為要是日本不偷襲珍珠港就會導致美國加入軸心國,我看那些人真的對二戰時期的世界不清楚啊,美、英、法在世界各州都有他們的殖民地,印度阿三如何而來?印度那時候為英國殖民地包括巴基斯坦還有很多國家,印度人隨他的主人英國佬在中國對華人以鄙視的態度、對老百姓甚至暴打,西方列強在中國領土開的公園標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而印度阿三就守門呢,經常亞洲除開俄羅斯、日本、泰國、中國獨立性不受他們鎮壓,然而英、美、法在他們的殖民地不允許任何國家分享資源,其實在中國辛亥革命暴發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國的人才開始快速的謀求發展,第一先統一中國,清末我國領土四分五裂,再到袁世凱稱帝被孫中山推翻軍閥又分成好幾股勢力,而這時候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以來再次開戰的決心早有準備,也就是中國剛推翻腐敗的朝代走向新世界的第一步,日本就趁機而入,要是再等15年,我國在15的時間不能擺脫貧窮潦倒的生活但是有機會強大軍事能力,第一清末清政府腐敗才讓愛國人士推翻,他們都知道西方軍事能力強,所以強大軍事能力才有保障,政府可以通過全國捐款來購買西方裝備而且培訓部隊,二戰時候希特勒找過蔣介石,還專門找德國軍官來中國訓練軍隊,還希望蔣介石和他聯手,二戰時候唯一給中國提供武器還是德國,那是因為希特勒小時候在奧地利流浪街頭餓肚子,一個中國人帶他回家給他吃住給他安排工作,他感動、感激從此認為遠方的中國人心地善良,二戰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德國一開始和蔣介石談判一起結盟,武器由德國提供,一起統一亞歐,因為中國有清末開始就走向衰落貧窮落後,那時候最先進的武器還是德國給的,蔣介石那時候在中國勢力最大,因為他得到孫中山的軍權,而當時中國還四分五裂,蔣介石征戰各地勢力軍閥才越來越有實力,但是對於希特勒的結盟要求他拒絕,由此德國不再訪問中國,日本一直派外交部往德國要結盟,最後德國也贊同日本,日本和德國成為盟國,德國也就不再聯系中國啦
H.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1、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是其長期奉行對外侵略政策的必然結果。
1868年實現明治維新改革後,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為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日本明治政府明確了一個思路,那就是到國外去「搶」。
當時,明治政府積極推行「國民皆兵主義」,以實現向外去搶的戰爭准備;通過軍事改革確立軍國主義體制,以實現「對外用兵」的指揮領導;明確侵略的主要對象就是中國,因為清國「地澤財豐」;根本遵循即所謂的「大陸政策」。日本對華「兵備之急,猶如渴飲飢食」。
1895年4月,挾甲午戰爭大敗清軍之勢,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勒索白銀2.3億兩,相當於當時日本4年的財政收入。憑借這筆賠款,日本建立了金本位制度,實現經濟迅速發展。由此,日本繼續侵略中國的野心大大膨脹,其後的歷屆政府無不積極謀劃推動侵華之准備。
2、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借用「提攜」「共榮」「防共」等口號,這些都是欺騙或借口,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經濟利益。
七七事變前,日本為了攫取華北的經濟利益,一方面不斷增兵,另一方面不斷增設主導侵略的機構。如日本大藏省增設了東亞經濟調查課,華北駐屯軍設置了經濟顧問部,滿鐵株式會社在華北設立了「興中公司」。
另外,日本還通過漢奸和買辦拼湊成「東亞經濟協會」、「華北經濟委員會」等機構。日本通過這些機構虎視眈眈,對華北經濟進行肆意調查和滲透。同時,日本打著「日中經濟提攜」、「雙方合作」的招牌。
逼迫華北當局把航空、鐵路、煤炭、鐵礦、港口、電力、通訊、農業、漁業等多種行業的開發權讓給日本。與此同時,日本人在駐屯軍的武裝支持下,以「特殊貿易」為名,在冀東大規模地走私,明目張膽地攫取巨額經濟利益,嚴重地危害中國經濟。
(8)日本為什麼對中國開戰擴展閱讀:
九一八事變開始了日本14年侵華戰爭的歷程: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即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實現其將東北與中國內地相分割的計劃。隨後借故發動一二八事變,大舉進攻上海。日軍通過對上海的進攻,實現了扭轉國際輿論關注東北問題及策劃成立偽滿洲國的戰略目的,通過對國民政府的軍事壓力強化了在東北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淞滬抗戰中,處於劣勢的中國軍隊,在全國民眾的熱情支持下頑強抵抗一個多月,雖蒙受慘重損失,卻重創日軍,振奮了全國民眾的抗戰士氣。日本佔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大舉進攻上海,完全是非法的,是滅絕人性的,是沒有任何國際法根據的。
如果說日本在天津駐軍還符合《辛丑條約》的話,1932年後日本華北駐屯軍發動山海關事變,配合日本關東軍逐漸蠶食長城內外,把軍隊移駐到北平西南豐台,就是完全違反國際法的。
這是造成盧溝橋事變的根源。日本學者爭論宛平城的第一槍是誰開的,這在純戰爭史或者軍事學角度看可能有某種意義,但在日本侵略中國這個大主題上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日軍到了北平附近的豐台,本身是完全非法的,除了肆意侵略,難有更准確的解釋。即使第一槍不是日軍開的,也改變不了日軍侵略的本質。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14年侵華戰爭燃起的第一把戰火,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人類公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與貪婪。日本的失敗結局是必然的。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這段歷史應該被世人永遠銘記。雖然我們已經遠離了當年的血與火,但要深知和平來之不易,要為捍衛人類和平盡心竭力。
I. 當初日本為何要攻打中國,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曾經有一老兵說:如果可以,還要打,還要入侵中國。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戰結束,整整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帶給了中華民族無比的悲痛與災難。十四年的悲痛歷史,帶給了中國人民無限的思考,從盧溝橋到整整九百五十萬土地,無數悲劇在中華大地上出現,家破人亡是當時中華大地常見的景象。
當服從變成天性,他們將大東亞共榮當成信仰,當做了正義,這樣的他們又怎麼會去承認錯誤,甚至他們都不認為自己是錯誤的,認為自己是正義。他們甚至覺得一直抵抗的中國人民是愚蠢的,這種愚蠢的人是不配在世界上擁有一個政權國家的,他們認為中國人不識好歹,所以日本的大兵不僅不道歉還會說出“再來一次還是要打”的話,讓人細思極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