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更好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
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中華各民族的祖先就在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僅創造了無窮無盡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獨具特色、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老祖宗的諄諄教誨,語重心長,句句箴言,滋潤心田,教我做人。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培育氣度,激勵自信,陶冶人格,塑造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精深厚重,傳承文明,營養無限,永屹世林。
二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1)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2)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意義。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做出當代表述,為文化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
『貳』 傳統節日文化該如何傳承與創新
傳承中國的節日文化,我們應該要樹立正確的節日觀念。節日是團聚、喜慶、祥和和敬老愛幼,我們應該將其從家族文化傳統中引向社會,從而促進鄰里關系和諧,培植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對吃的習俗,需要優化,不要把節日僅僅當作吃喝豪飲的日子,節日應該是在於增進親情友好,滿足人的感情需要,把文化方面的豐富底蘊和內涵充分發揮出來。要繼承和拓展節日的多項功能,特別在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的功能。通過傳統節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使自我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弘揚中國的節日文化,應當注重形式的創新,必須對原有的傳統進行加工和改造,提取它的精華部分,增添新的時代元素。一方面要強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如提倡誠信正直,尊老愛幼,重視血緣關系和親情凝聚;另一方面則要隨著時代的節奏,與時俱進,吸收和融合外來節日中的熱鬧、諧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關愛。傳統節日的某些習俗也應當有所改變,除了春節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這樣的簡單形式之外,具有新意的文化活動應當成為節日的主潮,比如我局近期開展的包粽子比賽,春節我們也可以舉辦毛筆手寫春聯比賽,中秋節可以舉辦「月圓人圓兩團圓」攝影展等等形式多樣的節日活動,在節日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維護社會公德,增強民族凝聚力。
『叄』 在現代社會中,怎樣傳承中國的傳統節日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上,應注重對傳統節日所有權的保護。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被定為法定節假日,促進了旅遊市場的快速增長,傳統節慶文化、民俗文化與旅遊產品的結合也備受遊客歡迎。春節期間,各式各樣的廟會吸引人們走出家門觀賞演出、購買年貨、祈福祭拜,表達對新年的希冀。
中秋佳節的詩會、賞月、放燈等活動,表達對闔家團圓的美好希望;清明節人們除了祭祀先人外,也會踏青插柳,體驗鄉野之樂。在節慶活動中,祭祀儀式、巡遊、餐飲、祈禱字元、慶典爆竹、戲劇舞蹈、雕刻繪畫等形式,都可以轉化為供遊客參與體驗的文化旅遊項目。
讓遊客在參與節日娛樂活動過程中提升旅遊體驗,近距離體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自然遺產的了解與認同。專家指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遊客對旅遊項目體驗性、文化內涵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
節慶活動豐富的表現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契合了遊客對文化旅遊產品的需求。在旅遊產業提質升級、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更應挖掘好節慶文化的「寶藏」,為旅遊產品注入更加豐富的內涵。
在不少地方,傳統節慶文化與當地的非遺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讓地方特色文化更生動地展現出來。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除了最為人們所熟悉的祭屈原、賽龍舟、吃粽子等傳統活動,北方一些地區,還保留著踏柳吟詩、射箭、打馬球等當地流傳的節日活動。
體現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鮮明特色。中秋節,除了多數地方的祭月、賞月、拜月活動,有的地方掛燈籠、猜燈謎、舞草龍,在北京傳統里,拜兔兒爺是最有特色的中秋習俗,部分地方還有「走橋」的習俗。
在我國廣闊的地域上,多樣化的民族文化更是賦予了民族節慶更豐富多彩的內容,成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在雲南,彝族有火把節、插花節、賽裝節,白族有三月街節、開海節、繞三靈,傣族有潑水節、送龍節,多元民族的特點讓雲南的節慶文化格外異彩紛呈。
隨著當地旅遊發展和節慶文化宣傳,這些活動形成了不小的影響力。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百年的傳承中,這些節日成為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加強挖掘、整理、普及和傳承。
讓民俗文創產品走進現代生活
當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創面臨著形式單一、同質化等問題,旅遊市場的熱度讓商家重消費、輕文化,包裝豪華的月餅、粽子或景區售賣的低端、相似的紀念品遮蓋了應有的文化價值。人們的審美需求、文化素養不斷提高,對民俗文創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為民俗文創產品的深度開發提出了更高要求。
節日等民俗文化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俗節日飲食、節慶儀式、節慶物品的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先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人們的生活方式已與古代農耕時期大不相同,傳統節日的文化語境發生改變。
要創新性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就要尋找其與當代社會的結合點,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將節慶文化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這也更需要通過靈活新穎的表現形式,創造更多人們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文創產品,努力打造我國的民俗文創產品品牌。
『肆』 如何尊重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進
1、在廣泛參與中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工業化及信息化的發展,讓傳統節日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文化除了要適應當前文化土壤,也要包容新興節日和外來節日帶來的影響,因此,包括端午文化在內的傳統節日文化面臨重大挑戰。
民眾參與是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途徑。讓群眾自覺、積極地過傳統節日,應該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思路。過節不是放一兩天假的事情,要讓每一個公民以切實行動參與到節日文化中去,在參與中保護和傳承我們的節日。
2、弘揚端午文化,要與時俱進,要把傳統節日的文化基因同現代生活相結合,讓它們發生嬗變。
可對節日性質、外在形式進行調整,適當將傳統節日活動范圍由家庭向社會擴大。例如,在現代居民社區中,開展社區范圍的節慶習俗,增強居民間公共文化空間的意識與責任,培植社區良好的意識共識。蔡靖泉也舉例說道,如端午節也叫詩人節,因此,在舉辦紀念活動時,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開展詩歌朗誦等文藝活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在挖掘端午文化資源、建構新型節日形態方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顧久幸建議,要在教育方面,展示端午文化中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內涵;在生活方面,把食粽習俗擴展為飲食文化的展演習俗,形成端午飲食的系列產品;在娛樂方面,發掘民族特色濃厚、娛樂性強的體育和娛樂活動,宣傳健身養生意識,開發端午養生健身系列產品;在旅遊方面,把節俗當作一種地方旅遊項目來開發,拓展和發掘新的內涵。
3、相較於形式的繼承,弘揚端午的文化精神內涵更為重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羅楊認為,傳統節日是勞動人民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創造,多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對幸福的美好期盼,鮮明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望和性格特徵。傳統節日的共性中又包含著個性,端午節日的文化內涵大致包括幾方面:人類與自然既和諧相處又主動調節的生活智慧;尊重一種捨身報國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信仰;崇尚一種剛正不阿如明月清風的道德人品。這就是為何端午節附麗了很多古人而後定格在屈原身上的原因所在。中華民族尊崇的是將個人夢想與民族、國家的命運維系在一起時所產生的崇高與偉大。
4、形成民族間文化共識
隨著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斷交融,各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在他鄉傳承發展已不鮮見。每逢傳統節日,在國外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中國特色民俗,如除夕全家團圓吃年夜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
「人類歷來"迷信"於數字,認為數字有某種力量。我國先人認為,五月五日內含著一個陰陽轉換的節點,為了平安度過這一日子,各地民眾驅毒避邪,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說。
不僅在國內,因為各地的文化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端午節民俗;在端午文化傳出去之後,也因各國文化的不同,融入了當地獨特的地域特色。「韓國江陵端午祭是中國端午文化傳到那裡後,同當地文化相結合產生的。在韓國學者的研究和著作中,對此有很明確的論述。」劉魁立說,由於長期的歷史演變,盡管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端午文化形態各有特色,但這依然可以展示中國「軟實力」的實力,能夠說明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
5、端午文化因素傳播到世界各地,融入當地人的文化生活,能夠讓這些地方的人們與我們擁有同樣的文化概念,讓大家達成一種文化共識,促進各地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往來。劉曉峰認為,應該立足於地域文化共享的立場,把端午節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作是地域共同的文化財富,從而促進區域認同、雙邊合作與文化發展等。
『伍』 怎樣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傳統節日,傳統習俗,該繼承的繼承,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第二,通過文字,影像的方式將傳統文化保存下來。
第三,基礎教育裡面多加入傳統文化教育,讓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陸』 是什麼原因導致端午節習俗改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節日文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法: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中發揚。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沿襲過節的習俗,繼續倡導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習俗消失的原因:社會的進步。貓頭鷹是國家保護動物,百姓不會去殺生為了吃梟羹。古人用蘭草泡水沐浴,現在已經有沐浴露等可以替代清潔身體。而飲菖蒲酒也逐漸替代了其他酒品飲料等!
『柒』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來年,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喜不自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捌』 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與意義是什麼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我們不能因為外國節日的盛行,忘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意義。
我國傳統節日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凝聚並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審美旨趣。在傳統節慶里,元宵觀燈、中秋賞月、鞭炮迎春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就是要竭力渲染和盡力營造合家團圓、普天同慶的精神文化氛圍,這是歷代先人們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產物。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傳承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
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信念。古老節日是人們基於原始信仰以及為了適應生活需要而創造的民俗文化,古時代一些流傳的節俗活動,清晰地記錄著古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內涵。
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慶民俗。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構成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