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海權意識的演進研究
11234
海權,就是海域主權及國家海洋權益。維護藍色國土安權等權利的簡稱。顧名思義,就是擁有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權和利用權,但這種權利的范圍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海權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刻不容緩的大問題。從古至今,由於中國文明是大河文明,重農耕經濟。長期的政治制度也促使中國更加重視陸上的權利。而由於近年海洋問題的不斷凸顯,海權紛爭的不斷興起,這必定註定中國從陸權向海權的過渡是歷史的必然。
海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的崛起之路離不開海權。中國擁有世界上第三的陸地面積,並且還擁有不亞於陸上面積的海洋國土:共有1.8萬多平方公里的海岸線及1萬個島嶼,近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中國海洋大國的地位是不可置疑的。其重要性,竊以為,共有4點。
1國民對海權觀念不夠了解和重視
據調查,7%的人認為海權就是中國依法享有的海洋權益。包括在領海以及專屬經濟區內航海、養殖、捕撈、開採油氣和礦產資源的排他性的權利,而僅有15.9%的受調查者認為海權就是控制海洋的權利。而在美國,美國人普遍信奉著「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的信條。因此,我國國民對於海權的重要性認識理應得到加強,海權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在國際政治、軍事經濟、外交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大國崛起依託海權戰略具有普遍性
從五百年大國崛起的軌跡來看,重視海權是崛起之道。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源於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依靠開辟新航路、發現新大陸實現全球性物資流通和掠奪性貿易完成。而隨後的荷、英兩國的興起。「海上馬車夫」及日不落帝國「的構建,同樣得益於利用海洋戰略實施全球貿易的結果。
由此可見,中國在如此強雄逐鹿或曰多級格局的大國政治棋盤上,就不能忽略海權,作為陸上強國,中國有燦爛輝煌的歷史,但最終還是被海洋強國所擊破國門而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就此而言,中國必須走出陸權強國的桎梏而同時以「海權、陸權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實現中國更開放更多維的大國崛起。
3海權戰略符合中國的現實利益
(1) 從嚴峻復雜的地緣政治危勢的分析,中國重視海權戰略迫在眉睫,隨著釣魚島事件及東海油氣田爭端的擴大,中國海洋國土的緩沖空間被壓縮蠶食。加之中國在南海諸島和東盟相關國家存在領土爭端,為了中國的核心利益,海權只有從陸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通過遠洋的軍事力量拓展才能夠打破這一地緣危勢,才能形成利益均衡的亞太博弈棋盤,中國才能盤活發展和崛起的困局。
(2) 隨著中國能源戰略的全球化,中國通過強大的海權戰略保護「海上生命線」的重要性更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目前,中國的石油能源主要來源於波斯灣、非洲及南美地區。而馬六甲海峽也不啻是扼住東亞各國的咽喉。近年來猜提出的泰國克拉地峽運河的修建很大程度上有利於防止「馬六甲困局」,保證中國的能源穩定。作為能源消耗大國i的中國必須要能保證海上能源通道的通暢,否則,大國崛起也是一紙空談。
(3 )從貿易安全形度來看,海洋戰略也是須臾不能放棄的明智選擇,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貿易大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大,而對外貿易的95%以上是通過海運實現的。中國的遠洋造船能力也處於世界強勢地位,在此情勢下,不發展海權,就不能保證本國貿易安全。沒有貿易安全,中國的外向型主導經濟就會停頓,而這必定造成中國經濟的停滯,為了貿易安全的需要,中國必須有強大的海軍力量保駕護航。
4中國海權戰略符合區域利益
中國積極融入亞洲經濟圈,同日韓兩國分別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同時與東盟各國保持密切聯系,長期的進行「10+1 」會晤,而中國作為東亞這個區域內最具活力最重要的國家,當然要適應海洋戰略的需要,唯有如此,才可以維系區域的穩定,才能符合地區利益。
那麼,從春秋戰國到改革開放後至今,我國海權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呢?早在春秋時代,位於中國東部的各諸侯國,就通過海上相互征伐。吳王夫差兩次派軍從海上征伐齊國,雙方還進行了大規模的海戰,這是的諸侯王已經認識到可以通過海洋擴張自己的權力,在漢唐時期,隨著造船技術和大一統局面的出現,漢唐政權開始在開疆拓土和維護國家安定的過程中頻繁利用海上力量。漢武帝派遣由53人組成的艦隊,自山東半島出發,渡海作戰,建立了後來的東海四郡;漢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率兵2萬餘人,乘大小艦船兩千餘艘,平復了交趾叛亂;唐高宗時期,唐與新羅聯軍在朝鮮半島白江口海戰中大敗日本與百濟聯軍。
明代鄭和下西洋,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古代海上力量發展的高峰。在明代鍋里衰退之際,倭寇橫行東南沿海;戚繼光抗倭很大程度上也依靠了海戰,依靠強硬的造船技術,火器優勢和海軍傳統,大敗倭寇,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清朝,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及在清康熙年間寶島台灣的回歸,均體現了海上作戰的重要性。
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原本就很重視近海的防禦。19世紀70年代中期,清朝的國防戰略轉變為近海防禦。由此建立了北洋水師。事實上,近代西方海軍強盛的背後,都有發達的軍事工業體系和海外殖民體系作為支持,而晚清的自然經濟和薄弱的工業難以長期支持一隻強大的近代化海軍,與此對比的是,日本在針對近代化海軍建設的同時,也著力加強近代化工商業產業建設和海外擴張,以海牟利,這就從經濟產業基礎和符合近代化發展戰略上確保了海軍防務建設的持久性。
甲午戰爭後至清末民初,中國知識分子階層開始反思海軍建設和國家海權問題。民國政府曾提出大規模的造艦計劃,僅1913年提出的「第一次置艦計劃」就計劃建造30艘巡洋艦。然而,由於當時國家工業薄弱,這個計劃只能限於熱情,實際上根本無力追求保障海權這樣的目標。包括決策者在內的社會整體對海權的認識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一段時期內,「海權」在中國還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在《中國海軍網路全書》中寫到:「海權論是在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出現的。它適應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的需要」「(海權論)迄今仍是某些國家軍事思想的組成部分,其中某些觀點還為一些國家所接受,對海洋國家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鑒」。
改革開放後,海洋問題和海權概念又逐漸成為了社會和專業人士關注的熱點。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海洋不僅本身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來源,而且承載了中國絕大多數的進出口貿易,無論是礦產資源的進口,還是商品的出口,大都依靠海運。縱觀歷史,當海上貿易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提升到這樣的地位時,自然便會促使其認真思索海權問題。
另一方面,來自外界的因素也成為海權問題思考的重要動因。近30年來中國周邊海域發生了一些列的事件,都使海洋和海權問題在中國官方和社會上的關注熱度不斷升溫。
目前我國存在著嚴峻的海權問題。中國海洋地質和礦產的調查程度還很低,特別是海洋高科技研究開發能力還相當薄弱。發達的海洋國家對其專屬經濟區的調查研究做了很充分的工作。但我國在這方面所在的工作仍然不足。我國東南海的一些權益早已遭到他國的掠奪(我國的海洋權益范圍總的是473萬平方公里,可是我國實際控制范圍只有80萬平方公里)這些國家(如日本,菲律賓,越南等)明目張膽地掠奪我國的海洋資源。在中國的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將近一半存在著爭議:島礁被侵佔,海域被分割,海洋資源被掠奪的情況非常普遍。我國的8個海洋鄰國均不同程度地對我國海洋權益提出了無理要求,這涉及到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按照50年的期限規定,在2020年9月前,如果中國還不能控制這些島嶼的話,將意味著主動放棄了對這些海域的主權。
當前,中國海權問題已經相當嚴峻。建設強有力的海洋威懾力是必須的。我國的發展需要我國積極地維護海權。對此,我們應該:
1.維護我國的海權,最根本的方法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大力發展經濟。一個國家只有「固本」才能「強身」,大力發展生產力為我國建立強大的海上威懾力打下牢固的基礎。
2.建立一支以高科技為支撐,具有強大的海上作戰和打擊能力的現代化海軍。適時進行軍事演習,震懾一些對我國海洋領土有不良企圖的國家,表明犯中國者,雖遠必誅。
3.加大對海洋知識的宣傳力度,使國民具有健全的海洋知識,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輿論,構成一股維護海權的強大的社會輿論,構成維護海權的國民統一戰線。
4.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人民看到確實的經濟利益,使維護海權的行為獲得人民的認同。
5.利用外交手段在聯合國會議中使我國維護海權的政策和行動獲得與會國的支持,使之上升到一種公認的維護正義的行為。
6.在維護中國海權的過程中,應盡量以和平為主,但是應保留在必要的時候採取武力手段的權利。
2. 如何加強中國海權建設
眾所周知,我國是個陸地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海洋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但這樣的一個海洋大國,海洋強國意識卻一直沒有得到國人的重視,相反對海洋的存在更是一種漠視。
因此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由於我國大部分國民海洋意識的缺乏,在當今這樣一個海洋時代,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不多、海洋國土又多遭侵佔的國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且還應看到我國國民的海洋意識已經大大落後於世界,落後於這個時代了!我國民眾海洋意識的缺乏已經成為威脅我國的最危險的「敵人」之一。
在我國豐富復雜的理論庫中最為缺乏的就是關於海洋的理論。我們有沿海開放戰略,有日益強大的中國海軍。但是,這些僅僅是政治和軍事領域中的事情,思想領域我們有海洋理論嗎?有一本風行全國的海洋戰略研究書籍將我們中國人的海洋意識徹底地喚醒並凝聚起來的嗎?我們有中國的馬漢嗎?答案是:沒有!網路人生看世界個人建議我國的海洋意識在當代亟需大力培養,這是一種民族素養,需要量的積累和在深度、廣度上的開拓。有關專家曾經就指出當前我國在走海洋強國之路的同時,首要的就是解決海洋教育和宣傳問題。應該大力宣傳海洋國土觀念,增強群眾的海洋意識,把人們根深蒂固的大陸意識盡快轉移到現代海洋意識上來。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陸地空間不足,資源有限,海洋是今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所以就有專家曾經建議海洋教育一要從娃娃抓起,在中小學的教材中應增加海洋國土和海洋資源的內容,在中華民族的幼小心靈中迅速植下一顆綠色的海洋心;二要從日常生活抓起,人民群眾的日常文化生活中要增加海洋內容。
曾經有調查顯示我國某大城市90%的大學生認為,我國版圖只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域國土面積,而不知道還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北京的「世紀壇」也依然把祖國疆界限制為「960」這個數字;上海的「東方綠舟」教育基地知識大道上,偉大航海家有哥倫布卻沒有鄭和……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其中152個是沿海國家。許多大國都有各自的海洋戰略觀念和思路,把建設海洋強國作為立國的根本大計。因此在國民中普及島礁知識和廣泛開展海洋觀念教育就成為普遍的一種做法。而當網路人生看世界看到上面這個調查後深切的感受到我國國民海洋觀念之淡薄。。。關心我們的未來,就要關心我們的藍色海洋國土。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就要在海上也必須要寸土必爭!保護我國海洋權益,維護藍色國土安全已經刻不容緩!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環境,我們責無旁貸!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但還不是海洋強國,我們中國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面臨形勢十分嚴峻:在我國管轄的幾百萬平方公裏海域中島嶼歸屬和劃界爭議、漁業和油氣資源爭端的解決需要強大的綜合海上力量作為保證。自北向南看我國完全處在由島鏈形成的半閉海狀態,沒有強大的海洋力量就無法保證國家的安全和出海通道。認識到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就有了繼續向強國之路發展的方向,也拋棄了「大陸觀」的束縛真正走向世界,迎接來自全球敵對勢力的挑戰。
從我國現在為開發海洋所做的規劃,和我國已有的發展基礎來看,中國未來發展海權的方向,可以推測將集中於兩個方面:海上經濟力量和海上武裝力量。總體上以發展海上經濟力量為主要目標,由於經濟力量是構成國家力量的基礎,海上經濟力量是海權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中國已確定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因此可以斷定,海上經濟將是中國未來發展海權的主要目標。同時,在目前和未來很長的時間內,促進我國海上武裝力量的發展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海軍的力量對我國來說,除了維護主權,促進國家統一,更是進一步發展海上經濟的前提和保障,是中國從陸上大國走向陸海強國的標志。因此,增強海軍的力量也將是發展海權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發展海洋經濟和海軍時,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海洋科技將作為關鍵性的支撐力量存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同時必須還是一個海洋強國
3. 依據海權的六個要素,探討如何發展我國強大海軍(海權)
如何發展自己的海權? 這是國內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海權包括海洋利益、海洋權利、海洋權力三個層面。
制海權,特別是控制具有戰略意義的狹窄航道,
對於保持大國的地位至關重要。
並且,海權比陸權對世界事務有著更大的影響力。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
擴而言之,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擁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
誰擁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
誰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財富,從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海權的六個要素;
(一)地理位置:一國發展海權的前提是擁有出海口。孤懸於海外的島國比海陸復合國更利於發展海權。一面臨海好於兩面向洋。如果一個國家坐落在便於進入公海的通道上,同時它還控制了一條世界主要貿易通道,顯而易見,它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二)自然構造:漫長的海岸線、寬大的深水良港以及深入內地的大河,便於貿易的開展,是國家力量與財富的來源。然而,由於它們十分易於接近,如果不加以適當防衛的話,在戰時將成為薄弱環節。
(三)領土范圍:國家發展海上力量,必須要有一定面積的領土作為依託。一個國家人口的數量、海軍的力量,要與領土的大小、資源及其分布狀況、海岸線的長度和港口的數量相稱。
(四)人口數量:人口總數和海事作業人數這些後備力量,關乎海上作戰的持久力。因為他們可以為海軍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兵員。
(五)民族特徵:善用海洋資源、富有冒險精神、追逐海外利益並熱衷海外貿易的民族,其海運事業必然發達。
(六)政府性質與政策:在促進海權方面,民主政府與專制政府各有短長。民主政府更為持久而緩慢,專制政府更為迅速卻難以持久。無論何種性質的政府都應當具有海洋意識、重視海權發展,並保持海洋政策的連續性。由於政府的政策和行為能對一國海權能力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明智的國家政策可以有效彌補自然條件的不足之處。平時培育民族工業的正常發展、國際貿易的廣泛增長和國民海外逐利的傾向,並維持一支規模適當的海軍力量。一國海軍規模大小、基地數量應與其海運業的增長及其相關各種利益的重要性相稱。
4. 海權時代的覺醒的中國決心重返海權時代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沒有海權的大國是沒有未來的。海權關乎中國的未來發展,而我們要擁有強大的海權,就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
200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海軍在青島海域舉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閱兵,來自14個國家的21艘艦艇同時接受檢閱。包括中國海軍核潛艇在內的一系列戰略艦艇亮相閱兵式,讓國外媒體驚呼不已。「中國展示了海軍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已經站在了大國的競技場上。」
隨著中國「長征」核潛艇和其它戰略艦艇的亮相,把中國海軍閱兵推向高潮,外媒眼中「中國作為海軍大國的『初次亮相』」也隨之到來,不少媒體都稱「中國對外展示了自 己的海軍實力」。英國天空電視台說,兩艘深色船體的中國攻擊型核潛艇在薄霧中浮出水面,這是在此次閱兵式中展示的「復活的中國海軍最強有力的武器」,顯示了「前所未有 的現代海上實力」。英國路透社稱,中國海軍在今天的閱兵儀式上首次公開展示中國的兩艘核動力潛艇長征6號、長征3號,顯示了中國海軍走出中國周邊海域,從「淺藍色」邁向 「深藍色」的決心。
英國廣播公司(BBC)認為,這一閱兵將讓世界觀察到中國海軍的發展情況。報道援引現場的英國皇家海軍上尉的話說:「我對所見所聞印象深刻,在某些方面,我們有點兒『妒忌 』中國海軍的能力。」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則援引美國僑報的文章稱,此次海上閱兵式意味著中國重返「海權時代」。文章認為,此次閱兵式「中國革命性地突破了以往近海防禦的 思路」,決心在打造硬實力的基礎上,釋放與其貿易大國地位符合的重返海權時代的信號。
是日在舉行的青島大規模海軍閱兵,海軍司令員關於製造大型作戰艦艇的決心的表白,都明顯釋放了中國重返海權時代的信息。作為新時代的海權理念,中國決心在打造硬實力的基礎上,積極展開海軍軍事外交,加深與其它海洋大國的合作。
這是中國中國快速邁向海權時代的特徵,但又不同於只有硬實力的海權時代,而是更注重海軍形象的海權時代。這完全符合於中國的國家利益,也應為世界所歡迎。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開始對天空不斷地探索,甚至有人認為空權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宰者。雖然天空對於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大,其領域涉及軍事、通信、運輸、氣象等。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以說明也不能說明空權已經成為人類的主宰者。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跨出人類的一大步,這一步再大也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可以斷言海權時代必為太空時代所取代,但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海權時代仍未結束還將繼續,這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或許是幾百年,或許是幾千年甚至更長。
5. 發條微博祝人民海軍生日快樂,人民海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艱苦創業、發展壯大 .72年來,人民海軍艱苦創業、發展壯大,已經發展成由潛艇、水面艦艇、航空兵、陸戰隊和岸防部隊五大兵種構成的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的軍種,成為我們走向海洋、維護海權、經略海洋的重要戰略支撐力量。
6. 中國應該制定怎樣的海洋戰略
海洋對中國的重要性
安全研究的一般範式是對自己利益所受到的威脅--現實的和潛在的--進行評估並依此作出對策。這也就意味著要解決三個問題:利益界定、威脅評估和對策制定,也就是我們要什麼,什麼阻止我們達到目的以及我們應該怎樣應對。
對於中國,一個全球化背景下崛起的亞洲海洋國家來說,海洋利益包括三個層面,管理海洋國土、開發海洋資源以及保衛海上運輸線的安全。對這三個層面的挑戰,就是中國海洋安全所面臨的主要威脅。
並非出於偶然,亞洲瀕臨的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海洋安全環境最為復雜的兩個,而且其復雜性都和中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這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海洋利益的擴展,造成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安全環境不確定因素的不斷增加。
這當然不是說需要中國為亞丁灣海盜的橫行無忌負責,但打擊海盜顯然已經成為每天都有大量本國商船和油輪經過亞丁灣的中國的責任,而且中國海軍的遠征行動的確產生了某種並不一定為中國所樂見的地緣政治後果。更為重要的是,在現在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盜並不是影響海事安全的唯一因素,至少對中國而言,還面臨著許多嚴峻得多的挑戰。
在東海和黃海海域,中國的海洋利益主要表現在資源開發上面,而體現為島嶼歸屬和專屬經濟區管轄的資源控制權潛在沖突則是中國面臨的主要威脅。中國與日本雖然在可預見的將來內受到太平洋國際格局的制約,不太可能用武力解決島嶼爭端,並且雙方也開始了資源合作的艱難嘗試,然而對對方海上意圖甚至整個國家發展方向的嚴重缺乏信任,使得東海的平靜極端脆弱,在很多時候只是一個表象而已。
在南海,中國存在著和東海類似的問題,與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的領海爭端涉及的是上百萬平方公里的水域,並且形勢正在不斷激化當中。菲律賓將黃岩島劃入「本國島嶼」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表明一些國家正在利用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對和平環境的需求而將爭端「既定事實化」。這當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如果有關國家對中國的意圖判斷精準的話,然而這種「香腸戰術」也蘊含著巨大的危險,由於國家意圖的不透明本質,發生戰略誤判從而導致武裝沖突的可能性至少不小於東海的中日爭端,如果不是更大的話。
中國在南海還面臨著或許更加嚴峻的挑戰。中國的「經濟奇跡」基本上她開放政策的結果,不斷增強的「連結性」保證了中國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也能實現單月390億美元的巨大貿易盈餘。這個令人歡欣鼓舞的數字也意味著每天中國有30多億個理由要保證海上運輸線(SLOCs)的安全,首先是南海進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鎖鑰--馬六甲海峽的安全。
馬六甲海峽每天經過船隻的50%目的港或者出發港是中國1400多個港口中的某一個,這條過於繁忙過於擁擠過於脆弱的海上咽喉要道既見證了中國的不斷強大,也是中國的致命弱點暴露得日益明顯。其他國家海上力量封鎖海峽、海盜襲擊、人為事故、自然災害,導致海峽關閉或者失去功能的可能性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危險變為現實已經不是可不可能的話題,而是什麼時候以及有多嚴重的問題。
在更加遙遠的印度洋,不存在領海要求、資源開發也只能有限參與的中國利益只體現為航線安全。不論從民族主義視角審視,還是從經濟利益出發,似乎印度洋確實沒有東海南海方向重要,然而問題是,航線安全對於中國來說絕不只是遠端利益,而是決定中國在21世紀世界格局生死存亡的重大戰略安全問題。
中國海軍進入印度洋執行反海盜護航任務,掀開了中國海軍史新的一頁。然而,印度洋區域內外海上力量對中國進入印度洋的疑慮、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為本國商船隊提供安全保障能力的缺乏--首先是不擁有後勤基地導致的續航時間過短,卻給這頁新的歷史如何繼續書寫投下了陰影。
不管中國是多麼喜歡和諧世界或者和諧海洋,海上運輸線都絕不可能依靠別國海上力量來保衛。一個基本上依靠對外貿易強盛起來的製造業大國將自己遠洋船隊的安全交到其他人手中,和把咽喉放在別人匕首下面並且用紅筆標出自己血管的位置沒有任何實質差別。
既然中國不可避免地要繼續沿著製造業大國加貿易大國的道路前進,印度洋海上運輸線--連接中國與歐洲、中東和非洲的生命線--的重要性就怎麼高估都不過分。或許東海南海問題更加容易激起中國人的民族感情,但必須看到,中國在印度洋的利益和中國在南海東海的利益至少是同等重要且並行不悖的。
中國如何走出海洋困境
在亞洲瀕臨的兩片大洋,中國都存在著至關重要的戰略利益,同時遭受到嚴峻的安全威脅。中國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海洋利益,保證自己的海洋安全,是依靠一支「藍水海軍」建立自己在東海、南海甚至印度洋的海洋秩序,還是應該在不斷加強海上力量的同時,重新思考海權與陸權的關系,採取更加間接、可能更加有效而經濟的策略?
提到「海權」,一個美國人的名字幾乎會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腦海中--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然而馬漢學說並非海權理論的全部內容,海權也不僅僅意味著對海洋的絕對控制。實際上,海權包含著不同層次,並和海上利益的各個層次存在著對應關系。海權的最低層次是實現領水的有效控制,之上是保障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再上是獲得海軍的海上自由通行權,最高層次才是馬漢學說意義下的「制海權」(maritime supremacy)。後兩者通常要求一支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差別只在於海上自由通行權並不必然否定其他海上力量在同一片海域的存在,而純粹「制海權」則要求能夠隨時拒絕其他海軍的進入並在必要時加以摧毀。實際上,除了美國海軍,現在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一片海洋實現了馬漢意義上的「制海權」。
如果依照傳統的馬漢理論,毫無疑問地,中國與任何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強國的戰略利益都是相對立的。但海權存在多個層次,不同層次的海權要求不同的投入,並且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地緣政治後果。如果中國追求旨在否決其他國家海軍進入的「絕對制海權」,不管在哪一片公開水域,都必然導致沖突,追求公開水域的「自由通行權」,固然存在一定危險,但危機可以管控。如果只是要確保「海上交通線安全」,則為國際合作提供了大量空間。實際上,考慮到中國「崛起」的途徑--中國的強大和繁榮是建立在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強的基礎上的,對外依存所要求的和平地區環境因此成為了中國制定對外政策的出發點,中國不太可能追求公開水域的「制海權」,甚至不太可能要求海軍的「自由通行權」。這不但是因為技術和財政原因,更是因為這兩種權力主張所必然導致的地緣政治後果。
因而,主張通過地區與國際合作,保障海上交通線安全,特別是通過與中國「全天候朋友」巴基斯坦的戰略合作,通過未來紅旗拉甫山口和瓜達爾港之間的陸地連接方式,將「陸權」和「海權」相連接,才是確保中國緩解「馬六甲困局」的更有效方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同樣的範式也要適用於中國東海和南海的領土爭端上面,作為完全不同的兩類問題,中國自然應該有完全不同的兩手准備,這也就是何以中國軍方的高級研究人員會在剛剛閉幕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呼籲建設「藍水海軍」的原因。歸根結底,即使中國願意在海洋上與任何國家開展任何性質的合作,也要先具備足以確保合作能按照體現雙方意願方式進行的海上力量才行。
7. 中國擁有航空母艦後,會對中國海權實力有何影響如何以此為契機構建中國海洋大戰略
單純的航母只是個擺設,要想形成戰鬥力,需要先進的艦載機,防空反潛的護衛驅逐艦群,以及一系列的後勤補給艦船。除此之外,還需要擁有多艘航母以保持海上的航母存在(航母一次大修估計要4、5個月)
但有了航母的好處也是很明顯的,單純從軍事上講就是軍事投放能力大大提升,現代戰爭制空權決定製海權。沒有航母,中國陸基戰斗機的作戰半徑很有限,基本只能達到第一島鏈,但有了航母,形成戰斗群,在後勤允許的條件下,就可以在任何海域投入軍事力量。這是現代遠洋海軍的基礎,所以有了航母就代表了中國的海上力量可以徹底擺脫對陸基支援的依賴,從而從近海防禦型的海軍向遠洋控制型的海軍轉型。還有就是政治上,表現了中國對周邊海域的決定性控制力的追求,這是中國從陸權走向陸海權甚至海權的標志。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對中國的航母特別的敏感。
至於中國的海軍大戰略,這個不太好講,即使有了航母中國海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是一支防禦性的海軍,但是估計可以沖擊一下美國的第一島鏈,壓制一下日本,擴張一下周邊的海洋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