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中國有那幾個綜合農業區
根據綜合區劃的分區原則與方法,對中國綜合農業區的劃分。《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將全國劃分為10個一級農業區和38個二級農業區。第一級區概括地揭示中國農業生產最基本的地域差異,既反映中國自然條件大的地帶性特徵,也反映通過長期歷史發展過程形成的農業生產的基本地域特點;二級區著重反映農業生產發展方向和建設途徑的相對一致性,結合分析農業生產的條件、特點和問題。10個一級區是:①東北區;②內蒙古長城沿線區;③黃淮海區;④黃土高原區;⑤長江中下游區;⑥西南區;⑦華南區;⑧甘新區;⑨青藏區;⑩海洋水產區。其中,①至④農業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北,是中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⑤至⑦位於秦嶺、淮河以南,是中國水稻以及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主產區。這7個區屬中國東部地區,是中國人口、耕地、農、林、牧、漁業分布集中地區;⑧至⑨區屬於中國西部地廣人稀、以放牧畜牧業為主的地區。
2. 我國有哪九大綜合農業區
《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將全國劃分為10個一級農業區和38個二級農業區,其中第十區為海洋水產區,一般將海洋水產區外的其他九個綜合農業區稱為九大綜合農業區。該區劃對我國九大農業區將來的走向和前景都做了剖析與說明。
一、東北區:本區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改變粗放經營,在提高單產的基礎上適當擴大耕地面積;採取綜合措施,提高抵禦低溫冷害和洪澇、鹽鹼、風沙等的能力;林區要以營林和更新造林為中心,加強護林防火,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玉米、高粱在糧食總產量中占的比重很大,加上甜菜、大豆加工的副產品等,本區有極其豐富的飼料資源,但肉類卻不能自給,應該大力發展畜牧業和建設城郊型副食品基地。
二、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進一步發展農牧業生產,必須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草場資源,制止土地沙漠化的擴展,正確處理農牧矛盾,改變粗放經營和多災低產狀況。因地制宜地調整農牧業結構和布局,牧區實行以牧為主的方針,嚴格控制開荒;嚴格執行草原法,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原;實行以草定畜和劃區輪牧;選擇水土條件較好地段,建立人工飼草飼料基地和各種良種牲畜(肉牛、肉乳兼用牛、細毛半細毛羊、肉用羊、良種馬等)生產基地,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半農半牧區實行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方針。穩定農區耕地,著力提高單產。
三、黃淮海區:為了充分發揮本區的巨大增產潛力,必須進一步綜合治理旱澇鹼,提高防洪標准,加強排灌工程配套,調整機井布局,控制地下漏斗發展,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堅持用地養地相結合,培肥改土,大力提高單產。鞏固提高糧食生產,合理布局經濟作物。大力發展畜牧、林業和副業,改善農業生產結構。
四、黃土高原區:國家和地方應共同採取綜合措施,按流域防治水土流失,發展本區的農業生產。因地制宜地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搞種草造林,盡快提高牧業和林業的比重,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大力建設基本農田,變廣種薄收為少種高產多收。
五、長江中下游區: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加強水利建設,根治洪澇漬旱災害;用地養地相結合,改進耕作制度;科學開發利用丘陵山地,大力發展林牧副業;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淡水本域,積極發展水產業。
六、西南區:本區水熱條件較好而光照條件較差,川黔地區的光照時數為全國最低。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灌溉,改變冬水田、望天田和雷響田比重大的靠天吃飯局面;改造低產田地,提高復種指數;大力發展林牧業生產,改變山區貧困面貌。
七、華南區:今後,發展農業生產必須正確處理糧膠、糧蔗等關系,從全局著眼,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建設以橡膠為中心的熱作生產基地和蔗糖生產基地,大力改善水肥條件,提高復種指數和單產,建立區內糧食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林業、果樹和多種經營。
八、甘新區:本區進一步發展農牧業生產,必須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水源,改良鹽鹼地;調整季節牧場,加強草原建設,實行農牧結合;造林種草、防風固沙。
九、青藏區:本區的農業發展應以牧為主,農牧林並舉,發展區內自給性的糧食生產。主要措施是:加速建設鞏固的草料生產基地,擺脫靠天養畜狀態;提高牲畜質量,調整畜群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建立區內商品糧基地;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
3. 中國農業分布區域圖
在中國,除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因熱量條件不足實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區實行復種制,如圖所示。
復種北界已越過長城一線,雙季稻種植已北移到北緯34°,在雲貴高原已上升到海拔2420米處;三熟制界線由北緯25°北移到北緯32°。
(3)中國農業帶有哪些擴展閱讀
不同耕作熟制的地區特點有:
1、一年一熟地區:一般適用於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地區。在氣候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也可因人少地多、資金技術投入不足或土地肥力較差等原因而採用一熟制。
2、一年多熟地區:
北方主要地形區有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氣候類型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小麥、花生、甜菜為主,所以農業制度一年一熟(東北)到兩年三熟(華北)。
南方主要地形區有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東南丘陵。氣候類型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水稻、油菜、甘蔗為主,所以農業制度一年兩熟到三熟。
4. 中國農業出口基地是哪些
我國農業出口基地有:長江三角洲農業出口基地、閩南三角地帶農業出口基地、山東半島農業出口基地、三江平原農業出口基地、松嫩平原農業出口基地、成都平原農業出口基地、珠江三角洲平原農業出口基地、江漢平原農業出口基地、洞庭湖平原農業出口基地、鄱陽湖平原農業出口基地、江淮平原農業出口基地、太湖平原農業出口基地等。
5. 我國九大綜合農業區分別是哪些
《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將全國劃分為10個一級農業區和38個二級農業區,其中第十區為海洋水產區,一般將海洋水產區外的其他九個綜合農業區稱為九大綜合農業區。該區劃對我國九大農業區將來的走向和前景都做了剖析與說明。
一、東北區:本區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改變粗放經營,在提高單產的基礎上適當擴大耕地面積;採取綜合措施,提高抵禦低溫冷害和洪澇、鹽鹼、風沙等的能力;林區要以營林和更新造林為中心,加強護林防火,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玉米、高粱在糧食總產量中占的比重很大,加上甜菜、大豆加工的副產品等,本區有極其豐富的飼料資源,但肉類卻不能自給,應該大力發展畜牧業和建設城郊型副食品基地。
二、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進一步發展農牧業生產,必須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草場資源,制止土地沙漠化的擴展,正確處理農牧矛盾,改變粗放經營和多災低產狀況。因地制宜地調整農牧業結構和布局,牧區實行以牧為主的方針,嚴格控制開荒;嚴格執行草原法,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原;實行以草定畜和劃區輪牧;選擇水土條件較好地段,建立人工飼草飼料基地和各種良種牲畜(肉牛、肉乳兼用牛、細毛半細毛羊、肉用羊、良種馬等)生產基地,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半農半牧區實行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方針。穩定農區耕地,著力提高單產。
三、黃淮海區:為了充分發揮本區的巨大增產潛力,必須進一步綜合治理旱澇鹼,提高防洪標准,加強排灌工程配套,調整機井布局,控制地下漏斗發展,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堅持用地養地相結合,培肥改土,大力提高單產。鞏固提高糧食生產,合理布局經濟作物。大力發展畜牧、林業和副業,改善農業生產結構。
四、黃土高原區:國家和地方應共同採取綜合措施,按流域防治水土流失,發展本區的農業生產。因地制宜地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搞種草造林,盡快提高牧業和林業的比重,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大力建設基本農田,變廣種薄收為少種高產多收。
五、長江中下游區: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加強水利建設,根治洪澇漬旱災害;用地養地相結合,改進耕作制度;科學開發利用丘陵山地,大力發展林牧副業;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淡水本域,積極發展水產業。
六、西南區:本區水熱條件較好而光照條件較差,川黔地區的光照時數為全國最低。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灌溉,改變冬水田、望天田和雷響田比重大的靠天吃飯局面;改造低產田地,提高復種指數;大力發展林牧業生產,改變山區貧困面貌。
七、華南區:今後,發展農業生產必須正確處嬋糧膠、糧蔗等關系,從全局著眼,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建設以橡膠為中心的熱作生產基地和蔗糖生產基地,大力改善水肥條件,提高復種指數和單產,建立區內糧食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林業、果樹和多種經營。
八、甘新區:本區進一步發展農牧業生產,必須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水源,改良鹽鹼地;調整季節牧場,加強草原建設,實行農牧結合;造林種草、防風固沙。
九、青藏區:本區的農業發展應以牧為主,農牧林並舉,發展區內自給性的糧食生產。主要措施是:加速建設鞏同的草料生產基地,擺脫靠天養畜狀態;提高牲畜質量,調整畜群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建立區內商品糧某地;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
6. 中國特色農業的分布及類型
1.熱帶雨林農業
遷移農業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耕地選擇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區,農民通過砍伐、焚燒,即"刀耕火種"。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種植農作物。當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減退,不能再生長植物時,農民就放棄它,去開發另一片土地,所以稱為遷移農業。這種農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如今,遷移農業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的低地、丘陵地區。
分布地區:南美洲亞馬孫河流流域、非洲剛果盆地等地廣人稀的熱帶森林及其邊緣地區
2.季風水田農業
季風水田農業是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種獨特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季風水田農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
3.種植園農業
種植園農業是熱帶地區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商品農業,廣泛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國海南島的國營橡膠農場,生產形式雖然與種植園相似,但性質、規模、管理方式都與種植園有很大差別。種植園農業往往從事的是大規模生產。園內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生活設施,不少種植園不僅有農業和運輸機械,還有園內的道路系統、農產品加工廠、農機具維修廠、供電供水以及教育、衛生設施。
4.商品穀物農業
商品穀物農業是世界上生產商品糧的主要地域類型,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類型,種植的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主要分布區有美國(主要在中部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商品穀物農業一般是家庭經營,而我國的一般是國營的(主要在東北和西北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
5.大牧場放牧業
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進行大規模商品畜牧業生產的農業地域類型。這種農業往往分布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地廣人稀,地表主要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區有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6.乳畜業
乳畜業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其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製品,如奶粉、黃油和乳酪。市場的遠近和飼料的供應是影響乳畜業生產的兩個重要因素。
世界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圍也發展了乳畜業,產品主要是新鮮牛奶等奶製品、蛋、禽肉。
7.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一種在同一農場中將種植業和畜牧業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混合農業的形式多樣,但生產形式較穩定、分布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的,只有經濟發達國家的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因此通常所說的混合農業指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
主要分布區:歐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是一種新穎的混合農業。
8.游牧業
游牧業是指靠放牧牲畜為主的一種自給性農業,為典型的粗放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氣候乾旱地區。
典型代表:中國西北地區、青藏地區、西亞、中亞等。
9.園藝業
園藝業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農業。這種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現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關。從事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密集型、專業化的生產。他們有的只生產蔬菜,有的甚至只生產一種專門用途的產品。這種農業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圍,後來隨著交通運輸和保鮮技術的發展,在遠離城市但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也發展了園藝業。大多分布在城市周圍城郊地區。
10.家畜農業
穀物家畜農業是一種種植旱作谷類與飼養家畜相結合的農業類型。穀物家畜農業基本上集中在亞洲,它包括中國東部的華北與東北,中南半島的高原地區,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區,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亞的兩河流域的附近地區。在非洲只出現在衣索比亞高原和南非的賴索托及其附近地區。
11.地中海式
沿地中海的周圍地區,是一種特殊的氣候類型。那裡的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降水多與氣溫高低明顯不一致是其突出特徵。這個地區是希臘和羅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開發歷史比較久。農作物以耐旱的品系為特徵。在農作物中,主要是小麥和大麥,其次是燕麥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欖,以及無花果是該地區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飼養的牲畜有綿羊、山羊和豬。所以耐旱的農作物、木本經濟作物與飼養牲畜相結合是地中海地區農業的特徵。
12.定居農業
在熱帶遷移農業的周圍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的定居農業,稱為熱帶定居農業。在非洲,熱帶定居農業分布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及其北部副熱帶較乾旱地區與東非高原;在拉丁美洲玻利維亞以北的安第斯山區高原與墨西哥南部與尤卡坦半島的南部地區。值得指出的是,墨西哥南部及其附近地區與秘魯的高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三個文明起源地——墨西哥文明(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那裡農業很早就有發展,並且是世界重要的作物(如玉米、土豆、花生)與家禽(如火雞)的起源地。馬里尼日河流域也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
13.傳統農業
主要分布區:我國的北方地區,中南半島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德干高原和西部地區,印度河,尼羅河和兩河流域等。(溫帶大陸的東岸以及亞熱帶乾旱的山地)
7. 中國有哪些農業,世界有哪些農業種類,分別是如何分布的
中國農業類型: 1.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東南季風區), 2.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 3.混合農業區(現在在珠江三角洲以及中國的東南丘陵地區的立體農業區) 世界: 1.季風水田農業(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 2.商品穀物農業(美國,加拿大,俄羅斯) 3.混合農業區(澳大利亞最為典型) 4.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中亞,南非) 5.乳畜業(依託城市興起的,但最主要的西歐,東歐,北美五大湖地區)
8.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農業生產類型
1、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地勢坦盪,耕地以旱地為主,多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所以人們主食以麵食為主。東北和華北平原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產區。
2、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耕地以水田為主,氣候較溫暖,降水豐沛,為發展種植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水稻是本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人們主食以米飯為主。
南方還有很多河流、湖泊、魚塘等水域,盛產淡水魚等水產品。因此,南方地區有很多的魚米之鄉。
3、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的農業發展受水資源的制約,在具有灌溉條件的河流附近和綠洲,可以發展種植業和栽培業(如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著名的「塞外江南」)。而多數地區由於降水少,只能發展牧業。西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牧場分布地。
4、青藏地區
青藏地區的農業以牧業為主,這里分布著世界上最大的高寒牧場。主要牲畜是世界上其他地區沒有的氂牛、藏綿羊、藏山羊。在青藏地區的一些谷地,分布著一些種植業。那裡的特色作物為青稞,它是當地居民傳統食品糌粑的原料。
(8)中國農業帶有哪些擴展閱讀:
我國各地特色農業介紹(農業生產模式)
灌溉農業:乾旱半乾旱地區 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 地下水、河水等水源發展的農業
綠洲農業:乾旱荒漠地區有水源灌溉處的農業 青海新疆等地 乾旱半乾旱的河湖沿岸 山麓沖積扇地帶
壩子農業:雲貴高原 壩子 地勢平坦、灌溉便利
河谷農業:在我國西藏和新疆地區 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 河谷地帶 氣候、降水、灌溉
9. 中國的灌溉農業區有哪些
在西北地區的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和河西走廊。
1、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是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在幾字形的黃河灣。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後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組成,面積約25,000平方公里。
2、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黃河兩岸。寧夏平原北起石嘴山,南止黃土高原,東到鄂爾多斯高原,西接賀蘭山。北部是黃河沖積平原——寧夏平原,面積1.7萬平方公里,滔滔黃河斜貫其間,流程397公里,水面寬闊,水流平緩。
3、河西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簡稱河西、雍涼。西漢政府在河西走廊設置四郡,是為河西四郡,漢代隸屬涼州,唐代隸屬隴右道。
特點
通過灌溉措施,滿足植物對水分的需要,調節土地的溫度和土壤的養分,以提高土地生產率。主要通過各種農用水利灌溉設施,滿足農作物對水分的需要,調節土地溫度、濕度和土壤空氣、養分,提高土地生產能力。是一種穩產高產的農業。
故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在大江大河兩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亞馬孫河、亞洲的長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都發展了灌溉農業。中國的灌溉農業,自古以來就很發達。早在戰國初期,即興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農田得到灌溉,至今仍在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