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食物如何體現道家思想

中國食物如何體現道家思想

發布時間:2022-07-11 18:49:40

㈠ 筷子在中國飲食中的文化內涵

1、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

方的在上,圓的在下,直接接觸食物,代表「民以食為天」。

2、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這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的關系理解。

3、一雙筷子分為兩根,代表中國人遵守太極和陰陽的理念。

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分為二,這代表著萬事萬物都是有兩個對立面組成的;合二為一,這陰與陽的結合,也意味著一個完美的結果。

4、《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暗八卦:休、生、傷、杜、景、死、驚、開。

筷子有兩根就是二,對應到八卦就是「兌」卦,是「口」的意思。

筷子本身直,長對應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5、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

6、一雙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同一支筆躺在書桌上,這是文雅的表現。

7、筷子的標准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8、筷子還有點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

㈡ 中國的美食里蘊含著哪些傳統文化

一、藝術

中國菜很早就講究色、香、味俱佳,《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中國菜的取名多彩多姿,以寫意手法命名的有「龍虎會」、「鳳爪龍衣」、「獅子頭」、「佛跳牆」,以人物命名的如「東坡肉」、「宋嫂魚羹」、「宮保雞丁」。

唐朝皇帝唐懿宗命皇宮內准備各種美味給同昌公主食用,其中「靈消炙」這道菜,是用喜鵲舌、羊心尖等材料調制而成。

二、文學

中國菜在文學作品中記錄了許多不同歷史時期中的著名菜餚,例如《紅樓夢》、《金瓶梅》等,現代美食家經常從這些作品中可以找到創新和恢復古代菜餚的方法。《紅樓夢》第六十回【牛奶茯苓霜】:「……只有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

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單取了這茯苓的精液和了葯,不知怎麼弄出這怪俊的白霜兒來。說第一用人乳和著,每日早起吃一鍾,最補人的;第二用牛奶子;萬不得,滾白水也好。我們想著,正宜外甥女兒吃。……」。

三、哲學

中國的飲食文化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古代的哲學家經常用烹飪方式來進行比喻,如《呂氏春秋·察今》載:「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孔子曾提到:「食不厭精,燴不厭細」和「肉不正不食」以比喻身正和嚴格要求自己。班固在《漢書》中也寫道:「王者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將飲食看成是治理國家首要的問題。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講的是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君子遠庖廚」,來源於《禮記》。意為心胸廣大的人應該仁慈,不應進入廚房宰殺動物以備食用。中醫學家認為,飲食是健康之本。葯王孫思邈說過:「救急之道在於葯,安身之本在於食。」 而《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也有「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

(2)中國食物如何體現道家思想擴展閱讀: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上萬年(湖南陶器和水稻種的發現),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㈢ 道家的飲食思想是什麼

在中國思想史上,最崇尚自然,重視健身、強體的當數道家,與儒家分庭抗禮,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大支柱。不論是道家和道教都重視生命的延續,探索和追求長生不老的學說,飲食之道和房中術,作為生命綿延的兩大前提,都在這一學說的領域得到高度發揚。在實質上道家又與儒家的「食,色,性也」相通相連,因此道家的飲食之道又匯入儒家的飲食思想,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道家學說對中國飲食文化最大的貢獻,是在飲食之中以養生為尚,講究服食和行氣,以外養和內修,調整陰陽,行氣活血,返本還元,從而得到延年益壽。《莊子》在《逍遙游》中曾講過大凡追求長生不老的人都傾向素食,以穀物、蔬菜、水果為主要食糧,甚至「辟穀」即不吃五穀,以「辟穀葯」代替,傳說這樣能益氣輕身,飄飄欲仙。當然這在現在看來是有一些局限。
道家的益氣養生學說促進了「食補」和「食療」的發展,在中國開開拓出葯膳這一獨特的食物品種。在養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漢代淮南王劉安門下一批方士修道煉丹的產品。一些著名的醫葯學家往往又是道教的信徙,東晉的葛洪、梁朝的陶弘景、唐朝的孫思邈都是虔誠的道士,以他們的信念和醫學知識創造出「食治」的理論和配方。
道家對烹飪工藝的貢獻是,將道教煉丹的「火候」概念引進烹調的製作。煉丹本是道教修煉的方術,這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某些葯物的熔煉、熬制加工成丹丹丸葯餌服用;一是以人的精、氣、神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內功的修煉,凝聚成內丹。這種煉丹以神為體,意為用,在修煉中對意念的把握稱為「火候」,這一概念用在烹飪中,就是在對食品加熱製作過程中,使火力的大小強弱能恰到好處。在唐代以來出現了大火、小火、微火、文火、武火、明火、暗火、余火、活火等豐富多採的用火技術,使食品的製作具有多種口味。善於用火的道教觀往往能製作美味佳餚,泰山斗姥宮的金銀豆腐、武當山紫宵宮的芝麻山葯、青城山天師洞的白果燒雞都蜚聲海內外。
以養生為尚的道家思想發展出一套進食之道,孫思邈在《五味損益食治篇》等著作中提出「飲食有節」,主張少吃多餐,認為「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飽中飢,飢中飽耳。」又說:「一日之忌,暮勿飽食。」進食時要保持精神愉快:「人之當食,須去煩惱;食歸熟嚼,使米脂入腹。」進食後用「溫水漱口,令人無齒疾口臭。」「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系統地提出進食的衛生保健知識,是飲食文明高度發展的體現。

㈣ 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是什麼

民族飲食指的是除漢族之外各少數民族的菜餚。由於各少數民族所處的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級,所處地域、環境、物產、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幾乎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飲食習俗和愛好,並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生活於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之間、三江平原一帶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等族。滿族以定居耕作農業為主,以狩獵為副。滿族人最喜歡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過年時主要吃餃子和「年餑餑」,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鍋。赫哲族以狩獵為主,由於氣候寒冷,故以魚、獸為主要飲食,而最突出的則是將生魚拌以佐料而食的「殺生魚」。而生活於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和鄂溫克族,以狩獵為獲取食物來源的主要內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類獸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於地處沙漠和草原,他們的飲食以羊肉和各種奶製品為主,一般羊肉不加調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為主,宴客或喜慶的宴會,則以全羊席為最貴。而生活於西北地區的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其飲食原料上與蒙古族沒有多大區別,只不過他們的麵食要稍為豐富,並多以油炸為主。

西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維吾爾、回、藏等族。維吾爾族日常飲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饢、水果、紅茶為多。藏族居住於青藏高原,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其飲食以牛、羊 、馬、駱駝、氂牛的肉和乳為主,並大量食用青稞、小麥,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飲食稱之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數民族多居位於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飲食。即肉食以豬和魚為主,加有各種昆蟲和蛆蟲;主食以米為主;喜歡臘干或腌薰的肉;喜歡各種腌制的菜;有各種植物或糧食作物為原料釀制的酒可供飲用。

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種宗教在其傳播的初始階段,除了宣傳其既定的教理之外,還要通過一定的建築、服飾、儀式及飲食將人們從日常狀態下標識出來。單就飲食看,通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教飲食風格。在中國文化中,宗教飲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

道教起源於原始巫術和道家學說,所以道教飲食深受道家學說的影響。道家認為人是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應「先除欲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飲食中禁食魚羊葷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為主,並盡量地少食糧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氣變得混濁污穢,而應多食水果,因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家飲食烹飪上的特點就是盡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稱之為「道家四絕」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燉雞」,不僅清淡新鮮,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並不食素,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民情風俗、飲食傳統相結合,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其特點首先是提倡素食,這是與佛教提倡慈善、反對殺生的教義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於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這些地方一般適於種茶、飲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鎮靜清心、醒腦寧神的功效,於是,種茶不僅成為僧人們體力勞動、調節日常單調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了培育其對自然、生命熱愛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飲茶,也就成為了歷代僧侶漫漫青燈下面壁參禪、悟心見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飲食的特點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餚,善於運用各種蔬菜、瓜果、筍了、菌菇及豆製品為原料。

伊斯蘭教教義中強調「清靜無染」、「真乃獨一」,所以其飲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稱之為「清真菜」。穆斯林嚴格禁食豬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類鳥獸及馬、騾、驢等平蹄類動物。所以清真菜以對牛、羊肉豐富多彩的烹飪而著名,如光是羊肉,就有燒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燜羊肉、臘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湯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裡脊等,清真系列中還有一些小吃也頗具特色,如北京的鍋貼、羊肉水餃,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的牛肉麵、釀皮、新疆的烤饢、烤包子,也別具風味。

㈤ 道教的食俗並且從科學養生的角度進行評價

道教的養食之道,包括服餌、辟穀、外丹、鼓漱等功。道教認為,人的精神受肉體支配,而肉體則由食物作保證。為保持精神純潔,須少食人間煙火,須「止絕臭穢,休糧清腸」(《抱朴子》)。《莊子》中所謂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乃辟穀的典範和先驅,馬王堆出土的「卻穀食氣」,可能是戰國時代流傳下來的古佚書。 辟穀——是一種修煉方法,即不食五穀雜糧、蔬菜肉蛋等日常食物。辟穀也稱斷谷、絕谷、絕粒、休糧等。這種方術認為:「草食者善走而愚,肉食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壽,食氣者神明不死。」這是說,食用日常食物,雖能維持日常生命活動,但不能長生不死。又說:「欲得生,腸中當清,欲行不死,腸中無滓。」即日常食物會在腸胃中留下有害渣滓,會使人身上火,減少壽命。 道教認為人體中有三蟲,亦名三屍。道經上說,三屍常住人脾,是慾望產生的根源,是毒害人體的邪魔,三屍在人體中靠谷氣生存,如果人不食五穀,斷其欲氣,那麼三屍在人體即不能生活,人體也就滅除了邪魔。所以要益壽長生,便必須辟穀。 辟穀之術,歷史甚久。《史記·留侯世家》說:「留侯(張良)性多病,即導引不食谷。」又《抱朴子·至理篇》:「昔留侯……曰:『吾將棄人間之事,以從赤松子游耳。』遂修導引,絕谷一年。」《上清黃庭內景經》說: 百穀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哪從返老得還嬰,三魂忽忽魄糜傾,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 認為可以用食氣之術,達到辟穀,又《雲笈七簽》卷三八庚申部《中山玉匱經服氣消三蟲訣》也說: 既食百穀則邪魔生、三蟲聚。貫空五臟、環鑿六腑,使丹田不華實,津液不流注,血脈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宮,陰魂不閉戶,令人耽五味,長貪欲,形老神衰,皮皺發落。若不卻粒絕味,禁嗜戒色,則屍蟲全而生身必死。若滅三蟲,弭屍鬼,安魂魈,養精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氣術而不可以倚也。 一般說,去三屍之法,都應先持齋戒,認為不先齋則不得屍氣內助,不存想則神氣不得內補;然後以服氣、胎息之法達到絕粒。辟穀是不食穀物,而非不吃食物。煉功者在服氣的基礎上,由一日三餐減至二餐、一餐,漸至飲水服氣為主。同時服食一些輔助食物,如石葦、白術、山葯、黃精、巨勝、茯苓、花生、大棗、板栗、核桃、蜂蜜等。這些食物在祖國醫學中多作葯用,為補益氣血之佳品,歷代本草中多有收錄。如「卻谷者氣」篇中即有「卻谷者食石葦」的記載。《太平經》已提倡此功的鍛煉,《抱朴子》中論述更加詳盡。如《抱朴子·雜應篇》說:「其服白術及餌黃精又禹余糧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氣力,堪負擔遠行,身輕不極」,「以甘草、防風、莧實之屬許十種搗為散,先服三十七,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輒更服散,氣力顏色如故也」等。據有人不完全統計,散見於道書中的辟穀方劑約百十種,皆為食療食養之良方,現仍應用於臨床,確有不可估計之良效,特別是為慢性病患者所接受和歡迎。 服食——也叫服餌,指服丹葯,是一種修煉方法。葛洪《抱朴子·內篇仙葯》引述《神農》四經曰: 「上葯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中葯養性,下葯除病。」 葛洪認為: 仙葯之上者丹砂,次則黃金,次則白銀,次則諸芝,次則五玉,次則雲母,次則明珠,次則雄黃,次則太乙禹余糧,次則石中黃子,次則石桂,次則石英,次則石腦,次則硫黃……次則松柏脂,茯苓,地黃,麥門冬,木巨勝,重樓黃連,石韋,楮實象紫。一名托盧是也。 《雲笈七簽》卷七四《方葯》說: 夫茂實者翹春之明珠也,苣勝者玄秋之沈靈也,丹棗者盛陽之雲苓也,茯苓者絳晨之伏胎也,五華合煙,三氣淘精,調安六氣,養魂護神,能用得其方,位為天仙,老者復壯,返嬰童顏,千害不傷,延壽萬年。 又說: 雲母味甘平無毒,……除邪氣,安五臟,益精、明目、下氣、堅肌、續絕、補中、療五勞七傷,虛損少氣,止痢。久服輕身延年,悅澤不老。 《方葯》中還介紹了很多服食葯物成為成仙的故事,據說韓終服菖蒲16年,趙他子服桂20年,移門子服五味子16年,楚文子服地黃8年,杜子微服天門冬,任子季服茯苓18年,陵陽子仲服遠志20年,都成了陸仙。惟服餌之術,不懂醫理葯性者,不可輕率為之,不然,可能中毒危及生命。 鼓漱——是道士每日必做的基本功,隋唐以後盛行於世。它包括叩齒、攪舌、鼓漱和咽唾幾個連續過程。《千金方》曰:「每晨起,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齒即牢密。」清代馬齊《陸地仙經》亦說:「睡眠時即叩齒三十六遍,永無蟲牙之患。」實際上,叩齒功不僅在晨起時做,午餐,晚飯後都應做一次,姿勢站坐卧均可,每次約叩48次,此為叩齒階段,有堅齒益精之效。叩後用舌沿牙齒的外上、外下、里上、里下依次輕輕轉攪九圈,此為攪舌階段。將攪舌所分泌的唾液在口中漱九次,清洗口腔內部,此為鼓漱階段。然後將口水分九次慢慢咽下,亦即咽唾階段。此法《後漢書·王真傳》中稱為「胎食之方」。孫思邈的《千金方》還說:「人當朝口服食玉泉,琢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濁而齒堅,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琢齒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煉精。」《李真人長生十六字妙訣》方:「一吸便提,氣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久久行之,卻病延年」,這是養生學中極為有名的「十六錠金功」。明清代名醫均認為是養生良方。明代宋濂所著《養和八箋》中,詳盡地介紹了鼓漱功的過程,並指出其功效:「久行之,則五臟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氣血流暢,諸病不生,永除後患,老而不衰。」現代醫學表明,此功確有保護牙齒,清潔口腔,殺菌消毒,促進唾液分泌,加強消化之能。

㈥ 關於中國的美食文化

從古至今我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可以說人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一個「吃」字,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於吃的講究也就更高了,現在好多經典的傳統美食都是古人無意間發現的,帶上故事的美食就富有了靈魂一樣讓人想吃,看看這些美食的精彩小故事吧!

臭豆腐對於大家來說很受歡迎,它的故事也富有傳奇色彩,傳說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叫王致和的人,開了一家豆腐房,以此謀生。有一年夏天,王志合因為要給兒子娶媳婦,很缺錢,就讓家人拚命的做豆腐,豆腐做的太多了,可是買的人卻很少,大熱的天眼看著豆腐都要變壞了。王致和很著急,後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把豆腐切成小塊兒,往豆腐上都撒上一些鹽,為了蓋住餿味還撒上一些花椒粉之類的,把它們放在後堂陰涼的地方。過了幾天卻飄來了一股異樣的香味,全家人都非常驚奇,王致和一下子就想到了發霉的豆腐,趕快跑到後堂一看,白白的豆腐都變成一塊塊青黑色的了。拿起一塊放在嘴裡嘗一嘗,簡直太好吃了,後來一傳十,十傳百沒有多長時間,所有的臭豆腐就賣完了。有一天慈禧太後知道了這個消息,想要嘗一嘗,就派人去王致和的豆腐房買這種豆腐臭,「臭豆腐」由此而來了。王致和就把它製成了秘方,根本不外傳的。

中國的美食太多了,關於美食的故事也很多,大家都知道多少呢?

㈦ 宗教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確實有影響
很多食物都是道教的
比如正月十五吃元宵 因為是道教的上元節
中秋節吃月餅 端午節插艾蒿等等
包括常吃的豆腐 也是道教里的淮南王(寫過淮南子)劉安發明的

㈧ 中國茶道在道家思想中有哪些體現

道教茶道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一體,注重尊生、貴生、坐忘、無己和道法自然。 一、尊人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如果僅用杯子喝茶,而杯托、杯蓋都放在茶桌上,這種手法稱為「唯我獨尊」。對茶的認識上,古人認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靈芽。對於茶,天地有涵栽之功而人有培育之功,人的功勞最大。 二、貴生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 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 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閱讀全文

與中國食物如何體現道家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塔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 瀏覽:47
伊朗死的是什麼級別 瀏覽:150
印尼巴士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580
英國外國人什麼工作多 瀏覽:633
中國最早村莊是哪個 瀏覽:361
印度多少個少數民族服裝 瀏覽:266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麼買 瀏覽:377
在印度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瀏覽:102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2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4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7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7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4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