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在植樹造林方面的主要成就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有力推動了中國生態狀況的改善。這個運動啟動之前的1981年,中國森林面積為17.29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02.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2%。
經過多年的不懈奮斗,中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
在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森林植被狀況的改善,不僅美化了家園,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對農田的危害,而且還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儲碳能力。
(1)中國如何實現綠化面積增加擴展閱讀:
1、保持水土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是極為重要的。植樹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哪裡植被覆蓋率低,哪裡每逢雨季就會有大量泥沙流入河裡,把田地毀壞,把河床填高,把入海口淤塞,危害極大。
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須植樹造林,因為樹木有像樹冠那樣龐大的根系,能像巨手一般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樹根不斷地吸收蓄存。
據統計,一畝樹林比無林地區多蓄水20噸左右。植樹造林對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
而且隨著經濟林陸續進入成熟期,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巨大,還能提供大量的勞動和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抵擋風沙
植樹造林能防風固沙。風沙所到之處,田園會被埋葬,城市會變成廢墟。要抵禦風沙的襲擊,必須造防護林,以減弱風的力量。風一旦遇上防護林,速度要減弱70%~80%。如果相隔一定的距離,並行排列許多林帶,再種上草,這樣風能颳起的沙礫也就減少了。
3、經濟建設
植樹造林能為人類提供許多有用的東西。不少水果、葯材都是林產品;茶葉、橡膠、新碳等都是樹木的貢獻。樹林的用處真是大得很。
B. 中國城市綠化面積
這個......只有一個05年得數據!您看看有木有用?
2005年,各級綠化部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唱響「以人為本,共建綠色家園」的主旋律,大力提高全社會的植綠、愛綠、護綠、興綠意識,著力推進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著力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著力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加強綠色通道建設,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國土綠化事業取得了新的成就,為推動我國生態建設進入又快又好的發展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造林綠化快速發展。全國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379.65萬公頃,新封山育林256.96萬公頃,造林合格率、保存率保持較高水平,封山育林和灌木造林比重進一步加大,林業碳匯、林木生物質能源、森林健康等工作相繼展開,林種結構得到優化,林分質量明顯提高,新造林的非公有制比重超過47.5%。
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成效顯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公益林建設117.69萬公頃,工程區9533萬公頃森林得到了有效管護。工程實施以來,工程區森林面積凈增800多萬公頃,森林蓄積凈增4.6億立方米,佔全國森林蓄積增長量的43%以上;66.5萬富餘職工通過各種途徑得到了妥善的分流安置;工程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
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全年共完成營造林任務54.44萬公頃,特別是著力加強了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十五」期間,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已累計完成近600萬公頃的建設任務。據監測,工程區2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4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65%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
退耕還林工程(含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的退耕部分)全年完成退耕地造林84.59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2.85萬公頃,新封山育林110.68萬公頃,同時,後續產業發展得到加強。工程實施以來,全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087萬公頃,其中退耕地造林868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84萬公頃,新封山育林135萬公頃,3000多萬農戶1.2億農民直接受益。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全年共完成各項治理任務98.04萬公頃,其中林業建設任務68.39萬公頃,完成草地治理任務19.96萬公頃,完成小流域治理9.69萬公頃,實施生態移民7889戶。工程實施以來,累計完成各項治理任務1073萬公頃(含禁牧566萬公頃),其中完成林業建設任務367.12萬公頃。與2000年相比,工程區林草植被蓋度平均提高了三成,風沙天氣與2000年相比平均減少了17天,北京城區可吸入顆粒物達標天數增加了35%。
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成效明顯。全年新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個;重點瀕危物種救護工作進一步加強,新增圈養大熊貓21隻,是繁殖成活最多的一年。工程實施4年來,新建自然保護區790個,使林業系統建設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達1699個,面積1.20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2.5%,分別佔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的80%。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重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濕地保護成為亮點,目前,已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473個,45%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積7.79萬公頃。工程實施以來,全國累計營造速豐林面積39.28萬公頃。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深入開展。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率先垂範,帶頭參加義務植樹。共和國部長植樹、百名將軍植樹、各級黨政領導植樹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開展。義務植樹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植紀念樹、造紀念林活動廣泛開展、蔚然成風,成為綠色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義務植樹的實現形式不斷拓展,綠地認建認養、古樹名木保護、義務宣傳綠化等被納入義務植樹范疇。據統計,全國全年有5.4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22.3億株,新建義務植樹基地1.4萬余個。「十五」期間全國參加義務植樹人數27.5億人次,植樹120.4億株,新建各種義務植樹基地6萬多個。
城市綠化步伐加快。許多城市結合道路建設、河道整治和舊城改造開展綠化工作,有效增加了綠地面積;園林化街道、小區和單位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快速推進,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1.6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96.3萬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39平方米。城市森林建設方興未艾,大多數省會已將城市森林建設納入了城市總體規劃。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沈陽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草原保護與建設成績突出。截至2005年底,草原家庭承包經營面積達2億多公頃,佔到可利用草原面積的70%;全國種草累計保留面積超過26.7萬公頃,草原圍欄超過33.3萬公頃,全國禁牧面積超過33.3萬公頃;2000萬頭牲畜改為舍飼圈養,乾草產品200多萬噸,牧區和半牧區依賴天然放牧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轉變。退牧還草工程項目區植被得到明顯恢復,牧草產量提高40%以上,草原生態明顯改善。
綠色通道工程穩步推進。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宜寬則寬、宜窄則窄的原則,堅持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的要求,堅持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方向,多部門(系統)齊抓共管、密切配合,有力地推動了綠色通道建設的順利進行。「十五」期間,全國綠色通道建設里程達50多萬公里;湖泊、水庫綠化面積17920公頃,江河沿岸綠化18650公里。在全國6.1萬公里國家鐵路營業線上,宜林鐵路3.73萬公里,已綠化達標2.03萬公里。
部門綠化作用明顯。各部門按照分工負責制的要求,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成為國土綠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間,鐵道系統累計參加義務植樹活動996.3萬人次,植樹3843.9萬株,建成義務植樹基地162個,面積達1752公頃。水利部門義務植樹1940多萬株,綠化荒山、荒溝、荒灘1663萬公頃,庭院綠化870多公頃。共青團等部門組織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等活動,社會反響強烈。婦聯等部門堅持組織開展了「三八綠色工程」建設,有效提高了廣大婦女的生產技能和本領。解放軍一直走在義務植樹的前列,大力開展荒漠、荒灘、荒山造林綠化,近年來每年植樹13萬公頃以上,同時還有力支持了地方綠化工作。武警部隊營區綠地率平均達到32%以上。石油系統堅持把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石油礦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綠化覆蓋率已達23.8%。
資源保護力度加大。2005年,全國征佔用林地管理日趨規范,林地確權發證面積已經超過90%,林木採伐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全國森林資源監測取得明顯進展,全國林政案件查處率達98.30%。全年共查處破壞草原案件4000多起,資源保護工作顯著加強。
全國森林公安全年共查處行政和刑事案件205239起,處罰各類違法犯罪人員271805人次,收繳木材90.16萬立方米,野生動物193萬多頭(只),野生動物製品32974件。「十五」期間,相繼開展了「獵鷹行動」「春雷行動」「綠劍行動」等一系列集中統一行動,有效遏制了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高發的勢頭。
全年發生森林火災11524起,受害森林面積73701公頃,因火災死亡人數92人。發生草原火災500多起,受害草原面積5萬公頃,損失維持在較低水平。
全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933萬公頃,防治面積700萬公頃,防治率為75%,其中無公害防治率64%,成災率5‰。農業草原鼠蟲災防治面積953萬公頃,減少經濟損失近10億元。
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登記建檔、圍欄掛牌、遠程監控、宣傳教育等工作扎實推進。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一級古樹(500年以上)5.1萬多株,二級古樹(300-500年)104.3萬多株,三級古樹(100-300年)175.3萬株,國家級名木5281株。
綠色產業發展迅猛。林業產業年總產值達到7269億元,比上年增加376億元。人造板產量躍居世界第一。目前,經濟林總面積達到2573萬公頃,比「九五」期末增長29%;林產品年總產量達9400萬噸,比「九五」期末增長36.5%。全國花卉種植面積超過64萬公頃,年產值超過431億元。竹林面積超過480萬公頃,比「九五」期末增長15%。「十五」時期,全國共生產各類林木種子1.26億公斤,合格苗木1549億株;林木基地供種率和良種使用率分別由「九五」期末的30%和20%提高到目前的37%和43%;社會育苗比重由「九五」期末的65%提高到目前的80%。
2005年國土綠化事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我國森林資源總量嚴重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的狀況沒有根本扭轉,草原生態環境「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濕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依然嚴重。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多種林產品、畜牧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缺口越來越大,對國土綠化的壓力越來越大。三是毀林毀綠的現象時有發生,生態保護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義務植樹的盡責率還比較低,義務植樹的實現形式有待進一步拓展;綠化工作的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國土綠化任重而道遠。
C. 中國在綠化地球方面所貢獻的中國智慧
美國航天局NASA的最新報告中,與20年前相比,地球表面新增超過200萬平方英里的植被面積,相當於多出一塊亞馬遜雨林。NASA得出結論——中國的造林行動是主要貢獻之一;中國和印度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由此,國外的網路評論區里,全球網友都在「感謝中國」;國內的互聯網平台中,億萬民眾都自豪「有我一份功勞」。地球綠色版面的改變,不是少數人做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一點。中國堅持走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展現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中國貢獻中42%來自植樹造林,32%來自集約農業。集約農業可使人們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種植更多的農作物,而北半球大規模植樹造林等護林活動更加顯現了人為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在中國,人為管理的森林的面積增速比自然生長的森林的面積增速要大29%。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
綠化地球,中國是榜樣。中國在植樹造林方面為其他國家提供了良好範例,中國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了諸多植樹造林項目,努力綠化這片土地。
中國通過科技創新,採用更加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更加科學的管理方式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也推動中國日益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貢獻者和引領者。
中國實施了許多重要的生態環保工程來保護環境和擴大森林面積,例如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太行山綠化等,有效地減少了土地沙漠化、降低空氣污染以及應對氣候變化,這將為全球綠地面積增加繼續發揮重要促進作用。
D. 中國現在的森林的覆蓋率是多少有沒有增加森林面積的打算和措施
中國森林資源(2004-2008年)(2011年1月28日公布)
全國森林面積19545.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活立木總蓄積149.1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37.21億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區外,全國林地面積30378.19萬公頃,森林面積19333.00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45.54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33.63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11969.25萬公頃,天然林蓄積114.02億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積6168.84萬公頃,人工林蓄積19.6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有
對策措施
今後,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興林富民為宗旨,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全面推進森林經營,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著力增加森林總量,提高森林質量,增強森林功能。
一是加快造林綠化步伐,確保2020年實現森林面積增加4000萬公頃的目標。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林業工作的第一要務,攻堅克難,扎實推進造林綠化進程。加快構築北方防沙治沙和沿海防風消浪兩大綠色生態屏障,推進主要江河流域生態保護網路建設。加強重點區域生態修復,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和礦區植被恢復。大力推進「身邊增綠」,充分挖掘森林資源增長潛力。
二是全面推進森林經營,著力提升森林質量和效益。建立健全造林、撫育、保護、管理投入補貼制度,全面加強森林經營工作。建立森林經營技術體系,推動森林分類經營向縱深發展,以科技支撐森林經營。改革和完善採伐管理,科學編制並嚴格執行森林經營方案,建立森林可持續經營新機制。
三是立足國內增強木材供給能力,維護國家木材安全。科學制定林業發展規劃,優化發展布局,強化森林資源培育,有效提高木材供給能力。在南方集體林區,大力推進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以及珍貴大徑材基地建設,形成我國商品林發展和木材生產的重點區域。在東北內蒙古林區,盡快將木材產量調減到合理定產水平,加大森林撫育經營和保護管理的力度,建成大徑材和珍貴用材戰略儲備基地。在平原地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型防護林和四旁植樹,建成以人工林為主體的補充木材供給的新興產業基地。
四是實行嚴格的林地保護制度,保障林業發展空間。堅持把林地放在與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嚴加保護,建立基本林地保護制度。盡快頒布《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2008-2020年)》,編制並落實省、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及早出台《征佔用林地定額管理辦法》,對涉及征佔用林地的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提前介入,加強監管。
五是大力增加森林固碳總量,提高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大力培育碳匯林和生物質能源林,增強森林生態系統整體固碳能力。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預防和減少各類災害造成森林資源的損失。嚴格林業行政執法,打擊亂砍濫伐林木行為,減少毀林,防止森林退化。盡快建立森林碳匯計量標准和監測體系,提高森林固碳監測能力。
六是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基礎建設,提升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水平。強化各級隊伍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全面提高森林資源管理能力和執法水平。建立國家森林資源監測的專門機構,增強綜合監測與評價能力。加快林業數表修編進程,構建實物度量、效益評估和經營評價標准化體系。加快推進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管理改革,建立國有森林資源管理的新機制。
E. 如今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3.04%,中國是如何悄然變綠的呢
如今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3.04%,中國是如何悄然變綠的呢?中國變綠了,這是中國長期植樹造林,大規模國土綠化的成果,還有很多的沙漠植樹人努力的成果。我們進行沙漠植樹,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沙漠裡面種樹成功的幾率也越來越大,我們沙漠植樹人每年在沙漠的綠化面積是可觀的,並且這個不是一蹴而成的,是長期植樹造林的成果,是大家共同的努力,一起保護地球。
我們現在科技發達了,樹木或者是一些植物的存活率也高了,以前的時候,我們的科技不發達,在一些沙漠或者乾旱的地方,很多的植物都活不了,就算是植樹,我們的樹木生存下來的也比較少了,但是科技發達,一些在沙漠或者是乾旱的地方不能存活的,經過一些列的處理,現在沙漠也是綠油油的,很多人在沙漠種樹成為了自己的事業,大家素質提高,覺悟提高,以後中國會越來越綠。
F. 你覺得可以通過什麼途徑增加市內屋頂綠化的面積
您好
屋頂綠化對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改善日趨惡化的人類生存空間環境,改善城市高樓和眾多道路的硬質鋪裝取代自然土地和綠色植物的現狀,改善因過度砍伐樹木、硬化鋪裝面積增多、各種廢氣污染而形成的城市熱島效應、減少沙塵暴等對人類的危害,開拓人類綠化空間,建造田園城市,改善人民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對美化城市環境,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植物是屋頂綠化的主體,在屋頂栽植的植物和平地的植物一樣,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吸收有毒氣體、阻滯塵埃等作用。此外,由於屋頂的特殊環境,屋頂植物能在城市空間中多層次地凈化空氣,起到地面植物所達不到的效果。雨水被屋頂植物吸收,通過蒸發和植物蒸騰作用擴散到大氣當中,調節空氣濕度,潔凈城市空氣,從而達到改善城市空氣與生態環境的目的。
目前城市中一般生活建築約占城市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如果把生活建築的屋頂進行綠化,就可以償還建築所佔的綠化覆蓋面積,符合當今可持續發展關於將綠色融入建築空間的觀點,以建造生態型建築,因此屋頂綠化將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化城市景觀
亮麗城市空間環境與主體建築的幾何空間相比,屋頂花園具有柔和、豐富和充滿生機的藝術效果,通過植物的形態及色彩的季相變化,賦予建築物不同的季相美感,形成多層次的空中美景,使綠色空間與建築群體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豐富和美化了城市景觀。屋頂花園把大自然的綠色景觀移到建築物上,把植物的形態美、色彩美、芳香美、韻律美展示在人們面前,增加綠視率,對減緩人們的緊張度、消除工作中的疲勞、緩解心理壓力、保持正常的心態將起到良好的作用。
3.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完善城市生態系統
(1) 緩和周邊小氣候,改善城市環境。城市空氣因交通工具及住宅、寫字樓的空調設備等造成的污染已成為一大環境問題,綠化屋頂的植物覆蓋層可以吸收部分有害氣體,吸附空氣中的粉塵,具有凈化空氣的作用。同時,屋頂綠化可以抑制建築物內部溫度的上升,增加濕度,防止光照反射、防風,對小環境的改善有顯著效果。而綠化場地周圍的若干「小氣候改善」的交叉作用使城市整體的氣候條件得以改善,針對日益嚴重的「城市熱島」,屋頂綠化是一條有效的解決途徑。聯合國環境署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城市屋頂綠化率達70%以上,城市上空二氧化碳含量將下降80%,熱島效應會趨於消失。
(2) 創造城市內的生物共棲空間。人與自然的共生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而節能、可自我循環、完善的城市生態系統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城市的過度擴張擾亂了當地的生態系統,破環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使很多當地原有物種消失,減少了綠化的自然面積,相反增加了硬化的面積。系統化的屋頂綠化以及垂直綠化設施可以償還大自然有效的生態綠色面積,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新的生活場所,從而增加城市局部地區生物多樣性,並通過實施屋頂綠化來促進綠地的多樣化,從而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城市環境。
4.增加建築節能效應
屋頂綠化對於建築來說,是冬暖夏涼的「綠色空調」,大面積屋頂綠化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緩解城市的能源危機。
(1) 夏季隔熱作用。綠化覆蓋的屋頂可以吸收夏季陽光的輻射熱量,有效地阻止屋頂表面溫度升高,從而降低屋頂下室內溫度。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研究的結果表明:在夏季,北京地區綠化屋頂可保持室內溫度比未綠化室溫平均低1.3~1.9。C;在冬季,綠化屋頂可以使室內溫度保持比未綠化室溫平均高1.0~1.1℃。低層大面積的建築物,由於屋面面積比壁面面積大,夏季從屋面進入室內的熱量占總圍護結構的熱量的70%以上,綠化的屋頂外表面最高溫度比不綠化的屋頂外表面最高溫度可降低15℃以上。
(2) 冬季保溫作用。冬季,室內熱量由於種植層的作用而不易散失,外界低溫不易侵入,從而可以起到防寒保溫的作用。在北方,屋頂綠化如採用地毯式栽植地被植物,則地被植物及其下的輕質種植土組成的「毛毯」層完全可以起到屋頂保溫層的作用,達到冬季保溫、夏季隔熱的效果。
(3) 隔聲作用。因為植物層對聲波具有吸收作用,因而綠化後的屋頂可以隔聲和減低雜訊,按照霍希爾·施密德原理,綠化後的屋頂與礫屋頂相比,可減低雜訊20~30dB。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屋頂土層12cm厚時可隔聲大約40dB,20cm厚時可隔聲大約為46dB。
(4) 建築節能效益。根據研究機構最新測算的結果,在炎熱夏季,如將全北京市的建築頂板所增加的熱量利用空調降溫,總耗電量摺合約為9557萬度/天,假定按照民用電費0.48元/度進行核算,則能耗約為4574萬元/天。反之,在寒冷冬季,如將建築頂板所散失的熱量利用空調升溫,總耗電量摺合為887.7萬度/天,能耗總計約為426萬元/天。那麼,冷暖季總能耗約為5000萬元/天。若將7000ha平屋頂面積的30%進行綠化推算,則可節約能耗1500萬元/天。
5.減少屋面泄水,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
經過綠化的屋面可以把大量的自然降水儲存起來,減輕了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一般來說,普通的屋面約有80%的雨水流入下水道,在雨季,這給下水道形成了很大的壓力。屋頂綠化後,50%的雨水滯留在屋頂上,儲藏於植物的根部和栽培介質中,待日後逐漸蒸發,從而減輕了下水道的壓力,對城市環境起到了平衡作用)。
6.對建築構造層的保護作用
平屋面的建築屋頂構造的破壞,多數情況下是由屋面防水層溫度應力引起的,還有少部分是承重物件引起的,通過溫度變化引起屋頂構造的膨脹和收縮,使建築物出現裂縫,導致雨水的滲入,而形成屋頂的滲漏。
建築物屋面由於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夏季日光暴曬,冬季冰雪侵蝕,溫差變化相當大,所產生的大的熱應力較易破壞屋頂結構,使建築物出現裂縫,導致雨水的滲入。綠化覆蓋的屋頂避免了太陽直接照射和冰雪侵蝕,減小了屋頂結構層的溫差變化,大大降低了混凝土屋面板由於熱脹冷縮引起開裂的幾率,從而起到保護建築防水層及屋面的作用,延長建築物的壽命。
7.拓展遊憩空間,宣傳、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
綠色建築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又豐富美化了環境,對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聚集商業設施和娛樂設施及吸引遊客有很大的作用。建築物上實施的立體綠化,使城市的立面街景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創造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城市景觀的同時,可以軟化硬質建築線條給人帶來的煩躁感,使城市更自然、更人性化,為人們開拓更多的休閑空間。屋頂綠化不僅為城市增添了風采,而且為人們提供了在工作生活之餘能在自然和諧的綠色平台上活動、休息的休閑場所,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了人們對回歸自然精神家園的追求。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建設一棟樓房,等於破壞了一塊自然的土地,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建築屋頂及其他各種立面空間進行綠化,就能把佔用的綠地補償回來。這樣不但美化了我們的生活,還能將城市更好地融於自然之中。
G. 如何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1983年,廣州市城市種植喬灌木64.94萬多株,為計劃的129.88%;種藤本33。9萬株,為計劃的84.75%;盆花107萬多盆,為計劃的107%;綠籬3.68萬米,為計劃的368%,並鋪種草坪11萬多平方米。為了提高城市綠化藝術水平,以法政路為標准,在環市路、東風三路、先烈路、新港路、昌崗路、江南大道、登峰北噴水池、大北立體交叉橋、廣九車站、珠江大橋東廣場等地,增加花基、花壇和色彩,獲得了群眾的好評。白雲山風景區繼續進行林分改造,植樹216萬株,營造了大片木棉林,豐富了山林色彩,為將來舉辦紅棉節打好基礎。郊區植樹造林213萬多株,為計劃的105%;另直播馬尾松916畝,種果樹18.3萬株。6縣造林46.8萬畝,為計劃的146%;四旁植樹155萬株,為計劃的75.5%。到1983年底,廣州市區有喬灌木2,091.5萬株,草地310萬平方米,盆花超過300萬盆,藤本植物80多萬株,綠籬130多公里,花基、花壇4.7萬個。市區綠地面積已由1980年的10.27平方公里增加到12.75平方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27.8%。1982年和1983年,廣州市均被評為全國義務植樹先進城市之一。
取得這些成效,主要是做好下列幾件工作:(1)加強宣傳,層層發動。1983年初,市人民政府召開有各行業、各風景區、各系統領導幹部和先進代表參加的義務植樹工作會議,層層發動,調動群眾參加綠化活動的積極性,努力把廣州市建成名副其實的花城。各街道也主動邀請綠化科技人員為居民群眾講綠化課,還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辦了以市花——紅棉為主題的美術、工藝作品大型展覽和《紅棉頌》文藝晚會,參觀人數達61萬人次;市和各區、街、學校、機關相繼舉辦花卉、盆栽、盆景、綠化影、家庭環境美等評比展覽;市有關部門編印了《廣州綠化》、《愛鳥》、《保護鳥類》、《綠化政策法令匯編》等宣傳資料,免費發給單位和群眾。經過一系列宣傳發動工作,許多單位主動請求參加義務植樹和綠化工作,為保護城市綠化作出了貢獻。(2)明確重點,做好規劃。1983年的義務植樹,郊區以廣州至從化公路沿線山頭、城市以白雲山風景區為重點,分別作出綠化規劃,把任務分配到各系統組織實施。(3)保證質量,講求實效。義務植樹任務的分配,採取按系統劃分地段、包種保活的辦法,並實行常年種植,規定一年最少勞動2次(春天種植,夏、秋撫育和補植),因而效果較好。
H. 中國植被面積增長的原因
中國植被面積增長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研發了一個新的技術,可以在啊沙地。沙土的地區,然後種植一些啊!水稻或者是一些那個玉米所以說現在的植被面積就增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