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科普中國如何增加傳播

科普中國如何增加傳播

發布時間:2022-07-11 22:29:29

1. 結文化生活的知識,談談在中國崛起過程中如何推動中華文化傳播更入腦入心從而

  1. 增強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

  2. 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中華文化的創造活力,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3. 立足於生活實踐,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把握共性與規律,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堅持中華文化立場,講話中國故事

  4. 藉助於先進技術和現代傳媒,增強傳播力

2. 如何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思考

在今年兩會上,有關加強科普宣傳、提升我國科普工作地位與加大科普投入的呼聲十分強烈。很多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和發言中,均涉及此方面內容。內容包括:

根據中國科協第八次全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僅為3.27%,只相當於發達國家上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聯想到當年的「打雞血療法」,近期的「毒香蕉風波」和日本核泄漏導致的中國「搶鹽風」,不難發現,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一項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緊迫的任務。

目前我國科普工作的現狀還不盡如人意: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積極性不高,有80%的科研人員很少參加科普工作,我國人均科普經費更是遠不及發達國家,科普宣傳在媒體上難以放到顯要位置。

這其中有體制機制的問題、政策導向特別是評價評估體系問題,經費投入問題,也有領導重視程度的問題。比如:科普業績難以納入考評體系,甚至把科普工作看成「不務正業」,導致科普工作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視科普工作,把它當成軟任務,「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等等。

我們認為,科普工作關系著我國社會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穩定,關系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也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社會要高度重視並切實抓好科普這個「國家的長期任務」、「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把科普工作和政府政績掛起鉤來,應當成一個硬指標,要像重視科技創新那樣重視科學普及。

《中國科學報》是成立了53年的我國唯一的純科學的報紙,又是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對科普工作的宣傳責無旁貸。在過去的幾十年來,你們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有目共睹的,也深受大家贊許。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科普工作面臨更多問題,傳播手段和傳播方法也需要更多的提高。

欣聞你們在全媒體發展的道路上已經有了很好的起步。我們衷心希望你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強的責任心、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加大科普宣傳的力度,使全社會都來關心這個關乎民族興旺發達的大問題。

期待通過大家的努力,能使國家加大科普資金的投入、更進一步重視和提升我國科普工作的地位,科學家能站在民族興衰的高度真正把科普工作視為己任,大家齊心協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使我國科普工作的建設和發展與我國科技強國的形象相吻合,創造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真正匹配的民族科學素養和全民科學素質。

期待你們更多的工作和作為!

3. 怎麼做才能讓中國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呢

首先就是國人一定要了解一下中國的文化,在國外通過留學生給周圍人傳授,需要在平台上面多發一些這樣的視頻,這樣才能夠讓所有人都了解到。

4. 如何提高我國的科技普及率

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目的的綱領性文件,是繼《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之後,國家提升全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大眾傳媒作為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對提高公民科學素質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藉助大眾媒介促進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是當前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一、公眾科學素質亟待提高
當今世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是第一國力已成為社會的共識。綜合國力的較量歸根到底是人才的較量,是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較量,而科學素質是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看,國民素質狀況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綜合國力繼續攀升、繼續發展的瓶頸。2004年我國第五次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水平的比例為1.98%,比2001年的調查結果上升0.58個百分點。而美國公眾達到基本科學素質水平的比例2000年為17%。另據調查顯示:我國公眾有13.3%相信迷信,這個數字大大高於公眾中具有基本科學素質的人數。此外,20.4%的公眾相信「求簽」;26.6%的人相信「相面」;14.7%的人相信「星座預測」;22.3%的人相信「周公解夢」。由此可見,全面提升我國公眾科學素質刻不容緩,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認真貫徹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與傳播,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水平的提高,是時代賦予傳媒領域的歷史責任。
二、 大眾傳媒的科技傳播現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眾傳媒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電視、廣播、報刊、圖書、音像製品、計算機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是現代社會科技傳播和交流的重要渠道,是面向公眾進行科普宣傳和科學技術教育的主要手段。
我國媒體長期以來在科技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科技書、報、刊等作為傳統的媒介,在科技傳播中繼續得到發展,同時隨著電子技術的應用,電子媒體得到迅速發展,電視、廣播和計算機網路在科普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有關調查結果表明,在我國通過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獲取科技信息的公眾分別佔91%、44.9%、22.4%。各級電台和電視台都開設了固定的科普欄目或節目,中央電視台和一些地方電視台都設立了專門的科技頻道。
但目前大眾傳媒的科普力度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形勢的需要,還有很大潛力尚待發掘。科技類節目占電視節目播出時間的比例明顯偏低。在全國電視台中,中央電視台影響最大,且有專門的科教頻道,但如果按播出時間算,科技類節目的比例不到5%,與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相差很遠(分別約為20%,15%)。各地電視科普欄目收視率普遍偏低,尚未形成具有廣泛影響的欄目品牌,廣播、電視中的科普節目,存在形式單一,科普內容偏少,節目製作粗糙等問題,很難吸引更多的公眾,節目的內容、質量和播出時間都有待改進和提高。從出版行業看,缺乏內容新穎、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圖文並茂、喜聞樂見的科普書刊,關注科普圖書的人數相對較少,科普書刊發行難度很大。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科普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建立和發展,提供科普信息服務的網站有180多個,專業性科普網站數十個。但目前相當一部分科普網站內容貧乏,表現形式單一,不能提供信息充足、更新及時、有較強吸引力的服務,且各網站之間缺少合作,科普內容在低水平上重復,缺乏與網路使用者的互動。
大眾傳媒的科技傳播能力不夠,有政策層面、人才層面、技術層面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也有市場經濟的沖擊。從政策層面看,傳媒的科技傳播能力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從人才層面看,缺乏精乾的科技采編隊伍,與其他專業類型的記者相比,科技記者總量上還遠遠不夠,並且呈結構性缺失狀態。一些媒體從業人員自身科技素質較低,對科學本質理解膚淺,有時會在報道中出現常識性錯誤,或者用一些生僻的語言解讀科學,科技術語堆砌,使讀者難以理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按市場經濟規律運營已成為傳媒業的共識。面對業界激烈的競爭,大眾傳媒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過分的通俗化導致低俗化,過分追求受眾的擁有量(如報紙的發行量,電視的收視率)導致對傳媒自身公信力的傷害,一些低劣的廣告成為觀眾的視覺垃圾,等等,而大眾傳媒的科普功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被弱化,科普專版、專欄等公益性節目在一些大眾傳媒上逐漸消失。
三、 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科普功能
政府相關部門、科學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應了解掌握媒體的傳播規律,充分發揮各種傳媒機構對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作用,利用電視、報紙、網際網路等傳媒方式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
1、電視媒體
隨著電視普及率的上升,電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關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市居民家庭的電視機普及率已經達到99.3%。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電視普及率也大大提升。要充分發揮電視媒介的優勢,利用電視媒體這一喜聞樂見的便捷傳媒進行科學普及和科技教育。製作新穎的電視科普節目、創建科學教育頻道、創辦科技競賽、舉辦科學知識講座、進行科技論壇、設計科學對話等都是電視可以一展身手的陣地。通過電視頻道、節目、製作和方式的創新,傳播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讓科學節目和科學普及走進千家萬戶,讓群眾在娛樂中接受科學。
2、報紙雜志
報紙雜志在普及文化和科學知識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不容變更的,其載體、內容、便攜方式和價格等具有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傳媒無法比擬的傳統魅力,可以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接受的機會。關鍵是要創辦高品質、高品位的刊物,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讀科學,闡明科學與社會的關系,科學對社會、生活和人類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達到普及科學的目的。也可以通過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期刊、周刊、月報和漫畫等多種形式,讓群眾自己參與科學,理解科學與應用科學,將群眾的生活與科技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

5. 如何看待"媒介帝國主義",中國如何提高傳播實力

「媒介帝國主義」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這一理論在最近又增添了更復雜的社會背景,即隨著信息高速公路、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性信息網路建立起來了。一個嶄新意義的世界信息市場正在逐漸成形。因此,在信息傳播中,作為載體的大眾媒介的影響力越來越突出,以至於成為一個關鍵性的環節。「媒介帝國主義」理論集中的焦點,也正是大眾傳播的國際化。更多地看到大眾媒介與國家發展問題中的負面效應。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在發展中國家中引起了共鳴,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引起激烈爭論,由此引發信息流通的公正性及社會後果問題。

6. 如何提升我國文化傳播能力

改進話語方式。善於運用人民群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喜聞樂見的話語,增強語言的人文情懷,讓人民群眾願意聽、聽得懂、聽得進。加強對時尚語言、網路語言等的引導轉化,消化吸收順應時代潮流、體現時代特徵、反映時代精神、回答時代課題的話語。

優化傳播形態。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帶動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媒體數字化進程,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實現多媒體綜合集成發展。

提高傳播技巧。加強文化傳播,應緊密聯系社會生活,用心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故事,潛移默化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與個人敘事結合起來,講好真實感人的故事,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於其中,使人民群眾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

7. 科普宣傳包括哪些內容

科普知識宣傳的內容有物理、化學、生物、日常生活科學常識等,涵蓋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如少吃肉類有助於身體健康,戒煙戒酒、少開車多步行、節約電能等能減少碳排量,通過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等。科普包括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中國的科普特色教育有:

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人均受教育水平較低,公眾的科學素養存在很大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職業差別。因此,中國的科普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工程,較之西方的公眾理解科學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包括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8. 科普中國為什麼要找人做推廣

目的是要讓大家用起來。
社區組織開展了「科普中國APP」推廣注冊工作,目的是要讓大家用起來,實現權威科普知識在廣大基層群眾中的信息化傳播,實現權威科普知識在廣大基層群眾中的信息化傳播。

閱讀全文

與科普中國如何增加傳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塔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 瀏覽:47
伊朗死的是什麼級別 瀏覽:150
印尼巴士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580
英國外國人什麼工作多 瀏覽:633
中國最早村莊是哪個 瀏覽:361
印度多少個少數民族服裝 瀏覽:266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麼買 瀏覽:377
在印度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瀏覽:102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3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5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8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8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4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