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雕塑作品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1、圓雕: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
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於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紡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
2、浮雕:是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築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於其壓縮的特性,所佔空間較小,所以適用於多種環境的裝飾。現代社會,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佔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它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高浮雕是指壓縮小,起伏大,接近圓雕,甚至半圓雕的一種形式,這種浮雕明暗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
淺浮雕壓縮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種建築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線刻是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它靠光影產生,以光代筆,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
3、透雕:去掉底板的浮雕則稱透雕(鏤空雕)。把底板去掉,從而產生一種變化多端的負空間,並使負空間與正空間的輪廓線有一種相互轉換的節奏。這種手法過去常用於門窗欄桿傢具上,有的可供兩面觀賞。
(1)中國雕塑的神韻如何表達出來擴展閱讀:
中國雕塑文化舉例: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燦若星河,形成了具有中華文化獨特韻味的雕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1、以動物現象為主題造型
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鴞尊,站立的鴞 鳥圓目大睜,堅實有力,外表裝飾有其它動物紋樣的裝飾;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寫實的基礎上又有誇張變形的因素,鑄造技術精細。
2、青銅器的雕塑
青銅器的雕塑為以下幾種:表面裝飾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體態巨大,四角各鑄一卷角羊頭,造型端莊;如河北平山中山國都遺址出土的人物座三連燈,以人物造型為燈具的主體結構,神態自然。
❷ 與西雕塑相比,中國古代雕塑有何明顯的特徵
滿意回答2009-09-06 09:37中西方雕塑在其發展脈絡中表現出了迥然不同的審美風范,本文試從地理環境、思維方式、文化源流、哲學品質等方面對雕塑藝術心理的影響入手,探悉中西方雕塑藝術的內在規律。
關鍵詞:地理環境、思維方式、邏各斯、神似、形似
西方各門類藝術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有其特定的表現方法,而中國的各門類藝術則是共通相契的。這是由於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造成的。以雕塑為例,西方雕塑藝術有其特定的門類規則和創作方法,而中國的雕塑表現出與繪畫藝術的密切結合,如所謂「塑容繪質」。中西雕塑藝術為什麼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形態呢?主要是在地理環境、文化源流、哲學品質等方面對雕塑藝術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理環境和地理條件對雕塑藝術的產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響,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傳統表現除了繼承與發展的態勢,幾乎無斷裂的痕跡,西方文化則不斷否定又不斷重建,很多學者認為,這與各自的地理環境條件息息相關,但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呢?
從地理的角度來講,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一對矛盾的范疇。從地理條件中的氣候條件中去分析中國文化,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受到了氣候條件的影響而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這是文化對於環境的一種適應情況,中國的歷史中的動亂、衰退時期的氣溫變化都是比較大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一些盛世、和平時期氣候是比較溫和的,這不僅僅是偶合的現象,而且是與氣候的變化相適應的。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西臨太平洋,地理環境封閉,其文化特徵有較強的自我圓融性,閉塞的地理環境為避免外來文化的沖擊確保了客觀條件。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東低的階梯狀,從資源分布上也為牧業、農業、農牧業做出了明確的地理劃分,為黃河、長江中下游成為古代文明的搖籃奠定了客觀的條件,同時為中華民族的繁衍,中華文化的延續提供了重要依託。中國的地大物博決定了中國的雕塑顯示了題材廣泛的特點,不僅有人物,動物,虛構的動物(龍、鳳、麒麟等),人與動物的合形(女媧、伏羲的人首蛇身),還有山水樹林,雲朵霧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生活場景,以及大量動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藝術中,各種題材並無明顯主次之分,也無主輔之別。但其封閉性也著重的顯現出來,而且越來越占據著主要地位,在中國的後期雕塑中,特別是宗教雕塑興起後,人像才得以充分發展。以景緻、動物、植物等為題材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圖騰文化和自然主義精神。但宗教雕塑中的神與人互相融合,神會下凡,人能升天,帝王英雄就是其代表,因而自商周以來,宗法制就成為社會組織的重要紐帶。這種封建宗法制和禮樂文化,形成了雕塑功能上的封閉性特徵,雕塑不是被埋入地下作為陪葬,就是被放置在帝王的陵墓前作為儀衛。雕塑成為宗法制度的一種附屬,失去其獨立的美學品格。
西方雕塑的出現首先也是作為建築藝術的裝飾而出現的,但在較短時間內它就獲得了獨立地位。歐洲地處溫帶,地理差異相對較小,但阿爾卑斯山的重巒疊嶂,西班牙的群山連綿,冰島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別中培育了歐洲人不同的民族個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觀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古希臘的神祗與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為「神系」,加之有地理環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與城邦間的聯盟和城邦內奴隸制下的民主制。因此其雕塑以人體、人像為主題,從古希臘創立並奠定了以人為主題的雕塑形式後,一直到現代雕塑興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終占據著雕塑題材的主導地位,涌現出眾多優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單人的也有組合的,動作姿態豐富多彩,這與古希臘「人,乃萬物之尺度」的觀念有著文化上的必然聯系。與中國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不同,西方的大量的人像雕塑放置於廣場和街道,從而顯示出雕塑藝術功能的公共性特徵。
這種封閉性與公共性不僅是中西雕塑2000多年在題材和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國古代陵墓雕塑是為死人服務的藝術,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為活人欣賞的藝術,顯示了 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決定了不同的社會組織結構。可以這樣說,地理環境的封閉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元化,一元化又促使中國兩千多年封建連綿不斷;歐洲人的開放及形成了歐洲人的遷徙和商貿,也促發了政治的民主和國家的分化。
二、思維模式的差異
對比中西文化的思維模式就會發現,中國傳統藝術的思維模式追求合二為一,把宇宙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是綜合的一元論;而西方傳統藝術思維模式則以分析為手段,把世界視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為二,是解析的二元論。在中西思維模式發展過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視邏輯推理的思維模式,它結合古希臘的科學主義和理想主義,為雕塑藝術的典範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的文化則形成了強調直觀意向的思維方式,它通過直覺來直接體驗、感悟並把握對象。這種思維方式超越了邏輯、概念而更長於悟性,這種所謂的「豁然貫通」、「點石成金」,也形成了與西方注重分析、偏於抽象的思維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質。
這種文化特質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形成了中國雕塑注重意向渾融,注重通過意向之後的表現,從而也形成了中國藝術注重營造意向的觀念。這種偏於象徵、表現、、寫意、追求美和善統一的思維模式與西方注重再現、模仿、寫實、追求美和真統一的思維模式也造成了中西傳統雕塑中最大的差異。「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但「善」體現的是中國的「德」,是倫理性,而「真」體現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學性與知識性。基於倫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國的雕塑藝術很少出現裸體的人體雕塑,基於寫真和科學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藝術自古希臘以來就以人體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體的比例、結構、神態、轉折,而中國古代雕塑強調神、氣,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從這一點出發,促成了西方雕塑寫實,而中國的雕塑寫意的不同特徵。中國古代造型藝術自彩陶紋飾,青銅紋樣起就非常注重意向的表達,它們包含文化的內涵與造型上的深刻理解。中國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動物形象時,並不刻意地去追求嚴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確與酷肖,而是重視情感感受與體驗,這種著眼點,不在對象與實體,而在功能、關系、和韻律的審美意識,更關注人物和動物的神采和意蘊,並加以有意的突出、誇張或變形,使形象更為鮮明。西方藝術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幾何形的類型化之中,在哲學和科學雙重精神支持下,從對物象模仿,而達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狀態,並為傳統的人體雕塑和現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徑,以此來歸納形體的變化和運動。而中國以把「形」的概念轉向對「神」的揭示,提倡「傳神寫照」、「以形寫神」,重神輕形,重視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的塑造。因此,中國古代雕塑注重表現對象內在氣質的特徵,而西方傳統雕塑注重對外在形體的精細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與模擬造型兩種不同的方式。
三、哲學品質的迥然
西方文化重智,東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後者難察。
西方的一切學說都起源於哲學,在古希臘,對哲學的定義就是愛智慧的學問。在古希臘人的眼中,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是水、火、氣?西方的哲學開始了。亞里士多德邏輯,歐幾里德幾何,都是智慧的產物。阿基米德科學試驗是西方重智的表現,也是西方近代科學之濫觴。
中國的哲學又是怎樣的呢?孔子講仁,「仁者愛人」。真誠怛惻為仁,「肫肫仁也」。這種血緣的親情是割也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基石。從殷周之德到孔子之仁,從孔子之仁到孟子之性,都是血緣溫情深。中國知識的核心是"道",希臘知識的核心是"邏各斯"。
中國哲學的道和西方哲學的邏各斯反映了中西藝術的差異。邏各斯源於希臘文,原意為"採集",後演化為"說"。採集的活動需要對物體進行分類和辨別,同時在分類和辨別上有相應的標准和尺度,所以邏各斯最初有"分理"的意思。邏各斯有言說的意思,即詞或內在思想藉以表達的東西,又有理性的意思,即內在思想本身。赫拉克利特用它表示"說出的道理",並認為正確的道理表達了真實的原則。今天,我們常用"理性""道理"來翻譯"邏各斯"。邏各斯敘事有嚴格規則,所以才發展後來的邏輯推理形式。道是不可言的,所以也就有了"名"與"實"的二元分離,有了"永恆"與"暫存"的分殊。不可言有兩種可能,一是道只有在懂得沉默的時候才能保存其完整,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謂;二是道不可用言語來傳遞。20世紀初,道不可道產生兩個後果,一是道的真諦難以編碼傳遞,從而影響知識組織的進化,二是容易產生誤解,從而消除誤解的活動比之獨創性的探索更顯重要。
這在雕塑中,就是一個形似與神似的問題。形似」和「神似」,一個是理性的對待對象;一個是感性的對待對象。在雕塑領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尺寸問題和辨證的分析是走出理論迷宮的不二法門。
形似(簡稱形),顧名思義就是在物象外形上肖似。但這一個含義在不同的環境下(中西、古今……)是不同的。在西歐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形似的地位是關系著雕塑的成敗的。而在中國古代,形似的地位就微妙了一些。顧愷之是一個形神兼備的倡導。他的:「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被後世千古引用。不僅表現在繪畫中,還廣泛表現在雕塑領域中。中國古代的動物及人像雕塑強調的是神採的神似,而忽視形狀的雷同。因而,石雕的獅子表現的是其威嚴莊重,宗教雕塑投射在人們腦海中的往往是他們的表情神采而非動作姿態。神似是很難的。首先它不僅是對物象神韻的把握,在藝術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讓藝術作品有自己的思想也是另一種神似。不考究比例關系和材質(如泥塑),追求神韻(如霍去病墓前的石虎)的文化傳統在中國傳統雕塑中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象晉祠和山西晉城二仙廟的供養人等少數精品
❸ 雕塑作品如何賞析
賞析雕塑作品應從三個方面把握:即體積意識、環境意識、象徵意識。
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給予人的感受首先來自它的形體,要通過形體展示形象的動勢、情緒與生命力。遠看雕塑首先觸目的是「影像」效果,「影像」就是作品形體大的起伏呈現的總體輪廓,各種雕塑通過自身形體的「影像」給予欣賞者不同的感受。
雕塑作品大多是為某一特定環境製作的,置於室外就要與環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築等)發生關系,這就必需注重環境意識。優秀的雕塑作品與周圍的環境協調,能作用於環境,並使環境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觀。
譬如說城市雕塑,就是指長期置放在城市廣場、園林、街頭或建築群前、橋頭堡處等固定位置上的雕塑,是對於城市面貌相關的雕塑的總稱。優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為城市文化的標志,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雕塑作品形象單純,不可能作復雜精細的描繪,所以通常賦予形體以象徵性來表達主題,這就是象徵意識。中國雕塑多用裝飾性較強的人物、動物形象賦予象徵性和寓意性。
現代許多抽象雕塑,以其形體的簡明和空間意向強而具有很強的與環境的融合性和奪目性,不以描繪具體物象為目標的抽象藝術通過線條、塊面、形體、材質等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人們的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
發展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藝術,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這是由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出現,沖破了由牛頓學說建立的世界觀,改變著人們的時空觀,使雕塑藝術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表現世界,突破三維的、視覺的、靜態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
❹ 中國傳統雕塑的特點
中國傳統雕塑作品作品造型處理的方式上主要運用簡化的手法。所謂簡約是指用最少的筆墨表現出最豐富的形象。簡約有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對於單純樸素之美的深刻認知。中國在美學中一直強內在美,認為樸素單純是審美的最高境界,是需要通過去除掉多餘的華麗表象才能達到的境界。中國傳統雕塑始終沒有像西方雕塑那樣精確地塑造形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像中國畫一樣,一般運用簡單、明快以少勝多又耐人尋味。例如中國傳統雕塑在刻畫人物頭部的時候就是及其簡約的。眉毛往往被簡約為幾何形,沒有鼻骨轉折與肌肉的變化。顴骨咬肌等面部的結構也被簡約法則所取消,成為平整、飽滿的大形。頭部造型的簡約成為中國傳統雕塑表現神韻的重要手段。這種簡約的手法使中國雕塑在精煉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築感。
❺ 中國雕塑的神韻是通過什麼傳達出來的
摘要 中國雕塑中傳神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審美要求。面部表情是最能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的,佛的庄嚴、觀音的慈祥、憤怒的天王、彪悍的力士都要通過人的眼神、嘴唇的微妙變化傳達出來,當然,眼睛離不開五官的和諧,神態也離不開身姿手勢的表徵
❻ 希臘雕塑與中國雕塑藝術特點有什麼不同
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於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於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於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並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佔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為建築(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中都會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並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賞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為例,因為這些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普遍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們和古希臘那種以人為範本的真實自然的神象有所區別,在欣賞時需要了解經規儀軌的種種規定,如佛象兩耳垂肩,手長過膝等等,否則很容易認為比例不準確,解剖有錯誤而加以否定。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紀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繪畫之前的西漢時代偶有創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賞教材都有介紹的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此外,東漢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現存的古代紀念性雕刻,實屬鳳毛麟角。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於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於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於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築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於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於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庄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誇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聖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築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性裝飾品,用途在於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於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後,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後,除宗教神像為求逼真效果,大多繼續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國塑繪不分家,導致了雕塑與繪畫審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作隊伍的骨幹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治者,自然也統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並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後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麼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這種特點,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漢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麥積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晉祠宋塑侍女,大同下華嚴寺遼塑菩薩、平遙雙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羅漢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見到。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製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今天我們欣賞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國畫的審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點。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藝術標准來指摘中國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無異於為適履而削足。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發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點。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像,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中國畫不畫光影(這是表現主體感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現固有色(所以寫實性有限),造形與畫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強。背景一般為紙、絹的空白,不求空間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韻」表現上。因此,若按西洋畫的解剖、比例、透視和色彩等等准確度很高的科學化標准來衡量中國古代繪畫,便會覺得一無是處。但若理解中國藝術自成體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歡品味中國畫的美感。中國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於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於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它們和中國畫一樣,追求神韻,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准來看待它們,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夠准確,質感塑造不夠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賞上的障礙。我們必須換一種眼光,使用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標准和審美習慣,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樣,當我們從敦煌菩薩,晉祠侍女、筇竹寺羅漢塑像上體會到「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的含義時,就不是象欣賞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賞教材常會介紹的擲鐵餅者、拉奧孔群像和奧古斯都像等等那樣,是個從形到神都准確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個藝術品所傳達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modelling)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誇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這些作品只是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准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說唱者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馬、牛、野豬等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旺盛活力。這樣必須有所取捨,有所誇張變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對象的特徵,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這一點和西方近現代雕塑有相似之處。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採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於形似。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岩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並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築感,例如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傑出代表。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准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准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另的藝術也如此追求,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在美。雕塑亦然,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於象外。沒有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而是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部,給人更多品嘗的餘味。例如嚴陣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孔武威風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強猛厲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獅,都有這種效果。比較一下擲鐵餅者力量的緊張迸發和拉奧孔群象情緒的激烈發泄,就能夠領會中國古代雕塑含而不發的美感特點。它是與其他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與繪畫的審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樣。欣賞中國雕塑時也許會覺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順溜,這就象喝釅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樣,不能相題並論。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諳茶道,便永遠進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庄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徵,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庄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後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風格比較接近前一系統,卻少有後一系統的風格特徵。希臘古風時期的古拙是藝術技巧幼稚階段的自然產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風格。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些追求是難於站在西方藝術角度來理解的,所以一般習慣欣賞寫實性雕塑的人,欣賞中國古代雕塑總有障礙。這就需要提高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從根本上來認識中國藝術,否則欣賞也好,創作也好,都很難進入堂奧。
九、中國古代雕塑遺產大量屬於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其特殊的經規儀軌,形成自己的特點。佛教美術源於古代印度,中國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羅、馬土臘和芨多等地區與時代的佛教雕塑。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而印度犍陀羅佛像受到希臘化時期的古典雕刻影響,它們也有個雕塑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因此,在欣賞中國古代佛像時,適當對照希臘、印度的古代雕刻進行比較,有助於加深認識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區別。同時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經規儀軌。上文提到的佛像兩耳垂肩,手長過膝,就出自經規儀軌。佛像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徵,兩耳垂肩、手長過膝而外,又如螺發紺青相、頂上肉髻相(不是普通發髻)、眉間的毫相等等可以通過造型藝術加以表現的相好,在雕塑時都必須嚴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
上述各種特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關連。我們在欣賞中國古代雕塑時,需要綜合各個特點來認識,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承認它們確實還有不少好處。特點不一定就是優點。但有了特點,一種藝術就有了它存在與發展的理由和價值。中國藝術,包括中國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地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全在於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是世界所承認和尊重的。當許多中國人奔赴西方學習雕塑時,西方雕塑家也來中國借鑒中國古代雕塑。有位美國雕塑家曾對中國美術學院的雕塑系學生說過:「你們不要捧著金飯碗要飯。」這句話是我當雕塑史研究生時親耳聽到的,我把它當作一顆定心丸擺在本文的結尾,送給對中國古代雕塑的「好在哪裡」尚有懷疑,不敢在欣賞課中理直氣壯教學的同行,但願有點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