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科研目前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看到這個總覺得是挺可笑,
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局長謝鵬雲表示,這10項舉措包括:簡化立項審批程序;優化預算編制和評審;優化財務驗收,合並開展底層財務審計和財務驗收工作,財務驗收不再一一對照預算科目,強化支出合規合法性驗收;建立立項咨詢論證綠色通道;建立中期檢查綠色通道,對部分重大項目免除中期檢查的評審環節;對800萬元以下的資產使用和處置權全部由法人單位決策和審批,報中國科學院備案;加強財務管理信息化;優化「百人計劃」項目管理,取消項目分類,實行差異化支持;強化用人單位引才自主權;建立特殊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等。
「科研活動有其靈活性和特殊性,科學家在科研活動中應該起主導作用。」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說,中國科學院有100多個科研院所和3所大學,6萬多名科技工作者。要讓全院每一個文件、每一項規定完全適用於所有研究所,顯然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我們在進一步下放管理權的同時,也要出台和修訂相關管理規定,確保監管到位,服務到位。
鄧麥村表示,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在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中,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完善院所兩級治理結構,大力度改革項目管理、資源配置、人力資源管理、科技評價等,把能夠下放的管理許可權盡量下放,把能夠簡化的流程環節盡量簡化。充分保障科研和管理自主權,大幅減輕了科研人員的負擔,有效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據謝鵬雲介紹,下一步,中國科學院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擴大自主權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簽一次」作為每一項改革的具體目標;把科研人員滿不滿意、受不受益作為檢驗工作的主要標准;加快體制機制改革,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縟節,讓科研人員少一些羈絆束縛和雜事干擾,多一些時間潛心科研和自由探索。
❷ 我國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2)中國的科研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科技成果轉化率
與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對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強調帶有一定的「中國特色」。之所以國內仍在強調「科技成果轉化率」,是由兩個因素促成的:一是很多項目在立項時沒有考慮項目的商業化前景,或者一開始覺得有商業化價值,但在項目實施之後發現沒有商業化價值;二是一些項目盡管有商業化前景,但大學、研究所沒有動力去推行,致使轉化率低。
中國對「轉化率」的強調,恰恰說明中國的科研不是面向市場的。中國的科研依靠國撥經費,所以會特別強調要轉化。
國外特點
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並不存在成果轉化方面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科技成果本身就是面向市場的,科研成果研發出來就直接面向生產線,否則對於作為科研投資主體的企業來說,資金就「打水漂」了。
中國科技研發投入快速增加,2011年超過一萬億,佔GDP的1.98%,但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問題十分突出。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
❸ 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特點
中國現代科學技術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綜合,而且分化反成為綜合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既相互對立又緊密聯系的辯證發展,使現代科學日益結合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由於科學技術各學科之間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使每一學科只有在整個科學體系的相互聯系中才能得到發展,從而導致現代科學體系結構的整體化趨勢。20世紀後期,人類社會出現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社會發展問題、經濟增長問題和環境問題,都具有高度綜合性和全球性。
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社會經濟增長的目的和方向,也關繫到科學發展和應用的人文價值取向,必須組織有關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部門進行廣泛合作,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去研究解決。當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結合,是當今科學發展的重要特點。
(3)中國的科研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
1、經濟發展: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2、軍事上戰鬥力: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強國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3、政治上影響力: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個籌碼和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可能成為較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4、社會進步: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范圍內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
❹ 科研的特點包括哪些
科學思想重視邏輯和現實驗證,簡單一句就是:
不要特別傾向於自己願意相信的,要在心底問下,它到底是怎麼樣的。
科研的思維多的去了,最基本的也有很多,善於跳出框框,按照實際情況去思考問題吧。
要發展科學研究的思想力,幾種思維模式可能滿足不了要求。所以需要不斷地收集思想方法,並且去試驗,得到可重現的結果,即:有猜想的時候可以去按照猜想做,去試驗,去嘗試,然後得到確定條件下的可重現規則或者現象,這樣就可以得出科學的結論。科學者需要不斷的學習,尤其強調各種信息、各種思想方法的收集和主動思考。學習他人所體現的探究模式和探究精神並且靈活運用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關鍵是自己總結,因為思想方法太多了。科學就是求是,求實,想像力去試驗得到符合科學的可重現結果和規律以及確定該規律的發生條件、發生范圍;通過想像和試驗進行運用
❺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有何特點
摘要 總體來說,發展趨勢直線上升,這里我針對你提的問題簡要說一下幾項:
❻ 中國科技有哪些
中國最頂尖的科技到底有哪些?(精選)
盤古論市
9天前 · 優質財經領域創作者
中國最頂級的科技到底有哪些?(精選)
一、激光技術。我國激光技術世界第一。我國在激光研發領域已經遠遠超出美國和俄羅斯,激光的五大核心技術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我國的「S光A」重型激光系統,綜合作戰能力強,可以充分適用於陸戰和海戰之中。
2013年9月9日,中科院網站公布,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製造實用化深紫外全固態激光器的國家。
2016年,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研製工作成功實現了5拍瓦激光脈沖輸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如何理解5拍瓦激光脈沖輸出呢?1拍瓦等於1千萬億瓦,相當於全球電網平均功率的500倍;這樣強的激光脈沖時間僅為1飛秒(1秒的1千萬億分之一)。普通照相機最快可以達到毫秒級,相當於飛秒級照相機的科學裝置,可以為電子運動軌跡成像。超強超短激光被認為是人類已知的最亮光源,是全球激光科技的最新前沿和重點競爭領域,具有重大科技意義與應用價值。
2017年10月,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研製工作成功實現了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再度刷新了由自己創造的激光脈沖輸出功率紀錄。
二、導航衛星技術:中國的全球導航衛星技術和美國的GPS技術上並駕齊驅,某些技術方面超越了美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由我國自主建設運行的重要空間基礎設施,也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
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是,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全面實現了關鍵器部件100%國產化! 重點攻克了星載原子鍾等多項「卡脖子」關鍵技術,尤其是首創的——星間鏈路技術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的北斗衛星精準度全球領先。
北斗三號的最大功能特色就是精確授時。比如北斗三號衛星上的星載銣原子鍾的精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精準度達到創紀錄的每天100億分之5秒。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具有位置報告功能就是有源定位,這是中國北斗的重大創造,它是利用無線電測定技術,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一起手拉手,能告訴「你、我、他」都在什麼地方、具體的方位。
北斗衛星具有短報文「獨門絕技」。短報文通信功能是北斗系統在全球的一大「絕招」。北斗導航衛星附加了通信功能。
北斗導航衛星的最終用戶通過這個終端,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精確位置,還可以通過簡訊——即「短報文」將自己的具體情況告訴另外一個人。這個功能在沙漠地區、茫茫大海、深山老林等沒有網路覆蓋的地區,還有就是發生了自然災害發、尤其是通信不通的環境之下,北斗通信功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全世界超過一半以上的國家使用北斗系統,北斗系統對於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作用越來越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一項重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北斗研發模式充分體現了制度優勢,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對國外高技術封鎖及突圍具有重要示範意義。比如在核心晶元、光刻機等重要的戰略性領域。
三、反衛星技術。我國已發明寄生星多年。寄生星只有中國獨有,全球任何國家都沒有研製出來,可以說是我國「鎮國之寶」。
所謂寄生星就是一種由己方投放、能寄附在對方衛星上的微小型衛星。若戰時可根據己方相應的指令對對方衛星進行干擾和摧毀。
由於寄生星是平時寄附在對方衛星上、這就要求寄生星的體積和質量應做得很小,以免在和平時期就影響對方衛星的正常工作。
為確保打贏未來高科技戰爭,中國大力發展非對稱作戰理論,意圖通過對敵關鍵領域的"點穴打擊"全面癱瘓敵方的作戰系統。其中適度發展天戰能力、擁有可靠的反衛星手段則又是這種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當今世界最具威懾力的反衛星殺手寄生星早在中國橫空出世,並且作為一種新概念反衛星利器。
四、航天技術:中國的航天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經歷了由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由末級一次啟動到多次啟動、從串聯到並聯、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載物到載人的技術跨越,逐步發展成為由多種型號組成的大家族,並具備進入低、中、高等多種軌道的能力,入軌精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至2019年3月10日,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飛行300次,發射成功率達到95.33%。
五、量子通信:屬於下一代通信模式,全球獨一無二,目前已在合肥建有全球唯一的城域示範,世界上最先進的偵聽手段也無法竊聽到這種通信模式下的信號。
量子計算機的研製被認為比人類首次登月還困難。中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具領先優勢,特別是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基礎科研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比如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再比如2017年,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成碼率已達到10kbps量級,成功驗證了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目前經過系統優化,密鑰分發成碼率已能夠達到100kbps量級,具備了初步的實用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完成首個量子通信干線「京滬干線」後,又迎來一項重大突破,中國聯通建成全國首個商用量子通信專網,各項結果均達到設計目標。
據業內專家預測,中國在衛星量子通信方向領先歐美發達國家大約五年左右。
六、高原鐵路建設技術: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全球只有中國能夠完成建造海拔如此高的鐵路!
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為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沿線環境最惡劣的鐵路,被譽為「天路」。青藏鐵路的技術難度有三個:
1)凍土層達20米:青藏鐵路路軌是鋪設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路基下是多年凍土層,有的地方凍土層一度厚達20多米;凍土層在季節升高時會融化下降,寒冷的冬季節凍結膨脹,因此,一起一降會嚴重影響鐵路路基的穩定。而青藏鐵路要經過凍土地段長達550公里,是整個青藏高原鐵路全長的50%。
2)生態十分脆弱:青藏高原由於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土層淺薄貧瘠,生態十分脆弱,假如遭受人為破壞,幾乎不可能再恢復。因此,鐵路建設工程用於環保方面投資預計達20多億元,占工程總投資的10%左右,環保投資和所佔比例如此之大,在國內建設史上尚屬首例。
3)高寒缺氧:高原上氧氣稀薄且氣溫低,而且空氣稀薄,在如此特殊氣候條件施工,對施工人員和施工設備都是一種非常嚴峻的考驗。在施工中,中國工程師們通過發明,創造出新技術,加強了電器系統的耐低溫性能,提高了動力系統的供氧量,使得這些設備變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原工程設備。
青藏鐵路是全亞洲第一條完全基於先進GSM-R通信系統的鐵路。
七、汽車電池技術:中國擁有世界一流的汽車電池技術。電動汽車是未來各大方縣交通工具,中國的比亞迪是世界最好的電池製造和整車設計公司之一。比如其「刀片電池」,是一種採用了新結構新工藝的磷酸鐵鋰電池,其技術創新點主要在於充分利用磷酸鐵鋰電池安全性好的特點,在電池系統設計中取消中間層次的模組,可以明顯提高其系統的體積能量比和重量能量比。其意義在於可以拓展磷酸鐵鋰電池在新能源車用汽車上的應用空間。
比亞迪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掌握了一流的動力電池生產製造技術,因此開發生產出「刀片電池」。清華大學歐陽明高教授科研團隊,對於動力電池系統安全性的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於「刀片電池」的研究開發,也做出了重大貢獻。
八、移動通信技術:中國的5G技術全球領先。華為5G專利數世界第一,中國總的5G必要專利數世界第一。因此,從國際標准、技術專利、產業能力這三個客觀指標的對比來看,中國的5G產業已超越美國處於全球第一的位置。
全世界有500多萬座4G基站,其中中國就有近400萬座,占據了全世界的一多半。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目前華為公司是世界范圍內公認的在5G通信領域擁有最強技術水平的公司。據最新統計顯示,在最新的5G R16標准上,中國主導21個標准,佔了全部項目的40%,位列世界第一。
中國在5G市場,2020年國內相關投資將高達1000億元,力爭超額完成全年30萬個5G基站的目標,中國占據全球5G基站總數的份額將達到50%。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早前曾經表示,「對於6G研究,我們也是領先世界的」,他表示對於6G很可能在10年以內就會投入使用。
九、深潛器建造技術,中國的蛟龍號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深潛器,可以下探水下7000米的深度。蛟龍」號採用特製鈦制船體,能承受強大的深海壓力。中國的「蛟龍」號正在創新改進後能夠抵達幾乎全世界海域的底部,將使中國超越日本、俄羅斯、法國和美國,成為「深海潛艇俱樂部」中的佼佼者。
蛟龍號的突出特點:1)中國潛水器在世界上同類型中具有最大下潛深度達7000米,該潛水器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大海域使用; 2)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功能,為完成高精度作業任務提供了可靠保障;3)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測能力,可以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探測海底的小目標;4)配備多種高性能,確保載人潛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環境或海底地質條件下完成保真取樣和潛鑽取芯等復雜任務。蛟龍」號採用特製鈦制船體,能承受強大的深海壓力。
中國潛水器的三大突破:首先近底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其次是高速水聲通信;再次是充油銀鋅蓄電池容量被譽為"蛟龍"號的三大技術突破。能夠做到精確地"懸停"。在世界上所有潛水器中,還沒有國外深潛器具備這樣的功能。此外,中國科學家們研發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採用聲納通信。
十、超大型開鑿山體隧道的設備製造技術:中國的大型盾構機技術全球第一,在世界上一機難求。
中國被世界稱為基建狂魔,最大盾構機今年在長沙下線!此盾構機直徑16.07米,命名「京華號」,用於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重4300噸、長150米,一次性開挖隧道斷面近6層樓高,是當之無愧的的國
❼ 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科學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探索性。科學研究就是不斷探索,把未知變為已知,把知之較少的變為知之較多的過程;這一特點決定了科研過程及其成果的不確定性。要求科研的組織計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2)創造性。科學研究就是把原來沒有的東西創造出來,沒有創造性就不能成為科學研究;這一特點要求科研人員具有創造能力和創造精神。
(3)繼承性。科學研究的創造是在前人成果基礎上的創造,是在繼承中實現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科研人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學的知識,才有資格和可能進行科學研究。
(4)連續性。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性的活動,必須連續不斷地進行;這一特點決定了在科研組織管理中,要給科研人員指供充分必要的條件。才能獲得較高的效率並取得成果。
❽ 科學技術有哪些特點
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力的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大的提高了我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的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為人類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路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載體。同時,它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永無止境的發展及其無限的創造力,必定還會繼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因歷史時期而不同,從技術領先到科學領先發展,從技術與科學分離到科學與技術精密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更加使科學的基礎研究與技術的應用開發之間的時間縮短,尤其系統科學的誕生,導致了自動化、計算機、通訊技術從科技到產業化的迅速轉化,而系統科學應用於生物醫學又導致了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之間偶合,將迅速導致系統醫學與系統生物工程的應用,從而導致個體化醫學、轉化醫學與醫療工程化系統的生物醫學與生物工業革命,使科學技術越來越凸顯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生產力。
二、科學技術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同時也會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影響和作用。從經濟、軍事、政治和社會進步等幾個方面來看,其作用是:
(1)、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目前,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2)、軍事上的戰鬥力。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強國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3)、政治上的影響力。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個籌碼和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4)、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問題。
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哪些科研亮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研亮點?很多啊。據2016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近年在量子信息、單分子科學、高溫超導、納米科學、地球環境、生命與健康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關成果先後入選由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世界科技進展」1次、「中國十大科技進展」13次,美國(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5次;量子信息、鐵基超導成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礎研究代表成果(共3項)。
❿ 中國現階段的科研環境如何
引言:因為現在推崇的都是科技強國以及科技興國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所以現在十分重視科研問題。而且中國現在的科研環境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國現階段的科研環境是很好的,因為國家的重視以及科研人員自身的努力,將科研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研所,以科研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當你想從事科研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知道科研是一份十分辛苦的工作,因為他不不僅要沉下心來,而且苦心鑽研且有壓力的存在。雖然科研的環境是枯燥的,但是科研的成功是有意義的。當你在工作方面取得十分優秀的成果,是令人開心興奮且羨慕的。想從事科研工作的同學,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