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武漢大學標本館的動物標本館
武漢大學標本館源自福州唐春營家族,採用歐式技法製作標本。1928年,唐春營四子唐啟秀進國立武漢大學,擔任動物技
師。唐啟秀和兒子唐瑞昌於1929年創建了動物標本館。武大西遷樂山時期,唐瑞昌搜集到了大量的標本。1950年代到60年代,他帶領其子唐兆子及其工作人員輾轉大江南北,足跡遍及西雙版納、大小興安嶺和新疆阿爾泰山區,採集了大量標本。現任館長唐兆子,其子唐健亦在標本館工作。該館先後接待過李光耀、喬石、李鐵映等要人。 崖鴿(製作於1911年,是中國保存最久的標本之一)
柱頭蟲、文昌魚(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進化到高等的脊椎動物的中間過渡類群)
泥螈、虎螈(從魚類進化到兩棲類的中間型動物)
始祖鳥化石模型(從爬行類進化到鳥類)
鴨嘴獸(從爬行類進化到哺乳類的「活化石」)
在動物學、生態學上具典型代表的動物:七鰓鰻、美洲肺魚、避役、盲蛇、兩頭蛇、鴕鳥、鴯鶓、幾維、蜂鳥、大袋鼠等
在中國自然界已難尋足跡的珍稀種類:中華鱘(長達4米)、白鱀豚、揚子鱷、中華秋沙鴨、紅腹錦雞、白頸長尾雉、褐馬雞、朱䴉、黃腹噪眉(全國只有3個)、金絲猴、倭蜂猴、大熊貓等 1990年,獲得武漢市科協「首屆武漢市科技博覽會」獎
1995年,武漢市委、市政府授牌「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6年,武漢市環保委員會掛牌「武漢市環境教授基地」
1997年,武昌區科協掛牌「武昌區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參與《神農架》、《湖北省重點保護動物圖譜》的編寫工作
㈡ 國內最大鰉魚標本108歲重1128斤,製作標本的過程麻煩嗎
相當麻煩的。大部分動物標本製作師都會採用的一種動物標本製作方法叫做“標本剝制術”,它應用較廣泛,可用於鳥類、獸類、魚類、爬行類、兩棲類甚至一些無脊椎動物(例如軟體動物等)。
㈢ 中國三隻鴨嘴獸標本在哪
鴨嘴獸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動物]之一,它是未完全進化的哺乳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動物之一;18世紀後期,喬治·肖收到鴨嘴獸標本,以為這種生物是惡作劇的產物,後於1799年命名。鴨嘴獸嘴和腳像鴨子[脊椎動物],而身體和尾部像海狸。2500萬年前就已出現,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亞。由於鴨嘴獸數量較少且分布較小,故暫未發現亞種。2019年2月,中國湖北地區首次發現了2個與現生鴨嘴獸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
㈣ 國內最大鰉魚標本108歲重1128斤,你知道標本是怎麼製作的嗎
動物的標本是採取物理或化學手段對動物整體或者部分進行製作處理。種類主要有:浸制標本,剝制標本,骨骼標本,干制標本,玻片標本等等。
在黑龍江佳木斯撫遠魚博物館內,放有一條重1128斤年齡108歲的鰉魚標本。 這條鰉魚標本成了撫遠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國內最大鰉魚標本:108歲重1128斤
黑龍江佳木斯撫遠魚博物館內有一條重1128斤,年齡108歲的黃魚,工作人員介紹,由於這條黃魚標本的體積龐大,製作過程很繁瑣,歷時半個月才完成。
這條黃魚標本是國內最大的標本,因此成了撫遠於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動物標本製作過程,是採取物理或者化學手段對動物的整體或者部分進行製作處理的一個過程。
原來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來的這些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是花費了工作人員眾多的時間和精力製作出來的,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的感官的愉悅。
㈤ 我國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動物
1、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2、白鱀豚
白鱀豚(學名:Baiji,Lipotes 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游。
3、揚子鱷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Fauvel,1879),或稱作鼉(tuó),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
4、朱䴉
朱䴉(學名:Nipponia nippon)古稱朱鷺、紅朱鷺,朱䴉系東亞特有種。中等體型,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繁殖期時用喙不斷啄取從頸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塗抹到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羽毛上,使其變成灰黑色。
5、金絲猴
金絲猴(拉丁學名:Rhinopithecus),毛質柔軟,鼻子上翹,有緬甸金絲猴、怒江金絲猴、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6種,其中除緬甸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外,均為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
㈥ 國內最大鰉魚標本108歲重1128斤,標本是如何做成的
黑龍江佳木斯,撫遠魚博館內放有一條重1128斤、 年齡108歲的鰉魚標本。
工作人員介紹,由於這條鰉魚體積龐大,製作過程很繁瑣,歷時半個月才完成。
由於這條鰉魚是國內最大的標本,也成了撫遠魚博館的“鎮館之寶”。
例如一般鳥類的剝皮是從腹部剖開,但鸕鶿因腹部脂肪較多,在腹部開口易污染羽毛,就可改為從背部剖開。
除此之外,在製作標本的過程中也會有所不同,有很多種製作方法,例如在製作鳥類標本時就有從胸部剖開和腹部剖開的區別。
只要做好的標本能形象逼真,符合生態、栩栩如生,就是件完美的作品。
㈦ 北京自然博物館里都有哪些一級二級保護動物標本
許多標本在國內、國際上都堪稱孤品,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米的巨型井研馬門溪龍化石亞洲象標本、朱德同志轉送的鱷魚標本等各類禮品標本。其中比較珍貴的還有紐西蘭坎特伯雷國家博物館贈送我國的恐鳥骨骼標本,這種地球上巨大的鳥已經於1885年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滅絕,而這件標本也是保存在我國的唯一的恐鳥標本。
為了更好地向公眾展示這些珍貴標本,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以生物進化為主線,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以及與環境的關系,構築起一個地球上生命發生發展的全景圖。古生物陳列廳向我們展示了生物的起源和早期的演化進程,透過化石的印痕,人們似乎又看到了已經滅絕的生物。這些生物的遺跡,似乎帶領人們穿越時空,聆聽來自遙遠太古代的聲音;而植物陳列廳又似一部綠色的史詩,敘述著植物億萬年的演變。由水生到植物登陸,即使是一朵花的盛開,即使是一粒種子的傳播,都蘊藏了無數的奧秘,留給我們無數的疑問;動物陳列廳,則向我們講述了這些「人類的朋友」身上的奧秘,這里將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及其生態環境還原再現,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動物之美,動物界的神奇;人類陳列廳,讓我們一睹人類由來的壯闊歷史。由猿到人,歷經萬年,才有今日的容顏。一個人的誕生,看似平淡無奇,卻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中國唯一的恐龍木乃伊化石、北極熊、犀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