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內蒙的火山怎麼形成

中國內蒙的火山怎麼形成

發布時間:2022-07-13 02:54:52

① 為什麼內蒙高原 是我國最大的火山群

內蒙古高原亦為中國晚新生代火山活動較頻繁地區。在大興安嶺新華夏隆起帶和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截接部位之北側,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的內蒙古高原中部,發育有大片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期的玄武岩組成的熔岩台地,總面積約1.2萬多平方公里,規模僅次於長白山區。台地上規律地排列著許多第四紀死火山錐。按其分布的可分為3片:巴彥圖嘎熔岩台地集中於中蒙邊界,至少有40餘座火山;阿巴嘎火山群規模最大,熔岩台地之上有206座成截頂圓錐形、鍾形、馬蹄形、不規則形火山錐;達來諾爾熔岩台地面積約3100平方公里,102座火山錐成華夏向雁行式排列有序。以上均為新第三紀寧靜式裂隙噴溢到第四紀後逐漸轉為多次強烈的中心式噴發而形成。內蒙古高原南部的集寧周圍直至山西右玉、大同,及張北漢諾壩玄武岩台地一帶,稱察哈爾火山區。該區恰值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與大興安嶺新華夏構造帶之截接部位,又為祁呂東翼反射弧的斜接所復雜化。所以,玄武岩台地的分布明顯受控於北東向及東西向構造。該區熔岩面積很大,如察哈爾熔岩台地面積約4400多平方公里,但後期火山活動規模及火山錐數目均遠不及高原中部。第四紀火山錐僅分布在玄武岩台地的南北兩側,如大同火山群可見保存完好的火山錐10餘個,另外還有由9座火山組成的馬蘭哈達火山群和由7座火山組成的岱海南部火山群。據推斷該區火山活動始於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到更新世末甚至全新世方結束。

② 察哈爾火山群海子的形成過程

察哈爾火山群海子的形成過程:察哈爾火山,因位於察哈爾右翼後旗和察哈爾右翼中旗一帶而命名。火山群分為兩部分,一是烏蘭哈達火山,就是我們普通概念中的火山群,熔岩流等噴出物圍繞著其火山噴發口堆積而成的山丘,火山錐高聳於地面。二是黃花溝的火山,噴發為相對寧靜式的玄武岩噴溢,形成所謂夏威夷式火山:岩漿溢出後火山口塌陷,繼而積水成湖,形成當地人所稱的「海子」。
黃花溝火山群活動時期主要為晚更新世,火山噴發主要為相對寧靜式的玄武岩噴溢,形成眾多夏威夷式火山。大量岩漿溢出後,火口有一定塌陷,並積水成湖,形成當地人所稱的「海子」,由於「海子」低於地面,也稱「地池」。有些「海子」是熔岩隧道塌陷後而成的塌陷坑。據不完全統計,黃花溝火山群有「99個海子」。
察哈爾火山群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後旗至察哈爾右翼中旗一帶,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火山構造上隸屬於大興安嶺——大同第四紀火山噴發帶。
火山群組成
察哈爾火山群屬於國內外罕見的大陸裂隙式火山群,直到2012年才被國內外火山學界所知。其主要由典型火山形態的烏蘭哈達火山群和罕見的夏威夷式黃花溝火山群兩大部分組成。它們是內蒙古高原南緣所發現全新世(距今1萬年)有過噴發的唯一火山群,這意味著這些火山很年輕,火山形態遭受風化、剝蝕的時間不長,體型保持較好。火山群周邊形成的岩熔地貌有石河、石湖、石海、石浪、石禽、石獸等,五彩斑斕的岩花點綴著草原山川,造就了特有的火山草原奇觀。

③ 火山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火山是怎樣形成的

1991年,日本、菲律賓的火山相繼爆發,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人們不禁想起,公元79年8月24日,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將整個龐貝城及七萬居民統統埋在火山灰中的歷史慘劇。

那麼,火山究竟是怎樣形成的,人類能准確地預報或制止火山的爆發嗎?許多科學家正在盡力探索這一問題,有的科學家甚至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科學家們認為,驅動火山活動的能量深深地隱埋在地下65公里到80公里處,而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井是80年代蘇聯打成的,深12公里。科學家現在還不可能將實驗儀器置於理想的深處,去探測火山爆發之源。目前,研究火山的主要方法有:採用軌道衛星、計算機和高度精密的儀器對噴發中的火山進行觀測、收集並分析各種數據;在實驗室對火山口的岩石和火山噴發生物進行分析或做模擬實驗以推測火山爆發的機制。

近年來,科學家們提出了幾種火山形成的假說,主要有:

板塊理論。六十年代中期興起一種新的大地構造理論——板塊結構理論。它認為岩石圈的構造單元是板塊。全球可被劃分為六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火山學家根據這一理論認為,當組成地球最外層的巨形岩石板塊之間發生碰撞及擠磨時,俯沖帶的溫度大幅度上升,甚至達到使地殼下面的岩石發生部分熔融的程度,從而導致火山的形成。由於世界上絕大部分火山都分布在各個板塊的邊緣地帶,看來這種解釋是合理的。

熱點理論。夏威夷群島火山是人們研究較多的火山。但夏威夷群島離最近的板塊邊緣有3200公里。顯然用板塊理論釋解釋是行不通的。熱點理論認為,夏威夷群島是由地球內部一個神秘的「熱點」形成的。當太平洋板塊在這個熱點上移動時,板塊底層岩石就被熔化,藉助地下的壓力侵入到地殼上部形成岩漿庫,最後變成火山。這一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夏威夷群島形成的過程,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對於熱點是產生於地核深處還是局限於該地區地殼底部尚有爭論。

此外,有的火山學家研究了冰川變化與火山活動的關系,較好地解釋了冰島、潘特萊里亞島火山的活動。

總之,目前尚未找到,或者可能根本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理論可以解釋世界各地的火山為什麼會噴發。也許不同地區的火山有著不同的成因。

二、地震的成因與類型

根據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可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等四種類型。

(一):構造地震(Tectonic Earthquake)

由構造運動所引發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此種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世界上絕大多數震級較大的地震均屬此類型。此類地震的特點為活動頻繁,延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而破壞性也最大。因此,構造地震多為地震研究的主要對象(圖7-5、圖7-6)。例如921集集大地震及最近新疆巴楚的大地震均屬此類。

(二):火山地震(Volcanic Earthquake)

由火山活動所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及其揮發物質向上移動,一旦沖破火山口附近的圍岩時即會產生地震(圖7-7)。此類地震有時發生在火山噴發前夕,可成為火山活動的前兆。有時直接伴隨火山噴發而發生。通常火山地震的強度多不太大、震源也較淺,因此,其影響的范圍也較小。此類地震為數不多,主要見於現代火山的分布地區(圖7-7及圖7-8)。

(三):陷落地震(Depression Earthquake)

石灰岩地區,經地下水溶蝕後常可形成許多地下洞坑,如果坑洞不斷地擴大,最後導致坑洞的上覆岩石突然陷落,由此所引起的地震稱為陷落地震。此類地震震的源極淺,影響范圍很小,主要見於石灰岩及其它易溶岩石地區如岩塩、煤田發達的地區(圖7-9及圖7-10)。

(四):誘發地震

由人為因素所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例如水水庫地震和人工爆破地震等。水庫地震為由水庫蓄水而引發的地震。因為水庫蓄水後,厚層水體的靜壓力作用改變了地下岩石的應力,加上水庫中的水沿著岩石裂隙、孔隙和空洞滲透到岩層中,形成潤滑劑的作用,最後導致岩層滑動或斷裂,並進而引起地震。此種地震的起因為水庫的壓力,但地震形式為屬於斷層地震。地下核爆炸時產生的短暫巨大壓力脈沖,也可誘發原有的斷層再度發生滑動因而造成地震。

④ 吉布地火山高原的形成

吉布地火山高原又稱為吉布地熔岩高原。由大量粘度很小的基性玄武岩漿溢出地表,廣大面積的地表被覆蓋,一般表面平坦,一望無際。當基性岩漿沿裂隙或火山口溢出地面時,就形成熔岩流。

固結後的熔岩,由於抗蝕力比較強,往往形成熔岩高原。這種熔岩高原必須是在地球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漫長的時間,岩漿多次大規模噴溢才能形成。面積很大,表面平坦,一般多為玄武岩構成。可有一次或多次熔岩流出形成。

一般分為兩種:一是從地殼的巨大裂隙或裂隙群中向外漫溢,如印度德於高原;一是從許多狹小裂口中溢出,由扁平的盾狀火山集合而成,如朝鮮蓋馬高原。

(4)中國內蒙的火山怎麼形成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在距今六千萬年以來的新生代,由於喜馬拉雅地殼運動的影響,在中國的內蒙古地區,隨著地殼的抬升,伴隨著大規模的玄武岩漿,沿著裂隙帶噴溢,它們充填了大量低窪地帶,覆蓋了大片丘陵,形成熔岩台地,誕生了內蒙古高原。

這里要說明的是,這種熔岩高原必須是在地球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漫長的時間,岩漿多次大規模噴溢才能形成,在短短的人類歷史中,我們是不可能親眼見到的。

舉例

當基性岩漿沿裂隙或火山口溢出地面時,就形成熔岩流。固結後的熔岩,由於抗蝕力比較強,往往形成熔岩高原,如印度的德干高原等。

玄武岩漿沿裂隙活動溢出,向四周廣泛流動而由熔岩被形成的高原。面積可達幾千至幾萬平方千米,厚達幾百米至幾千米。世界上主要熔岩高原:印度的德干高原、美國的哥倫比亞高原、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熔岩高原

⑤ 火山和地震是什麼原因形成的

1、地震屬於地質活動,還有火山、滑坡、泥石流等。主要是由於地殼內部的岩漿活動引起的地殼破裂錯位導致的。

2、地球內部都是些熔熔物質,他們平常都比較穩定,當內部壓力過大,出現不穩定時,就會從地殼薄弱處噴出。地震就是地殼破裂的反應,一般破裂處叫做震源,震源越深,震級越小,裂度越小,嚴重的就會出現火山。

3、火山是地中常見的地質現象。地殼之下100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成份的熔融狀硅酸鹽物質,即岩漿。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沖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4、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⑥ 揭開內蒙古阿爾山火山群的神秘面紗 活火山還會爆發嗎

揭開內蒙古阿爾山火山群的神秘面紗 活火山還會爆發嗎?

說起火山,人們都會想起義大利埃特納火山,美國夏威夷火山,日本富士山。國內的火山,長白山、騰沖、五大連池的火山群都名聲在外。

然而,你不知道,內蒙古的阿爾山景區,那裡的火山遺跡達3653.21平方公里,現已發現的50餘座火山錐,19個高位火山口,4座活火山,1處13公里長的火山斷裂帶,以及數百個火山丘。

隨著城市規劃布局的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進步、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阿爾山逐步成為了具備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網路的旅遊口岸城市。

除公路外,阿爾山機場已開通阿爾山至北京、呼和浩特、包頭、西安、天津、哈爾濱、烏蘭浩特、滿洲里等航線;鐵路已開通直達沈陽、海拉爾、烏蘭浩特的客運列車,前往阿爾山變得愈加便捷。

⑦ 內蒙地質條件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 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 221公里。

[地質]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I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全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 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 、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 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佔全區總面積53.4%,山地佔 20.9%,丘陵佔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氣候]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 ,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 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l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 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 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 ,光能資源非常豐富, 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 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 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 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水文]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l 000餘條,祖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l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l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 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 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地表水]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 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 。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 億立方米。

[地下水]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l%。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土壤]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 351種,分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 167種(種子植物2 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於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 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勢作用十分明顯。

⑧ 我國內蒙古高原南部為什麼有火山分布形成原因是什麼

那些都是地質歷史時期的死火山了,大概在遠古時代,人類還沒出來之前,那裡的地殼很薄弱,是岩層不穩定地帶。

⑨ 閱讀實例 內蒙古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

一、區域火山岩概況

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位於錫林郭勒盟中部錫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境內,火山群面積約9300km2(圖3-3),其中晚第四紀火山約300座,是中國東部第四紀玄武岩分布面積最廣、火山數量最多的火山群之一。

晚更新世早期主要形成瑪珥式火山,火山具有特徵的雙輪山地貌景觀,錐體直徑一般為3~4 km,大者約6.5 km,火口直徑多為2~4 km,火口深一般20~50 m。如車勒烏拉火山,直接坐落在上新世寶格達組紅色砂泥岩之上。下面形態近圓形,外輪山為瑪珥火山錐,直徑約5.5 km,錐高約80 m,由基浪堆積火山碎屑物構成。

火山碎屑物堆積厚度較大,韻律層理、大型低角度交錯層理、平行層理以及層理下陷構造發育。在錐體東南側,見有發育良好的增生火山礫,火山礫呈圓球形,直徑一般為5~10 mm。基浪堆積物上部夾有較多降落堆積的火山渣,反映爆發過程中「水」逐漸減少,並向岩漿爆發轉變。

內輪山由降落-濺落堆積物構成,形成降落-濺落錐,錐體下部為降落火山渣,上部為濺落堆積的熔結集塊岩。內、外環之間的凹槽是殘留的瑪珥火山,直徑約4 km。內輪山中心為岩漿噴發的復式火山口,其中發育兩個噴火口(圖3-4)。濺落噴發後有少量鹼性橄欖玄武岩溢出,注入瑪珥火口內,形成火口熔岩湖。火山噴發過程早期為強烈的射氣-岩漿爆發,晚期均轉變為弱岩漿爆發,最後為玄武質熔岩流的溢出,噴發方式的轉變,反映了岩漿與水相互作用以及岩漿上升速度和溢出率的變化過程。瑪珥式火山在諾敏河和阿爾山-柴河火山群內均很發育,但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內規模最大。

圖3-3 內蒙古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地質簡圖

(據白志達等,2012,有修改)

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處於內蒙古華力西褶皺帶。基底岩性主要為溫都爾廟群變質岩和華力西侵入岩,局部為二疊紀火山-沉積岩建造,這些岩石含水性差。新生代蓋層主要為厚約30 m的上新世寶格達烏位組紅色砂泥岩。寶格達烏位組砂泥岩和基底岩石之間淺層地下水較豐富。另外,瑪珥火山分布區晚更新世早期仍是殘留湖盆,這是淺層地下水的重要來源。當熾熱岩漿上升與淺層地下水相遇時,岩漿與水相遇作用,發生劇烈爆炸。由於爆炸的深度淺,又有足夠的水供給,爆發的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故形成的瑪珥火山規模巨大。

晚更新世晚期火山主要分布在阿巴嘎旗以北的一、二級玄武岩台地和錫林浩特以南的熔岩台地上。火山類型主要為斯通博利式,次為夏威夷式,形態總體保存尚好。夏威夷式代表性火山有溫都爾楚魯圖、愛榮朵花、塔扎音花等。如溫都爾楚魯圖火山,由山盾形熔岩錐和扇狀熔岩流組成,熔岩錐低緩,直徑約1.5 km,錐體上有少量熔岩噴泉式噴發的濺落堆積物,火口較圓,直徑約0.5 km,總體呈淺盆狀。熔岩流早期主要向東漫流,晚期主要向南、北流淌,不同期次熔岩流單元相互疊置構成約40 km的盾狀熔岩台地。斯通博利式代表性火山有阿巴嘎旗東部的巴達爾烏拉、布爾罕特等火山。

火山錐大多為復合錐,由早期降落渣錐和晚期噴發的濺落錐疊置而成,直徑一般在600~1500 m之間。火口多呈碗狀,直徑約200~500 m。部分錐體在熔岩流溢出過程中被裂解破壞,形成馬蹄形。個別火口由熔岩充填,形成火口熔岩湖。熔岩流分布面積一般為20~50 km2 ,大者如巴達爾烏拉火山約100 km2 ,厚度約5~15 m。

圖3-4 阿巴嘎火山群地質圖

(據白志達等,2012,有修改)

1—風積沙土;2—全新統湖沼積淤泥;3—上更新統濺落堆積;4—晚更新世玄武岩;

5—上更新統火山碎屑流;6—濺落堆積物;7—玄武岩;8—基浪堆積物;9—噴火口;

10—濺落錐;11—瑪珥式火山口;12—產狀;13—凹坑/水體

全新世火山目前能確定的僅有鴿子山火山,位於火山群東南隅,是阿巴嘎-錫林浩特火山群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玄武質火山。火山由碎屑錐、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席組成。錐體形態完整,雄偉壯觀,由早期的降落錐和晚期濺落錐復合而成。錐體平面上呈橢圓形,長軸呈NE向,直徑約1.5 km,短軸直徑約為1.2 km,高度約121 m;錐體中心為多次塌陷形成的破火口,火口內壁陡直,破火口深度約141 m。錐體西側及北東側出露兩個仍保留了原始形態的熔岩溢出口。熔岩流受地形控制,總體由北向南流淌,局部熔岩流覆蓋在全新世沼積物之上,分布面積約50 km2。熔岩流類型為結殼熔岩,表面光滑,繩狀和木排狀構造發育,局部地段發育較多保存完好的噴氣錐。早期岩流單元流動距離遠,長約18 km,寬度一般為3~4 km,厚度一般為8~12 m,前緣厚度較小,多為1~2 m。晚期熔岩流流動距離短,但岩流厚度較大。火山碎屑席主要分布在錐體的東側,厚度由錐體向外逐漸減薄。火山活動早期為爆破式噴發,形成火山渣錐和碎屑席,屬亞布里尼型噴發;晚期主要為溢流式噴發,形成濺落錐和大規模熔岩流。

二、鴿子山火山岩

鴿子山火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東南,地處內蒙古高原中部,是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中一座保存完好的火山。鴿子山火山為中心式玄武質火山。火山由錐體、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席組成(圖3-5)。

圖3-5 鴿子山火山地質簡圖

(據白志達等,2012,修改)

1—全新世鹼性玄武岩;2—北溢出口熔岩流(1~5岩流單元);3—西溢出口熔岩流;4—晚更新世末-全新世火山渣;5—全新世沼積物;6—晚更新世玄武岩;7—晚更新世火山渣;8—噴氣錐;9—噴火口;10—破火口;11—盾形熔岩錐;12—濺落錐;13—熔岩穹丘(錐);14—降落渣錐;15—寄生火山錐;16—熔岩流塌陷溝;17—火山碎屑席大致范圍(厚度>5 cm);18—岩流單元界線;19—噴氣錐分布范圍;20—地質界線;21—岩漿溢出口;22—岩流流向

火山錐體形態完整,雄偉壯觀,熔岩流受地形控制,總體由北向南流淌,火山碎屑席主要分布在錐體東側。火山產物主體疊置在晚更新世玄武岩台地之上,局部熔岩流覆蓋在全新世沼積物之上。火山岩分布面積約55 km2

1.火山錐體結構

鴿子山火山錐體保存完好,遭受風化剝蝕程度很低,基本保留了原始面貌。由降落堆積和濺落堆積物構成(圖3-6),濺落堆積的熔結碎屑岩疊置在降落火山渣之上。錐體平面上呈橢圓形,長軸呈北東向,直徑約為1.5 km,短軸直徑約為1.2 km,高度約121 m,體積約0.106 km3,錐體中心為多次塌陷形成的破火口(圖3-6,圖3-7),火口內壁陡直,破火口深度約141 m。

圖3-6 鴿子山火山錐體結構圖

(據白志達等,2012,有修改)

1—全新世玄武岩;2—全新世熔結集塊岩;3—晚更新世末-全新世降落火山渣;4—全新世崩落堆積;

5—崩落堆積;6—晚更新世玄武岩;7—降落錐;8—濺落錐;9—熔岩穹丘;10—破火口;

11—岩牆;12—岩漿溢出口;13—陷落坑;14—岩流流向

(1)降落堆積

是錐體的主體部分(圖3-6,圖3-7),由降落的火山渣、少量熔岩餅和火山彈等組成,構成早期的降落錐。錐體坡度約20°~25°,西南坡較陡,北東坡相對低緩(圖3-6)。鬆散火山渣為碧玄質,呈黑色或鋼灰色,垂向上粒度變化較大,平均在1~2 cm之間,大者可達5~10 cm,總體錐腳部位粒度最粗。火山渣多為浮岩狀渣塊,氣孔含量較高,多呈圓形,孔壁光滑新鮮。堆積物層理較發育,但層系的厚度變化較大,反映噴發強度的韻律性變化頻繁。少量熔岩餅多呈不規則狀或扁豆狀,長軸30~60 cm,大者約120 cm,塑變強烈。少量火山彈主要堆積在錐腳部位,多呈橢圓形,部分由於噴發過程中沿彈道軌跡運移旋轉而呈紡錘形或麻花狀,火山彈直徑一般在15~30 cm之間,大者可達85 cm。

圖3-7 鴿子山火山錐體剖面圖

(據白志達等,2012,有修改)

1—晚更新世末—全新世降落火山渣;2—全新世濺落熔結集塊岩;3—晚更新世黃土;

4—晚更新世玄武岩;5—全新世玄武岩;6—基底岩石;7—輝綠岩牆;8—崩落堆積

(2)濺落堆積

疊置在降落火山渣之上(圖3-6),構成晚期的濺落錐,直徑約800 m,地貌上相對陡峻,坡度25 °~30 ° ,由黑色或褐紅色熔結集塊岩構成。火山彈、熔岩餅和塑性熔岩團塊濺落在火口沿上,相互焊接形成特徵的熔結結構。熔結集塊岩局部具清晰的流動特徵,上部還發育有較大的空洞,洞壁上見有熔岩鍾乳,表明濺落碎屑物堆砌的速度較快,堆積後溫度仍然很高。局部熔結集塊岩中見有硫黃礦化,反映火山噴發晚期有噴氣(H2S)作用發生。

錐體西側和北東側形成兩個岩漿溢出口,西側溢出口已塌陷,使錐體西垣堆積物整體陷落,形成直徑約50 m,深約30 m的漏斗狀深坑。北東溢出口在岩漿溢出過程中裂解破壞了錐體,使錐體呈缺口狀(圖3 -7a),裂解後的錐體堆積物被熔岩流拖曳到1 km以外。

火山錐體東南發育一系列波狀或不規則狀分布的火山碎屑堆積物(主要為火山渣、少量火山彈),是崩落堆積的產物。崩落堆積物呈扇狀展布,扇軸長約500 m。崩落堆積物是由於晚期火山噴發時,使早期火山錐體橫向爆崩的結果。

(3)破火山口

鴿子山火山由於火山噴發強度較大、噴發歷史較長、活動的階段性明顯、岩漿溢出率較高、深部岩漿房被多次抽空,使火口發生了多次塌陷作用,形成了破火口(圖3 -6,圖3-7);破火口內壁陡直,直徑約為450 m。破火口內堆積物主要為濺落及降落碎屑物,局部發育厚度很小的熔岩流,熔岩流由韻律性岩流單元組成,岩流單元單層厚度小,僅3~5 cm,有些疊置呈孤立的熔岩小穹丘,反映火山活動晚期岩漿的噴溢頻率較高,但溢出率極低,黏度較大。此外還見有火山活動末期侵出的小熔岩穹丘,這些穹丘的發育,標志著鴿子山火山活動的結束。破火口內環狀斷裂發育(圖3-7),不同斷裂差異運動使火口呈階梯狀,沿斷裂有碧玄岩岩牆侵入於熔結集塊岩中,岩牆寬約2 ~5 m,緻密堅硬,產狀近直立,發育水平柱狀節理。

2.熔岩流

濺落堆積之後,由於火山通道打開,岩漿溢出率增大,火山活動方式轉入大規模岩漿溢流階段。熔岩流由西側和北東側兩個溢出口溢出,受地形影響,總體向南流淌,充填於溝谷和低窪地帶,覆蓋面積約48 km2 ,體積約0.62 km3。西側溢出口溢出的熔岩較少,熔岩流先向北流動,然後轉向南流淌,流動距離短。北東側溢出口岩漿溢出率較高,溢出的熔岩流繞過鴿子山火山錐體先向北東流動,後轉為向南流淌,並覆蓋在西側溢出口溢出的熔岩流之上。北東側溢出口溢出的熔岩形成五個岩流單元,早期岩流單元流動距離遠,長約18 km,寬一般3~4 km;前緣由於受高地阻擋,又分向東、西兩側流淌,東側岩流直接覆蓋在全新世沼積物之上。熔岩流厚度在近緣及中部較大,一般為8~12 m,前緣厚度較小,多為1~2m。晚期熔岩流規模明顯減小,流動距離短,但岩流前緣厚度較大,第5岩流單元僅分布在近火口地帶,反映從早到晚岩漿的溢出率逐漸減小,黏度在增大。

圖3-8 鴿子山熔岩流中的噴氣錐

熔岩流類型主體為結殼熔岩,熔岩流表面光滑,局部繩狀、木排狀構造清晰。岩流的面積與厚度比很大,反映岩漿黏度較小。晚期局部發育渣狀熔岩。在阿敦楚魯一帶以及阿爾都貴烏拉晚更新世火山的西北側熔岩流中發育較多保存完好的噴氣錐、噴氣碟或噴氣塔(圖3-8)。噴氣錐高度一般在40~90 cm之間,最大的可達170 cm,直徑大多在3~4 m之間,小者約1 m,大者可達7 ~8 m。噴氣碟高度很低,一般為40 ~60 cm,直徑2 ~3 m,形如碟子,故稱噴氣碟。少量呈塔狀,中心噴氣口幾乎封閉,僅有很小的噴氣孔,可稱噴氣塔。噴氣錐由瓦片狀熔岩構成,不同薄熔岩片呈疊瓦狀堆砌,單層厚度變化不大,一般為1~2 cm,反映發生噴氣作用的能量每次大小相近。大多數噴氣錐由20 ~30個岩片堆砌構成,錐體內壁多發育熔岩刺或熔岩鍾乳,部分噴氣錐中心堆積有類似濺落堆積的塑性熔岩渣塊。噴氣錐的形成與熔岩流的流速、厚度、體積、黏度以及熔岩流流經的地理條件等因素有關(靳晉瑜等,2006;趙勇偉等,2008)。野外考察表明,鴿子山噴氣錐主要分布在地形相對平緩、熔岩流厚度不大的區域,且熔岩流堆積在沼積物之上,反映熔岩流曾流經沼澤窪地。當高溫熔岩流流經沼澤等富水濕地時,熔岩流下部的水體將被氣化,水蒸氣局部富集,壓力不斷增大,此時如果熔岩流流動速度足夠緩慢,甚至停滯時,當壓力達到一定限度,就會沖破上覆熔岩流表面而形成噴氣孔;周期性的噴氣作用,將沖破的熔漿碎片噴到岩流表面,堆砌形成噴氣錐。由於厚度一定的熔岩流,所需沖破熔岩流的底部壓力大致相似,故每次噴出的熔漿碎片的厚度和大小也相似。當岩流底部水體耗盡或熔漿的黏度增大時,就會抑制噴氣造錐作用的進行。噴氣錐這種特殊的熔岩流表面構造反映了熔岩流的流速、黏度、溫度及堆積定位環境。在岩流的中遠端,還常發育有翻花石構造,表明結殼熔岩的表殼形成後,後續岩流的推擠或拖曳作用仍很強。

3.火山碎屑席

鴿子山火山早期爆發強度較大,在火口之上已形成了以浮力為主要上升營力的噴發柱(Matthew Patrick,2007)。粒徑較粗的火山碎屑物受重力的影響降落在火口周圍形成降落錐。相對細粒火山碎屑物被噴發柱攜帶到高空,並在定向風力的影響下(白志達等,2006),飄散降落在錐體東側,形成向東南撒開的扇狀火山碎屑席。火山碎屑席主要由火山渣和火山灰組成,呈黑色或灰黑色,尖角狀或不規則狀。覆蓋在晚更新世黃土或玄武岩之上,其上為全新世深褐色含火山渣的腐殖土。由火山錐向外厚度逐漸減薄,碎屑物粒度逐漸減小,部分地段由於受雨水沖刷和風蝕作用的影響,厚度變化較大,甚至斷續分布。在距錐體約5.5 km處火山渣厚約20 cm,中值粒度為5 mm左右。火山碎屑物與黃土接觸面附近還發育厚約1 cm的烘烤層,反映離錐體較近的火山渣降落後仍有較高的溫度。

4.火山噴發物特徵

鴿子山是一座亞布里尼式玄武質火山。火山噴發物主要為熔岩流、熔結火山碎屑岩和鬆散的火山碎屑物。火山噴發末期有碧玄質岩牆侵入。熔岩流以結殼熔岩為主,少量為渣狀熔岩,岩性主體為碧玄岩,火山活動末期在火口內出露少量橄欖拉斑玄武岩。碧玄岩呈灰黑色,氣孔或塊狀構造;氣孔含量變化較大,5% ~30% 不等;斑狀結構,基質為間隱間粒和隱晶質結構;熔岩流表面以玻璃質結構為主。斑晶主要為橄欖石和單斜輝石:橄欖石斑晶新鮮,粒狀,大小約為0.1~0.3 mm,含量約10%;單斜輝石呈短柱狀,偶見穿插雙晶,為含鈦的普通輝石,粒徑平均在0.5~0.8 mm之間,含量約5%。基質主要由微晶斜長石、鈦鐵氧化物、少量輝石和鹼性長石及火山玻璃組成。橄欖拉斑玄武岩僅出露在火口內,是火山活動末期的產物;岩石呈深灰色,氣孔狀構造,氣孔含量較高,氣孔間連通性好,呈薄層狀;斑狀結構,基質為間隱或玻璃質結構。斑晶主要為單斜輝石和斜長石,粒徑約1 mm,含量約15%;橄欖石斑晶少量,約為0.1~0.4 mm;基質主要由微晶斜長石、少量輝石和鈦鐵氧化物及火山玻璃組成。鬆散火山渣呈黑色或褐紅色,氣孔十分發育,氣孔多不規則,內壁新鮮,很少有附著物;密度小,形狀復雜,大小不一,幾乎全由玻璃質組成,為浮岩渣。熔結集塊岩僅分布在濺落錐上,呈磚紅色,由塑性、半塑性的火山彈、熔岩餅和漿屑組成;碎屑物大小不一,大者可達1.5 m,一般5~30 cm;塑變強烈,彼此平行排列,緊密焊接,形成特徵的熔結結構和假流紋構造,是濺落碎屑物快速堆積的產物。部分濺落碎屑物堆積在錐體上仍保持高溫狀態,碎屑之間相互焊接彌合成為整體,在重力的作用下,又可發生流動,形成碎成熔岩流。西南側火口沿上發育熔結程度低的黏結集塊岩。碧玄岩和錐體火山渣中含有較多輝石、歪長石巨晶和二輝橄欖岩包體。空間上巨晶和包體主要分布在錐體及其附近,僅在遠離錐體的熔岩中偶見。輝石巨晶長一般在3~5 cm之間,大者可達7~8 cm,色澤黑亮;邊緣多發育淺色角閃石和鐵質的反應邊,局部含量可以達到5% ~10%,反映玄武質岩漿在深部岩漿房曾發生過分異作用。沿環狀斷裂侵入的碧玄質岩牆呈灰黑色,緻密塊狀,由長條狀斜長石和他形輝石及鈦磁鐵礦組成;結晶較好,為間粒結構,局部具輝綠結構特徵。

大量輝石、歪長石巨晶及二輝橄欖岩包體的出現和岩石化學、地球化學特徵表明,碧玄岩岩漿直接來源於深部地幔高壓岩漿房,基本為原生岩漿,但在深部岩漿房經歷了一定結晶分異作用。岩漿上升過程中未經過地殼岩漿房階段。橄欖拉斑玄武岩是火山噴發末期產物,僅分布在火口內,呈侵出小穹丘產出,岩石化學、地球化學與碧玄岩差異很大,與原始地幔特徵相似,可能是融出碧玄岩岩漿後的殘餘地幔再部分熔融的結果。

5.火山噴發過程

鴿子山火山噴發方式較為復雜,早期階段屬於亞布里尼式噴發,由於深部岩漿上升減壓,原來溶解在岩漿中的揮發分逐漸出溶,使得岩漿通道內的壓力增大,岩漿噴出地表時表現為強烈的爆破式噴發(白志達等,2008),碎屑化程度較高的岩漿碎屑物被拋向高空,並在火口之上形成了以浮力為主要上升營力的噴發柱。噴發柱中粗粒級碎屑物由於受自身重力及空氣阻力等的影響,直接降落在火口周圍,形成降落渣錐。由噴發柱攜帶到高空的細粒級火山碎屑物在定向風的影響下,飄散至錐體東南,形成面積較大的火山碎屑席。降落堆積後,火山活動暫時停息。晚期階段在早期降落錐東南側發生橫向爆崩作用,形成崩落堆積。隨後由於岩漿通道打開,處於相對開放環境,火山活動轉為熔岩噴泉式噴發,形成濺落堆積,碎屑化程度很低的高溫塑性熔漿團塊、熔岩餅和火山彈濺落在火口沿上,相互焊接形成濺落錐。濺落錐形成之後,岩漿中的揮發分急劇減少,岩漿上升速率加快,火山作用方式轉變為熔漿的溢流,熔漿首先從西溢出口溢出,然後從北東溢出口溢出。溢出的結殼熔岩是熔岩流主體,晚期形成少量渣狀熔岩,渣狀熔岩的出現暗示火山溢流活動已接近尾聲(白志達等,2008)。大量熔岩流溢出後,火口發生塌陷,形成了典型的破火口;由於塌陷,殘余岩漿沿環狀斷裂侵入,形成輝綠岩牆。火口塌陷後,火山活動進入調整期,復活活動期僅在破火口內形成小型熔岩穹丘,橄欖拉斑玄武岩侵出穹丘的出現最終堵塞了火山通道,標志著鴿子山火山活動結束。

6.火山噴發時代

以往多認為錫林浩特火山群火山活動時代主要是晚更新世,實際上大規模火山活動從上新世開始,貫穿了整個第四紀。晚更新世是活動的鼎盛時期,全新世已屬尾聲。鴿子山火山活動可分為早、晚兩個階段:早期為爆破式噴發,形成火山渣錐和碎屑席;晚期主要為溢流式噴發,形成濺落錐和大規模熔岩流。據火山形貌特徵、錐體風化降解程度、堆積物接觸關系,結合熱釋光測年,初步確定鴿子山火山活動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其主要依據是:

1)火山形貌與結構特徵:鴿子山火山地形地貌保存完整,火山錐、火山口和熔岩流基本未遭受風化剝蝕的改造。火山錐由降落錐與濺落錐疊置而成,雄偉陡峻,火口為一塌陷的破火口,火口緣窄小,破火口內側崎嶇陡直,錐體風化降解程度很低。錐腳處熔岩溢出口清晰,仍保留了原始形態。熔岩流的展布受近代地形控制,順勢流淌分布在溝谷和低窪地帶。熔岩流表面流動構造清晰完好,如繩狀和木排狀構造基本未遭受風化改造。部分地段熔岩流中的噴氣錐除個別被人為破壞外,均保存完好。熔岩流之上僅有少量風成砂,基本無風化土壤,植被很少。火山的形貌特徵表明鴿子山火山噴發的時代較新。

2)地層接觸關系:地層的疊覆關系是確定相對時代的直接依據。鴿子山熔岩流在阿爾都貴烏拉西側和第一岩流單元的東南緣覆蓋在全新世的沼澤淤泥之上(圖3-9),表明鴿子山火山的熔岩流無疑屬全新世。

圖3-9 鴿子山玄武岩接觸關系剖面

1—鴿子山玄武岩;2—全新世沼澤堆積物

3)同位素年齡:鴿子山東側約5.5 km處的一塌陷坑剖面良好,火山碎屑席覆蓋在晚更新世黃土之上,厚度約為20~30 cm,其上又被厚約30 cm的全新世含火山渣的深褐色腐殖土覆蓋。火山渣底部發育厚約1 ~2 cm磚紅色烘烤層,取烘烤層樣品進行熱釋光測年,測試結果為(22.41 ± 1.90)ka(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測試),距今約2萬年。鴿子山火山活動可分早、晚兩期,早期是較強的爆發,晚期主要是濺落堆積和大規模熔岩溢出,晚期噴火口明顯向西遷移,表明早、晚期噴發之間有一定間隔,熱釋光年齡可能代表鴿子山早期爆發的大致時限。

火山形貌特徵、錐體風化降解程度、完好的噴氣錐以及地層和堆積物的相互關系表明,鴿子山火山噴發大致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至少晚期噴發屬全新世。

7.結論

1)鴿子山火山是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內結構完整的一座中心式玄武質火山,由火山渣錐、碎屑席和熔岩流構成。火山遭受風化剝蝕作用弱,火山地貌清晰,結構完整。碧玄岩、熔結火山碎屑岩和鬆散火山渣是主要火山噴發物;碧玄岩中含較多輝石、歪長石巨晶和二輝橄欖岩包體。鴿子山火山以結構完整、活動時代新、爆發強度高、發育破火口以及含較多輝石巨晶區別於火山群內其他火山。

2)火山活動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階段爆發強度較大,在火口之上形成了以浮力為主要上升營力的噴發柱,屬亞布里尼式噴發;晚期噴發主要表現為濺落堆積和大規模熔漿溢出。整個火山的噴發時代為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其中晚期噴發屬全新世。

3)鴿子山是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內目前確定的唯一最新火山,這對該區深部構造岩漿活動和新構造以及火山災害預警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難得的火山遺跡資源,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合理開發利用,對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有積極意義。

閱讀全文

與中國內蒙的火山怎麼形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外國人什麼工作多 瀏覽:633
中國最早村莊是哪個 瀏覽:361
印度多少個少數民族服裝 瀏覽:266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麼買 瀏覽:377
在印度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瀏覽:102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2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4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6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7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4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2
義大利2000gs美白針怎麼樣 瀏覽:417
印尼指紋怎麼算有效 瀏覽:478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瀏覽:737